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多尔衮说的“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这句话?

一德格天1

大家好,我是历史问答类的专业回答者。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先找一找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是多尔衮说的再说评价的问题。

对于清朝入主中原来说,这句话说得非常有策略,说得非常好,对明朝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但是这话其实并不是多尔衮说的,而是以多尔衮的名义写给当时明朝在扬州前线主持军务的史可法的,而且原话跟题主问的这句话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原话出自《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多尔衮的汉文水平,写不出这么漂亮的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当时的江南子才李雯写的,最后用多尔衮的名义发送给史可法罢了),里面有一句:“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题主的“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大概是从这句话里演变出来的。

但是注意,两句话虽然后半段完全相同,但关键的一句是不同的,原文的意思是:清朝平定北京,是得之于李自成,不是从明朝手上抢过来的。这一点问题也没有。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君臣死死的,跑的跑,北京确实不是明朝的了。所以从李自成手上抢下来的北京,确实不是取之于明朝。

那么这份由江南才子李雯执笔(这个李雯,早年在北京做内阁中书,清兵入关后自然是投了降,此后清朝方面的很多重要文书,都是由他执笔的)以多尔衮的名义发送给史可法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究竟想干什么呢?


这份书信用汉人的文化传统彻底否定南明政权的合法性,表明真正的明朝已经亡于李自成,清朝入关,帮明朝报了仇,南明政权是趁乱自立的伪政权,现在清朝平定了李自成之乱,接下就要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这封信中,作者用汉人的传统“春秋”大义,指责南明政权,信的开头就说,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而自立新君,就是乱臣贼子。

这封信确实写得漂亮,一下子就把南明君臣置于乱臣贼子的地位,而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了。可见江南才子李雯,真是才子。其实从这件事中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朝真不是被清朝灭亡的,明朝是被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灭亡的,江南才子李雯用“笔”宣布了明朝的灭亡,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李成栋、金声桓等等人物,则是帮清朝用“刀”结束了明朝的半壁河山。大明一流人才的文武配合,明朝焉能不亡!


只爱潘多拉

答:这句话初出于多尔衮,完善于雍正帝。作为政治口号非常高明,作为历史记述则非常无耻。

话说,明清双方在辽东争锋,反复展开生死搏杀,而李自成却在内部可劲折腾,最终攻陷了大明帝都,迫死了崇祯帝。

满清在这骨节眼上大举入关,运气超好,遇上了吴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关火并。

吴三桂献关投敌,与满清合击李自成。

满清算是捡了一个大漏,不但占据了北京,还收取了河北、河南、江淮广大地盘。

由于李自成尚盘踞在陕西,多尔衮对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尚显力不从心,为了收取民心,曾假仁假义地发布文告,哄骗大明遗民说:“实在痛惜你们明朝皇帝崇祯的子嗣已死、帝脉已绝,势孤难存,我大清只好勉为其难,暂时接管北京土地,厉兵秣马,替你们歼灭跳梁小丑李自成,以还天下太平。再一次强调,我大清并没有占据天下的野心,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拯救中国。明朝遗民有不忘明室,要辅佐及拥立贤明藩王的,我大清绝不会干涉、更不会禁止。不但不会禁止,还会和新拥立的藩王通和讲好,使你们不辜负本朝,把断绝帝脉的接续上、把倾倒的王室扶起来,这,就是你们友好睦邻大清朝的仁义之举。”(注,原文告为古文言,为了方便阅读,笔者将之整理为现代文)

而当多尔衮知道明朝江南士绅已在南京拥立弘光继位,其慈悲的假面目立刻撕破,露出狰狞面目,写信给南明核心人物史可法,恶狠狠地警告说: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迫死了君父亲人,我大清朝廷念及两国世代的友谊,摒弃了近来的小嫌隙,整顿好狼虎之师,一举驱除走了狗鼠之辈。万万没料到,你们这些南州君子,竟然将国恨家仇抛之脑后,拥号称尊,这么做,便是天有二日,分明是向我大清国叫板。本王减少西面征剿闯贼的兵力,调转枪口向东,就不信我大清朝会以中华全力而受制于江东一隅之地。识时务的,请赶紧削号归藩。现在,大清天兵已经整装待发,下陕西还是下江南,全在你老先生的表现。(注,这一大段整理自著名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其中“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便是“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一语的肇始源头)

