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朝的评论家眼中,欧阳询只是二流三流甚至是四流的书法家?

字画娱乐圈

欧阳询在唐代被评为二流或者三流书法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继魏晋南北朝以后有一个高峰,书法风格非常的丰富,名家辈出,唐代的整个风格取向更加趋向于正大的气象、法度的严谨和感情的书法。

这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取向,一方面楷书风格非常的严谨,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另一方面出现了如张旭、怀素、孙过庭这样的草书大家。

2、进入唐代的时候,欧阳询其实都已经65岁了,他的风格早就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他在唐朝的官方书法学院“弘文馆”任教,最好的成就和影响在唐代,大家认定他为唐代书法家。

他的书法在初唐就很有影响,被称为“初唐四家”,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视科技的朝代,欧阳询又是弘文馆的老师,在唐代就很出名了,但是你出名未必得到评论家的认可,就和现在的“二田”一样。


3、唐代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包括初唐四家、孙过庭、徐浩、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李北海、贺知章、李阳冰、韩择木、高闲等等。

如钟绍京的灵飞经,我们现在其实都认为很好了,可是书法史上对他也是一笔带过,很多书法简史上根本就没他的事。

4、唐太宗个人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这对于书法评论还是有影响的,标准的开始不受待见也可以想到。

5、评论家自身也有局限性,比如颜真卿的书法在唐朝也不出名,没人知道他的书法,历史上也没有提到,直到宋代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把他发掘出来,影响了整个宋代书法。

6、欧阳询的书法到了后来越来越被推崇,和他的字很适合考试有关系,科举需要这种标准字体,很多人文人学习他,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

对于一个人书法的评价和他虽处于的时代以及评论者个人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人才说监听则明。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欧阳询在当代被某些人用来做招生的大旗,被鼓吹成古今楷书第一,可是看了唐朝书法家写的书法评论《书断》,才知道欧阳询只是二流书法家,而且在唐朝45个二流书法家中他只排到第九名。。。最要命的是他的楷书居然不能入品,也就是不入流。





在唐朝书法评论家写的《后书品》中,欧阳询是3流书法家中的第10名,楷书依旧不入品不入流。。。。这叫天天鼓吹“欧楷是古今第一”的初学者情何以堪?



在唐朝人写的《墨数》里面,欧阳询的楷书终于入品了,可是总体等级从3流跌到了4流的第11。。。早知如此,还不如不要那个拖后腿的楷书。

当今虚假广告泛滥成灾,书法招生也不例外。建议初学者多看看书法史知识,不要被别人的吹嘘忽悠蒙昏了头。


字画娱乐圈

题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书法现象:伟大的书法家和真正的经典作品都需要时间来沉淀。我举个反例:宋朝的周越,也曾誉为当朝第一、牛轰轰了几代人,当时谁不学周越是很不高级的表现,连米芾自传都承认初学周越,不过米大师亲自表示跟了坏时风、后悔万分……事实是自宋以后,周越的影响力迅速衰减,淹没在后世浩瀚的书海之中。

由时间筛选出的书法巨星是不需要置疑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也必然永垂不朽。~欧阳询就是穿越几个时代、跨越国界的天王巨星。

欧阳询在书法史上是两座桥梁的意义。一是隋入初唐,确立法度的时代,二是由唐入宋,叩响尚意的时代,他的书风在这两个历史性阶段起到了重要的桥接作用。中国受欧阳询影响的书家历代皆有出众者:唐有褚遂良、欧阳通、柳公权;五代有杨凝式;宋代有李健中,蔡襄、米芾、苏东坡(宋四家的三位);元代有赵孟頫……近代有沈尹默、白蕉。宋黄庭坚亦云:“唐彦猷得率更真迹数行,精思学之,遂以名世。”

欧阳询书法走出国界、在日本的影响力也是杠杠滴。两个例子可见一斑:

1.日本三大综合性报刊之一、全球日报发行量第二位的《朝日新闻》的报头,是由欧阳询的隶书《大唐宗圣观记》碑文中集字而成,一直使用了130余年。

2.日本政府修建、于1993年落成的明治神宫“神乐殿”三个字从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的碑文中集字而成。见下图

几个世纪的时间证明了欧阳询的实力,影响力已经说明一切,至于当朝谁谁排名真的很重要吗?

