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烟雨何以任平生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其实东汉谈不上被忽视,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国家机器的形成时期,但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普遍觉得东汉在国史上存在感很弱,无外乎这几个原因吧。

第一,皇帝年幼登基,政治影响力太小

东汉的实际经历时间从光武中兴到献帝被废,共196年时间,历经了十二位皇帝。这个数字也算不上很特别,可是接下来的数字就很夸张了。东汉的十二位帝王中,未满十六岁便少年即为的竟然达到9人,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了。

细看之下,东汉的政治格局也是乱作一团,尤其是汉和帝之后,皇帝基本都是幼年登基,于是东汉的朝政一直处于失控状态,皇帝在政坛竟然毫无影响力,甚至安危难保。朝政基本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皇帝几乎成为了政治上的看客。

第二,东汉的各项制度都是延续西汉,没有太多开创性

行文开头提到了,东汉时期是我国国家机器的形成期,而国家机器的建立期即为秦至西汉,东汉的各项国家制度比之与西汉并没有太多开创,东汉开国的光武帝略微修正之后,都得以延续下来。

反观西汉,从刘邦建汉到刘彻杨威,政治制度不断的提出、施行、修正、确立,而东汉主要极为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若干举措,其余皆承西汉旧制。既然没有新的制度的建立,没有开疆拓土的业绩,那么史书中所能宣扬的,今日教科书所能记述的就非常有限了。

第三,前后的历史太过伟大

东汉另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因素实在是历史的宣传上,而东汉这方面面临的前后两名选手都太强大了。一则是西汉,一则是三国。

西汉有传奇的帝业开创者刘邦,超级帝国的塑造者刘彻等等,三国人杰无数,故事太多更是不必说,有这两个历史宣传上的强大对手的“前后夹击”,东汉自然很难显山漏水。



鱼包历史课

东汉的皇帝,简而言之。明君不够多;昏君没特色;小皇帝太多,没有史学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

按皇帝来区别,东汉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早期(25-88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一共三位。

东汉中期(88-146年),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一共六位。

东汉后期(146-189年),桓帝、灵帝、少帝,一共三位。

东汉末期(189-220年),只有汉献帝一人。

实事求是的说,东汉名气最大的两位皇帝是一头一尾的光武帝和汉献帝。
(斗蛐蛐)

中间的皇帝,明帝和和章帝都是明君,但没有特色。就像明朝的仁宗、宣宗、孝宗一样,问他们有哪些政绩?很多人都说不上来。但要说宣宗皇帝爱斗蛐蛐,孝宗只有一个老婆,说这个话题很多人就知道。跟西汉比也比不了,宣帝是从老百姓坐上皇帝大位的。明帝章帝哪个有这种传奇性?

当个明君也要有特色才行!要有文学价值。所以,明帝和章帝在好皇帝中,也是比较普通的。

再说昏君,也一样很默默无闻。桓帝、灵帝主要是卖官鬻爵,重用太监。要说东汉的太监横吧,也确实是横!但出名的是太监,不是桓帝和灵帝。这两位昏君在昏君名录中也属于比较普通的,西汉的成帝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哀帝搞同性恋。在文学价值上,桓帝和灵帝直接被成帝和哀帝秒杀!昏君都昏不过老祖宗,东汉的皇帝太悲催了。

至于中间的六位小皇帝,跟所有默默无闻的小皇帝一样,太平庸,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不出名,很正常!东晋的皇帝,除了晋元帝司马睿之外,其余的皇帝有几个史学爱好者能说清楚的?出名的是大臣、外戚,皇帝只是背景墙而已!

用诸葛亮的话来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不光是国力倾颓,连皇帝的知名度也倾颓!


反观西汉,同样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高惠文景时期;三位明君

汉武帝时期;霸道皇帝

昭宣时期;中兴之主

元成哀平时期。汉成帝和汉哀帝名气最大

明君比东汉多,昏君昏的有特色!虽然也有元帝、平帝这种名气不大的皇帝,但毕竟是少数。

但是,最主要的是西汉皇帝上限高!刘邦创立汉朝,刘彻奠定汉朝的霸业。这都是后世史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反观东汉,上限太低了。无可取之处!


