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巖寺古鎮

巖寺,歷為皖南重鎮,也是皖南山區最大的盆地之一,現為徽州黃山市徽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巖寺位於豐樂河畔,是南路登臨黃山的天然門戶,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這裡歷史悠久、地理優越、文風昌盛、人才輩出,是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巖寺鎮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東部,東經118°14′,北緯29°14′,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鎮政府所在地巖寺既為黃山市徽州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亦是徽州區的中心城區,是徽州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還是經省政府批准的黃山市規劃中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蔬菜基地及物資集散地。

關於巖寺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巖寺塔

“巖寺塔”又名“文峰塔”、“水口塔”,建於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從奠基到竣工整整15年完成。在明崇禎和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修葺。“巖寺塔”系參照紹興的“大禪寺塔”和南京的“報恩寺塔”式樣建成,塔高二十五仞(一仞為八尺),為七層八面神龕塔。

乾嘉年間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有遊塔的習慣,以取“登高”之意。其時遊人如織,拾級而上,能遠眺黃山、紫霞雲煙。晚上人們將點燃的塔燈從七層塔頂連珠下懸,五彩繽紛,光亮照人。塔下更是熱鬧非凡,聚集著打鼓說書的、變戲法的、賣野藥的、抽糖菩薩的、打字條的、設攤賣小吃的,更多的是玩耍看熱鬧的,五花八門,大有京城“天橋”之場面。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新四軍軍部舊址

1937年77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進行第二次合作,將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1938年2月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及陳毅、張雲逸等率領7000餘官兵在皖巖寺集中整編。軍部及政治處設在巖寺后街的金家大院內,新四軍在這裡點燃了東進抗日的燎原之火。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現代化的場館,多功能的展廳,將革命歷史重現,舊時的武器裝備,生活用品,都保存著那時的痕跡,各種文件、筆記都是歷史最好的見證,多功能展廳通過光與影,生與電的配合,將革命時期的每一個細節都完美得展現在眼前。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小練黨性教育基地

黃山市第一個中共黨組織誕生地,以及當年震驚皖南的“小練慘案”賦予了它獨特的“紅色背景”,每年清明前後社會各界人士都會來到小練祭奠烈士。

如今,小練村發展了紅色旅遊,建立黨性教育基地,以小練紅色革命為背景,利用環節情境,配合開發射擊、攀爬、野戰等體驗型戶外項目,構建紅色旅遊目的地體驗參與項目體系,打造皖南首個集觀光、紀念、休閒、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主題型紅色文化旅遊區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巖寺老街

巖寺老街是一條古老的商業街,也稱之為中街,保持著清末、民國時期的“前店後坊”的傳統商業街巷空間格局,五百年的時空及數不盡的徽人生活在這裡凝固成歷史的斷面。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如今,以打造傳統文化技藝和徽州文化為特色街區的老街,兩側整齊排列著古老的徽州商鋪,很有特色。當然也少不了徽州美食,這裡有這最純粹的徽州味道。靈山酒釀、潛口餛飩、潛口米糕早已是名聲在外,走在其中能分明感受到濃濃的徽州韻味,不可言語。商鋪之間由馬頭牆連接,白色的牆面上是徽風的水墨畫,徽州建築的精美之處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古巖寺遺址

據《巖鎮志草》記載:距鎮南七里而近,其來脈自馬下嶺,過峽矗起高峰,東折而南,直趨環山。迴顧走長石岡至此,山皆紫石,邐迆平衍,不作峰巒峭厲。古巖寺建自唐之初年。大曆中,徑山蘊禪師結夏於此,東西序五百餘人,四方參學者日至,奉代宗手詔徵去。詔與師遺像尚存寺中。寺前裡許為小巖,道旁有小石浮圖。故老言,此地原寺之山門也。汪丹石溥有詩云:“巖藏大曆詔,草沒建文鍾。”可識山靈故物。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傳說中的巖寺這地方,有巖又有寺,名不虛傳。距鎮南大約七里的地方,逶迤綿延與馬下嶺餘脈相連,高峰宛然向東伸延折轉。唐大曆元年,建巖寺鎮,因古巖寺是當年徑山蘊禪師誦經的道場,而這位高僧曾是皇帝尊崇的法師,即以“鎮”護持,故名“巖寺鎮”。直到宋高宗趙構在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下了詔,將巖寺鎮更名為“巖鎮”,這裡更是人煙密集,方圓數十里,名公望族均遷來定居,規模越來越大,盛極一時。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古巖寺遺址

隨著山深線的建設,古巖寺遺址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出於對文化遺蹟的歷史原生態保護,以古巖寺遺址為中心,向外輻射多條公路方便車輛同行,同時保留古巖寺遺址內的步行土路,使得遊客們更好地體驗古巖寺的文化魅力。

徽州巖寺:紅色巖寺 生態旅遊

忠洪古道

忠堂村是一個擁有“三世二品坊”和“方貴文進士坊”兩座古牌坊、“方氏古宅”古民居、古水口等歷史文化遺蹟的古村落,村外三面環山,一條小溪穿村而過,山清水秀。

洪坑村地處徽州區與歙縣雄村交界處,離新安江黃金遊線上的“小南海”只有3公里,古時兩條徽商古道在此交匯,車水馬龍十分繁華,在明清時期有五千人居住,不僅擁有著“進士坊”、“世科坊”等四座古牌坊,洪氏家廟、狀元廳、“七星拱月”古井等歷史文化遺蹟。

忠洪古道連接了忠塘村與洪坑村,不僅是古時的運送貨物商道,也成為文化交流溝通的紐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