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

總綱:

一:基本教義。 二:修行位階 。三:宗派。 四:十個宗派哲學思想 。五:佛學名詞解釋。 六:佛學常識部分。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

一、基本教義

四聖諦:苦、集、滅、道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集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滅諦:想“滅苦”,只有脫離輪迴。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

八正道: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緣起: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為因緣和合而成。

業力: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禪那:譯為“靜慮,”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叫止觀。

波羅蜜: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聖者的根本資糧。

涅槃: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

三法印: 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空性:法的空性義為非真實性,空性是內在而言,外在的顯示,即為空相。佛學認為空即是道。真如:如實、如如、本無,即法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法的真實自性。

自性:又稱自體、法體、體、實性,哲學術語,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擁有、自體形成、自身決定存在形態的性質,是常住的、不變的、獨立,不依緣起而變化的;其外在特徵,則為自相。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

二、修行位階

佛:佛又稱如來、應供、佛陀、佛祖、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大雄。

菩薩: 菩提薩埵,意為“覺悟”,或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四大菩薩:觀音菩薩;以大悲聞名,救度人間苦難。地藏菩薩:以大願聞名,主要拯救六道眾生。文殊菩薩;以大智聞名,象徵智慧。普賢菩薩;以大行聞名,象徵實踐。

辟支佛:意譯為獨覺。是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沒有聽聞佛法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進而修行無師自悟證阿羅漢果但無法教導其它眾生佛法。

阿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舍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

阿那含: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又稱不還果,是佛教修行者進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部派佛教之中沙門四果的第三向,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回還欲界,而證涅槃。

斯陀含:譯為“一往來”,佛經中也稱為“一上一還”,指的是:最多隻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完全解脫,永遠出離輪迴。

須陀洹:字面意義為進入河流者、於河流中的勝者。釋迦牟尼佛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夠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成就四不壞信,就可證須陀洹果。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

三、宗派

部派: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 :起源於第二集結之後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團,與大眾部並列為部派佛教時期最早的兩個分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繼承了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統。佛教僧團中,不問年齡、種姓、與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為上座,後出家者應對他們表示尊敬。僧團中的所有成員,稱為大眾。僧團採取民主原則,僧眾一律平等,都有權利參加僧團事務的討論和表決。

大乘: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大乘佛教認為,大小乘教法的區分,主要在於自利與利他的不同;能夠自利利他,圓滿成佛的教法為大乘;而只求自利,斷除自身煩惱的教法,則為小乘。大乘佛教以“普渡眾生”成佛為目地。

金剛乘:秘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剛乘,在修行方式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目前密教在日本和中國西藏最為興盛。

藏傳: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漢地傳入藏區。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來到藏區,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此後經朗達瑪滅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經過朗達瑪時期滅佛運動的破壞後,約百年之久,到了中國宋朝初年,才又漸漸復興起來,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覺囊、格魯等各派的傳承,此一時期稱為後弘期。

漢傳: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漢地消亡後,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

佛教十個宗派: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唯識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兩個小乘宗派:俱舍宗、成實宗。

四、十個宗派主要哲學思想

1、禪宗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

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所謂的“禪”非謂修證“四禪八定”的“禪定”,而是六度波羅蜜的第六度“般若”,亦即指能夠引導學人參究,因而證悟到的本來自性清淨心。早期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其主要精神出於《楞伽經》。禪宗所追求的是“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的第一義,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的。語言文字只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著。禪宗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2、天台宗

