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汉末的皇甫嵩?

裴蓓

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汉灵帝时,太平道教主张角作乱,置军三十六方,祸乱天下,京师震动,天下响应。这时,汉灵帝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朱儁,总计率领四万多人,征讨颍川的黄巾军。

皇甫嵩在朱儁先败的情况下,与朱儁、曹操配合斩颍川黄巾数万,然后和朱儁乘胜征讨汝南、陈国的黄巾军,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且还破东郡黄巾,生擒卜己,斩首七千多人。连战连捷,最后授命北上冀州接替董卓,讨伐张角,张角病死在广宗城中,皇甫嵩和张角之弟张梁交战,再次取得大胜。

“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馀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

这里要注意一点,黄巾起义是以宗教为信仰基础的农民起义,黄巾军不是所有人都是士兵,有一部分普通农民,甚至有很多妇女、老人、儿童。比如初平三年时,曹操在兖州大破黄巾,收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

皇甫嵩前后所杀黄巾军甚多,但是不乏有很多普通百姓,广宗一战,被驱赶至河中溺死的就有五万多人。这反应了皇甫嵩冷酷无情的一面。

皇甫嵩对冀州未参加太平道的百姓则又体现出人道的一面,他向汉灵帝申请为冀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所以冀州百姓传唱歌谣,来称赞他:

“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出身将门,叔父皇甫规就是汉末“凉州三明”之一,从小耳濡目染的皇甫嵩也深得治军的方法,很得军心。这时故信都令阎忠劝皇甫嵩趁此机会发动政变,被皇甫嵩拒绝。

后来赵忠和张让以连战无功,耗费钱粮的理由对皇甫嵩进行弹劾,汉灵帝听信谗言,召回正在征讨边章的皇甫嵩,皇甫嵩因此被贬,废黜三年。

中平五年,皇甫嵩再次临危受命,率军击破凉州叛军于陈仓。战争中,皇甫嵩没有采纳副将董卓的意见,并且再次展露了自己惊人的作战天赋,这让董卓十分忌恨。第二年,董卓拒交兵权,皇甫嵩将其上奏,这更加激化了董卓对皇甫嵩的怨恨。

董卓掌权后,就开始着手报复皇甫嵩,初平元年,董卓以朝廷地名名义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想借此将他治罪杀掉。长史梁衍在皇甫嵩临行前曾劝他带兵响应关东,攻打董卓,迎接天子,可是被皇甫嵩拒绝了。

皇甫嵩刚入雒阳没多久,果然被董卓指使他人弹劾入狱,幸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和董卓关系不错,赶紧从长安赶到雒阳向董卓求情,当时在座宾客也纷纷附和,董卓这才绕过皇甫嵩。

皇甫嵩逃过一死后,根本不敢跟董卓对抗,初平三年,董卓从雒阳进入长安后,特意让皇甫嵩跪在路旁迎接,皇甫嵩居然都照做了。

皇甫嵩能征善战,是东汉末的名将。但是平黄巾军时,过于冷酷无情,很多并非士卒的普通人民也被杀害。他忠心为国,不为阎忠的言论所动,而且勤于政事,前后上表陈谏有五百多事,不宣于外。可惜的是,皇甫嵩先是不能听从皇甫郦之言去直接诛灭董卓,后来又不能遵从梁衍之策,错失良机。


天飞鹤

平定黄巾起义的最大功臣,无败绩。可惜为了自己一时的名节没有早点除掉董卓,否则也不会有董卓什么事情。董卓专政时期,又懂得放弃,懂得隐忍,使自己得以善终。

实在是没找到靠谱的图,用这个代表皇甫嵩吧

如果看《三国演义》,可能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平定黄巾起义最大的工程是曹操和刘备。其实,曹操勉强有一些功劳,而刘备啥都不是。怎么可能成为平定黄巾起义的中坚力量啊。平定黄巾起义最牛逼的是皇甫嵩。这个人和朱儁(jun)一起在三国演义的前几回出现过,寥寥几笔而已。