Mer86

皇帝都是依靠王朝存在的,要比较西汉和东汉的皇帝的好坏,就要说明西汉和东汉两个王朝的异同。本人认为可以从汉代社会的底层结构来看王朝的兴衰。

西汉的社会是一个平民社会,呈散沙状,这样的社会是有利于统治的。西汉之所以是这样的社会,应归功于秦朝的统一。当年秦孝公在任用商鞅变法时,为了控制全国,实行了一项措施,就是把大的家族强拆成小的家庭。这种措施之所以能实行,是因为当时秦国有大量的无主土地,吸收了大量的流民和慕名而来的各种人才,商鞅也是外来客卿。小的家庭是有利于政府统治的,既有利于生产,也有利于收税,而且由此发展起了地主阶级。秦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郡县制和九等军功爵制,逐渐统一了全国。这种措施虽然,但是秦国搞的太仓促,统一天下的时候一直在推行。到最后,激起了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秦朝虽然亡了,但是它所创造的社会形态,却被汉朝继承了下来,也就是说汉初时是一个比较散沙化的社会。与散沙社会相对的是豪族社会,即是地主豪族力量强大,把持地方权力的情况。汉朝又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以关中的核心的地区建立郡县制,其他地方封给功臣,又来又消灭了功臣,封给了宗亲。同时将关东的豪族迁入关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维持了国家稳定。到文、景、武帝时,又陆续削弱了各个封国,建立了中央一统的集权社会。一个皇帝之所以有作为,是他的集权程度密切相关的,只有地方没有足以牵制皇权的力量,这个皇帝才能有大的作为。汉武帝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国家实行了空前的统一,北伐匈奴,南征甄越。建立了大的功业。

一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朝衰落的根也就是在汉武帝时种下的。匈奴被打得很惨,但不要以为汉朝的老百姓就很滋味,长期的战争需要不断地收税,当时的生产力薄弱,根本不可能禁得起汉武帝的长期折腾。所以很多的老百姓因为交不起税收就逃离了土地,成了流民。这些流民又要吃饭,于是很多人就投靠到了某些豪强的家里作了长工和奴仆。这些豪强本来被汉武帝打击得很厉害,这回又死灰复燃重新强大起来。汉政府一直在收税,豪强就越有机会扩大的自己的势力。这样就在汉武帝后一百年,西汉的豪强势力已经非常强大。

到了西汉末年,豪强已经和官员勾结到一块,严重威胁到皇权。王莽在位时就想解决豪强问题,实行了一系列看似荒唐的改革措施打击豪强。这次豪强不干了,直接选择推翻了王莽,后来又拥立了刘秀作皇帝,建立了东汉。

所以说,从东汉的建立开始,就意味着他的皇权不可能太强。因为刘秀是在得到各地豪强支持的情况下才建立东汉的。他不可能把支持他的人一一灭掉,刘邦之所以能灭掉韩信,是因为一起发家,韩信等功臣没有在民间建立起足够的威望和利益。而刘秀不一样,此时的豪强已经深深扎到社会里了,再灭掉他们又会是无休止的战争。所以,刘秀建国后没以消灭一个功臣,只能跟合伙人共享权力。这就决定了东汉的皇权不可能强大,皇帝无法很好地集中资源,自然也就不会有大的作为。东汉的皇帝也想过振兴皇帝,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士族之外寻找政治力量,就是外戚和宦官,所以我们看到了,外戚和宦官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实质上是皇上的爪牙,是皇帝打击士族和豪强的工具。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其实所谓的贤臣就是以士族为代表的豪强,他们控制了朝廷的官僚阶级,而小人就是皇上作用的外戚和宦官。皇上要和士族争权,自然会表现出所谓的“亲小人,远贤臣”的姿态,至于这些贤臣是不是真贤,是另外一回事,文化掌握在他们手里,自己可以抬高自己,贬低皇帝。当然,外戚和宦官也不都是一无是处,其中也不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谈古聊金

