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看牟平走近于氏都氏宗(家)祠 感受家族文化与精神

媒眼看牟平走近于氏都氏宗(家)祠 感受家族文化与精神

于氏宗祠

媒眼看牟平走近于氏都氏宗(家)祠 感受家族文化与精神
媒眼看牟平走近于氏都氏宗(家)祠 感受家族文化与精神

上庄于氏:一门四进士 抗日三烈士

在烟台牟平的上庄村,有三大历史文化名片——上庄旧村遗址,艳阳塂遗址(省级文化保护单位),上庄于氏宗祠尤以于氏宗祠为载体的于氏文化最为亮丽。

于氏宗祠(家庙)在村西八甲街,总占地面积36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6.5平方米。据传至少已有400年历史。据谱书记载,上庄于氏在明清两代先后有137人考取进士、举人、生员,其著名有一门四进士:于沣、于汧、于肇甲、于瀗。

“在抗日战争中,上庄于氏出了一门三烈士,于纪午(1915-1942)是上庄三支于立伀之三子。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纪午入伍后,初在中共胶东特委地委工作。”中华于氏宗亲会胶东分会上庄联谊会秘书长于立鑑介绍说,于一心参加革命后在北海地区工作,1942年冬,日军扫荡胶东根据地,12月22日,在率西海领导机关突围时,为掩护其他同志,他与弟弟于纪午双双壮烈牺牲。于凤祥1950年走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前线,1952年牺牲于朝鲜战场。

2008年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上庄村重修了家谱。并于2014年印刷成本。从此以后,先后有200多人来上庄问根寻祖。不少宗亲纷纷捐款出资,为以后整修家庙、祭祠祖宗。2013年中华于氏宗亲会胶东分会在威海成立,上庄于氏宗亲会成员均参加,会上于纪正被选为副会长。于立鉴选为副秘书长。2016年烟台于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于纪正选为副会长。

1996年由于立暄(原驻芬兰大使)、于纪会(台湾)、苗华义等人发起成立了上庄游子联谊会,捐资十余万元成立了教育基金,每年给考上大学本科和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的人奖励200元、500、1000元。鼓励他们成才报效国家、反哺家乡。自成立二十年来已奖励过98名大学生。其中包括11名研究生、5名博士生,建国以来初步统计约有七八十名曾在国家机关担任重要职务。

都氏家祠:传承家族文化和精神

位于都氏祖居地山东牟平北头村的都氏家祠,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从镶嵌在院内墙上一块石碑的载文可确认,在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曾被修缮过。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都氏家祠,坐北朝南,由正房、倒座组成,砖石结构,青砖灰瓦,斗拱式建筑,占地212平方米。2013年10月1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宗祠的正堂上悬挂记载着历代都氏先人名讳的世系挂堂,正堂案几上摆满了各种祭品,香烛矗立,烟雾缭绕。南庄北疃的都氏族人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进香敬酒三叩首,敬仰虔诚念祖恩!

2016年5月14日,都氏家祠建修落成祭祖大典隆重举行,古老的都氏家祠焕发出高雅的气韵和风采。修缮后的都氏家祠,不仅保留和恢复了主体建筑的原有风貌,而且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硬化、绿化、配套化建设。占地212平米的古老家祠修旧如旧,东西宽36米,南北长78米,总计占地2844平米的保护区,增加了仿古围墙、八角门厅、影壁墙和先祖必里海公雕塑,形成了一个坐北朝南、天地合一的传统合院式建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氏家祠默默地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精神,记录着家族的兴衰与过往,诉说着家族的历史与辉煌,庇护着都氏子孙的延续与发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