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出嫁後越來越不願意回孃家?

qqstar

我結婚後也不願意回孃家,我不回去其實是真的替父母著想,不想父母因此不開心或者跟弟弟弟媳婦發生衝突。

本來結婚後,因為老公長期在部隊,夫妻很少見面,哥哥們也是希望我住家裡照顧下年邁的父母,我呢人也大條沒有想太多就住回去了,每天在家操持家務或者幫媽媽打理下生意,日子也過的恬淡悠然,直到有一天我的弟弟突然讓我走,我整個人都懵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也知道了,因為老公家境不好,我弟弟跟弟妹擔心我媽媽顧了我,而家裡這個房子又即將面臨拆遷,他們小夫妻生怕媽媽會分一份給我,因為我的哥哥經濟相對好點就已經放棄了這個房子的所有,因此對他們而言我是唯一的競爭者,知道真相的時候我一直哭,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這個房子,現在反而這樣了,我默默的流著淚收拾了東西離開了這個家,我以前一直以為那裡也是我的家,即便結婚了也是我的孃家,但是被我弟弟一句女兒沒有繼承權徹底打散了,我的離開帶給了哥哥跟父母莫大的傷痛,於他們而言我是女兒也是妹妹,卻被至親的弟弟給趕出去了,然後哥哥跟父母都跟弟弟大吵一架,我不想看到家裡人這麼傷心,依然安撫了父母,我說沒有關係,嫁出去的女兒總要離開孃家的。

至此,我再也沒有回過那個房子,即便後來我去學藝的時候,上班的地方距離我的孃家只有兩三分鐘的路程,我每天上班到凌晨兩點,凌晨五點起來,因為做小吃的特別累,我寧願在外住酒店吃飯,都沒有想回這個孃家,我也沒有告訴父母我在附近學手藝的事,我怕父母因此傷心然後又跟弟弟去吵架,我不怕弟弟不開心,我只是擔憂父母身體不好為此萬一氣出個好歹來。

所幸開始的想不清現在也試著放下,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錢會重於親情,想到我對他們小夫妻的付出那麼多的時候我會哭,其實這個世上最傷人的就是至親帶給你的傷害,我恐怕這輩子都不會釋懷了,自此我也斷絕了跟弟弟弟媳婦的一切來往。


小雛菊姑娘

今年的中秋,鄰居家秀英嬸過得並不開心,女兒本來答應著要帶著女婿回來和她過中秋,結果外孫突然生病,原來的計劃泡湯了,看著家家戶戶熱鬧過節,人月兩團圓的情景,秀英嬸這心裡真不是滋味。女兒前年出嫁到現在,每年回家的次數連五隻手指都數不到,自己一個人辛辛苦苦帶大的貼心“小棉襖”,怎麼說沒就沒了。我們只能安慰秀英嬸說,她只是剛好有事,有空了一定回來看你的。一說完這話,自己都覺得心虛,回想自己也都有半年沒有回家看父母了。

就我們自己的體驗來說,出嫁後的女兒,回孃家的頻率真的是逐漸遞減,尤其是生了孩子之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越來越不願意回去呢?

01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現在很多父母其實都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可是對於女兒來說,結婚前和結婚後,父母的態度還是有明顯差別的,對此表妹深有體會,表妹結婚快一年,現在正懷著孩子。父母現在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她已經嫁出去了,是別人家的人了。雖然知道父母只是提醒她要好好經營家庭生活,總是這樣說外人外人的,表妹的心裡還是覺得不舒服,畢竟自己曾經也是被父母精心呵護的掌上明珠。

表妹對上還有一個哥哥,表哥結婚比較早,侄子都已經5歲了。舅舅舅媽對錶哥的事情特別上心,小侄子在三歲之前都是舅媽在帶,一直到上幼兒園之後,表哥夫妻倆把侄子放在市區的幼兒園,表嫂要自己帶。表妹媽媽好幾次說著要去帶侄子,但是嫂子不願意,表妹媽媽人後一直埋怨嫂子,人前又對錶嫂好得不得了,因為表嫂是生下家中第一個男孫的功臣。

相信舅媽舅舅是愛表妹的,但是女兒出嫁後,身份轉變了,很多事情也就不同了,哪怕你和父母再親,回到家裡的時候都感覺像一位客人,很多女兒出嫁後不知如何面對這份陌生拘謹的尷尬。

02

回家一次像搬家

女兒嫁人後,整個生活重心都會發生改變。很多人就像秀英嬸的女兒一樣,生了寶寶,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花在照顧寶寶上,一切以寶寶為重。回一次孃家,住得近還好,要是住得遠,免不了要住上一段時間,寶寶吃的用的玩的,通通都要收拾。在錄製《媽媽是超人》節目的時候,伊能靜為女兒小米粒收拾的各種生活用品,就足足裝滿了6個行李箱。雖然我們不會這麼誇張,可大包小包地收拾也不是那麼容易吃得消。加上節假日,路途遙遠,人流擁擠,寶寶在路上也會吃苦受累了,當媽媽怎麼捨得讓寶寶受這份罪呢?

