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不嫁人会怎么样?

业余历史学家

文/炒米视角

古代女子不嫁人会怎么样?那得看具体那个时代。秦汉以前,沿用周礼,通常会要求女子满16岁及笄,才可以结婚。但战争频仍,所以各诸侯亟需人口,所以有些诸侯会提出具体要求,譬如越王勾践,要求女子必须在15岁之前结婚,否则罚款,坐牢,指配。


到了汉唐的大部分时间里,对女子结婚的约束,通常都是依靠道德和风俗的力量,并没有太多的法律性惩罚措施。但发生战争,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自然抓人口、促生产为第一要务。因此汉朝(具体应该是汉元帝时期)曾经一度要求女子13岁前必须结婚的行政命令。


到了汉末三国的时候,战争造成了大量的寡妇,所以曹操的好人妇,除了有自己好色的毛病在,估计还有政治意义。因为领导带头娶寡妇,下属也就不觉得娶寡妇是个多么丢人的事了。我们发现很多寡妇再嫁的时候也就只有十几二十来岁,譬如甄氏被曹丕复纳的时候才19岁,被赐死的时候也才38岁。


但是除了战争造成人口大量丧失的前提下,总体来说,各个王朝是不太愿意管女子结婚的事情。

但是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对女子在思想和道德上的束缚就开始进入了桎梏。但“理学”也要遵礼啊,”男18,女16”终于作为一个标准流传下来了。当然通常这虽说是一个道德标准,但并非法律标准,过了这个年纪未嫁,顶多也就是遭人耻笑而已。实际上根本不掌握自己命运的女子们,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早和彩礼等价起来,通常十二三岁便被嫁作他人妇了。


而那个标准流传到现在我们都已经废除了,

但是中国周边的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都还沿袭着这个传统,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韩国、日本都还秉承者”男18,女16”便可结婚。当然实际上这些国家现代人的实际结婚年龄都超过了30岁。


而晚清到民国,南方的大量的手工业的发展,为桎梏于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女子提供了抗争的武器。
很多靠蚕丝纺织业获得独立谋生机会的珠三角女子,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成为自梳女。喜欢看近代影视剧的朋友经常会看到所谓”自梳女”,其实也挺无奈挺悲壮的。


当然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不婚族”,“大龄剩女”,三十多岁呆在父母家中的大有人在,即便结婚了也希望做个“丁克族”。
所以很多西方国家鼓励生育,甚至保护非婚子女。目的其实也很明确,我们需要人口。我们国家就要聪明得多,我们鼓励生二胎,没太指望那些连婚都不想结的女子。但没有国家敢像古代那样,对不婚的女性采取惩罚措施。


炒米视角

古代女子不嫁人,一个字:惨!

说古代女子之前,不妨先说说当代女性。现在有许多女性选择不嫁,我身边三十多岁还“待字闺中”的女人,随便一想就有好些位。你问她们急不急?她们多半会说,一个人过得挺好,为什么要嫁人?是不是真心话,无法考证,但许多人都这么说,就说明不嫁不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如果实在找不到缘分,或缘分不来,那就单着呗,挺好。

现代女性不急嫁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身及经济独立。一个人,只要不怕孤独,不过于担心老了之后的种种,“单着”并不足畏。

人身独立,是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人身独立才有人格独立,而人身独立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独立。这是现代女性“硬气”的根本。

可是古代女子不成啊!

“嫁”太重要了。

看官想想,七八岁的小女孩裹足,那是令父母多么痛心的事啊!是古代做父母的不疼自己孩子?不是,恰恰是因为父母真正心疼孩子,才忍得一时之痛,不管女孩如何痛哭,活生生把健康的她变成残疾。因为在古代,畸形的审美观要求女孩要脚小,大脚女人是很难嫁出去的。父母心狠,就是怕孩子将来嫁不出去,终生痛苦。

过去女孩出嫁年纪小,往往十五六岁就要谈婚论嫁了。机会窗口就那么几年,一旦错过,十八九岁还没嫁出去,就会愁嫁。如果二十多岁了还没嫁出去,一般家庭就会非常担心了。

为什么?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女孩是替别人家养的,终归是要嫁“出”去的。女孩没有财产权,家里的房子田地与储蓄,都是男孩的,女孩在家,除了一点体己的私财,环顾室内,什么都不是她的。父母在,还可养活她。一旦父母故去,谁来养她?谁有义务养她?