当时的形势,史可法等人的主要想法是剿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仇,不愿两线开战,有意和满清结盟,所以没有深入对多尔衮的狡猾措词展开辩驳,只是绵里藏针式地指出:当年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乱,非为获得土地。阁下如若要乘我国运中微,将我皇朝视同割据,那用是要获利而又盗用了大义之名。

由此可见,多尔衮的“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不过是一句狡猾的政治口号而已。

事实上,自努尔哈赤发布“十三恨”起兵来,其“伐明”之声不绝于耳,所屠戮辽东汉民不计其数,皇太极多次发兵深入畿辅、山东等地,更是犯下血案累累。

皇太极还把自己这一做法称为“砍大树法”,即今年砍一枝,明年砍一枝,天深日久,必能将明廷置于死地。

至于清兵入关之后,由多尔衮主导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等惨案,更让人谈之色变。

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估算:明末中国人口接近两亿,而经过清军烧杀了三十九年,人口锐减了五千万。

清兵后来长驱入缅,捕获和绞杀永历皇帝,已是用行动向天下宣告: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缕余脉就是自己所亲手埋葬了。

则“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的说法何从谈起?!

满清入关后的第三任皇帝雍正曾编发过一本名叫《大义觉迷录》的小册子,里面还在不厌其烦地重申“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的论点。

书中,雍正有发上谕强调:“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是完全符合正统之道,不可再以华夷中外而分论。”而在问讯曾静口供中又有提到:“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归,乃道义之当然。”

曾静被捕前,写有《知新录》,称“夷狄盗窃天位,染污华夏,如强盗劫去家财,复将我主人赶出在外,占踞我家。今家人在外者,探得消息,可以追逐得他”。

雍正大为恼怒,反驳说:“明朝天下灭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我大清天朝顺应天地人心而得天下,你们这些做家人的,既然不能追逐李自成索回家财,又怎么可以责难捕捉惩治强盗的天使差役呢?”

雍正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太祖创业以来,并无取明之天下之心。太宗皇帝曾勒兵入关徇地,直到山东临清,周视京城,纵猎南苑,数日乃归。明朝并不能一矢加遗。彼时若欲取明之天下,岂不易如反掌?”

看,把努尔哈赤发布“十三恨”、叫嚣“伐明”之举抹得一干二净,还把皇太极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劫掠之举美称为“周视京城,纵猎南苑”,不是强盗逻辑又是什么?!

亏得今日在《悟空问答》回答此题的某大学副教授之专家学者,竟然还口口声声地说多尔衮之语是历史事实,并一句判定:明朝之亡,是咎由自取。


覃仕勇说史


清之天下,得闯王李自成之成全,取之于明朝,自誉为报明庭君父之仇,得国最正也,实乃搞笑。

以今天的正史角度来看,明的确亡于李自成。但当时来看,明是亡于清的,李自成虽然被称之为农民起义者,其实跟流寇性质一般,他在北方流窜作战并没有建立什么根据地,到了崇祯十六年才彻底壮大起来,次年攻下了北京。而南方还在明庭控制之下,留都南京还有六部机构,所以说当时明庭国祚并没有彻底结束。

南方处于明庭控制之下,南京六部机构也选出了崇祯帝堂兄弟福王成为新皇帝,当时形成了四大势力:大顺、大西、满清、南明。而南明可以说是正统所在,本来操作好了,北伐复兴都有望,不好了也是东晋、南宋这样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成为正统所在。奈何明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南明小朝廷也延续了明朝党争还有藩王之间内斗,使满清趁虚而入,完成了统一大业。


本来当时大顺、大西、满清、南明四大势力中南明最为正统,但是奈何南明不争气被满清灭了,没有固定疆域存在时间又短,不被正史所承认,满清就成为正统存在,所以正史中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就代表了明朝的灭亡。

准确来说清之天下,皆因李自成成全,因为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两代人都没有实现入关夙愿。如果没有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满清趁虚而入的话,估计满清就是如宋之西夏一般的割据政权。

满清起于东北,而东北就是明朝的疆域,满清入关以后又灭了南明夺得了南方半壁江山,能不是取之于明朝?

