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书法家写的毛笔字并不好看,却被很多人认为功力深厚?

昌南范

问题:很多书法家的毛笔字写的并不好看,却被很多人认为功力深厚,为什么?

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前半部分是陈述一个题主认为的事实:很多书法家写的毛笔字并不好看,这个“不好看”是怎么得来的呢?很明显是题主的主观认识,也就是说题主认为很多书法家的字不好看。

问题的后半部分是陈述别人对于这个书法家的认识:功力深厚,很多人认为这幅字功力深厚。

那么问题可以分析出来了,其实题主的问题的核心是:我认为的不好看的书法作品,别人为什么说功力深厚?这下问题就明了了。

抛开了这个问题的表面,我们看到了题主真正想说的,想问的,这样就好回答了,因为问题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不是一个主语。

很明显,题主认为不好的书法作品,别人当然有权利认为它是好的,是功力深厚的。

你认为不等于别人同样也这么认为。

题主的这种想法,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想法,虽然生活中很难避免这种现象,但是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尽量跳出问题,公平的看待。

明白了这个道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实也就迎刃而解。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啊,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做人难啊!

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也只能说他功力深厚。


还能说什么呢?如果不发生暴力冲突的情况下,让我说什么?

我也练过几天字,馆阁体小楷,虽入不得行家法眼,但也算同道中人。于是也常被人喊住让我来评价他的书法大作,看他写的一幅楹联。上联“你真春风得意”,下联“书法万古长青”。叫我点评点评。

我也只能装模作样地欣赏赞佩:👍️好,功力深厚!只是这幅联对仗还不够工整,“你真”对不起“书法”啊!

我觉得,和我一样,大多数人评论的所谓“功力深厚”都有两层意思:

一,就像遇到某位女性,为了礼貌和客套,你得赞美几句,从上到下看了又看,从相貌到皮肤,从身材到穿着,你实在不愿意说违心的话,只好说:你气质很独特!

这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这样的表达让双方都能下得来台。

二,说“功夫深厚”是示弱,表示在战斗力标准上还是很看重对方的。你要实实在在地点评,双方肯定要发生激烈的冲突,双方武力相向,恐怕不见得你能赢个一招半式。所以就提前承认,“你功力深厚”,我打不过你。

总的来说,这是一句相互间给面子的表达方式。是对书法家体能和力量的一种肯定。



赋诗一首,描述一下对作品的感受,向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们致敬:

赤壁战罢残甲浮,

修罗杀场万生屠。

不向碑帖寻古意,

却似巅狂画鬼符。


馋嘴肥猫1

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可能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稚拙一路书风把吧,就像“扬州八怪”的书法。虽然怪,但别开生面。之所以说他们的书法功力深厚,是因为他们的师承与追求。写出一种风格,一种气象,一种文化观念。

如赖少其的书画就是如此。粗看显得非常稚拙,但如果接触过魏碑或《爨宝子》等一路书法的书法,最好能临摹一段时间。在回过头来看赖少其的艺术。就能理解了他的艺术为什么这样和为什么艺术水平准高明。

显然,赖少其的书法作品就符合题主所说的那样,的确是功力深厚。

仅从书法的大气魄上看非常有那种高古雄浑的神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楷书,相对魏碑来说,唐楷是一个进步。但是由于随着唐楷而来的“馆阁”之风愈演愈烈,由宋元至明清,人们对其的逆反心理逐渐增强,于是才有了清代碑学的反思,有了尊魏卑唐之论,大家开始回头向魏碑去寻求营养。平心而论,魏碑古拙简朴的逸趣,实在是法度精严的唐楷所缺乏的。人们的追求从唐楷转向魏碑,证证明了魏碑含蓄深厚的艺术魅力,在过去尚未被全部发现和认识,是一座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藏。时至今日,书界似乎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在写了唐楷之后,如不再加上魏碑的器宇,便不能脱俗,也不够层次。这固然与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大力倡导有关,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因为魏碑本身确有唐楷不可及之处。


如果我们以以上言论来看赖少其的书法,就不难理解题主的提问了。



翰墨书道

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具有非常诱惑性和误导性的陷阱问题。

不用说,我猜肯定有人会扯到丑书上,扯到某些书法家不懂书法啦,某些评论家乱捧人啦,某些人就只会拍马屁,睁眼说瞎话啦。

好吧,我觉得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在过去也一直存在过。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认为都有这样的人,这些人,这些现象我们必须要加以辨别 并且批判和抛弃,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无需争议的。

但是,是不是情况都是像他们所言的那样的糟糕呢?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很多东西,尤其是艺术作品,比较前卫,比较激进的艺术观点和艺术主张,可能不会为当时人们所接受。

但是过了很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哦!原来这样的艺术作品是很高妙的!原来这样的书法作品是很好的!原来这样的艺术理念才是正确的艺术理念!

