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上演“公地悲劇”,共享單車“零成本”佔用再成爭議焦點!

公共空间上演“公地悲剧”,共享单车“零成本”占用再成争议焦点!

3月22日晚,位於北京大望橋東側的公交車站被上千輛共享單車“圍困”。(資料圖片)

目前,已有30餘家企業進軍共享單車行業,100餘萬輛單車正散佈在全國至少30個城市,甚至有公司正以“一天一城”的節奏密集入駐。未來擴張速度仍在加速,2017年,行業領頭企業ofo和摩拜的訂單已達3000萬輛,被媒體稱為“產能大躍進”。

隨著投放數量攀高和覆蓋面擴大,一個此前潛伏的矛盾逐漸浮出水面:我們的城市空間不夠用了。目前,百萬共享單車正佔用著公共空間,甚至違規亂停亂放。表面上,企業是通過增加單車投放量吸引用戶,實質上也在爭奪實實在在的、有限的公共空間。

共享單車能否零成本佔用公共空間

公共空间上演“公地悲剧”,共享单车“零成本”占用再成争议焦点!

作為全國最大的共享單車運營城市,上海在今年2月扣押了4000輛違規亂停的共享單車,理由是:投放量劇增的共享單車佔據了大量原本屬於市民停放非機動車輛的公益性站點,遭到市民強烈投訴。3月15日,上海市交通委又約談共享單車企業,要求即日起暫停投放新車。

代表共享單車行業發展最高水平的上海,率先感受到了共享單車“野蠻生長”與有限公共空間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可能在行業高速發展中會更加凸顯。

“共享單車企業在未經審批之前就設點布車,零成本佔用人行道停放車輛經營,性質與設在道路上的小攤小販沒有本質差異,已明顯違反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規。”吳偉強說,許多城市的市容環衛管理條例都明確規定,不得擅自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場地佔道經營,需要臨時使用的必須徵得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辦理審批手續。共享單車作為一種商業形式,未經審批佔用非機動車道是違法佔道經營行為,職能部門應該介入整治。

“共享單車強調無樁停放、隨騎隨還,卻忽略了路權概念,佔用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公共自行車停放區、盲道等,甚至在人行道上隨意擺放。”吳偉強表示,如果共享單車繼續大規模投放,與普通自行車、機動車、行人爭奪路權的矛盾會愈發突出。他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問卷調查、訪問管理部門以及走訪共享單車公司等多種途徑調研,形成了《杭州應儘快規範互聯網共享單車管理》報告,已提交杭州市委、市政府。

與吳偉強一樣,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同樣非常關注共享單車發展,但不同的是,他認為討論共享單車問題,首先要明確它是否屬於“公共服務”。

在這個思路前提下,諸大建認為,共享單車企業尚未盈利,現有法律也沒有明文規定,共享單車不能停放在政府劃定的普通非機動車免費停放區。在考量其公益性服務和不影響其他非機動車利益的基礎上,可以允許其佔用非機動車停放區。共享單車企業至今未被要求支付停放成本,說明政府對這項服務的公共性是認可的。

“企業盈利、群眾便利、管理成本社會分擔”

是否可行

公共空间上演“公地悲剧”,共享单车“零成本”占用再成争议焦点!

共享單車發展短短兩年時間,行業融資規模已達百億元,在資本市場上一時風頭無兩,而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副主任孫衛民卻向媒體訴苦:“為了共享單車,我的頭髮都白了。”早高峰時共享單車亂停放問題,令不少工作人員頭疼。

隨著企業的不斷加入,投放量與日俱增,共享單車亂停放問題愈發嚴重,甚至擁堵地鐵站、公交站,有從便利“最後一公里”變成擁堵“最後一百米”的趨勢。不少抱怨指向國民素質低下,但在“國民素質照妖鏡”的質疑聲背後,企業管理模式和運營力量是否到位卻容易被忽略。

“共享單車本質是無樁自行車租賃業務,商業行為僅靠道德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吳偉強指出,相較動輒十萬輛的投放量,共享單車企業目前配備的運營維護人員遠遠不足,不少城市的管理部門如城管、交管,環衛部門,甚至社區、寫字樓的物業也參與到單車管理中。有些地方的共享單車還搭上公共自行車的各種資源,佔用停車位並由工作人員順帶進行處理。這些工作人員將違停或者故障車輛收集起來後,企業一般經過協調即可順利取回。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這些管理成本,共享單車公司並未承擔。

