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詞語詞性發生了變化?如“衣冠禽獸”在古代不是貶義詞,可現在卻變成了貶義詞?

一斗窮二斗富

“衣冠禽獸”在古代就是貶義詞,從一出現就是貶義詞,沒有“詞性發生變化”這回事。毫無根據無出處無來源的“糾錯科普”傳揚洗腦得這麼厲害,也是奇事。

“禽獸”連用來形容評判人,表唾罵義,從先秦就已經基本定性了,歷漢唐宋明至晚清民國,這種貶義詞性從來沒變過。《左傳 襄公二十一年》州綽在齊莊公面前罵殖綽、郭最:”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孟子》中也有:”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到漢代則有《史記三王世家》:”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獸心,以竊盜侵犯邊民。“《隋書列女傳》:”汝若禽獸其心,背德忘義者,我當自殺於汝前。”到明代王廷相《慎言》:“未有名教,皆禽獸也。”晚清近代的例子更多,不勝枚舉。

已經定型千年的文化傳統,拉出來給加個“衣冠”前綴,就從貶義詞罵人話變成客觀形容性名詞了?有這種好事?目前能檢索到的“衣冠禽獸”四字連用,在古文本中第一次出現,就是明代陳汝元的《金蓮記》:“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這裡貶義的傾向是十分明確的。

明代還有很多類似用法,如葉稚斐《琥珀匙》:‘廟堂中有衣冠禽獸,綠林內有救世菩提。’,這句子“為有司所恚”,當官的見了大怒,顯然這是罵人的。智旭《論語點睛補註》:“不孝弟。由於甘心為禽獸。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弟以為人。”這都是明末清初的古本原文。

相對的,你要問那些大喊“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詞“的,讓他舉個例子出來,哪些古文裡出現過用“衣冠禽獸”夸人的句子?一個都舉不出來,一個都沒有。就只見一些三無網文在那裡煞有介事地科普:“其實啊。。。。原來。。起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