比如说艾菲尔铁塔在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很多人都嘲讽,很多人都不屑一顾,甚至很多的大作家,比如莫泊桑非常的讨厌这个铁塔。

但是,到了今天它却为却成为了法国最著名的景点。

比如说,荷兰的梵高,生前的画没有卖出几个,一生贫困潦倒。他的画没有人重视,只卖出去几幅,但是等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画是这么的美妙,他的艺术理念是这么的超前,他是这么好的一个人,但是,他已经死了,而且死了很久。

可能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荒谬,荒诞,荒诞到让人发笑,让人悲凉。

但是我想恳求那些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批判这个,批判那个,这样的人,你们能不能对这个世界保有一丝信任、一份善意?能不能不用一种愤青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能不能用更温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

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不如人意,甚至是很多荒谬和可笑的事情,但是,这就是事实,这就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但是对于那些真的写得不怎么好,而且还经常有人恬不知耻叫好的书法作品,我觉得必须要进行鄙视。但是不要让。你情绪变的那么激动,你只需要保持微笑和优雅,在心里知道,这又是一个可怜虫,在为一个糊涂蛋摇旗呐喊。


松风阁书法日讲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照心也是门外之人,就说下门外话吧。

看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主要看这几个地方:

1笔法:所谓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笔在行墨过程中的顿、提、按、翻、转……的技法,笔法好的作品就有韵味,其实就是韵律。

2气势:气就是字的生机,笔划与笔划、字与字之间结构适宜,有张力,有动慼。″屋漏痕"听说过吧,一竖下来如屋漏的水珠自然下落运行的轨迹;″折金"听说过吧?笔墨转折之处如同金钗弯曲一般……


3布局,也叫章法,布局合理与书写内容吻合。古人云″计白当黑″、″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就是对章法的注解。代表作张旭的《肚痛帖》,″忽肚痛"三字写的沉静,因写着写着肚子越来越痛,看后面都快坐不住了,越写越草,慌了神了。整篇布局与内容高度吻合,大家设想,如果张旭肚子好了,心平气合还能写出《肚痛帖》的原状吗?





君不见《兰亭序》、《祭侄稿》等,上面都有许多涂改,美吗?不美!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而盲从,(王羲之后来几次试图重写,均不满意,自己对《兰亭序》都已折服。)颜真卿的《祭侄篇》对侄儿被判军所杀,悲愤之心跃然纸上,笔墨随手完成,没加任何修饰,墨随心动。但就其涂改之外而言,确实具备了笔法、气势和章法的美。这种美就是功力。所以能传千古。


天中照心

1首先好看不好看,和个人的审美有很大关系。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是美学的范畴!一切艺术都是美的,但没的不一定是艺术!

2古代有些书法家的字,对于初学者或者对书法没有研究的朋友,可能欣赏不了,接受不了。例如,宋四家的字,咋一看横七竖八的,好像站不住的样子,但是宋四家是尚韵的,他们的作品看起来有自用洒脱,率真的享受。还有清朝的郑板桥的字,一般人也是欣赏不了的,包括我在内,后来通过交流学习,才发现郑板桥的伟大。郑板桥的字看上去确实很“丑”,但是它是郑板桥融合百家之长,独创的六分半书,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



3当然上面列举的都是古代的“丑书”,我们不仅不认为丑,而且具有很大的功力,很高的艺术成就,是被后世追捧的!


4而当今的书界丑书横行,江湖书法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到处坑蒙拐骗,可谓是书界种的败类。对于这一类书法,或者称它为涂鸦,是完全不具备任何的审美价值的,更谈不上什么功力在内。

所以要古代和现在分开来看!


风雅书法

先说什么叫好看。其实好看没有统一标准的,而且好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好看的东西时间长了都会变成不好看的。人总是今喜新厌旧,新的东西时间长了会变旧,变旧了的东西人们就不喜欢了,就要去寻求新的东西来刺激。



我们可以拿吃饭来比喻。一直想吃而没有吃到的东西为诱惑着你,你开始吃到了会觉得还真是好吃;可是当你天天吃这好吃的东西,会慢慢觉得不好吃了,到最后会非常反感,会觉得非常不好吃。

其实,审美欣赏上也有这个问题,就是你天天都看美的东西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看得多了久了再美也会变得不美了。我们再来说书法的欣赏,真正的书法家初级阶段写的字一般都比较好看,比较流利;初级阶段过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追求的就不是好看和流利了。正如大书法家理论家孙过庭说的,学书要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对一般人而言,平正匀称好看是美的,但险绝倚侧不好看是丑的。