明朝虽然只是前期靠奴儿干都司直接统治当地,后期依靠羁縻的松散统治,但并不能代表东北不属于明朝。就好比清朝末年,东北成为日本与沙俄的实际控制范围,东北爆发第一次日俄战争时,清廷都只能选择中立,但依旧被认为东北还是属于清朝属于中国一般。明朝之于东北也是这个道理。


清廷之所以这样宣传自己,还不是为了正统为了名分,就好像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一般。清朝这样宣传,不只是掩盖了身为明庭子民造反的事实,还把自己美化成为替人无私报仇的热心邻居隔壁老王,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只要脸皮厚,什么宣传都搞的出来!

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李自成在湖北襄阳建立了农民政权,同时准备加紧灭明,以夺取全国政权。同年,张献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为了不和李自成发生正面冲突,张献忠率大西军挺进四川。9月,潼关之战爆发,谋勇俱全的明督师孙传庭兵败身死,崇祯帝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也丢掉了。《明史》载:“传庭死,而明亡矣”。李自成又乘胜攻夺西安,并建立大顺国,基本上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据为己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誓师出征,开始了伐明的最终决战,他亲率40万大顺军精锐,渡过黄河东征,浩浩荡荡地直扑帝都北京而来。面对兵凶战危、四分五裂的天下,以及李自成如秋风扫落叶般的迅猛攻势,崇祯帝朱由检已经无力回天了。

3月28日,李自成派投降大顺军的太监杜勋入城和崇祯谈判,提出双方平分天下,由明廷拿出800万两白银犒赏义军,双方罢兵息战。然后大顺军全部西撤,自己愿回西安作个“西北王”。崇祯不愿意和李自成共享天下,更不想投降,于是命亲信太监和杜勋谈判,尽量拖延时间,希望拖到各地勤王兵马到来解围为止。可李自成却失去了耐性。3月28日晚上,他下令攻城,明宫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迎降,大顺军占领了北京外城。

崇祯心知大势已去,他逼皇后嫔妃速速自裁,忍痛杀了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命人把太子和另两个皇子送出宫去,然后爬上煤山自缢而死。至此,享276年国祚的大明王朝宣告终结。

明末农民军是最不幸的。经过17年的浴血苦战,他们本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摧毁了已维持了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统治。那时的李自成,身为一代枭雄,正志得意满地跨入明皇宫紫禁城,脑海里已在构建新朝天子的蓝图。进京之初的大顺军还是采取了一些新措施的。比如张贴布告,严禁士卒抢掠,维持京城社会秩序;接管明中央政府机构;清点府库钱粮,没收皇室、宗亲、达官、大太监的财产;向已被大顺军占领的地区派驻军队和官员......

但是,没多久,秩序就开始崩溃.以权将军刘宗敏为首的大顺军悍将竟大肆占人田宅、霸人妻女、搜掠财物,还随意拘捕拷虐,追索藏银,闹得京城里鸡飞狗跳,民怨沸腾。

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基于国仇家恨,投降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贵族,并试图引清军入关,夹击李自成农军。在这历史紧要关头,汉人智囊范文程为多尔衮出谋划策,劝他趁明朝崩溃而李自成农民军立足未稳之时,抓住有利时机趁乱攻入北京,底定中原。在吴三桂的引领下,清军顺利进入山海关。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农民军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合进攻下,损失惨重,大败而回。李自成在一片匆忙和慌乱中,于4月29日草草举行了登基仪式,次日便撤出北京,仓惶往西而去。

临行前,他下令将吴三桂之父吴襄以及吴府30余男女老幼屠戮一空。

李自成率大顺军来去匆匆,在北京只停留了短短42天,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历史大舞台上留下了一幕引人深思的悲剧。由于李自成西撤,明军精锐又大都丧失殆尽,清军进入北京的障碍已不复存在,各地官绅、明军残兵败将又很仇视灭亡明朝的大顺军,因此一见清军大多闻风而降,多尔衮率十几万八旗劲旅几乎兵不血刃就长驱直入开进了北京城。

离开北京后的大顺军接连失利。1644年10月,衔枚急追的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清军相继攻占了山西大同、太原。1645年初,清军攻陷潼关,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之后,大顺军屡战屡败,由商州龙驹寨走武关,再次进入湖北襄阳。这年5月,溃败至两湖交界处(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的李自成突遭山民偷袭,不幸被杀(也有不知所终一说),年仅39岁。