黄巾军的规模

可能是中国受儒家思想太严重了,对这些乱臣贼子向来不厚道,除非起义成功,夺取天下,否则遗臭万年。即使作为正史,对他们也很吝啬,都没有单独的传。哎!历史是需要宽容的。来看看当时黄巾起义的规模吧。

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信奉黄老,靠收徒子徒孙聚拢实力,靠符水治病来吸引大众,这种招数一直传到了太平天国。虽然这种招数很难成事,估计初期很有用。

当时张角的势力范围涵盖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置三十六方,每方设将军,大方万余人,小的六七千人,徒子徒孙数十万,号称百万。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这么大的势力了,要推翻朝廷了,后汉书愣是没给人家单独弄个传。

太守成了平定黄巾的中坚力量

按理说,这么大的起义,轮不上一个太守做中坚力量的。奈何此时的汉朝早已经不是鼎盛时期的大汉了。大汉得采取实用主义了,管什么出身呢,能干事就行。

此时的皇甫嵩为北地太守,皇帝接受了皇甫嵩提出的解除党禁,犒赏军士,进军黄巾的建议。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一共给了这俩人四万余人。哎!大汉实在是命不久矣啊,人家都号称百万了,这边才四万人。

皇甫嵩的战绩

1、在朱儁被波才(这个名字很好记,菠菜)打败之后,皇甫嵩出奇兵,转败为胜,在联合曹操、朱儁一起斩首一万余人,平定三郡。

2、生擒东郡黄巾军卜己,斩首七千多。

3、在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被张角打败之后,皇甫嵩进军,杀了张角的弟弟张梁,斩首三万多,被黄河淹死了五万多,辎重三万多车,此时张角已病死,拉出尸体--戮尸,将头颅送到了京师。

4、下曲阳杀了张角的另外一个弟弟张宝,俘虏十多万人。

皇甫嵩发达了,升官,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两个县,合八千户。

虽然,平定黄巾起义还有很多人出力,而且其他人的官还比皇甫嵩的高,但是只有皇甫嵩没有败绩,几乎凭一个人的力量消灭了黄巾军的主力。皇甫嵩实乃平定黄巾军的第一人。

交代一下皇甫嵩的结局吧


董卓作乱的时候,其实皇甫嵩的实力大于董卓,包括他儿子在内都劝说他杀了董卓,但是皇甫嵩拒绝了,理由:专命有罪,专诛亦有责。董卓专命皇上不对,我皇甫嵩擅自诛杀也是不对的。

皇甫嵩没有对董卓下手,但是董卓对皇甫嵩下手了,皇甫嵩被举报,下狱问斩。多亏了皇甫嵩投靠董卓的儿子求情,才免于一死。虽然董卓命令大臣对他叩拜,还拉着皇甫嵩的手,问皇甫嵩服不服?面对这种羞辱,皇甫嵩莞尔一笑,表示服了。

董卓被杀之后,皇甫嵩升为太尉。等到李傕郭汜作乱的时候,皇甫嵩病故,善终。


东东历史

品读三国人物,分析三国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本文大概需要花费3—4分钟。

东汉末年,封建制度政治黑暗,时局动荡不安,内有外戚宦官明争暗斗,外有少数民族入侵华夏,百姓深受压迫,最终爆发各地叛乱,以黄巾大起义为代表。

黄巾起义发生于公元184年,一直到189年董卓之乱之前,全国各地到处爆发起义,之所以东汉政权没有像大秦和新莽一样,在起义的洪流下一败涂地,就是因为有以皇甫嵩为代表了一批人物,成功镇压起义并短暂维持着东汉的政权。


皇甫嵩在镇压各地起义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184年到189年,东汉王朝比较大的军事活动都有皇甫嵩的身影,成功镇压起义军的同时也获得了非常高的声望,当时更是有人评价皇甫嵩说:

