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范睢的阻挠,白起可以攻克邯郸,灭亡赵国吗?

沐凌竹

在长平之战后,

若没有范雎的阻挠,白起一路挺进到邯郸,赵国必亡。

为什么呢?

第一,先来分析下,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四十五万人后,还有多少可用之兵呢?《战国策》中有一段秦昭王与白起的对话,明确指出:“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这句话出自秦昭王之口,作为秦国最高统治者,其情报应该是很准确的,长平之战,赵国损失的四十五万,大约占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赵国只剩下大约15万军队。而这些军队,是不可能全部撤守邯郸城,因为北疆一定要留下几万人以防备匈奴,否则赵国不亡于秦,也会亡于匈奴。倘若白起在长平之战马上发动邯郸之战,赵国在仓猝之间,能否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军队集中到首都,也是很大的问题。

第二,长平之战是有史以来最大、最残酷的大屠杀,对赵军心理产生的恐怖影响与震动是不言而喻的。一年后,当秦昭王想再次发动邯郸之战时,白起旗帜鲜明地反对,因为一年的时间足以让赵军将士走出心理阴影。白起后来说:“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白起用了两个“惧”字,当时赵军心理已经崩溃,士气降到冰点,对前途茫然,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是容易击破的。

第三,在长平之战过程中,赵国的外交十分失败。如果白起乘胜直取邯郸,赵国很难获得别国的支援。关于长平之战,古往今来论述很多,大家的兴趣点都集中在战役本身。可是我认为,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关键因素之一是外交上的失败,范雎用外交手段破坏魏、楚等国与赵国的合纵,这是秦军取胜之一大关键。如果白起继续发动进攻,赵国不可能得到魏、楚两国的外援。齐、韩两国很弱就不用说了,燕国不是赵的友好邻邦,不踢一腿就算良心大大的。

当然,秦国也有困难。首先,秦军攻赵的部队,损失一半;其次,为打赢长平之战,秦国耗尽国力,以秦昭王说法是:“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但是必须说,秦国虽然损耗严重,比起赵国还是要好很多。作为一代名将/军神,白起是深得孙子兵法之精髓,开战前一定要算计,不战则已,战必克,他对攻克邯郸充满信心,是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得出的判断。

那么范雎为什么要阻挠白起呢?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拯救赵国的,竟然是弱不禁风的韩国。韩国这个国家虽然很弱,但求生存的欲望很强,一大批人想破脑壳,想出种种保全国家的方法。韩国也知道,再打下去赵国必亡,赵国亡,韩国必亡,因此聘请大纵横家苏代去游说范雎。苏代一下子抓住范雎的弱点,作为秦之客卿,范雎不就是冲着权势、地位来的吗?他又不是秦国人,谈不上爱国主义。苏代戳中范雎的死穴:若白起灭了赵国,功劳就远比你大了,你地位不保了。如果这时通过外交议和,逼迫赵国割地,那么功劳就不是白起的,而是你范雎的。

听了苏代的话,范雎怦然心动。最后,在他的干涉下,白起直取邯郸灭掉赵国的计划落空,赵国割六城给秦国,换取秦国的退兵。范雎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赵国也得以幸运保全。


君山话史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一举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赵国军民上下震动危在旦夕,白起请求秦昭襄王乘势攻取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赵。


而此时在秦国内部出现以白起为首的主战派和以丞相范睢为首的主和派。如果按当时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秦军攻克邯郸要当有十分的把握。因此,大部分史学界人士认为,当时是丞相范睢嫉妒将军白起的功劳,害怕一旦白起攻赵成功,将危及他在秦国的地位。才极力鼓动秦昭襄王阻止白起攻取邯郸,以谈判形式迫使赵国割让城池给秦国。


范睢也许真的有嫉妒白起之意,但其分析判断当时各国的形势,却非常准确。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无疑是取得了胜利,赵国一败涂地危如累卵,秦国攻取邯郸或许非常顺利,但是,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军力也损耗过半,攻取邯郸容易,灭亡赵国已经是力所不及。

长平之战时,山东各国保持中立做壁上观,一旦秦国对赵国形成灭国之战,各国感觉唇亡齿寒,绝不会袖手旁观。到那时对秦国群起而攻之,即使灭掉了赵国,也会被其他五国而分割,秦军此时军力疲惫根本无力再守邯郸。等于秦国消耗军力,为他人做了嫁衣,强大了其它五国。

秦昭襄王一代雄主,对当时各国的形势判断,以及范睢,白起的方案一定做了仔细的权衡。不然也决不会轻易相信范睢,放弃攻取邯郸的大好机会。

长平之战一打数年,秦赵两国消耗巨大,都已经接近国力的极限。即使秦国国力强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难破蒿墙。两国罢兵息战,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也不失为上上之选。


无奈且向上

不可以,赵国人的血性已经被激发,廉颇也在,六国不会坐视不管任凭赵国灭亡,也许会攻克邯郸,但不能守住,赵国也不会灭亡。秦国损失极大,秦昭王也会权衡利弊不会冒险,毕竟当时秦国还没有对山东六国的绝对压倒性优势,太过急迫会招致灾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