相比要讓孩子受罪,很多媽媽寧願割捨自己的團聚之願,將回孃家的計劃一次又一次推遲擱置。

03

要生活也要生存

回家,與父老慈母團團圍坐在飯桌邊,吃一口園子裡的菜,啜一口老酒,說一句外鄉的見聞,報平安,讓父母心安,少一些牽掛,是多少在風塵苦旅中游蕩兒女心中最樸實的願望。但是生活並不會因節日就會停下固有的步伐,只是節奏稍微有些不同。假放或不妨,對於很多人來說都要堅守在工作的崗位。

工作這麼忙,社會經濟壓力這麼大,房貸車貸孩子家庭,逼迫著多少媽媽在謀生存謀生活的路上疲於奔命。自然而然的,工作忙沒時間就成了不回孃家的一個最普遍的藉口。



愛飛親子

這個問題一言難盡。從遠古以來動物的基本屬性,父親生下兒女、母親養育和教會兒女基本生存技能後,兒女就要與父母訣別,獨闖天下,自尋領地。沒有感恩、常回家看看之說。這是自然法則,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在封建社會,家族是男丁體系的傳承,女人只是繁衍傳承的工具,她們沒有(與男人相比)平等的社會和家庭地位。一旦嫁出,就是潑出去的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甚至沒有自己的姓名,孃家也不再是她的家,她們可眷戀,但沒精力沒能力也沒權利常回去抱養育之恩,這是非常殘酷和不幸的。

人類發展到今天,創造了一大堆倫理道德理論,這是有別於其它低等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徵,血緣的親情,家庭概念的開放性延伸,女性獨立自主地位的確立,使成家的女人常回孃家照顧父母成為了可能,既有孝道倫理的規範,還有法律的保障。回孃家、探望照顧父母,洋溢出濃濃的不捨親情,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槓槓的現實國情。

現在有人出嫁後越來越不願意回孃家,情況太複雜,例如;孩提時家長重男輕女的歧視產生的逆反心理;孩提時家庭和周邊環境的殘缺不幸對心靈的傷害不堪回首;出嫁時被淪為親生父母的搖錢樹謀受的恥辱;貪婪父母對女兒無休止的過份索取等等,都可能是原因。還有女兒經濟拘竭、回孃家可能愧對父母家人的心理因素作梗,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諶人

這樣的問題問出來應該是沒有結過婚的吧。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不是沒有根據的。女兒嫁出去以後,在古代是很少回孃家的,一般來說都不回孃家。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方面是在安慰孃家人,不要寄予厚望,就是這個樣子,不要期盼越多,失望越多。另一方面也是怨女兒怨世道女兒不能陪在身邊到老。

因此,長久以來,形成了對女兒回孃家住的偏見。很多時候女兒再回來,不再是好聲好氣,更多的是希望能不要到孃家來拿東西往你的小家帶,另一方面,也是在生氣吧。然而,出嫁又女兒回孃家之後卻又不再像之前在家一樣受到更多的待遇,因此女兒心理也會有失落感,因此也不太願意回你孃家。

就生活習慣方面,一般是住男方家或者說是住在自己的小家裡面,現在生活工作壓力又大,又不習慣來回跑,因此更懶得動。


全能選手

我就是不願意回家的小棉襖之一。我在家的時候十分受寵,比弟弟還要受寵,現在剛結婚半年我就不願意回家了,總結了幾點原因。



一、自己生活的不是太好,感覺回去沒面子。我家境一般,但是在家的時候逢年過節啥的肯定會添新衣,但是嫁人後,真的就得為柴米油鹽考慮,我自己不添新衣沒關係,可是我回去總得給爸媽給小侄子小侄女帶點兒禮品買點兒東西吧,可是真的沒錢!或許有人會說,怎麼可能連給爸媽買件衣服的錢都沒有,是的,有,可是現在懷孕了,重心真的移了。覺得愧對爸媽所以不敢回去。

二、嫁人後那已經不是自己的家了。沒出嫁之前家肯定是我的家,我可以理所當然的住,可是嫁人後呢?弟弟比我結婚早,所以早就有了弟妹,沒結婚前也是有說有笑的關係還好,結婚後就不一樣了,沒結婚之前我是家裡人她肯定得讓這點兒敬著點兒,可是結婚後呢,就是別人家的人了,我在他們家是客人,對客人能有多熱情?再想回到以前都不可能了。那個家有了除了媽媽以外的女主人,住的時候自然不自在,所以更加不願意回去了。

三、公婆比較老實,對我也很好,結婚後我自己也認為這才是我的家,所以住的很自在,對比一下,所以才不願意回去。

其實回去不回去都是自己心理在作祟,父母養大我們不容易,不能因為一點兒小委屈不如意就不願意回去,那樣他們會傷心的。

不管咋樣,有錢沒錢,該回去的小棉襖還是經常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吧!