女孩的哥哥弟弟娶了媳妇,妯娌们对这位老而不嫁的姑子,都是非常讨厌的——嫌她白吃饭嘛!在父母家住,仿佛寄人篱下,久之痛不欲生。尤其是家庭条件很一般的家庭,更是嫌弃这位越来越老的孤独女人。

可是,她吃的穿的,全都要依靠家人。她们没法出去挣钱(也有到工场作坊做工的,或者去做“三姑六婆”等职业,但那是女性中的少数,毕竟社会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有限;而且一般都到了中年以后,社会是不容小姑娘、大姑娘抛头露面的),只能在家,忍着白眼苦守。父母一升天,她更如飘零之秋夜了。

有不少人,看破了尘世,就入庵寺为尼了。

一个人,孤孤凄凄地苟活于世,有亲宛如无亲,还要遭受亲人的种种非议和心理折磨,心中无尽的苍凉,最后老死在家里,无儿无女,无人做孝子送葬,草草入葬,坟头荒草烟蔓,连个祭扫的人都没有。

古代女人死了,墓碑上要刻一个“某门某氏之墓”,可没出嫁的女人,墓碑上就只有一个“某氏”,她甚至可能连在家族墓地里占方寸之地的资格都没有,和至亲葬在一起,却像一个可怜的外人——那么她到底是谁呢?

这么可怕的“前景”,古人是深知肚明的,故几乎没有女孩坚守“个性”与“独立”——她们的个性不容于世道,她们根本没有独立可言——到了该嫁的年纪,一定得坚决地嫁出去。嫁入某氏之门,生为某氏人,死为某氏鬼,不然,到死都是没有归依的游魂野鬼。

当然,任何时代,土豪都有任性的权利。我上面说的这些,如遇土豪(世家大族),就像没有WiFi时一样,土豪是可以随意的!(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古代女子不嫁人要罚款坐牢逼嫁光棍

这问题就很有意思了。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有多个时代里,朝廷竟明文规定,女子到了法定年龄要是还不嫁人,就得受到处罚,包括罚款、坐牢等。似乎太专制霸道,但也符合人之常情。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的正常伦理与需要。



由于古人多数不像今天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更不用说上大学、研究生了,还有一个可能是古人早进入社会、生理心理均早成熟,特别是当局提倡(而每个家庭与家族也提倡)传宗接代、增殖人口(劳力)、增加赋税,所以比今人要早结婚,法定婚姻年龄要早好几年,在世界各国中属于典型的“早婚早育国家”。一般男子是十五六岁,女子是十三四岁,有些时候早一两年,有些时候晚一两年,但不差多少。


比如战国越王勾践令男20岁、女17岁合卺。 唐太宗令男20岁、女15岁之前必须结婚。北周武帝、唐玄宗、宋仁宗时期让男子15岁娶、女子13岁嫁;宋宁宗、宋朱熹《家礼》、明初太祖、《大清通礼》则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据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南朝梁武帝《河中水之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婚为卢郎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唐朝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又据记载,汉昭帝满6岁就娶了太子妃,8岁即登上皇位;南朝梁高祖的女儿和北周高祖的女儿在11岁就已经嫁人。


古代到了法定年龄还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受到各种惩罚的。比如汉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15岁以上至30岁还没有嫁人的大龄“剩女”,要罚款600钱;《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发出诏令,女子到17岁时,如果父母不将她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年纪很大的老光棍逼其出嫁之;南北朝时,如果女孩到出嫁年龄仍未出阁即为犯法,则令其下狱,家人也要跟着坐牢;唐代男子20岁以上、女孩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受一定处罚,如缴纳若干银子;还有就是增加该家的赋税。