天台宗和禪宗、華嚴宗都是中國自創三大佛教宗派。天台宗學統上承九祖:龍樹、慧文、慧思、智、灌頂(章安大師)、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實際立宗開創者為智,他的著作為天台宗宗義的根據。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指南是《大智度論》、《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扶疏是《大般涅槃經》,觀法是《大品般若經》。天台宗主張“如來不斷性惡,一闡提不斷性善”。他們認為,佛陀並沒有把性惡斷除,只是不受性惡影響,正如同一闡提惡性眾生,仍然具備性善,只是性善沒被髮揮。五時判教是將佛陀一生的說法內容,判釋為五個時期,相應於每一時,便有每一時所說的經典與所度化的對象。五時中,第一是“華嚴時”,第二為“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化儀四教是對眾生說法的不同形式,因為眾生的根基不一。教化形式可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化法四教是佛陀對眾生不同的理解能力而講說適當的內容分別為為藏、通、別、圓四種。主要修行方式稱止觀,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謂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圓明也。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是天台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慧思禪師發展了“一心三觀”的理論: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這是觀空;但雖然如此,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這是觀假;然而空與假是同一的,此謂觀中。在這個基礎上智認為世上有3000種世間,但這3000種世間都出於一念心中,稱之為“一念三千空假中。”能將這一切都領會,那麼人就達到了頓斷三惑,圓證三智的境界。

3、華嚴宗

以《華嚴經》為所依,故稱為“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華嚴宗的主要教理有“法界緣起”及“四法界”。“法界緣起”認為法界乃一大緣起,宇宙萬法融通,互為緣起,重重無盡,所以亦稱為“無盡緣起”。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規則也,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理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4、密宗

密宗是通過佈施、菩提心、曼荼羅、真言、灌頂、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稱“方便乘”。如果沒有方便相助,難以修得成就。金剛乘著重講述從佛的思想意趣所產生的各種真言咒語及其儀軌道,是方便和智慧雙運的金剛菩薩的瑜伽,最終證得金剛身。日本密宗空海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故稱“密宗六大”。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識”為“心法”,屬金剛界。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為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密教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城、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為其特徵。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手印(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5、唯識宗

唯識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法相宗。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古印度有法性宗與法相宗,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萬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諍論的中觀學派,古稱“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法相宗的經典包括六部經文及十一部論著,合稱“六經十一部論。”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三性說,又稱三自性說。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認為,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詮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為中道。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為“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為“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為“圓成實性”(絕對真實)。法相宗繼承此說,且結合唯識說,以為三性也不離識,謂諸識自自證分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根不離相縛,意識從而周遍計度,執為“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認為世界現象都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一切種子識”所變現,而前七種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外境影像,緣慮執取,以為實在。又認為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有漏種子為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為出世間諸法之因。未來出世者種姓有聲聞、獨覺與菩薩三乘之別,又有不定為何乘之“不定種姓”與三乘皆不得入之“無種姓”,因而建立五種姓說。這表面上似與教界向來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不同,實則並無衝突;以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者,所謂“理佛性”是也,亦即依於第八識如來藏此法身佛,本來具足一切功能界限特性,故說為皆有佛性;至於五種性之佛性,細說則應名諸“行佛性”,此亦即一切眾生依於法身佛第八識修行而證得報化二身佛之可能性是也。此理昭顯,非為隱澀,惜乎歷來諸家凡有所注,皆以門派管窺自墮私心惡見,己過不見,反誣前賢取捨無據,相違有失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理佛性)大旨。因明原為瑜伽行派所創。玄奘在印度遊學時,曾到處參問因明。臨回國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會上,立了一個“真唯識量”,書寫在金牌上,經過18天,無一外道小乘能駁倒它,創造了因明光輝的典範。回國後,先後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門人競作註疏。其中以大莊嚴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所作最為流行。窺基對因明作法,多有發展,主要有:區別論題為“宗體”與“宗依”;為照顧立論發揮自由思想,打破顧慮,提出“寄言簡別”的辦法;立論者的“生因”與論敵的“了因”,各分出言、智、義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過類”都分為全分的、一分的,又將全分的一分的分為自、他、俱;推究了有體與無體。

6、三論宗

現代歸納的漢傳佛教十宗之一,因以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三論宗起源自中觀派,但是在宗義上,引進涅槃宗等,因此,已不是純粹的中觀派。