奮鬥阿玖

這是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

大約20年前,有一位60多歲老人,他有七個女兒,一個兒子。為什麼都那麼多女兒,還要生個兒子呢?想必他不只重男輕女,兒子還真有女兒做不到的好處。

可事情往往會風雲突變,就在太陽西下3點多,兒媳要回,說孩子感冒晚上太鬧要老公一起回,老頭倒沒說什麼,她幾個大姑姐不幹了,理由是由她們照顧老爸不方便。最後又爭執到由兒子照顧是應該的。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無非年青人恩愛想讓老公回家幾天,幫幫帶小孩什麼的,這也不過份吧,畢競姊妹那麼多。換換休息幾天也很正常。

可結果是弟媳就這個理由捱了四姐一巴掌。

事情急轉直下,那哭的連別人都掉眼淚,她唯一要求老公回打四姐一巴掌,不然回孃家,當時天都快黑了,弄的連勸架的也不知是打好還是不打。

講這個事想說明什麼?

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中,養兒防老根深蒂固,而女兒孝順也天經地義。但,嫁出去的女兒,遠的不說,再近也沒兒子兒媳離的近。什麼叫防老?農村大多數人命苦,六七十歲甚至八十種地的多的是,用那兒斷經那兒卸牛一點不誇張,這說明防年並不是享清福,怕的是有朝一日生病,而生病就怕沒人在跟前。這就是養兒防老的實質。

還有農村老人一生活的窩窩囊囊一輩子不怕,就怕死了沒人問。誰來問?由於傳統觀念影響深重,由女兒當然不靠譜。

所以平時健健康康時,女兒向父母身上花的錢遠比做兒子的多,但是父母還是會把最後的寄託在兒子身上,這樣厚了兒子薄了閨女也就不難理解了,久而久之女兒出嫁後越來越不想回家豈不更好理解嗎。

反過來,就象前面的例子,由兒子照顧生病的父母。在女兒心裡也是天經地義。

社會在進步,觀念在改變,期待男女都一樣。


還是那個花

我孃家婆家都不想回。我和老公常年在上海,小孩也是我自己帶大的,坐月子婆婆沒照顧一天,我是剖宮產,第七天出院當天就開始自己給孩子衝奶粉,洗尿布,就連我坐月子要吃個豬肝,大概十塊錢一斤吧,婆婆都嫌貴不捨得買,而且當時是冬天。老公知道他媽那樣對我,給他媽打了很多電話,吵了很多次,結果一點用沒有,後來考慮天氣太冷,就又過了三個月,開了春老公才把我們接來了上海,在家的那幾個月我都得了抑鬱症,每天都想死。我把我的情況告訴我媽,我孃家離婆家騎電瓶車也就二十分鐘的路,但是我媽從來沒來過一次,我給她打電話,說婆婆這樣對我,我說我想回孃家,沒想到我媽說,我坐月子時回孃家會給家裡帶來晦氣,後來我終於滿月了,我提前一天打電話說第二天上午回去,第二天我坐了車帶了大包小包寶寶的東西回到孃家,沒想到我爸媽那天還不在家,打電話也沒一個接的,我帶著孩子在樓梯口坐了一兩個小時爸媽才回來,一看到他們我就馬上開始哭,我抱怨他們怎麼回來這麼晚,然後我爸安慰我說我媽沒給他說我今天來,我媽反而一副責罵我的語氣,說我矯情什麼,等一會又不會少塊肉。吃中飯的時候,我邊說邊哭,然後我媽就跟個沒事人一樣,一句話也沒有,連我的弟弟妹妹都聽不下去了,我弟弟妹妹比我小十歲,他們都替我抱不平,我爸也氣的不行,我媽就坐在那,吃完飯就回屋休息去了。我跟我媽吵了起來,我說當初是她給我介紹的對象,現在我婆家這樣對我,她連一點反應也沒有,最起碼為我說一句話都沒有,我到底是不是她親生的,然後我媽打了我一巴掌,我爸過來護著我,對我媽大聲說,孩子剛出月子,才來家半天,問她是想幹什麼,然後我爸媽就吵了起來,我媽還罵我沒用。說一下,我們家是我媽當家,我爸說什麼都沒用。當天下午我就帶著孩子走了,臨走前我說我再也不會回來這個家,我走的時候還是我爸我弟弟妹妹送我,回到婆家,我就那樣過了兩個月,忍氣吞聲。後來老公把我們接來了上海,我現在過的很開心,逢年過節我們會回老家,我也去了孃家,每次都是買很多東西給他們,算是我還他們對我的養育之恩,但是親情再也沒有什麼了,每次都是略坐坐就走了。唉,還有比我更可悲的人嗎。不是遠嫁,卻不如遠嫁。(在此我再多說幾句,我發現頭條裡的聖母婊真多,家家都有本經,不明白別人經歷了什麼就別在這說三道四,我們家的事我也不可能全部都寫出來,既然不知實情就別在這瞎叫喚,說不定輪到你身上,你還不如我。真是夠夠的。)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愛你

