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越来越失宠,为什么?

近日,网上一条中国教育部新规让一年制海归硕士陷入恐慌:为完善我国的海外学历评估体系,教育部将规定国外学位修业年限不能少于两年(硕士),一年硕士和半年硕士将不予承认。随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现身辟谣,声称"没有此规定"。

此消息一出,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纷纷表示"我读硕士需要三年,而你却只有一年?一年时间能学得到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读研究生的学制一般都是两到三年的时间。虽然,中国已经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开设一年制硕士课程的国家与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颁发的文凭具有法律地位和通的效力,但是国内依旧出现了不少通过学制来判断学位含金量的"偏见"。 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期间,对海归硕士"年限"提出明确要求。

难道学制真的能影响海归的含金量吗?但是,不可置否的是海归就业越来越失宠,到底为何?

海归就业越来越失宠,为什么?

普遍化→滥竽充数

据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到54.45万人,其中43.25万人回国发展。由此可见,海外留学不断走向普遍化,留学海归已不再是"稀有物种",尤其是一年制硕士。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持有Tier4学生签证赴英留学人数为7.3万人,其中一年制的研究生人数上涨最为迅速,相比2015年涨幅高达82%。人数的泛滥增长更是带来了不少"混文凭"的学生,这些滥竽充数的学生必然会损害留学生文凭的含金量。

产业化→市场乱象

此外,面对庞大的需求与客户群体,留学开始走向产业化,市场乱象丛生。例如,许多留学机构主动提供一些商业数据,明确指出热门热门、易录取且性价比高的专业并直接打出"直接出国,100%入学,100%毕业,双语授课,落户北京上海"的广告;相应的,海外高校也逐年增设一些中国学生眼中的热门专业,并降低录取门槛。

如今,海归学位早已有由原来"百不一遇"的黄金时代变成现在"海归遍地"的青铜时代。要想在求职上获得真正的优势,学制的长短并不能为你的学位含金量增分多少,通过自身的实力才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