古鎮老宅搬遷 住戶還沒走院前清代門墩就被盜了

古镇老宅搬迁 住户还没走院前清代门墩就被盗了

“上趟廁所回來發現,門墩已被人抬到了衚衕口……”據居民回憶,偷盜團伙一行5人,駕駛一輛麵包車,顯然是有備而來。

講述

門墩被團伙抬上面包車盜走

長辛店是京西南一古老村鎮,自元朝在京建都起,就是沿太行山東麓進京的交通要道。古鎮的歷史格局延續至今,吸引了諸多文物愛好者。但在近日,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範紀萍發現,王家口衚衕5號門前的一對門墩不見了。大門前原來門墩的位置已經豁開,用幾塊磚頭頂住門框。由於長辛店大街正在進行棚改,5號院的居民已經搬走,現場工作人員不允許進院一探究竟。

解讀

被盜門墩很可能出自滿族家庭

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劉衛東介紹說,在老宅院的門洞處,為了承託門扇,往往在門檻兩端設置墩臺,墩臺上鑿有小眼用以放置門軸。這種承託門扇門軸的墩臺叫做門枕,北京人俗稱門墩。門枕石一般分為內外兩部分,即一部分在門扇內,一部分在門扇外,在門扇外的這一部分,往往多做雕飾。

通過資料圖片劉衛東判斷,被盜門墩為抱鼓形,出自清代,材料為普通青石,重量在二三百斤。偷盜者必定是拿去換錢,像一些拆遷村、棚改區域經常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北京市豐臺區地名志》記載,王家口衚衕始於1949年前,原是清朝一王姓滿族人的住所,故名王家口。1966年曾改名旺家口,1980年恢復原名。由此判斷,被盜門墩很可能出自滿族家庭。

回應

加強巡查保護以確保古物安全

早在2014年,《法制晚報》曾報道東城區一處老宅院在搬遷過程中,文保志願者及相關部門保護下一對罕見的異形門墩,然而並非所有老門墩都能那麼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