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益:薛平貴故事的來源

 我國民間傳說的薛平貴故事來源甚古,過去人都以為是由薛仁貴故事轉變出來的;實則以薛仁貴為中心的舊劇《汾河灣》,絕不如以薛平貴為中心的舊劇《武家坡》在民間傳說裡佔有勢力,恐怕《汾河灣》反倒是根據《武家坡》改編的。

楊憲益:薛平貴故事的來源

馬連良、王玉蓉之《武家坡》

 薛平貴故事顯然是人民喜愛的古代傳說,王家三位姑娘,金釧、銀釧、寶釧的命名,以及劇中若干穿插都帶有民間的樸實的風味,雖然薛平貴故事不見於元曲,然而可能在元代以前就存在而只流傳在西北一帶。京劇的《武家坡》本是由秦腔借來的,其事既不出正史而偏偏附會到唐代,且提到西涼,所以故事可能是唐宋間西北邊疆的產物。

 在格林兄弟的《童話》裡,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相像的故事名為《熊皮》。故事大致說有一軍士,在非常困苦的處境裡,遇一妖人,給他一張熊皮,叫他七年不得沐浴修飾,此後便可贏得極大財富終身無憂。這軍士後來到一人家,當地有三姊妹均甚美貌,大姊二姊都嫌他醜陋,惟有三妹因他援救了他的父親情願嫁給他。結婚後熊皮軍士將一指環剖分為二,以一半交他妻子作為憑證,又去漫遊四方。他的妻子穿上了敝衣,任憑她兩位姐姐嗤笑,守節數年。七年期限滿了,那軍士衣錦榮歸,她們都不認得他,他取出指環,認了他的妻子,大姊二姊羞愧而死。

 我們當然可以說東西民間傳說偶合的很多,不過我們如研究一下德國故事的名稱,便可知這兩個故事必出自一源。熊皮(The bear hide)的譯音在古代北歐語裡與薛平貴三字竟完全相同。The字古文做Se, 相當於中文的“薛”音,bear在現代冰島與瑞典文裡還作bjorn,相當於中文的“平”音,hide在冰島文裡作Huo,丹麥文裡作Hiurn,古希臘文作Kutos,可見古代當讀若Kuid,相當於中文的“貴”音。所以Se Bjorn Kuid也就是薛平貴。這故事如果是唐宋間出現的,它又初見於秦腔,且長安附近有武家坡的地名,則必又由歐洲經西域古道傳過來的,當時回鶻(音回胡)在西北邊疆為中西文化交通的媒介,所以薛平貴是回鶻人傳過來的歐洲故事。

楊憲益:薛平貴故事的來源

梅蘭芳、王少亭之《汾河灣》

 元曲裡有《薛仁貴衣錦榮歸》,應即是《汾河灣》之所本,然此並不足證明《汾河灣》早於《武家坡》,如前所說,薛平貴故事起源可能甚早,大概到元代,薛平貴業已被一些人改成薛仁貴了。唐史裡並無薛仁貴衣錦榮歸的故事,可見元曲所根據的本是民間傳說。

(《譯餘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