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这座冰雪之城曾与上海并列“南北双雄”,堪称国际大都会

民国时期,上海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定英租界,随后在上海又有了美租界和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1899年英美租界又改称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在当时与法租界并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先前的大上海计划,在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上海县治所在的南市连同宝山县的共17市乡划归上海特别市,改17市乡为17区,上海县其他地方仍归江苏省),归中央直辖,分出江苏省。1928年,西方各国在上海的租界成为了上海的一个特别区,这时的上海特别市的面积很小,也就约500平方公里(不含租界),而上海市现在的总面积约6340平方公里。

民国时,这座冰雪之城曾与上海并列“南北双雄”,堪称国际大都会

上海特别市

上海市的位置可谓得天独厚,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位置,同时又处于富饶的长江流域的出海口位置。民国时期,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当然投机倒把也蔚然成风,当时的国外资本也是通过上海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当时这里外国人很多,鱼龙混杂,有夜上海的之称。

民国时,这座冰雪之城曾与上海并列“南北双雄”,堪称国际大都会

上海租界

然而当时的中国还一个可以与上海相媲美的国际性大都市,它位于中国的最北端,它就是现在的冰雪之城哈尔滨。哈尔滨的发展比上海晚,但是速度却很快。到1890年,哈尔滨也仅仅是有数十个村屯。从1891年开始,俄国举全国之力开始修筑全长约9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1916年全线通车(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期间每年用于修筑铁路的费用甚至超过了同年的军费,但是它却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经济以及战略价值,从此从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到俄国在远东的不冻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畅通无阻。

民国时,这座冰雪之城曾与上海并列“南北双雄”,堪称国际大都会

西伯利亚大铁路

当俄国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时,就想在当时的清朝东北境内修建一条支线,公元1896年(清朝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允许俄国修筑大清东省铁路(后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该铁路1897年开工,1903年全线通车。这条铁路在中国东北地区成“丁”字状,而哈尔滨则处于丁字的枢纽处,从哈尔滨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

民国时,这座冰雪之城曾与上海并列“南北双雄”,堪称国际大都会

中东铁路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欧洲有4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的侨民顺着铁路来到了哈尔滨,到1928年时,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很多国家在这里设领馆,有30多个外资银行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在当时哈尔滨成为了与南方的上海并肩的两个国际大都市之一。

民国时,这座冰雪之城曾与上海并列“南北双雄”,堪称国际大都会

北洋军阀地图

但是如果把哈尔滨当时的发展仅仅归咎于铁路的修建,未免以偏概全了。清朝时期,清政府把东北视为自留地,实行封禁政策禁止移民,人口稀少。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在边境战争中屡次吃亏,1860年,清政府决定开禁放垦,从此关内移民源源不断地移民关外,这为后来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人员保障。而北洋军阀时期,东北局势相对稳定战乱较少,东北地区的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体系逐渐形成,在20世纪20年代末,东北地区的工业水平超过江南。到20世纪30年代初,如果说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国际都会,那这个北方的冰雪之城哈尔滨堪称第二,当时中国的南北双雄。回顾历史也能重拾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