历代有些王朝官府还设立了专门的官员来解决男女婚姻的问题(如周代的职官媒氏),他们会主动举办一些男女交往的活动。春秋时期叫仲春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后来有了清明节男女踏春的习俗;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七月初七女儿节过“乞巧”等。适龄未婚男女青年必须参加,缺席不去者也会受到惩罚。

当然,中国古代社会是采取包办婚姻制度,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人自己做不得主,再说她们也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力。有女儿尚未出嫁的人家,受罚的也多是她们的父母家人啦。


李子迟到了

古代男子在黄昏时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来,所以叫做“昏因”,发展到现如今就叫婚姻了。从春秋时期开始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即可结婚。虽然后世各个时代的规定不同。但大体差不多。那时候男子到年纪要结婚,女子也同样。不结婚,后果很严重。

《红楼梦》中描写了一个大龄女青年傅秋芳。都二十三岁了还没有结婚。那简直是一般人家不可想象的。所以傅秋芳不结婚也是有原因的。



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

这里可以看到,傅家是暴发户。傅秋芳的哥哥想要妹妹嫁豪门,豪门又嫌弃他家穷酸,所以傅秋芳到了二十三岁都没有结婚。这简直不可想象的。那时候的女子,十三岁就要婚配。薛宝钗进京选秀也才十二岁。而按照书中人的年纪,贾母嫁到贾家生长子贾赦也就十五岁那样。



像傅秋芳那样二十三岁还不结婚,这要放在民间,第一,要缴人头税。回到汉朝,那时候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要多生孩子多种地。所以女子超过17不结婚就要加收人头税。傅秋芳二十三岁,一个人就要交三个人的人头税,这简直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也根本不会容许女子到那样的年纪不嫁。

傅秋芳那个年代自然不会有人头税了。但也同样有官媒管理女子出嫁的事。那时候除了像李纨那样样的守节寡妇可以不用再嫁,所有适龄女子都会被求配,真到了二十岁以上不嫁,必然会有官媒上门强制出嫁的。所以民间也有“好女不愁嫁”的说法,其实不光是不愁嫁,是根本必须得嫁!



傅秋芳家暴发户,自然不用担心到那个年纪还不出嫁会受罚。但所谓贾宝玉心生爱慕云云也是不靠谱,只能说是倾慕而已,脂砚斋在这里用了“多情而不情”就是告诉读者,贾宝玉对傅秋芳没别的想法,傅家人自作多情的可笑。毕竟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对一个二十三岁的成熟女郎,怎么想都觉得怪异!

《红楼梦》写了傅秋芳这个大龄剩女,虽没有露面,但也表明那时候女子不嫁极其罕见。也不是普通人家所有的。二十三岁第一是自己不好嫁,第二是别人嫌弃老,傅秋芳可是有点仇人了!所以曹雪芹写了她姓傅,实为辜负了青春的意思。这要在民间,早都被强制嫁了,岂能容她?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君笺雅侃红楼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代女子不嫁人会怎样呢?具体情况谁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从现代人的角度推测一下。



(1)古代妇女缺乏谋生能力。古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多数女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大有人在。再加上很多技术又有传男不传女家训,那么女性会的也就只剩下女红了。所有女性都会那跟不会也没太大差别。



(2)古代妇女没工作,至少没有正常稳定的!工作。古代社会的大多数工作岗位都是为男人准备的,女人人家根本就不要,青楼尼姑庵除外。普通工作不行,当兵打仗参加科举做公务员那就更加不可能了。



(3)古代妇女不能继承家产。古代社会讲究子承父业,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女儿始终是人家的,所以房子土地银子都是儿子的,根本没有女儿的份。没有儿子使劲生,实在生不出来过继抱养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要儿子,女儿再多都不考虑。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很多道理是一样的。试想一下,一个没能力没工作没房没地又没有家产可以继承的现代女性不结婚生活会怎样,那古代的女性只会更加不堪。

你觉得古代的女性不嫁人会怎样?她们又能怎样?


