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冬至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冬至

簡介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的先民已用土圭觀測太陽測算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古人這一天要祭祖,然後彼此賀冬。“其夜,家奉神佛前並主人臥室燃燈達旦,主家宅光明,攢火圍爐,閤家共坐,以助陽氣”,與除夕守夜差不多,故有冬至大如年的這一說法。

2017年冬至時間為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初五)星期五。

氣候特徵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冬至

中國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冬至後,雖進入了“數九天氣”,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也常常是銀裝素裹;大江南北這時平均氣溫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菜麥青青,一派生機,正是“水國過冬至,風光春已生”;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更是鳥語花香,滿目春光。

習俗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冬至

冬至諺語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

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