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作為一名汽車媒體從業者,身邊不停有人問我選車的問題,而我的第一個提問永遠是:“你的需求是什麼?”但是,除了那些對特定車型有些興趣的人,他們基本都會回答“沒啥需求,是個轎車,十幾萬就行。

此時,除了給他一個白眼之外,我一般會甩給他兩個選擇——卡羅拉,或大眾旗下的任何一臺A級車。

當一個人在選購產品時並沒有明確需求的時候,能夠滿足他的那個選擇,才是最難做到的。雖然他們不一定有什麼選擇原則,但卻會因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而否認整個產品的一切。

所以,在選擇需要陪伴自己許久的家用車型時,這樣的選擇會變得更加艱難。恰恰今天試駕的主角,就是在這個角色上“稱王”多年的車型(的後代)——大眾朗逸Plus。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PQ34加長軸距平臺、1.6L與2.0L發動機,在2008年剛剛推出的時候,沒有人會意識到這臺技術沒有領先優勢的朗逸,會創下如此輝煌的銷量成績。即便長時間霸佔家用轎車銷量冠軍,朗逸也無法避開鍵盤俠們的攻擊,它那非德系的中國特供身份成為了打擊重心,人們總是戲稱它為“德原朗”(德國原裝朗逸)。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而對我個人而言,我對這臺車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不感興趣。我認為除了高爾夫之外,大眾沒有什麼家用車是我認為不無聊的,而對於外界“德原朗”的笑話,我也就是一笑而過,從來沒有真正關心過。

然而,藉著這次試駕朗逸Plus的機會,我才意識到:“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這是一部我不喜歡的“好車”

這樣說可能有點破梗,文章還沒展開,結論就拋出來了。但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很耐人(至少包括我)尋味,矛盾點就在於,為什麼一臺那麼多人不喜歡的車,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到會去買上一輛。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別用什麼科比名句“多少人粉你,就會有多少人黑你”來解釋,這臺朗逸Plus並沒有那麼容易讀透。而作為開頭,我就先來聊一聊這臺車上我不喜歡的點:

  • 車上所有的塑料覆蓋件,沒有一塊是軟的,包括最常接觸到的窗沿和腿靠,都是硬得清脆。

  • 所有的儲物格,內側都沒有橡膠或絨毛包裹,東西丟進去都叮噹作響。曾經汽車之家以絨毛層掉不掉毛來斷定工藝質量,這臺車卻一點機會都不給。

  • 空調出風口沒有大小調節,想要關閉需通過推到一側到底來操作。

  • 後備箱只有霧燈尾燈位置有覆蓋件,其餘都是鋼板裸露,備胎蓋板沒有拉手,只有一個窟窿。

  • 副駕遮陽板上的化妝鏡沒有蓋板沒有燈,主駕倒是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連化妝鏡都沒有......

  • 沒有裝逼(太陽眼鏡)儲物格。

  • 低配車型上的中控屏是塊黑板,上面杵著一個手機支架。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其實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下去,但在列到最後一條的時候,我卻有些想把它劃掉。沒錯,這樣的做法確實很“過分”。在中控位置放塊“黑板”,這樣的設計只會出現在國產自主品牌的底配車型上,一般都是為了後期可以加裝中控大屏,有著安卓系統、可以播放DVD尺寸、大小或許有100英寸的那種。

但是,這個手機支架的設計,其實還是很有深意的,聽我慢慢道來。

▎手機支架背後的用戶邏輯

我曾經有這樣一個理念:各大品牌的低端車型,其實並沒有任何必要去設計一個極其複雜的車機系統,因為無論它做的怎麼好,它的實用程度都不會超過一臺手機。

我曾經看到過無數次,一塊內凹設計的顯示屏(幾天前開過的謳歌TLX-L就是個不錯的案例)前架著一隻手機,被司機當導航使。我的一個叔叔還在屏幕前墊了一張餐巾紙,防止手機把屏幕刮花。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呢?

那就是一個幾乎做到百分百交互的投射屏,連上手機之後,直接將屏幕當做手機的控制界面來操作。我曾經把這個想法和某位設計車機的車企工程師(其實就是我的表哥)交流過,然而,他是這麼“勸”我的:

“如今的車聯網系統已經越來越發達了,手機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車載互聯的需求,整車廠需要研發更有針對性的車機系統來滿足車聯網發展的需求,而這種與車本身聯繫更加緊密的車機系統,也會比手機操作系統擁有更加全面更加定製化的功能。所以我覺得你這個想法只能是過渡,但不會是車企的發展方向。”