7、律宗

因著重研習毗奈耶及傳持佛教戒律、嚴肅佛教戒規而得名,為唐朝高僧道宣所創,因其理論依據《四分律》,也稱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後在終南山修行,律宗也稱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佛教三無漏學中,分“戒、定、慧”三個部分;戒律為三學之首,為佛教徒一切修持的基礎。“戒”分成四科,即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其中以戒體最為重要,為戒律的根本,“戒體論”乃成為律宗的主要義理中心。

8、淨土宗

簡稱淨宗、蓮宗、佛土宗等,淨土宗透過唸誦佛號,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因為個人的力量當生獲得解脫十分困難,但若通過日常唸佛修行,獲得佛力的接引、救援,可以藉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雖沒有馬上解脫,但往生淨土以後,由於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所以就算往生的眾生本身的惡業未除,亦不會淪入地獄、餓鬼與畜生,且能親聽西方三聖,也就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的說法,證得無生忍。由於淨土宗能夠三根普被(三根即指上、中、下根性的人;普被的意思就是普遍被收攝 、收起來、吸取),而且容易修習,所以弘揚淨土宗的大德都將之判別為“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容易行走的道路,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即“難行道”)作分別。由於淨土持名唸佛法門修行簡單,在民間得以廣泛流行,“南無阿彌陀佛”也成了漢傳佛教信徒經常誦唸的佛號。淨土宗不強調艱苦的禪定修行,也沒有複雜的理論,以唸佛法門為主。唸佛法門主要以信、願、行為三要,以持念阿彌陀佛佛號為特色。

五、佛學名詞釋義

入世:只講道德價值,不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入世的哲學”。從入世的哲學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出世:佛家說,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道家認為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潰癰”。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所謂“出世的哲學”。

開悟: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就是相對於一般人對世間本質及生命實相的無所知道。 覺悟佛法的道理,由於悟的內涵不同,所以分為三乘:聲聞乘人即是修學、覺悟聲聞菩提者;緣覺乘人即是修學、覺悟緣覺菩提者;賢聖菩薩乃至究竟佛即是覺悟佛菩提者。

如來藏識:學佛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住在識境,需要依靠“六識”來認識這個世界。二是住在智境——如來藏的境界,這時再看識境,便覺得它“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歸結來說,人在識境中觀修,是一個層次;通過觀修令心識自然離開識境,那又是另外一個層次。前者稱為“藏識”境界,後者稱為“如來藏”境界。合起來,《入楞伽經》便名之為“如來藏藏識。”

中觀:又譯為中道,最中或至中。龍樹寫作的《中論》中,將中道歸納為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

色即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表示少,虛無,沒有等抽象概念;色,空的對立面,表示多,現實,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包含了事物相互轉化的哲學道理。用西方哲學術語解釋就是“現象不是本質,但本質是通過現象來顯現的,因此現象就是本質。”

四大皆空:佛教認為一切物質都是“地水火風”這四種元素組成的,就像房子是由鋼筋,水泥,磚頭,木頭組成的一樣,除去這些東西,房子就沒有“自性,”就不是房子,就是“空。”同樣,這些磚頭也是其它東西組成的,也沒有“自性,”也是“空,”因此稱“四大皆空。”

菩提:指覺悟者。意譯覺、智、知、道,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 ­

菩提心:即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大智慧。 ­

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稱為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間和出世間超智慧。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

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眾生。(有情是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

一闡提:無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二諦:佛教與印度教術語,二種不同的諦,為世俗諦與勝義諦二者的合稱,是對於真理的一種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時代的奧義書思想,將世間的道理稱為世俗諦,超越世間的道理為勝義諦。佛教接受這個說法,部派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與大乘佛教都使用這個術語。 勝義諦又稱第一義諦,即是指涅槃解脫。 在四聖諦中,苦諦與集諦為世俗諦,滅諦與道諦為勝義諦。