仰望星空独享自在

史论纵横在大二交了个女朋友,如今已经恋爱长跑近七年,眼看就到了而立之年,在双方家长的催促下,决定今年完婚了。看到这个提问不禁跃跃欲试,奔三的我们若是在古代还是单身会是怎样的境遇呢?

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学思想影响,我国古代女子很少有机会读书,她们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古人寿命较短,更要抓紧时间多生孩子,延续夫家香火,保障国家的劳动力。

古代国家都需要足够多的劳动力耕田、打仗。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的多少代表了国家的军事实力的强弱,所以朝廷都强调早婚早育、多生多育,有些朝代甚至明文规定了婚配的年龄,逾期者要遭受惩罚。

战国时期,齐桓公令男30,女15;越王勾践时就提前到了男20,女17。

汉朝惠帝规定女子15岁出嫁;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令:男15,女13。

唐太宗时期令:男20,女15;唐玄宗时期改至男15,女13。

宋仁宗令:男15,女13;程朱理学兴起后,将婚嫁年龄规定至男16岁,女14岁,宋、明、清皆遵此规定。

从婚嫁年龄的规定来看,越是战事频繁的年代,越需要劳动力的供给,婚配年龄就越早。和平盛世就相对比较宽松,讲究优生优育。

而到了法定婚配年纪还未出阁的女子,朝廷就要执行惩罚政策了。汉代有人口税,15岁到56岁的国民要每年按人头缴纳120钱。而女子17岁还没有出嫁的话就要加收人头税,每三年加收一个人头税,就是说20岁时候这个女子还未嫁就得交360钱;30岁还未嫁的话,就要加收五个人头税了,就是720钱。以西汉的物价水平来看,720钱可以买七八石粮食,至少是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迫于财政压力,家中有女儿的父母肯定要早早的为女儿选好人家,在规定时间之前出嫁,减免损失。

除了罚款,必要时还会采取强遣的手段。就是女子迟迟不嫁,当地父母官会强行将其许配给光棍、丧偶男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没有办法反抗,否则会累及家人。

在古代我这个年纪都可以当爷爷了,画面太美,我不敢想啊……

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感谢新社会,让我做了三十年贵族!


史论纵横

要看这个女子在什么时代,什么地位。

1.古代公主不嫁人的很多,唐代的公主好多不嫁的。前中期是为了逃避和亲或者其他什么情况,于是出家当道姑。太平就曾经出家过,后来还俗。后期公主基本嫁不出去。

2.清朝末年,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广东,女子自己有经济地位,可以当自梳女,一辈子不嫁,自己养活自己。自梳之后从娘家搬出,和自梳女住在专门的地方。

3.有的朝代因为经过战乱,人口稀少,所以女子不可不嫁,因为国家有繁衍人口的需要。这些时候甚至会立法让女子嫁人,或者直接指派女子给什么人。

4.官宦人家的女子,有时候是可以依照自己意愿不嫁人的,因为她们有经济条件。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5.普通人家女子不嫁人,可以选择当尼姑。如果不当尼姑,娘家容不下,没有经济来源,死后不能进祖坟,是很凄惨。

所以经济来源和个人能力很重要。

所以古代女子如果当绣娘能够养活自己,又立志不嫁,也是可以的。

而这样的女人,老了病了都需要人照顾,平时因为女子没有地位,遇到事情没个男人出头,所以不是尼姑道姑自梳女这样可以为社会所容纳的情况,就得是有一定背景支持的女人,否则,古代孤单一个女子,容易被男人欺负,更有甚者,会被直接掳走。


实梦阁

我试着来答一下:之前有印象看到过,说古代为了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除了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以外,一些朝代还出台过强制措施来使子民多生、快生。一种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的公费医疗,即女人生产只要通知政府,政府就会派大夫去帮助孕妇生产,而且对于生男生女给予不同的奖励。第二种是西汉初年汉惠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时,推行强制早婚,就是女子三十岁之后还没出嫁的,就开征人头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