一般我们说到汉朝著名的皇帝,大家一般会想到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其次可能会想到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以及那位有名的贤君,“布衣天子”汉宣帝刘询,再可能便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而这其中,除了光武帝刘秀是属于东汉,其他汉朝的有名皇帝都是出自西汉,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东汉所处的历史时期非常“尴尬”

东汉之前是西汉,东汉之后是三国,而这两个时期,正好是历史研究非常热门的两个时期,而夹在其中的东汉也因此被人们有所忽略,一般谈到东汉,大家都会想到东汉末年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现代,与三国相关的文学著作,游戏,影视可谓是层出不穷,三国时期基本已将东汉时期给遮掩。再一个,东汉之前的西汉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可谓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西汉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广为后世流传,可以说,东汉是被这样的两个时代给“淹没”了。

西汉是崛起时期而东汉是走向末路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只因其中隔了一个短暂的王莽新政!西汉时期主要指王莽新政之前,这一时期是从无到有到强的时期,从刘邦的建国,到后来的文景之治,再到汉武帝将汉朝推向历史的高峰,这一时期,是备受世人瞩目的,故这一时期的有为之君也给世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东汉自从光武帝刘秀建国,之后是一段平稳过度时期,到后面,逐渐昏君幼帝层出,宦官当权,以致走向末路,故有为之君少,也给人印象不深。


灵魂的感触

的确,汉朝的著名皇帝大多在西汉,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宣帝刘询,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是名垂青史的,不过这些著名皇帝也的确做出了一些功绩,比如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天下就是他打下的,文帝和景帝前后相继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创造力大汉盛世,昭帝和宣帝又 开创了“昭宣中兴”,而反观东汉的皇帝,不仅知名度不高(除了光武帝刘秀和汉献帝刘协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著名皇帝),而且的确没有做出啥成绩。

东汉的皇帝在光武帝刘秀之后,一届不如一届,明帝和章帝执政时期还算可以,因而历史上有所谓“明章之治”,明章二帝继承光武帝的政治作风,推行德政,弘扬文化,与民休息,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在明帝章帝之后,汉朝皇帝就每况愈下了。继明章二帝之后的和帝也曾经有机会有一番大作为的,可是天不假年,他仅仅活了27岁就驾崩了。后来的殇帝、冲帝和质帝都是在位仅仅一年就驾崩了,其中殇帝和冲帝都是在襁褓中就夭折了。东汉的皇位继承出现了很大问题。而且,因为皇帝都太年幼,所以朝政由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握,这也直接导致了东汉时期的戚宦之争。反而皇室因为力量孱弱,所以无法在朝政中有话语权。

后来的桓帝和灵帝在位时间倒是比较长,但是这俩皇帝能力有限,品德不好。桓帝灵帝掌权期间,朝政败坏,桓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党锢之祸”,许多正义的大臣被禁,桓帝因为沉溺于酒色,所以35岁就走了。灵帝继位后,更加荒淫无度,做出了在宫内设置人工集市,自驾驴车等一系列荒唐的事情,所以灵帝末期爆发了黄巾起义。

汉献帝出名倒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是因为他太窝囊,在位25年,没有过过一天自己决定的日子,一生都是别人的傀儡。

所以,东西汉相比,高下立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东汉皇帝老被忽视。


青年史学家

历史上有很多次大跳跃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怎么就一蹦到了三国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怎么就一蹦到了五代十国

乾隆皇帝驾崩之后怎么就一蹦到了鸦片战争

...

这一段跳跃你如果细究下去,其实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不过就是皇帝的简单更替,今天你做,明天他做,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发生。


你像刘秀那一段,一个王朝鼎盛天下统一之后能发生什么,无非就是皇帝换来换去。

▲刘秀剧照

安史之乱那一段,历史上倒是给出了解释,但却是四个字“高度概括”--藩镇割据,一百多年就是这四个字

乾隆皇帝之后那一段,就有点复杂,展开来讲就有点喧宾夺主了,如果大伙感兴趣可以点击头像移步问答栏,题为“

嘉庆杀死和珅是因为和珅贪还是怕他谋反?



