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美言美煙

這段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只是提問者斷句加標點不太規範。

原文: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①,邦無道則愚②。其知可及③也,其愚不可及也。”

通釋:

孔子說:“甯武子在國家有道時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就顯得愚蠢。他的聰明勁別人可以趕上,他的裝傻別人就趕不上了。”

甯武子,姓寧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這個人出現在孔子出生之前。邦,諸侯國。知,同“智”,聰明,有智慧。 愚,愚蠢,這裡用作動詞,裝愚蠢,裝傻。 及,趕上,達到,做到。

甯武子的“兩面派”是形勢所迫。當形勢好轉,可以發揮作用時,就淋漓盡致地充分發揮聰明智慧,為國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不利於發展時,他退縮裝傻,以免引火燒身。甯武子的裝傻,正如老子“國家昏亂,安有正臣”的反問。孔子對甯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持讚許的態度。甯武子的裝傻就是大智若愚,這就叫難得糊塗。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本章產生成語“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原意是“裝傻別人趕不上”,如今已經成為純粹的“愚蠢得別人趕不上”了。


陳廣逵

這叫難得糊塗,國家太平時,表現得聰明是一種直率的表現,表面上聰明,心裡也真聰明。國家混亂時裝傻,聰明只能放在心裡,要明哲保身,這種傻不是真傻,別人只能看到他傻,而看不到心裡的真聰明。別人可以學到他的聰的之處,說明這種聰明簡單易學。裝傻也是一種聰明,別人學不來,說明這種裝傻的聰明不是一般的聰明,叫大智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