如果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量消耗掉明军的有生力量,并一举推翻了大明王朝,仅有十余万披甲战士的满清贵族是无论如何都进不了中原的,更不要说进入北京 ,建立清朝了。李自成拼死鏖战17年,屡仆屡起,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推翻了明朝,最后却因目光短浅无长远规划之故将胜利果实白白送给了多尔衮。

1644年又称顺治元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为满清入关、拥立顺治立下大功的摄政王多尔衮对此深有感触,他有感而发,这才有了“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之说。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确实如此,只是还缺一句。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功之于汉奸。满清是躺着拿到政权的。

我一直都说满清并不具备夺取政权的实力,并不是因为清军不能打,而是因为其绝对人口数远远不足以取天下。如果没有汉奸协助,就算没人反抗,把包含了蒙古人、汉人在内的所有旗人摊开放到每个地方统治,也是不够的。就是说满清的实力只够进来打劫一通。

明末是一个诡异的时代。出现一月天子、天启大爆炸,天启帝则在大爆炸后第二年就死了。都说明朝皇帝混蛋,可是皇帝接连短命且有不可解释的现象出现,就有点问题了。努尔哈赤叫天命,这边天启,像约好了似的。

李自成命运多舛,本为富家子弟却遇到家道中落,做什么什么不成。好不容易讨个老婆好好过日子,老婆韩氏与人通奸。捉奸又放跑奸夫,空口无凭,杀了老婆。最后不得不投军。于是成就了一代破坏王。李自成从军之后就干了一件事,搞破坏。队伍壮大也很像是为了跟着发财。所以他的部队基本可以定义为流寇。后来溃败得那么快,那么彻底,根本不像是一个建立政权的队伍。取名大顺更是诡异,中国历史上大鲧时代之后就是帝舜,大鲧族四散。多尔衮入主,顺治成入主第一任皇帝。诡异其实还有很多,这里不说了。

前面说了,如果没有汉奸协助满清根本没有一丝实力入主。其实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那么多汉奸,没有那么多肯于卖命的汉奸都没有可能性。光靠满清八旗最多就是打家劫舍一通,然后退回去,或者占领北方少数地区,顶天了。

今天总结历史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研究历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中国从五胡乱华开始就是汉奸推波助澜。汉奸文化其实是周代分封制导致民族意识丢失之后,百家争鸣的献策文化、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导致的第一种汉奸性萌芽。这种看到有实力者就去献策以求重用的汉奸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非常多,起到的作用也是最坏的。就连宋金战争,金军被围,也有人为了点好处带领金军脱险。

一个上亿的民族被几十万人奴役,这种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就发生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可以说每一次都是被汉奸改变的。暴治时不惧怕异治,异治时不惧怕暴治。这种循环是多悲催的。有的人对朝廷不满就暴露了汉奸性,然而外人来了也没他好果子吃。这种道理不仅没文化的汉奸不懂,就是那些知识分子也不懂。

所以唯一的路,就是重建民族意识。没有别的路。今天也不缺汉奸,而且可能不少。存有汉奸性的人更加得多。有的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汉奸性,比如外来的都是信仰,本土的都是迷信。只要自己不懂的本土文化就统统说成是外来的,几乎是张嘴就来。网络上这样的人非常多。这种思维是如何出现的?他们意识到自己骨头里的汉奸性了吗?如果不是汉奸性,怎么会这么不负责任的诋毁自己,张嘴就来绝不是学术错误的问题,而是灵魂问题。


國病

满清自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十三副铠甲起兵之始,就注定了和大明王朝的国仇家恨,后金居住在辽东,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落,经过努尔哈赤的一番武力征伐,终究是合而为一,这是后金强大起来的开始。后金政权虽然一统,可是人口也不过两百万左右,军队数量更是仅仅只有数万而已,如此的兵力和羸弱的经济、落后的文化,谁都没有想到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廷大败,攻守之势异守,从此后金成为我朱明王朝的大敌,边境之地屡屡被波及侵犯,烧杀抢掠的事情频繁非常,别说边地百姓,就是京师也一度震恐,后金这个大患搅起了无边风云。