唐朝评论家不待见欧阳询,如果非要究其原因,那就是唐朝的评论家还没法评估正在发生的、关于法度的书法改革有多么伟大,将要给后世留下多大的影响,也更没有想到欧阳询竟然可以影响下一代的书法改革!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当朝评论员而言,欧阳询存在的时间不够长!

就酱。


半日闲书道



欧楷真是二三流?

文/大悔忆智冰

首先,我认为欧体楷书二三流的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因为欧楷如果学得不好,点画就好像是涂出来的,墨大于笔,因此显得拘谨雕琢,似乎没有上升到既不破坏法度,又能抒发感情的自由境界。

其次,欧体楷书能够和颜柳并列,和元朝的赵孟頫能够倒回去与唐朝的颜柳并列一样,是有它的道理的。



从笔法来历看,颜楷来自篆书,欧楷来自隶书,隶书运笔,本有着涂抹的成分。

从实用来说,没有谁能够超过欧楷的了,它那么方正那么工楷,一丝不苟,不管写蝇头小楷还是写榜书大字,都适合,不管官方还是民间,不管专业还是外行,都能接受都喜爱。

究其实,它的抑制自我的风格,在注重张扬自我的书法界、艺术界,也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存在,艺术创作,克制最难,含蓄最深。

再者,欧阳询的行书,也是比较自由奔放不斤斤于美丑的,说明他并非不懂。

个性与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不管怎么说,欧阳询从古到今是独一份的,就是学他的,也还没有一个学到家,更不用说超越。



总之,欧阳询与颜柳并列,是因为他本身的分量,就楷书而论,除了颜柳,没有比他更大的家,没有和他不同而又能自成一家的人。进一步说,相比之下,赵孟頫虽然复古,也没有他厚重,更不用说颜柳欧赵以外的人。

欧体美观实用,并不意味着易学,相反,学欧是最难的,要么学到工整严格的皮毛,要么误入歧途,以浓墨涂抹为能事。

颜真卿以前,学二王是正统,颜真卿以后,学颜是正统,所以有些人简单否定欧阳询,这也不奇怪。今人要做扳倒欧阳询的文章,则务必慎重,因为古人比今人严谨,颜柳欧赵,已不是一个朝代,至于张怀瓘们的看法,可以视为一家之言。


大悔忆智冰

这个问题吧,有点水准了。

首先是历来就有笔法和字法之分。古人认为善笔法者,为书法,其余的都是写字。


其次呢,蔡邕创笔法之后,一直有神秘的传承,尤其是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把笔法提高到了历史的高峰,更是唐人推崇备至的。

书论记载,欧阳询花了三百金在王家后人手里卖了一本执笔的书,下了血本哦。而后不断研究笔画的映对,下了大功夫。

然后呢,然后后人说欧老师拿到的只是王家书法的启蒙本,教娃娃看图说话。

欧阳询无疑是结构第一。而正法传承人的张旭在教颜真卿的时候,用笔,识势在先,结体(裹束)只说尚需用功。




第三就是,清人的《三希堂》也只收录两幅欧字,可怜康熙对欧字也不大有兴趣。有兴趣的可以好好比较一下,跟你的老师教的也许完全不同。

至于今人,怎么说呢,审美标准不同吧,也许因为欧体更象电脑版的吧。

那么,正法会出来吗?一定会的,这也是中国书法的宿命。

话有说回来,有人写欧体,总比没人写要好,毛笔象算盘一样消失才是最可怕的事。


通云斋龙手道人

欧阳询的书法本就是二流的,只不过易学,端正一些。最近被某些学欧的吹捧过甚,初学者被愚弄,为什么说欧字非一流?其一,笔画少变化,比如舞蹈,只一个姿势示人好吗?其二,程式化。程式化是书法大忌,其俗难医,因为字程式化了,就成了手写印刷体,因而达不到笔神妙笔境界,也只是能手之下,此决非夸大其词,纵观古人名家如王義之,怀素,祝之山,赵孟頫等大家,其字无不变化无穷,随手而成佳作,由此可见,欧体楷书行书皆为二流不虚。欧体即使不是一流,近代写欧者能达到欧阳询水平者尚未出现,今人缺少古人之逸气,今人心中杂念太多,名利心颇重者居多,执笔间不能到达无我境界。