我们把视线转回到东汉,从刘秀到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这一百多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赤壁之战剧照

题主的意思是,我们记得西汉的好皇帝有很多,而东汉几乎没有。

我大概是理解了题主的意思,题主的标准毫无疑问是以“军事”为标准来衡量一个朝代。

西汉楚汉争霸,征匈奴

▲西汉征讨匈奴

唐朝政突厥,安史之乱,宋朝也还有一个岳飞抗金。

然而东汉的军事活动几乎没有,所以大伙没有记得几个东汉皇帝。


我来重新来看看东汉的盛况吧:

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将

班超经营西域 明章之治

蔡伦造纸,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造纸术

张衡这样的全能天才(科技+文学)

石刻和雕塑

铁制工具的普及

蜀锦和漆器

郑玄和马融这样的大学问家

钟繇这样的大书法家

《汉书》《说文解字》

之后的即使东汉末年分三国了。

▲三国鼎立

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史称“明章之治”

对于老百姓来说明章之治好过于楚汉相争

最后,平淡的统治才是最幸福的


60秒观世界

对于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你说西汉他也能了解一二,对于东汉他也能道出个三四五。而现在对于大部分来说,我们了解历史主要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因为生活节奏,看历史书的因该是蛮少的啦。

西汉,上接秦朝,楚汉争霸,秦皇汉武,刘邦,项羽,这些历史人物我们都非常熟悉,对他们描绘的影视作品也非常多,所以我们有印象。西汉的文治武功远胜东汉,刘邦诛项羽,开创大汉,汉文帝,景帝,开启文景之治,汉武帝逐匈奴,都是伟大的壮举。

东汉夹在西汉和三国之间,对于东汉的皇帝好像只有开国的汉光武帝刘秀了,还有就是经常被诸葛亮、刘备拿来做反面教材的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了。再有就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了。而这些东汉的历史好像都是从三国演义里面了解的。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以至于我们忽略了前面的东汉。

人们总是这样,倾向于记住壮烈的开头,和悲壮的结尾,至于中间的过程总是选择忽略和遗忘。


才入佳人口

东汉王朝疆域图

相对而言,东汉王朝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不如西汉王朝那么有分量。东汉王朝多少有些落寞的感觉。其实呢,东汉王朝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像

东汉和西汉对比,要是论疆域,则东汉大于西汉。东汉王朝在西域控制的面积远大于西汉。而在其他地区所控制的疆域则基本相同。要是论战功,窦固、窦宪远征北匈奴,完全是主动出击,根本不像西汉时被动反攻。窦宪北征的结果是在狼居胥山进行了封禅之后,草原上暂时没有了人类的踪迹。北匈奴也被迫踏上了西迁的道路。要是论文化成绩,从建武五年光武帝就开洛阳开阳门外修建了太学,太学的规模达到招生三万多人,这三万多人所学都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典籍,为了方便他们学习,熹平四年政府将经典刻于石头之上,立于太学门外,称熹平石经。晚清时期学者皮锡瑞在其《经学历史》中称东汉是“经学极盛时代”。东汉是宦官势力真正走上了政治舞台的时代。但在宦官专政的黑暗时代里,也爆发了不屈不饶的抗争,三李杜前后相继,以至于顾炎武在近两千年之后还感叹“风俗之好,三代以下,无尚于东京者”。

那么为什么东汉会在人们的印象之中那么寂寞呢?其原因就在于,东汉王朝太中规中矩了。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及其功臣,都是一群草莽英雄。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本人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其主要功臣则是以世家子弟为主。诞生于西汉的《史记》和诞生于东汉的《汉书》,都是史学名著,《史记》里司马迁有自己独立的是非评价标准,而司马迁的这个特点却遭到了班固的批判,班固认为就应当以官方公布的标准来评价历史。西汉的经学家如董仲舒,不仅要做学问,他们还都在关心时政。东汉的学者如贾逵、马融、许慎、郑玄,学问很大,但却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影响。西汉的儒生热衷于推翻体制,比如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弘就上书汉昭帝要求皇帝退位,西汉中后期的儒生也都敢于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而东汉的儒生则是积极地维护体制,他们是典型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用后世的标准来看,东汉的儒生都是忠臣。西汉的大将卫青、李广等人,都是平民出身。东汉的大将窦宪、窦固、皇甫嵩等人,都是名门之后。西汉的大臣之中不少平步青云,比如公孙弘是第一个由布衣而登相位的儒生,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是勤学的楷模。但东汉的大臣,多是累世公卿,比如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其他谯郡桓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等。就连对待功臣的方式,刘邦的大功臣韩信发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哀叹,而刘秀则是云台记功,云台二十八将等功臣都富贵绵长。若论文学家,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有“凤求凰”的传奇,而东汉时期的班固、张衡等人则没有这样的浪漫……