到浑河血战之后,大明精锐的浙江兵和白杆兵7000部众战死,这更加的打击了明廷的士气,而后金也因为沈阳的坚固城池和战略地位而迁居于此,不久之后一个更加强大的满清政权改组了。明廷将辽东的祸患视为胜于一切,由此在辽东地区加强了防御,调动了数之不尽的人力、物力和战争资源,宁锦防线,山海关防线等以及集大力气而打造的关宁铁骑,这一度成为满清政权不可攻克的堡垒,虽然外患不能一时而解决,却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恰逢小冰河时期,再加上朝廷无力赈济灾民,而且因为辽东战事还不得不追加税收,为此百姓的日子极为艰辛,出现了饿殍遍野的景象,后来各种农民起义,而在其中以闯王李自成和大西王张献忠势力最为强劲,这本就力不从心的朝廷,又要面对新的危机,还是来自于中原内部,满清和农民起义一时之间出现了相互依存一般的关系,在互助中而各自攫取利益,很快,明廷被耗得没有粮饷去支持九边,那时的天下真可谓是混乱不堪,烽烟四起,流寇四窜。

崇祯当时面对的境遇是,中原的几大兵力被农民军或者是清军给覆灭,唯独剩下了左良玉的一些不算精锐的军队以及山海关外驻守的吴三桂的几万兵力,而左良玉有些不听调任,而以当时朝廷的钱粮来看尚不足以调遣任何一支军队的开支,这令得崇祯为此还向朝臣开口借钱,也真是为难这高高在上的帝王了,结局当然还是窘境不堪,没曾想刚下调令没有多久,关宁铁骑尚在途中,李自成就攻克了北京。

而至于多尔衮说的“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这是为自己极力开脱,以此来诉说满清的正统性。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满清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想要获取中原百姓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如此入主中原方能恩威并济定鼎中原。

满清一直都是明廷的敌人,在当时的背景下,满清就是不折不扣的异族入侵,而以他们区区两百万的人口和数万的八旗兵,如果不能得到明廷士大夫的认可,那么这将会上演着数不尽的起义,要知道那时候的明廷有着数千万的人口,这相较于满清人口来说是一种数字上的碾压。

满清入主中原,得天下具有着极大的气运成分在其中,如果不是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缢,相信山海关将成为满清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后来满清进入中原也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就算是后来进入了北京,满清的不少重量级官员都认为像过去一样,烧杀抢掠一番就赶紧退回辽东,这是为何?因为他们对双方力量心中有着评估和比较,认为满清无法吞下硕大的华夏。

而多尔衮用言语来撇清了和明廷的世仇,将此转嫁到了李自成的身上,让自己处于正义的一方,不得不说这是野心的释放,事实也证明他的做法是多么的正确,最终满清开花结果,多尔衮的功劳绝对是功高震主,不可抹杀的。


历史风云天下

文/搞哥读史

一、

大清天下取自李自成,而非取自明朝的说法,不仅多尔衮在说,清初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不断强调。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都在不同场合下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比如,《顺治实录》载:

“我国家受天眷命,统一万邦。……当是时,流贼已入京师,明祚已成板荡。遂因明将吴三桂之请,命将士入关定燕京,殄群寇,挈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爰主郊禋,式颁正朔。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在乾清宫东暖阁颁发的上谕: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阐述:

“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

到乾隆朝后,乾隆皇帝仍在继续强调大清天下取自“闯贼”的说法,称:

“我朝得天下之正,实非汉、唐、宋、明所可比。”

二、

清初的统治者们之所以一直强调大清天下得自李自成,而非明朝,其心态和明初时期的朱元璋差不多,主要是为了加强宣传,制造舆论,撇清乱臣贼子的骂名。

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之时,曾下谕旨向天下臣民解释,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受人蒙骗,误入歧途,等到自己成为军队领袖时,元朝已经灭亡,不能说他朱元璋是兴兵作乱。为此,朱元璋既承认元朝的正统性,也善待前朝遗老,这一方面是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另一方面也是否定了起兵作乱这种行为。

试想,假如朱元璋承认自己起义是正义的,那如果后来有人也要兴兵起义推翻大明,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

而明末清兵入关夺取天下,有点算是趁人之危。虽然崇祯自缢,但不代表大明已经灭亡,如清朝定都北京后,持续存在了几十年的南明政权便是明证。

如果清朝如雍正说的那样,是“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那打败李自成之后,就应该退回满洲,让朱家后裔继承明祚,这才是见义勇为的好邻居。