书法家到功夫深了的时候,写的字住住并不好看,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规律了。我们看被称为丑书盟主的王镛先生,他的书法早期写得是好看的,但那时候反而是功夫不深的,现在他的字写得不好看了,毫无疑问现在才是他功夫深的时候了。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网上被称为字写得最丑的沃兴华,当初他的行书、楷书、草书写得都很好看,有兴趣你甚至可以去看看他的钢笔行书,写的非常流丽漂亮,很好看。现在他写的字多数人都认为写的不好看,写的很丑,但是你能说他书法的功夫不深吗?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层次胸襟、审美观点、欣赏水平不同,对什么是美的认识也就不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认为美的别人会认为不美。多数人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总是最美的,天下第一行书嘛!可是著名的大文豪施蛰存却说兰亭序是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王镛先生作为书法界的权威人士,对王羲之的书法也并不看好,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经过多年的传承,已经沦为管阁体,甚至说二王的书法是颇为典型的俗书。王镛认为颜真卿的祭侄稿比兰亭序更好,设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水准与颜真卿的祭侄稿相差甚远。


其实啊,如果你欣赏书法还只是看是好看还是不好看的话,那你的审美还属于初级水平。书法艺术欣赏需要不断地学习,水平才不断的提高。最终你的欣赏水平才不至于停留在好看还是不好看的层次,进而能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好而什么是不好的作品。


高培书画琴

圈子文化。个个装高雅,真正的皇帝的新装。

这种现象的存在,大家心里很清楚。有话语权的人,掌控着这个圈子。他们先把写的好看的字定上一个调,称为“俗书”。他们的理论是,俗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好看。所以好看的字就是俗书。


这帮高雅的驭风之客,自然是不会写“俗书”的。他们写的东西,是给神仙看的,凡夫俗子的俗眼,怎么会看得出神仙的妙道来呢?他们还有一个理论就叫“高书不入俗人眼”。要看懂?先把自己修练成仙。等自己修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以后。自然就能看到神仙们的神作中表现出来的神妙。

这个圈子以前的“带头大哥”就对他的属下们说:“书法艺术不能去迎合大众的口味”。人家旗帜鲜明的把大众抛弃,而芸芸众生之中的我们,还想着试图去看懂理解神仙们的神作,不是自讨没趣吗?



子衿tjk

谢友邀答。为什么很多书法家写的毛笔字并不好看,却被很多人认为功力深厚。就个人认为,这里面仍然含有双重性质。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什么叫书法家。书法家顾名思义,只有国家相关组织得到认可的才为书法家。也就是当今独有无二的书法家协会,这里面有几万甚至上十万都统称书法家(当然,这里面包括有省,市,自治区),当下,书法圈内极为混乱,人事混乱,制度混乱,书法更混乱。你相信这里面的人都是书法家吗?否!另一重人认为,书法家写的字就是好,好在什么地方?遵循什么理念得出的结论。说好这类人往往是圈内人士,相互吹捧,相互提携。更不可思议的有相当数量的评委,都是认人为亲,认人维贤。请向,这是书法界权威人士的作派吗?当然,绝不否定,书协里也有一部份人写得一手好字。但这类书法家,只有很小一部份。


郁香墨

哈哈,其实这也是书法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国书法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有吗?没有。没有标准,怎么确定好或者不好?最直接的标准就是——法度。评价书法的时候,我们经常见到“法度严谨”、“谨遵法度”之类的评语。

那么,法度怎么来的呢?一种书体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的写法,就是法度。比如,行书必是二王、篆书必是李斯、楷书必是颜柳欧赵。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名气不行,所以只提“二王之法”,没卫夫人什么事。

法度包括笔画、结构、章法、笔法、笔意等等方面。既然有一些所谓标准,为什么还要有争执呢?

我们先把王羲之的兰亭序照片上上。里面的字我也不画圈,免得被人骂。你以你个人的眼光去评价,看看是不是每个字都符合你“好看”的标准。

同是王羲之的作品(也可以看看他的其它作品),里面肯定有你所认为不好看的字。但是,因为是王羲之写的,就不能说不好看,叫“拙”。如果你说不好,肯定会有人骂你的水平不行、欣赏不了、不懂艺术、水平多高,敢评价王羲之?所以,现在几乎看不到、听不到有人说王羲之的字写的不好。

当有人恰恰就是选取了王羲之的“拙”字,并发扬光大,整篇都是“拙字”的时候,你认为好看、还是不好看呢?人家可是师法二王啊!

如果在借鉴了其它民间的碑刻、简书等等形式,兼收并蓄、古意盎然、自成一体啊!

所以,不能简单以好看、不好看去评价书法,也不能以此评价书法功底是否深厚。看看丑书盛行,就很可以说明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