云天128014787

欧阳询在唐朝被评为二、三流书法家是时代的局限。历史上能在当代出名又能到后数代出名的鲜有人在,因为真正的高峰要由时间来检验,在文化历史上是不是大师也需要回望才能看清。“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欧阳询这个伟大的书法家未能在唐朝被认定,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当代人去评价当代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难已公允公平公正。历来本朝的史官评价本朝人物都会有很大的局限,会受到当时的政治主张、经济发展、社会风尚、文化价值的因素影响而发生偏差。人们会跟着当时的权威名人专家起哄,追逐时趋,人云亦云。艺术上也是一个道理。



有艺术天赋的人因为走在时代的前面,往往得不到时人的承认、肯定、称赞、追随,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卢梭被当时的艺术界称为幼稚的艺术,被上流社会嘲笑。现在无人不知的天才梵高在世穷困潦倒,是死了以后人们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欧阳询能评到二、三流书法家算是运气不错,王羲之王献之没有后来唐太宗的赏识,能有那么大的名气吗?被誉为山水画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的黄宾虹在世之时也没有名气,当时比他有名气的画家多了去了,谁能想到如今他的画能有那么高的价值呢?



所以作为一个想真正成为书法家的人,就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你必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钻到艺术里面去,认认真真的学习研究提高,不要受时风的影响,同时还要按古人说的“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这样你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高培书画琴


初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初唐书法的建树,已是风起云湧,正如初唐的蓬勃开放,使整个文化风气转入个体与时代的绝对交融。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的基本认识,初唐书法出现风格上的重大转折。欧阳询当是其中的翘楚者。。。欧楷一变六朝以降书法自由发挥的基本技法,以自身深厚的笔底功力建树起趋向严谨慎密的基本法度。同时又使其法度与自我个性的契合而使楷体结构丰富多彩。这样一种全新风格的出现,将楷书带入一个完全以重视法度为主导的历史趋势。法度与楷书,诚如法度与社会。这种以文化体现社会发展本质要求的人文精神,才使得欧楷在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撼,并且日益被文人学士所仰望。

至于当时的评价因以二王为主导,那种初唐所建的人文精神尚未见识或正在见识的开端,因故所至低估。但是只要文化精神的基本价值与社会发展趋于一致,其价值体现也就同时超越了艺术的自身范围,更超越了楷书的独立形式。。。在讲历史文化时,这种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被视之为"崇高”。唯以崇高文化精神的价值追求,其所建树一定永恒。因为它是时代的向征,时代的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现。因为这是经历数千年的实践所证。(书法自写)。


乾德堂1

欧阳询是二三流甚至四流书法家??说此话的人或赞同的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不管古人或今人。

我只想用一件事来说明这个问题。九成宫大家都知道是隋朝遗留下来的,原名叫仁寿宫。李世民登基后翻修成离宫,也是大唐第一宫。九成宫的碑文就是记载李世民朴素美德。碑文是魏徵所撰。魏徵是何人?宰相,辅佐李世民开启贞观之治,大唐一流人才。一流的美文撰好了,当然要一流的书家来写。谁来书写?魏徵自己也可以,同朝的还有薛稷,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都是书写一流高手,那为什么会选欧阳询?想必大家也知道答案了。

欧阳询的字未被赏识有两个原因,一欧阳询是二臣。二欧阳询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要不是念在父亲的举荐,李世民早就杀了他。


亚父城1

对古代名家做排序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在我看来这些大师就像一道道菜,有的是回锅肉,有的是宫保鸡丁,有的是清蒸鲈鱼,有的是生猛海鲜。喜欢生猛海鲜的未必喜欢回锅肉,反之亦然,我们依自己口味点菜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