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背后,都藏着唐朝的哪些有趣的细节?

人们读诗词,一般都直接奔着正文去,题目都顾不上看,更别说题目与正文之间的引言了。

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读过书的人应该都知道,但对这篇长诗之前的序文真正关注过的,却是极少的。

序文第一句,即是:“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仅此短短一句话,其实就藏着很多关于唐朝有趣的历史细节。

“左迁”是贬官的意思,那么在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官之前,他身居何职?

而“九江司马”一职又属于什么级别的官员?

就把这一问题展开来研求一下,便是极有意思的历史片断。

元和是唐宪宗李纯(805年—820年在位)的年号,李纯当皇帝时盛唐已过,但他在位时,唐朝还是出现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琵琶行》的背后,都藏着唐朝的哪些有趣的细节?

对中学生语文教材来说,元和十年也是个很值得注意年份。

这一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作司马,才有了后来的《琵琶行》。

同样在这一年,柳宗元去柳州作刺史,才有了后来的《捕蛇者说》。

《琵琶行》的背后,都藏着唐朝的哪些有趣的细节?

在谈到白居易“左迁”一事时,可以结合白居易的任职经历,对唐朝的官制进行个简单的了解。

元和二年,白居易任校书郎一职,要唐朝的公务员体系中,校书郎是一个正九品上的官职,差不多对应现在的科员。

元和三年,任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上的官职,与校书郎相比,提了两级,从科员变成了主任科员;

元和五年,任京兆府户部参军,参军是个跨度比较大的官职,从正七品上到从七品上都有。

但请注意,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这三个地方行政区在唐朝行政级别最高,所以这三个地方的诸曹参军,是正七品下的编制。

短短两年内,白居易完成了从主任科员到正处的飞跃,仕途可谓一帐风顺。

到元和六年时,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按旧时官制父母去世,官员这时需归乡守孝三年,叫作“

丁忧”。

只有在某个官员非常重要,朝政实在离不开他时,皇帝就会专门下旨把他召回来,这叫“夺情”。

百德孝为先,这是儒家治国的最基本理念。

《琵琶行》的背后,都藏着唐朝的哪些有趣的细节?

对于李纯来说,白居易显然没那么重要,所以白居易丁忧满3年后,于元和九年回到长安,被授了

“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

抱歉,我没能查到“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个官职的行政级别来,但从他后来被“左迁”为江州司马一职来看,可以大致推测一下。

与参军相类似,司马一职的跨度也比较大,上州司马为从五品上、中州司马为正六品下、下州司马为从六品上。

唐朝有358个州,江州属于下州级别,所以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左迁”之前,官职级别应该是高于从六品上,那么“太子左赞善大夫”大致应对应正六品下的“太子文学”一职。

司马一职是地方州长官刺史的属官,唐朝的州刺史下,分别有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司户、司兵、司田、司法、司士等六曹参军事,而在这其中,别驾、长史和司马属于“上佐”,在刺史缺位的情况下,他们是可以直接代理州刺史职务的,相当于现在地方主官副职。

而且他们基本上没有具体的分管事务,能在地方任这三个职务的人,基本上属于朝廷对宗室人员的照顾,或对退居二线闲散官员的一个交待。所以,白居易才会在《琵琶行》引言中坦陈:

“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的背后,都藏着唐朝的哪些有趣的细节?

如果我们对江州司马这个职位有了这些了解,就可以更好地去读《琵琶行》了,诗中的“添酒回灯重开宴”的场景,其实就是唐时的一场公款吃喝、并召唤民间女子弹唱的宴乐画面,而这些开支,白司马完全是可以签字报销的。


即使自己掏腰包,唐朝官员的俸禄分米、钱、田等三种形式发放。一个六品官员每月的米钱有2400钱、配家业田2.5倾,还有月薪5000钱,大致算下,白居易即使是左迁为江州司马,依然是能够月入万钱的。

至于琵琶女与白居易之间,其实从诗文内容来推敲,他俩之间也绝对不是就这晚弹唱了几个曲子这么简单。

以后再慢慢探讨研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