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衡不是杜衡,古今并不相同

杜衡是一味中药,使用根茎或全草救人治病,名称也颇有古意。但它的植株并不起眼,常常混杂在山林之下的阴湿草丛中,静默而自在的生长。

之前学植物时种过一丛,没有见到开花便离开了,后来渐渐忘记。前几日在山中,遇见它的花朵,又重新拾起记忆。观察它大小如猫铃的管钟状花,似一只只埋在腐叶之中的精致彩铃,并找到暗紫、肉粉和淡紫几种,也看到别人拍到绿色的花。觉得此刻的杜衡如同与人玩捉迷藏游戏,偷偷将花朵开在草丛落叶下,只等待好奇的人一一找到它们。发现的是,有些只生一片叶,并在叶柄基部着生一朵花,形影孑立。有些则十几棵聚集在一起,很葱郁,拨开叶片则如发现宝藏。是那种要坐下来一朵一朵看清楚认明白才会满足的欢喜。

杜衡不是杜衡,古今并不相同

杜衡是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形态精巧,叶片似一颗心,表面花纹斑驳。古人叶觉得像马蹄,叫它马蹄香。并写“根叶都似细辛, 惟气小异尔。处处有之。方药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但其实杜衡并无出众的香气,且有毒,并不能食用。

杜衡不是杜衡,古今并不相同

有时古今人们对植物的认知与命名有许多差异,需要细细查究才会明白,屈原《楚辞》中也几处提到一种叫做“杜衡”的植物,写:“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和“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后来被人考证是杜若的别称,或者香草之流,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另外,《山海经》里也有记:“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这本志怪古籍,包罗万象,却荒诞不经,充满奇幻想象,如同曾经存在过的异度空间。杜衡在此处则被当做一种叶似葵菜、气味如同蘼芜的神草,马食之可以健走如飞,人也可以用它来治愈脖子上的赘瘤病。

所以觉得人对世界和自然之物的认识有许多绮丽和美妙想象,写实只是很小一面,若了解一种植物,定要抛却学术的狭,方方面面都需查查阅才足够,植物除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荣枯有致,也在人的生活与时代变迁中有不同的面貌和新生。

杜衡不是杜衡,古今并不相同

其实古人对杜衡也有较为贴切的描述。比之现在植物性状记录并不差多少,颂曰:江淮间皆有之。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下状,高二三寸,茎如麦稿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茎叶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空,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粗于细辛,微黄白色,味辛,江淮俗呼为马蹄香。

杜衡不是杜衡,古今并不相同

植株由上至下,大小,外形,花朵,荣枯时间,分布地域,不同名称,都详细具备。这些能被看到的外在特征,只需认真观察和问询便能记录下来,并无难处。但如何发现它的毒性,并解决问题,用以做药材治病,以及在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眼中,在同一个名称下呈现香草或是神物的不同记述,却是考验一个人和彼之时代对天地自然是否有开阔的想象和心境。这自是不同的。

有时对植物的记载也是这般的,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人们观察记录,之后突然消失。但又被人们发现,形成文字,有新的认识,并考究前人,加以对照,更正或增加新的内容,如此往复,逐渐完备。生命在细微处慢慢进化改变,时代更迭,人们也在一代一代的学习并刷新自己的认知。天地万物,莫不如此。

想到《圣经》中一句写,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是只认识到自然表象不变形式,而它内里的流动与变换,其实一刻也未曾停息过。

杜衡不是杜衡,古今并不相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