二執:我執(又名人我執),法執(又名法我執)。

二空:我空(悟五蘊無我的真理),法空(悟諸法緣生性空的真理)。 ­

二障:煩惱障(障礙涅槃),所知障(障礙真知之智)。

二乘:聲聞乘,緣覺乘。 ­

三乘:菩薩乘與聲聞乘、緣覺乘,合稱為三乘。 ­

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合稱為五乘。 ­

三毒:貪、嗔、痴,能毒害身命與慧命,叫做三毒。 ­

三學:戒學,定學,慧學。(又叫做三無漏學。) ­

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化身。 ­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

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

三藏: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寶。 ­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般若波羅蜜:般若指智慧,波羅蜜指到彼岸。

四等:即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

四恩:父母恩(家庭),眾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宗教)。 ­

菩薩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德:常,樂,我,淨。 ­

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

四念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 ­

四姓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

四種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五欲:財,色,名,食,睡。 ­

五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蓋:貪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 ­

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五惡見:(一)身見(薩迦耶見),(二)邊見(執常,執斷之見),(三) ­邪見(謗因果,壞善事),(四)見取見(非果計果),(五)戒禁取見(非 ­因計因)。 ­

六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 ­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六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能衰耗人之真性。 ­

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

六波羅蜜:即六度的異名,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 ­

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六時:晝三時(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

六道四生:六道中有胎、卵、溼、化的四類眾生。

六難:(一)遇佛世難,(二)聞正法難,(三)生善心難,(四)生中國難,(五)得人身難,(六)具諸根難。

十惑: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亦名十使。 ­

十法界:佛陀,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

僧伽:義為"和合眾",指出家僧人六和共住。 ­

無為法:是聖智所證的真理,沒有因緣的造作。即斷了煩惱,證得清淨自在的理法(又名無漏法)。 ­

有為法:是因緣造作的世間法,有煩惱,不能清淨。 ­

無學: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稱為無學。(修習戒定慧,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為無學。)

無學果:是阿羅漢的果位(又名無生)。佛陀有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 ­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 ­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於滅。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十八界: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煩惱的原因。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因為這根境識三種作用變化,而互成因果,展轉無窮。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時刻觀照,才能證到真空妙境,由是擺脫一切根塵識界,瞭然本來是空。內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外六塵界 一色界 二聲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觸界 六法界六識界 一眼識界 二耳識界 三鼻識界 四舌識界 五身識界 六意識界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佛學篇)

六:佛學常識

衛塞日:即月圓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陽曆五月的月圓日。 ­

佛教旗:是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六種色光製成的。即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

佛陀:佛陀降生於公元前623年,成道於公元前588年,涅槃於公元前543年。 ­

菩提樹:因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成道,稱為覺樹。樹葉心臟形,葉端尖長。 ­

娑羅樹: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沙羅雙樹間涅槃。這種樹的葉子是叢生的,葉 ­長圓形,開花時期,花蕊繽紛而下,鋪滿地上。 ­

聖客沙:是佛陀向其母宣講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

那爛陀: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學,唐玄奘法師留學的地方。

佛陀在世時,印度忠誠擁護佛法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 ­佛陀滅度後,著名擁護佛法的印度國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譯阿輸迦王),迦膩色迦王,渴利沙王(即戒日王,他曾請玄奘法師宣講大乘佛法)。 ­

佛教的傳佈分南北二支,北傳佛教稱為大乘教,南傳佛教稱為小乘教,或稱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的區域是中國,西藏,蒙古,朝鮮,日本等地。 ­小乘佛教的區域是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

佛教以黃色象徵智慧與中道,故許多比丘,多穿黃色僧衣。 ­佛教以蓮花代表清淨,因蓮花生於汙泥而不受染。 ­

達賴喇嘛:達賴,蒙古語大海之意,謂智慧如大海。喇嘛者,西藏語勝者之義。達賴喇嘛為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屬黃衣派。還有班禪喇嘛,位在達賴喇嘛之次,統治後藏全體。 ­

藏經: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總稱,又稱"大藏經"。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⑴長行,⑵重頌,⑶孤起,⑷譬喻,⑸因緣,⑹無問自說,⑺ ­本生,⑻本事,⑼未曾有,⑽方廣,⑾論議,⑿記別或授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