俗話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女孩子嫁人之後,回孃家的次數會變得越來越少,主要的精力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家庭上。對於一些遠嫁的女孩子,回孃家的次數可能會更少,那麼,為什麼不少女孩子在出嫁後越來越不願意回農村老家了呢?是覺得老家窮嗎?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做一些探討。

首先,第一點原因:傳統的封建思想(重男輕女)所致

重男輕女是自古以來的封建思想,在農村,這種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很多人覺得女兒嫁出去之後就不再是自家人了,而是男方那邊的了。所以,每當女兒回孃家,也便像招待親戚一樣招待自己的女兒。無疑,這會讓人覺得不自在。

其次,第二點原因:女人結婚之後需要為自己的小家庭努力奮鬥了

女孩子在成家之後也便成了小家庭的女主人,生活的壓力也會落在女人們的肩上。以前,絕大多數女人婚後的首要任務是照顧小孩、贍養老人,基本都不外出工作的。現如今,女人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也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然,下班回到之後還要兼顧到家庭和一些日常的瑣事,在重心上也更傾向於自己的這個小家庭,自然而然的回孃家的次數也便少了。

再者,第三點原因:女孩子在生了小孩之後,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小孩身上

女孩子在結婚生了小孩之後,會以自己的孩子為中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也都會圍繞著孩子進行。所以,每次回孃家就需要帶上小孩子,同時也要帶上孩子用的東西,十分的麻煩。而且,對於遠嫁的女孩子,除了需要帶上孩子之外,還要忍受一路的顛簸,十分的累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人在結婚之後也便減少了回孃家的次數。

最後,第四點原因:在城裡待習慣了,回農村老家覺得沒意思

眾所周知,不少農村出身的女孩子在結婚之後都在城裡定居了,工作和生活都在城市,久而久之,也便習慣了城裡的生活。而農村呢,還是那個老樣子,不少女孩子在城市待習慣了,回到農村覺得處處不方便,所以,也便有意的減少了回去的次數。其實,不是城裡有多好,也不是嫌棄農村窮,而是除了過年基本上很少有同齡人在家,即便是回去了也會覺得無聊,沒有意思。


筆耕三農

身為女兒,出嫁後竟然不願意回孃家,真是不孝!

不用說別人,我自己都經常在心裡這樣鞭打自己。我知道這樣做不正常,但心裡對回孃家又確實莫名抗拒。

其實,有誰會抗拒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呢?

說到底,不願意回孃家是因為回去讓我心裡煩亂,失去秩序。父母一生矛盾不斷,這是困擾我這大半生的事實,也是我成年後不願意回去的原因。

每次看別人興高采烈的回孃家,跟母親熱熱呼呼的聊著家常,我都羨慕的不行。我們娘倆聊天不超過十句話,母親準把話題引向對父親的不滿。

要知道,母親的一個情緒出來又意味著一場家庭大戰,我好不容易從這樣的原生家庭中逃出去,怎麼還有勇氣回去面對?打怵!

心底裡,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在本能的排斥矛盾。

所以我相信,所有不願回孃家的女人,不是不孝,是心有忌憚。

當然,情形不一而足:父母感情不和、矛盾不斷原生家庭有填不完的坑不被父母認可、經常受到苛責父母重男輕女,過度索取……

小時候面對父母的矛盾只能含淚承受,因為沒有辦法。

於是發願,長大後堅決不能像母親這樣,要包容、多看另一半的優點、智慧處理家庭矛盾……

在自己的努力下,終於在新生家庭中獲得重生。令人沮喪的是,一旦回到孃家,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點,新的自己不見了,負能量上身,一切又打回原型。

好幾次,從孃家回來整個人都是木的,好像思維停滯一樣,無所適從。回去的次數就這樣慢慢漸少。

也許,不回孃家是一種自我保護吧!

好在近幾年參加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課程,學會了與父母和解。意識到父母也有自身的侷限,也有她們想做好卻不得法的無奈。

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何嘗不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傷小孩?孩子的傷不是父母故意留下的,原諒她們就是接納自己。

現在回家,我不再說教地告訴母親應該怎麼做。她說什麼我只管默默聽著,也許她並不想改變什麼,只是希望女兒能看見她的辛苦和挫折。

既然愛她,我為什麼不傾聽呢?


有書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