我表哥大概是這麼說的吧,但我覺得還挺有道理的,也就不再擁有這個想法了。

沒想到啊沒想到,大眾竟然在這臺朗逸Plus上幫我實現了這個想法!只不過,是以一個更加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直接把手機支在那裡。但當手機被架在那裡的時候,它的身份會更高於手機本身。因為大眾為這臺車配備了一款APP,用於查看以及連接車輛的各項信息以及多媒體系統,以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滿足了大多數駕駛者對車機的需求。

總而言之,它看起來很簡單,但大眾敢這麼做的原因可並不簡單。

▎回到“沒有需求”,朗逸Plus如何滿足這個需求

好了我有些被手機支架帶跑了......要做到讓沒有需求的人去愛,“均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

大眾的A級車在市場中一直是一個綜合性能十分出色的群體,這臺朗逸Plus也不例外。新車型的外觀相對老款更加時尚,更大尺寸的車長與車寬呈現出了更佳的車身比例,更加寬闊的前臉有一點凌渡的味道,而傾角極大的C柱和小三角窗也將這臺車最美的視角,也就是後45°呈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車內的也是一樣面面俱到。座椅舒適度極佳,加長75mm的後排座墊提供了更加出色的腿部支撐,後排出風口和雙USB極大程度的照顧到了後排乘客的乘坐體驗。包括帶跟車功能自適應巡航在內的多項主動安全配置也是極大程度的增加了駕駛便利性。

另外,如果你實在不喜歡“小黑板”和中規中矩的6.5英寸顯示屏,頂配車型上帶有Carplay功能、以及來自於科大訊飛的、可識別方言的語音識別系統的8英寸屏也能提供極大的便利性和可玩性。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硬件同樣值得關注。這臺朗逸Plus的行駛品質絕對能處於同級的領先水平,底盤的主調依舊是德味濃重的韌性,可其中更加入了一份偏向舒適的柔軟。動力總成的選擇也進行了精簡,僅剩高功率版本的1.4T發動機搭配7DSG,以及全新的1.5L自吸發動機搭配5MT和6AT。

雖然1.5L自吸的售價、燃油經濟性以及動力響應水平都優於TSI,但它孱弱的爆發力還是會令駕駛風格相對激進的我有些心急。如果你不想陷入“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碼錶四十五”的處境,還是去選擇那臺1.4T的EA211吧。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說了那麼多,忘記提變化最大的MQB平臺了……所有人都知道,MQB橫置前驅平臺是比老朗逸的PQ34、速騰的PQ35更高級的產物,但它到底高級在哪裡,許多人應該都不知道。

除了底盤品質更好、過彎極限更高這種虛無縹緲的區別外,MQB相對PQ平臺最大的優勢,就是在電氣化和科技配置上的提升。比如朗逸Plus相對現款朗逸加入了電子駐車、Autohold和自動啟停這三個功能。雖然它們的普及度已經很高,但對於平臺決定一切的大眾來說,這是十分顯著的進步。

▎寫在最後

其實,朗逸是一臺非常簡單的車,配置和動力總成的可選範圍不大,車內需要花時間把玩的東西也不多。但是,要在一臺車上做到簡單,可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兒。這意味著車企需要準確抓取消費者的興趣點,用最精簡的內容帶給消費者最為滿足的體驗。

這也引出了這臺車的“中心思想”,那就是:大眾真的很懂消費者。即使每個空調出風口都有好幾擋調節,但大部分人只會將他們全開或全關;或許有些後備廂的“包裝”很精緻,但人們更關注它們有多能裝。

而大眾,總能清晰的定位到消費者所想要,同時進一步把精力集中在底盤調校、空間佈局等看不見、但能將使用體驗進一步提升的地方。

朗逸Plus膨脹了嗎?定價已公佈,不如先來看看新一代朗逸試駕報告

這也引出了我的第一個小標題——“這是一部我不喜歡的‘好車’”。因為作為一個車評人,我需要對一部車的每一個細節去進行研究,當在某些地方發現不滿意的時候,我會開始一步步否定它。而在這樣一輛沒有個性的車上,否定的程度會不斷疊加。

可是,世界上有很多我喜歡、可消費者嗤之以鼻的車型,比如菲亞特500,比如阿爾法·羅密歐156;但世界上,也會有很多我嗤之以鼻,而消費者卻趨之若鶩的車,比如大眾朗逸。

據悉,在朗逸Plus上市之後,老款朗逸不會退市,而是保留幾款低端車型與朗逸Plus並肩作戰。屆時,上汽大眾將以桑塔納、朗逸、朗逸Plus和凌渡的組合對A級車市場進行更為完善的覆蓋,讓擁有“信仰”的消費者們擁有更豐富的選擇。

對於“沒有明確需求”的用戶而言,這樣豐富的選擇,反而簡單清晰了。只要在合適的價格段選擇合適尺寸的車型即可,這也許就是大眾品牌更懂中國普世消費者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