共享單車即使被認定為公共服務,但作為贏利性商業機構,能否“零成本”享受政府給予公益事業般的資源支持,實現“企業盈利、群眾便利、管理成本社會分擔”?受訪專家一致表示,這種運營模式顯然不能長久,管理維護最主要的責任和力量應是企業。

“共享單車企業不能做甩手掌櫃。”吳偉強強調,如因共享單車增加了可計算的社會管理成本,政府是否應考慮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

“相關企業加大投放速度卻缺乏維護能力,故障車輛又將成為閒置車輛,侵佔城市資源並影響城市形象。政府開展聯合整治,或者一些城市管理人員主動幫助,這些辦法比較程式化、個體化,治標不治本。”諸大建認為,大量共享單車投放市場,對後續維護提出了挑戰,企業管理不能滯後。

摩拜公司表示,公司正不斷進行管理升級,在現有硬件技術條件下創新信用分、紅包車等懲罰機制,增加大量線下運維力量,並已經盡力配合城管、交管部門做好教育、引導和治理工作,從多角度力爭減少違停現象。

日前,上海已編制全國首個共享單車團體標準,正在公開徵集意見,有望5月實施。針對企業只管投放不管維護的問題,團體標準中註明,企業須按不低於投入車輛總數千分之五的比例配備維保人員。

如何防止擁堵“最後一百米”

公共空间上演“公地悲剧”,共享单车“零成本”占用再成争议焦点!

在受訪專家看來,共享單車的亂象並非無跡可尋、不可預計。吳偉強介紹,杭州公共自行車花了8年才完成8萬多投放量,並非無法提供大規模的車輛,而是在規模、選址上進行了系統規劃,網點配置採用城管、公交、交警、社區“四結合”的方法來確定,實現與城市空間容量、整體規劃的一致性。

“許多企業在沒有解決秩序管理和運營維護力量的前提下,就匆忙捲入資本混戰,才導致亂象叢生。假如不加規範,更多力量爭奪公共空間的無償使用權,最終會導致城市公共空間上演‘公地悲劇’。”吳偉強強調,政府首先要做規劃和設計,一個城市到底需要多少單車、停放在哪裡,以及企業的投放量和投放方式等都應該提前向政府報備。

“據我觀察,共享單車亂停放現象主要集中在地鐵站、寫字樓和大型活動空間周邊。很明顯,這些地方在規劃時根本沒有想過會出現共享單車這種新生事物,以及會有如此大的騎行需求。”諸大建說,共享單車引爆的核心問題是,當下的城市設計距離“自行車友好城市”的標準配置還有一段距離。哥本哈根等國際著名“自行車友好城市”在成為標杆之前,就發動政府、企業、市民三大主體的合作治理行動,在基礎設施、城市道路設計規劃上考慮到自行車,並作出路權分配。所以,共享單車停放問題,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也不能單純歸咎於市民素質。

沒有“自行車友好城市”的事先規劃,就迎來共享單車的井噴,這正是如今亂象存在的深層次原因。顯然,涉及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分配,共享單車已經不單純是創業公司和資本投資的競爭。目前,深圳出臺規範互聯網自行車服務意見,車停在哪兒、違規怎麼罰、政企責任,都有了明確指引;另有多個城市政府開始加緊制定管理意見。北京、廣州、濟南等地一些區域,還嘗試由政府和企業協商劃定共享單車停車區。摩拜公司已參與其中,並表示在投放時不盲目追求數量、輕視管理,將與政府職能部門聯繫溝通後,圍繞解決城市交通癥結對症下藥,結合物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實時調整供給分佈。摩拜公司也希望政府職能管理部門能為共享單車出行、停放創造更便利的環境,共同打造“自行車友好城市”。

“共享單車要想創業成功,有賴於政府、企業、市民、投資人四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建構城市公共交通新秩序。”諸大建建議,把自行車出行與公交地鐵的高效接駁作為城市發展的一箇中長期戰略。如果從這個高度看待共享單車目前的問題,就不會將他們視為“麻煩製造者”,而是幫助城市升級公共管理的一次機遇。他期待,共享單車能觸動一場事關城市治理的變革。

公共空间上演“公地悲剧”,共享单车“零成本”占用再成争议焦点!

文字張燦燦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