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1、蒲甘的味道

剛到蒲甘的時候,早上五點半,我們揹著行李深一腳淺一腳的踩著沙地,空氣裡瀰漫著緬梔花的香味。偶爾會遇見幾輛牛車,兩頭白牛拉著一個木板車,車上坐著趕車的老農帶著他的農婦,有時車後還跟著一頭白牛。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緬甸都是這種白色的牛,公牛背上長著一個弓起的駝,倒是也奇妙,正好是上耕犁的位置,剩下了做套牛工具的功夫。這白牛與農夫農婦的組合,在這乾燥的清晨裡給人一種遠離喧囂的感覺。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沒想到的是緬甸的地貌會這樣乾燥,尤其是蒲甘地區,四月是乾季的末尾,植被都是枯黃的,四處揚起灰塵。與我想象中的熱帶緬甸太不一樣。但是於蒲甘倒是剛好的。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旅館的房間外面有個小陽臺,即使舟車勞頓了一晚上,伊娃還是精神飽滿,很快就與隔壁院子裡的小孩子熟識了。我坐在二樓的陽臺上,正好可以隔著一條路看見她與一群緬甸孩子叫嚷著在拉一個板車,有婦人在院子外掃地,門外的路上偶爾有穿著暗紅色袈裟的僧人魚貫而過。不知道是否有什麼寺院節日,四方的誦經聲湧入耳洞,燥熱的風吹過臉頰,這正是蒲甘的味道。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2、世界上最壯觀的佛教遺址

都說柬埔寨的吳哥窟是世界上最壯觀的佛教遺址。但是那些喜歡揹包旅行的旅遊達人則會告訴你蒲甘是比吳哥窟更神秘的聖地。只是因為緬甸近現代政治內戰不斷,國門緊鎖。以前來緬甸旅遊非常的不方便,所以這個最壯觀的佛教遺址頭銜才被吳哥窟奪了去。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直到這兩年昂山素季解禁,緬甸才真正敞開了對旅遊業。每年來緬甸的遊客以百萬為單位逐年漸增。導致旅遊設施完全跟不上旅遊發展,住宿價格往上翻了多少翻還是供不應求。這麼多遊客,十有八九都是為要去蒲甘看千千佛塔上的日出日落。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有近三千座不同歷史時期留下來的古佛塔和寺廟。這裡曾經是歷史上蒲甘王國的都城。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是蒲甘的鼎盛時期,那時候的蒲甘古城有超過一萬座佛塔寺廟,人口達到20萬。與當時的長安一樣,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也是當時佛教的世界中心。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而這一切止於蒙古人的金戈鐵馬,實際上蒙古人最後並沒有來蒲甘,不然按照蒙古人燒殺搶掠的習慣,蒲甘的寺廟估計已經所剩無幾。但是聞風喪膽,蒙古人入侵的消息讓蒲甘人逃了個乾淨,上千年來人口數量再也沒有恢復到鼎盛時的狀態。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地震後正在修復中的阿難陀寺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今天的蒲甘,只有一些為了旅遊業而生活在這裡的緬甸人,在旅遊業發展之前,這裡只剩下一些小村落。不禁令人感嘆,當年的蒲甘盛世,如何魄落到今天這般。過去上萬個佛塔和寺院也在千年的歷史風沙中消逝了大半,伊洛瓦底江沖走了成百上千個寺廟和佛塔,而蒲甘也是地震帶上的動盪區域,近一百年竟然發生了400多次地震。只有那些千年來香火未斷的寺廟和十分堅固的佛塔得以保存至今。

3、暮光之城

蒲甘的風景地貌十分奇怪,明明乾燥得像沙漠一樣,白天豔陽高掛的時候,氣溫能達到45度,揚起的塵土在烈日下似沙丘上的輕煙。可這沙漠裡的植被卻極有叢林氣息。與那些錯落有致的佛塔一起,構成了一副極有美感的畫面。尤其是在晨輝暮霞的光線下,簡直就是攝影師大片構成之地。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在蒲甘我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去不同的佛塔看日出,晚上看完日落才回來。剛開始的兩天,我並沒有找到攝影師蒲甘日出的大片感,可能是照片太美而期望值太高。隔了兩天才漸入佳境,尤其是在沒有旁人的佛塔上,靜靜地等待那輪紅日上升或落下,耳邊總是迴旋著方文山填的那首《煙花易冷》。

繁華聲遁入空門 折煞了世人

浮屠塔斷了幾層 斷了誰的魂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2016年的地震又毀了不少精美的佛塔,站在殘垣斷壁之上,看殘陽西下,此情此景,想象有一白衣翩翩少年在牆頭迎風吹笛。亡國後的淒涼之境,不知方文山作這首詞的時候,是否來過蒲甘?不然這詞與這景怎能如此契合?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的佛塔太多,多到研究佛教的人都很難把他們看完。它們有的保存完好,佛塔外的佛雕還清晰可見,佛塔內的壁畫有的也保存完好。有些的已經被地震毀得搖搖欲墜,聽說四月以後所有佛塔都不允許再攀爬了。我們算是趕上了政策出臺的最後幾天,以後看蒲甘日落,估計就要花上5美金去人工建築的高塔上了。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4、佛塔秘境