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使得东汉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不如西汉那么重吧。


野叟杂谈

无论从治理黄河,还是抵御外族入侵,中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黄河中下游一马平川的平原,耕种是个好地方,但打仗真不是好地方,无险可守。只有国土外扩至长城一线才能,有效防范入侵。在这地理范围以南,没有那个地理结构能可以完全独立。在这背景下,只有统一才是有效防止战争的办法。否则,就是春秋战国上百万人的厮杀。这是其他早期文明体系不多见的,走向兼并,统一是我们的历史趋势。秦始皇一统六国就是这一历史趋势。

统一背后也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管理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的管理范围也就是马一天跑的距离。所以,边缘地区根本无法有效管理,秦成功于严刑峻法,管理上也顺其自然实行严刑峻法。但地方上的情况千变万化,简单的严刑峻法能管过来吗?秦始皇以灭六国之威还压得住。但始皇一灭,秦二世即亡。秦末的起义就是秦的管理不顾实际的情况,一味强调严格执行。陈胜吴广起义不就是误了行程,怎么都要死,只有起义。这个就是仁义不施,攻守易也的感概。

秦二世而灭给汉朝的教训深刻。西汉早期只能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可一味无为带来就是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到汉武帝时期的盐铁论,迁豪强至边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实国库,充实边塞,打击匈奴的目的,二来就已经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已经影响到汉帝国的政策。此时,汉武帝敏锐察觉到地方豪强的威胁,然后放弃黄老之术,采用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这就是以后所有帝国的大政方针。 但帝国太大了如何管理就依然是个麻烦是事,儒术就是一个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觉管理自己多少比严刑峻法有效果。这就为什么要独尊儒术了。

但皇帝的是一个人,必须要依靠一部分人间接管理这个国家。汉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龄登基,有客观条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为之。中间的争斗,对错不论,但帝国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强势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过把持察举,荐举控制了帝国地方政治形态。

到东汉时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士族。东汉光武帝也是在南阳豪强势力支持下才建立的东汉,也就开国是光武帝和他儿子汉明帝对地方豪强,士族势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这其后大多是幼龄登基,估计背后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体系有意为之。汉朝就在这些势力争斗中摇摇晃晃走着,无法平衡时,但国家还要管理,这些人只管顾自己利益,没事还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还是争争吵吵,农民只有起义,然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豪强势力雄起,汉朝灭亡。 事实上,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强兴起时期。就是这些势力是统一的阻力,他们的存在阻碍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沙中土大溪水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兴起的大一统王朝,历时约四百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人们列举两汉有名的皇帝时,绝大大多数都出自于西汉,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元帝等等,而东汉时期只有汉光武帝以及汉末的汉献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东汉夹在西汉和三国之间,前后两者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以至于东汉黯淡无光。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之间展开的楚汉争霸,以及当时还有萧何、张良、韩信、范增等众多杰出的人物,几乎人所共知。再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更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再加上后世的演义小说以及当代的影视戏剧,汉初和三国无疑都是重大题材,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就东汉自身而言,也实在是乏善可陈。除了汉光武帝和汉献帝之外,其余的东汉皇帝都没有在位超过20年的,而且大多是幼年登基,刚成年不久即死去。同时,东汉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没有留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东汉政治还开始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交替执政,更是为后世诟病。后来东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了三十多年。所以,东汉给人整体就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好印象,更别说东汉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