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

黄巾之乱

黄巾起义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国,起义军主力主要集结在冀州、颖川、南阳三地。朝廷派皇甫嵩、朱儁镇压颖川黄巾,卢植镇压冀州。皇甫嵩于长社大破颖川黄巾,成功镇压起义。

就在此时,卢植因被诬撤职,董卓代替但无战功,朝廷派遣皇甫嵩北伐镇压冀州黄巾,在广宗击败张梁,在下曲阳击杀张宝,成为镇压黄巾起义首功之臣

凉州之乱

黄巾之乱当年冬天,凉州地区爆发战争,这次巨大的羌胡起兵也成为凉州地区成为汉末经常爆发战争的开端。朝廷派遣皇甫嵩讨伐起义军,董卓为皇甫嵩的副手,两人第一次合作。后来因皇甫嵩收到朝中宦官的诬陷被免官。

公元188年,朝廷再次派遣皇甫嵩、董卓西征凉州王国军,这也是两者第二次合作。来年汉军成功击败王国军,然而交战期间,皇甫嵩、董卓两人因战略意见不同而产生矛盾。战后朝廷担心董卓拥兵不臣之心,便寄希望皇甫嵩能限制董卓。

董卓之乱

然而随后的东汉政权归到董卓手上,皇甫嵩虽然声望上高于董卓,实际上手中没有兵权。何况皇帝被董卓挟持,皇甫嵩也没有反抗董卓的力量和胆量。董卓因旧情没有杀掉皇甫嵩,只是一直在朝中做官,没有实权。

董卓死后,有人建议王允任命皇甫嵩统领董卓旧部,王允没有采纳,反而坚持强力镇压,最终身死族灭。皇甫嵩再也没有机会进去权力中枢,寿终正寝。



失败之谜

同样是朝廷倚重的将军,为什么皇甫嵩在于董卓的争斗中最终失败,成为了皇甫嵩其人最大的谜团。大多数人认为皇甫嵩没有胆量与董卓斗争,文人迂腐气太严重,才导致失败,这个说法可以重新讨论。
  • 父亲、叔父都是将门世家的将军,他没有胆量,谁有胆量?
  • 率领军队镇压黄巾军、出奇兵大胜王国军、声望极高的将军,他没有胆量,谁有胆量?
  • 因屡次得罪当权宦官,而被罢免的将军,不畏权贵、不惧怨恨的将军,他没有胆量,谁有胆量?
所以说皇甫嵩不敢斗争的说法不属实。实际上皇甫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 皇甫嵩忠君思想和自身坦荡的性格使然
  • 董卓有着远超皇甫嵩的政治敏感度和手段
这里不展开分析,只提出几点史书的记载情况:
  • 皇甫嵩得罪中常侍而屡次被罢免;而董卓屡次兵败获罪,还是可以东山再起,最后成为一方诸侯,说明董卓有些讨好中央权力中枢的手段,而皇甫嵩并不会如此
  • 公元185年,皇甫嵩被中央撤销凉州军统帅职务,但是副手董卓却没事

  • 董卓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拒绝朝廷任命,而是屯兵河东观望。董卓知道军事水平不如皇甫嵩,还敢于违抗君命,说明董卓已经意识到,即使皇甫嵩在朝,朝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征讨自己
史书还有很多记载可以说明上述的观点,因此说,皇甫嵩不是不敢与董卓斗争,而是不能。

皇甫嵩其人可以说是汉末名将,他平定黄巾,力战外族,为大汉王朝建立了不世功勋,而皇甫嵩绝不擅权对抗董卓,坚持自己内心的道义,更是让后世称赞。

他活着的时候,代表汉末理想者和道义者的传奇,而他死后,汉末的梦想就真正结束了。

百姓曾经因其不世功绩而歌颂皇甫嵩,就把这些话当做本文最后的结尾吧。

“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嵩兮复安居。”

欢迎大家关注讨论!读史明智!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