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吃泡麵被懟,泡麵真的會使人過敏嗎?

高鐵上吃泡麵被懟,泡麵真的會使人過敏嗎?

泡麵,大家應該都吃過,尤其是經常出差坐火車坐高鐵的人,長途慢慢,不準備幾盒泡麵是非常難熬的。

高鐵上吃泡麵被懟,泡麵真的會使人過敏嗎?

近日,一則女子在高鐵上怒懟吃泡麵的乘客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的女子不停大聲質問對方:“你有沒有公德心?” “誰都知道高鐵上不能吃泡麵”,視頻在網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該女子回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孩子對泡麵氣味過敏。

那麼,高鐵上到底能不能吃泡麵?泡麵氣味真的會使人過敏嗎?泡麵的氣味是否有害呢?

高鐵上到底能不能吃泡麵?

視頻中,女子懟吃泡麵乘客的一條理由是,高鐵上不能吃泡麵。這個到底是不是事實呢?

高鐵上吃泡麵被懟,泡麵真的會使人過敏嗎?

其實,高鐵上並不是不能吃泡麵,而是不售賣泡麵,原因在於泡麵的味道比較大,這一點我想吃過都知道。如果吃泡麵,整個車廂都會有一股濃重的泡麵味道。

泡麵的氣味為何如此濃郁?

市場上的泡麵種類繁多,味道也都不一樣,什麼老壇酸菜、紅燒牛肉味的,海鮮味的,還有最新的藤椒牛肉、麻椒牛肉等。很多人都會感覺它們特別香比自己在家做的要香很多。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泡麵的味道這麼香呢?主要是因為泡麵的調料包裡用的是濃縮的香精香料。

高鐵上吃泡麵被懟,泡麵真的會使人過敏嗎?

現在吃的泡麵,不論是紅燒牛肉的,還是藤椒牛肉的,真正用牛肉的非常少,它們的香味其實都來自香精。以複合牛肉香精為例,其生產過程並不複雜,主要是用牛肉、酵母提取物、氨基酸、香辛料等原料,在類似高壓鍋的容器中持續加熱,最後將香味物質提取出來使用。提出出來的香味物質都是高度濃縮的,用一點點氣味都會很香。

不過,香精有很強的自限性:少量用一點,聞起來很香,但是多了聞著就很難受。所以,泡麵一般也不會用太多香精。

泡麵氣味有害嗎?

視頻中女子不讓旁邊乘客吃泡麵的另一個原因是說泡麵味道聞著有害,不利寶寶的健康。其實這種擔心是完全多餘的,她的擔心也是沒有什麼依據的。

實際上,加到泡麵裡的香精還是不算多的,因為如果加太多香精,泡麵的味道會變得很難聞,大家也吃不下去。而且,香精香料的安全性通常都是很好的,正常使用並不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

高鐵上吃泡麵被懟,泡麵真的會使人過敏嗎?

泡麵氣味會導致過敏嗎?

隨著事件的發酵,視頻中的女子回應說是因為孩子對泡麵氣味過敏、溝通未果。這讓網友非常費解:聞味道也會過敏!你欺負我沒吃過泡麵!

那麼,泡麵的氣味到底會不會使人過敏呢?其實,氣味使人過敏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食物過敏反應是食品引起集體對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是人類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它通常是由食物中的某些物質進入體內,被體內免疫系統當成入侵的病原,發生免疫反應,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數據顯示,在國外,大約l%~2%的成人和5%~7%的兒童遭受過食物過敏。中國的調查數據顯示,在15~24歲年齡段健康人群中,約有6%的人曾有食物過敏。

食品中能使機體產生過敏反應的物質稱為食品過敏原。目前大約有160多種食品含有可以導致過敏反應的食品過敏原,常見的食品有奶( 牛奶、山羊奶等),樹果( 杏仁、胡桃、山核桃、榛子和腰果等), 菜籽( 葵花籽、芝麻等) ,豆類( 花生、大豆、豌豆、蠶豆等),蛋類,巧克力,香辛料,鮮果,海產品( 蝦貝殼類)等。

這其中,香精香料類也是可能導致過敏的。歐洲有數據顯示, 有7.5%- 7.8% 的溼疹病人對混合香精有過敏反應。而泡麵的氣味也是來自香精香料的,也是可能使人過敏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視頻中女子的行為就是對的。畢竟她的說法並沒有經過醫生診斷證明,我們無法判斷她的說法到底是否是事實。

高鐵上吃泡麵被懟,泡麵真的會使人過敏嗎?

坐高鐵要不要吃泡麵?

泡麵在旅行途中作充飢食物、補充能量是非常方便的,可以說是旅途中非常經濟實惠的選擇。

很多人認為泡麵是垃圾食品、不健康,但這個鍋其實不應該甩給方便麵。只要注意合理搭配,方便麵也可以吃得健康。而且,泡麵也只是偶爾吃吃,坐高鐵坐火車也只是偶爾吃吃,對健康的影響其實不大。

當然,如果有人明確表示不喜歡泡麵的味道,合理溝通其實也可以不吃。帶點牛奶、餅乾、水果和堅果,也都可以輕鬆坐高鐵。

大家覺得呢?

[1].王國政,徐彥淵.食品過敏原的安全管理[J].食品科學,2007(04):355-359.

[2].向錢,李寧.食品致敏性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6,(6):376-380.

[3].JD約翰遜,T麥納,艾宏榮. 香料接觸過敏——化妝品中香料過敏反應的追蹤(英)[J].日用化學品科學,1999(03):13-14+21.

[5].田蕾,尹悅玲.進食花椒致嚴重過敏反應2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誌,2006,(4):457-458.

[6].李宏,程璇,尹佳, 等. 花椒嚴重過敏反應及花椒致敏組分分析[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誌,2009,(3):184-18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