緬甸是禮佛大國,佛塔寺廟按照那裡的規矩都不能穿鞋入內。我比較不能理解的是:人們花了那麼長時間建造佛塔,塑佛貼金,每日叩拜、鮮花奉佛。卻無人將佛像上的灰塵蜘網拂去,也沒人將佛塔寺廟清掃乾淨。不僅僅是荒蕪的蒲甘佛塔,連煙火旺盛的寺廟也是如此。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緬甸花市繁榮,我一直覺得奇怪,因為緬甸生活貧苦,還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他們對生活環境的美感不甚在意,街道十分髒亂,住房也十分簡陋,很難想象他們會有在屋裡擺設鮮花增加生活情趣的要求。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緬甸人有鮮花供奉的習慣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菩薩有人貼金,可佛塔卻無人打掃

每天赤腳走進幽暗的佛塔,踩一腳鳥屎、老鼠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偶爾還有死鳥、各種昆蟲等等。有時候我還看見拖著長長尾巴的老鼠,從菩薩的頭上爬過。還好沒有到蛇出沒的季節,聽說雨季來臨的時候,眾蛇就出洞了,早上它們會趴在佛塔的頂端等待暖陽將冷血的身體曬熱。這個季節看日出的人需要十分小心。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很多佛塔建築都是塔內有塔,四方供佛,塔內就有了四條幽長的通道,大的佛塔是8方供佛,幽長的走廊牆壁上用手電一照全是密密麻麻的的壁畫。對反的菩薩常常長得一模一樣,所以常常有走著走著迷了路的感覺。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有些偏遠點兒的佛塔,走進去就聞到一股濃濃的老鼠氣味,黑暗中的菩薩仍然慈眉善目。這時走進去一探究竟,也是需要有些勇氣的。更大的塔有幾層,上樓的樓梯在完全黑暗的狹窄空間裡,屏息直到看見光的那一刻,就會覺得終又重見天日。塔頂的風光悠遠,叢林裡到處矗立出來的佛塔有種神秘的荒蕪感。這麼多佛塔,完全沒有人的痕跡,根本無法想象代入千百年前的二十萬人口。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歷史學家說那時候的蒲甘也是叢林茂密,人們伐樹造屋,刀耕火種。所以這裡的自然平衡被破壞,植被無法再覆地從來。木質建築與茅草房屋在時間面前不堪一擊,於是最後留下的就只剩下這些寺廟與佛塔。我甚是懷疑:佛塔的建造藝術十分高超,全部都是燒製的紅磚結構,穹頂技術爐火純青。當時的人們如何造得一手好佛塔,卻建不出一個人居的好房子?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5、人人心中都應有一座佛塔

我與托馬斯都不算無神論者,卻也無宗教信仰。但是總的來說,因為成長環境不同,他偏基督教,我偏佛教。他總是說佛教重功利,信徒要捐錢財,求的又是今生來世的七情六慾。但是基督教教人認識上帝,並不需要信徒皈依。我覺得這是因為他更瞭解基督教卻並不瞭解佛教。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宗教的本質其實是相似的。都是人類七情六慾之後的歸屬地。蒲甘這千千萬萬佛塔,被建立起來的時候,哪一座不是出於人類內心的慾念與訴求?求今生福壽安康,求來世平安喜樂。更多的出於很多人需要建立一座佛塔,來寬恕自己今生所造的罪孽。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說起來類似一種心理安慰,聽起來毫無宗教的脫俗出塵之念。但是,也正是宗教給了人頭頂三尺有神靈的畏懼感,正是這種畏懼感,讓人需要一座佛塔,來鎮住內心的各種罪孽與不安。這種畏懼正是人與社會得以生生不息的法則。

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惟有乞靈於自己的精神。不管我們信仰什麼,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與引導。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人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座佛塔,不管裡面供奉的是誰,它鎮住的都是我們靈魂中深藏的醜陋與不安。所以我們應時常清掃,莫讓它蒙了塵埃蛛網,成了蛇鼠之窩。打掃的時候也別忘了問一問菩薩: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該往何處去?

蒲甘記|萬塔佛城下的枉言

本文有部分圖片由遊俠客提供。

湯佳

2017年4月16日於緬甸瓦城

PS:緬甸開放不久,旅遊設施跟不上游客量的增長速度。旺季前來緬甸若是不提前做好計劃是很有風險的。四月是緬甸最熱的時候,也是緬甸的大淡季,蒲甘氣溫45攝氏度,但是我們所居住的旅館竟然全部爆滿,甚至還有揹包客在客棧付費打地鋪。

所以來緬甸旅行不能拎包即走,要早做攻略哦!如果有一天你要來緬甸,又沒有託哥這種攻略大神的特長。當然我不能把託哥借給你。我只能跟你推薦一個還靠譜的旅遊組織,叫遊俠客。非常感謝遊俠客的曾先生一路提供的幫助,這麼靠譜的讀者要力挺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