但这位邻居过来帮忙赶走强盗后,发现房子很好住,顺便把主人也赶走了,还把房子里的东西砸个稀巴烂(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然后贴出告示:“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对这种做法,我们只能承认:

你实力强,你说什么都对。


搞哥读史

这很好理解,这么玩是为了掩盖清朝才是真正灭亡明朝的这一事实。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清朝入关前对明朝的战争,萨尔浒大战就消灭了明朝数万部队,攻取辽东又消灭了明军相当多的有生力量,皇太极继位后五次破关,同样消耗了明朝大量的有生力量,松锦大战消灭了明朝最后的精锐部队(有统计称清军总共消灭了差不多30万的明军),结果让李自成捡了个大便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后金和明朝的军事对抗,明朝采用刮地皮(三饷)的方式收税以筹集军费,才激起了大规模起义。

而李自成捡了个大便宜,又无意中让大清入关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第一,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更讨厌的是李自成,否则也不会清军入关后原本投降李自成的明军相继背叛李自成,而采用儒家治国的清朝相对来说则不是那么讨厌,是可以合作的对象(否则也不会有人写文章吹捧清朝入关是“我朝兴汤武之师,应来苏之望”);

第二,清朝一直忌讳明末清初这段,因为爱新觉罗家族再怎么样原先也是明朝的臣属,如果清朝干翻了明朝那就是犯上作乱,虽然实际上灭亡明朝的是清朝,但是毕竟名声上不好听(虽然说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是差不多的玩法,不是造反就是篡位)。所以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李自成占了北京崇祯上吊,明朝灭亡,那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大清取天下就变成了和灭亡明朝的李自成争夺天下(秦失其鹿,楚汉逐之),而不是灭亡明朝后取天下。而且清军入关打的旗号是“义兵来,为尔等君父复仇”的旗号,同时强调“官仍其职,民复其业”,这就很好的拉拢了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毕竟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嘛),所以在入关初期这一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既然李自成都把明朝“灭亡了”,那么这个天下就是谁有本事谁坐了,李自成有本事,他把清朝打出去,把国内各个势力都玩死,那么他坐天下;如果清朝有本事,那么就是清朝把各个势力都给玩死,清朝坐这个天下。而历史选择了后者,最终是大清一统六合,席卷八荒,然后爱新觉罗家坐了天下。

所以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是大清真正灭亡了明朝,但是都不说破,维持着一种稳定的和谐。到了清末革命党搞民族主义革命这段就被拎了出来,反倒是清朝遗民却一直在坚持清取天下自闯贼,比如说下面这位。


北洋海军陆战队

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消灭一个国家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土地,虽然李自成拿下北京,逼死崇祯,但是李自成是流寇,没有一个省是完全被李自成占领的,也没有一个省的财税军政是归李自成,甚至不如后来侵华日军对中国土地的占领和控制多。

再从道统上说,先说一句你们不爱听的,能够影响国家走向的是整个国家的士大夫阶层,不是普通老百姓。这个阶层放在明朝就是读着四书五经进入国家机器里的人,或者虽然没能进去国家机器,但是在民间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读书人,比如左宗棠那类人。李自成游击数省而没有得到读书人支持,说明他的政治目的就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国家的读书人还没有做好改朝换代的思想准备。

如果崇祯皇帝只有一边的问题,比如只有李自成或者只有满清一个问题,国家尚有可为,但不幸西边和北边都是很严重的问题,一个靠农业税收和人头税支持军队的国家,是不可以长期征战的。汉武帝在连年对匈奴用兵国家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正统史书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先明后暗。

总结下来,明亡于自己,满清和李自成只是一个倒下巨兽身边的两只财狼,他们都不是啥好玩意。


明月在天上人间

大顺政权灭了明朝,所以闯王大顺天下取代了明朝,统治全国,没过几个月,大顺政权被清政权打垮了,逃亡南方,直至1664年大顺政权才灭亡,大西政权1662年灭亡,桂王南明1683年才灭亡,清政权才正式统一全国,所以清最终灭亡了这三个政权,而南明是明朝的延续,大西从大顺分裂出来的,都没有以明朝首都为中心,所以明取自大顺政权(也就清所谓闯贼),非取自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