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空間是透明的,那宇宙為什麼是黑的呢?

珍惜時光美好回憶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要說明的是人類看到宇宙是黑色的的

主要原因在於人類!嚴格意義上我們的夜空應該是“明亮的”只是因為我們人類的眼睛無法看到而已。

白天為什麼天空是明亮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人類一直在迷惑,既然宇宙中有無數顆明亮的恆星,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夜空卻大部分是黑色的呢?


首先我們先說明為什麼白天明亮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太陽!因為太陽距離我們比較近,光線到達我們地球並沒有減弱多少,所以光線很充足!

但有人就要問了,雖然夜晚沒有了太陽的直接照射,但是如果宇宙空間是無限的,並且存在著無數的發光星體,那麼無論望向天空的哪一個位置,都應該看到一顆星體,夜空就應該是完全明亮的呀?

為什麼夜空不那麼“明亮”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說宇宙膨脹了,我們知道宇宙到現在的年齡是137億年左右,按理來說這些光在經過137億年到達地球會讓我們地球明亮無比呀?但因為宇宙膨脹卻打破了這一想法。


我們知道結合宇宙膨脹理論得出現有可視宇宙為466億光年左右,在前面的回答我曾說過空間膨脹速度可以超過光速,這是因為宇宙膨脹是可以疊加的。這就意味著離我們越遠的空間膨脹的越快!

所以你可以想象在離我們足夠遠的空間,光速已經已經小於空間膨脹速度了,所以自然看不見那個空間所發出的光。


但是就算沒有可視宇宙外的光芒,按理來說宇宙也不應該如此“黑”,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

空間膨脹把可見光的波長拉長了!我們人類的眼睛只能看見一部分頻率、波長的光,由於空間膨脹所以光的波長被拉長,頻率降低。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紅移現象!所以很多光變成了紅外線或頻率更低的微波,我們自然無法看見。


所以當我們用微波的望遠鏡對著夜空掃描,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夜空!

夜空本明亮,奈何吾不知!!!


科學認識論

這個就是奧伯斯的所謂悖論了,乍看很有道理,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奧伯斯認為,既然宇宙是無限的,那麼在地球上的人類看來,任何一個方向都有無數顆恆星的光射進來,雖然距離越遠光線的強度越弱,但是架不住多呀,任何微弱的光乘以無窮大的數量都是很大的亮度,所以夜空的太空應該到處都是明亮的。事實是,除白天因為大氣折射而顯藍色的天空,宇宙太空大部分都是黑暗的,星光只是其中很小的存在。於是奧伯斯就斷言,宇宙是有限的。後來的科學家都用宇宙膨脹理論解釋,認為遠處的恆星光線是因為遠離地球的速度大於光速,所以就傳不到地球上來。

但是,奧伯斯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所有星體都有大小,都可以遮擋它後面的光線。假設某個方向比如一千光年外一個星體,它自身的光線很弱,射到地球時已經微弱到不能被肉眼看到了。在這個方向,它的後面有無數星體或遠或近或強或弱發射的光線都會被這個星體遮住,都不會被照射到地球上。所以我們看到那個方向就是黑暗的。同樣我們看到的所有方向,大部分都會遇到一個光線照不到地球的星體,它後面的所有光線就都被遮擋,我們看到的這個方向就是黑暗的。只有極個別方向可以遇到離我們比較近的光線比較強的可以被我們看到的星體,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閃光的星星。


多維觀世界

宇宙的概念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體,宇宙之外就是超脫時間和空間的層面,空間和時間都沒有意義了,黑暗和光明還有意義嗎?

而實際上,宇宙用黑來形容是不準確的,宇宙是原暗的,沒有光源所以就是“黑的”了。而光也只是能量的波動,只是這種波動可以被我們的眼睛感受到而已。

也就是說,我們的眼睛是光的“接收器”,而光源是光的“發射器”,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光的“反射器”。

我曾經想象過,會不會有一種宇宙生物,他們自身既擁有某種能量的“接收器”,又擁有這種能量的“發射器”,不需要光源也可以“看到”一切“視線”範圍內的東西……


肆芒丶

那是因為宇宙間的真空環境的緣故,光有個特性,那就是必須要有物質被光照射才能夠看見,比如說月球被陽光照射,我們才能夠看見月亮,但是照射月球的光線我們是看不見的,我麼在地球上看到天空是明亮的,那是因為大氣的散射作用,光照射到大氣顯現出來光,在真空環境下,光線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照射到物體或者星球上才能夠看到。那沒有物質的地方當然就是黑暗的了。


老何157501439


科學小宇宙

宇宙不是黑的。只是人類自己眼力的限制,才導致我們看不清宇宙的真面目。對於更高級的物種看到的宇宙可能是豐富多彩的。因為我們人類看得見的波長範圍為0.38~0.76微米,而宇宙能量的波長從0~無窮大,而人類的可見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類要看清宇宙得依靠一些現代的科技器材才行,像遠紅外,X光透視。


平民視點

人眼之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因為光反射到眼睛裡,好比你晚上拿手電往天上照,看到的還是黑的,但是往地上照就能看到亮,這就是因為反射,宇宙太大了,無邊無際,光根本反射不到眼睛裡,所以看到的是黑的,你能看到的也只有發光的恆星,或其他光照射到的行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