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羔羊被性侵、组团“约炮”、虐待老人……这都农村留守妇女干的?不不,这都编的!

如羔羊被性侵、组团“约炮”、虐待老人……这都农村留守妇女干的?不不,这都编的!

污名化是大众给某类人或某个社会群体贴上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扩散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一些个体事件被放大,污名化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公正地报道社会群体,抵御污名化对社会群体形象的侵袭,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以部分主流媒体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报道为例,就如何更好地抵御污名化侵袭进行探讨。

如羔羊被性侵、组团“约炮”、虐待老人……这都农村留守妇女干的?不不,这都编的!

及时出手,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

如羔羊被性侵、组团“约炮”、虐待老人……这都农村留守妇女干的?不不,这都编的!

公正报道,杜绝将个体负面行为泛化

对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负面行为进行持续、显著性报道,很容易使受众形成有损群体形象的刻板印象。比如,有一段时间,某些市场化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津津乐道地报道留守妇女的婚外情个案,绘声绘色地描述细节,让一些人产生了留守妇女都“难耐寂寞”“容易出轨”的印象。这样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污名化的形成。

新闻报道讲求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选择。我们注意到,多年来,许多主流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在持续报道留守妇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全面、公正的原则,侧重讲述她们创业致富、勤俭持家、守护家庭婚姻的故事。许多留守妇女“虽然丈夫离家的日子很久,离家的路途很远,但那份牵挂无时无刻不在她心上”“尽管丈夫外出打工已经有七八年了,但并未影响这个家庭的和睦”……这些报道展现了留守妇女的正面形象。

如羔羊被性侵、组团“约炮”、虐待老人……这都农村留守妇女干的?不不,这都编的!

公正地报道、拒绝将个体负面行为放大和泛化,可以有效防止针对留守妇女群体的污名化事件的发生。

倡导正确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

污名化与反污名化是舆论场上的一场持久战。面对损害妇女权益和形象的污名化苗头,主流媒体除了客观公正报道,还要敢于发声,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

前几年,多起侵害留守妇女的连环强奸案先后破获。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些案例时,不关注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反而在“受害者大多沉默”上大做文章,把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完全归咎于受害者的“忍气吞声”,责备她们愚昧、怯懦、防范不严、法律意识淡薄,等等。有网友甚至认为留守妇女太寂寞,纵容了犯罪分子。

如羔羊被性侵、组团“约炮”、虐待老人……这都农村留守妇女干的?不不,这都编的!

多年来,众多主流媒体在反污名化的问题上持续发声,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理念,及时廓清是非,驱散了针对留守妇女污名化的阴霾,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场生态,有效维护了留守妇女群体形象。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国妇女报

美编/李凌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