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燕家家主

蓝玉,明朝开国将领,拜大将军、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被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受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明朝开国功勋基本被屠戮殆尽,史称“蓝玉案”。说实话蓝玉这个人做的事按历朝历代的法律来说都是该死的。

1、结党营私。自从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就成了军中第一人,大量在军中安插私人、培植党羽,只要不和蓝玉同一阵营的军中将领都遭到打压、排挤。对于蓝玉的独断专行,朱元璋有过多次劝告,蓝玉都不听。

2、无视皇帝。蓝玉居功自傲常常不将朱元璋放在眼里,在皇帝的酒宴上就敢口出狂言,称军队中一切事物都控制在他手上。另外朱元璋给蓝玉太子太傅的官职,蓝玉还嫌官小,与自己一派的官员编排皇帝是非。

3、殴打朝廷官员、攻打朝廷关隘。蓝玉北伐回国到喜峰关关门的时候已经半夜,关隘里的人就是开门慢了点,蓝玉直接率兵攻打。蓝玉为人跋扈凶残,侵占民田、纵奴行凶的事没少干,有仗义敢言的官员追查这些事都会受到殴打辱骂。

4、与“叛党”来往甚密。蓝玉被杀前常常聚集朝中重臣商议事情,其中前军都督杨春、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人都牵扯到之前的胡惟庸案中,这些人侥幸逃脱后还不老实又积极投靠蓝玉。蓝玉要是不想谋反拉拢这些人做什么?

可以说蓝玉这个人自有取死之道,不能说无辜被杀。至于谋反的罪名,从他被抓前的一系列行动来看确实有这种意图,但没形成计划,就被精通权谋的朱元璋先发制人了。朱元璋杀蓝玉没错,错在株连太广、杀戮太重,一万五千多人中肯定有冤死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我觉得可能蓝玉应该是在内心是忠诚于朱元璋的,应该是没有造反的念头的,通俗来说,他就是一个粗人,毕竟朱元璋的实力他还是很了解的。但是,他的后果也全是他自己作的。下面来谈一谈这个明朝开国大将蓝玉。


蓝玉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十万大军深入不毛,彻底击溃了北元,完成了他的先辈们都未能完成的任务,结束了明与北元二十年的恩怨。朱元璋也在此战后给予蓝玉极其高的评价。

然而,自这个胜利开始,蓝玉却将他的傲慢展露无遗,频频挑战朱元璋的内心,最终走向覆灭。

我看书的时候,看到这里,就觉得蓝玉是傻吗?那些事怎么能是这么一个大将军能干出来的?但是,也是我上面提到的,正因为他是一个粗人!

胜利后,班师回朝,任意妄为!

归途中,他干了一件令人不齿的事,居然睡了元主的妃子!朱元璋大气,但由于他刚立大功,便暂时没追究他的错,这反而让他变本加厉了。军队到喜峰口时已是深夜,守关的官员已经休息,听到叫关后去开门却没来得及,蓝玉就已经让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强行进入!这可有点蹬鼻子上脸了!

但是,这还没完,他居然把手伸向了军权!在军中安排自己的亲信,布置势力。但这一切朱元璋可都是知道的啊。朱元璋封他太子太傅的官职,他却反驳说难道不应该封他做太师吗?!


反正我是服了。这朱元璋要是还能忍下去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是,还是我说的,蓝玉肯定没想要造反,他不过是一个粗人,骄傲狂妄,有一点功绩就上天了,觉得自己功不可没,给皇帝完成了伟大的事业,皇帝都得让他三分,于是得寸进尺。

那朱元璋为何还要安给他一个造反的罪名,连带一万多人呢。要知道,在蓝玉之前,已经有一个胡惟庸了,清除的旧臣子已经很多了,剩下的屈指可数!这就得看朱元璋心里怎么想的了。
朱元璋是在为他的后代铺路啊!这个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把朱标的儿子又立为太子,这孩子年幼,没有经历过开国时的大风大浪,朱元璋知道他开国的官员也就能他自己控制的了,等他死了,这些人还不定干嘛呢,可能到时候这江山都改姓了!他可不能让这种事发生,就由蓝玉这个导火索开始,清出一万多人,全部杀头!


叶子vac

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为明朝进一步统一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明太祖称他“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

蓝玉(?——1393),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最初,他在常遇春帐下,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从而得到朱元璋的器重。从洪武四年(1371)起,他先后跟随傅友德,徐达等南征北讨。十二年回师后,他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十四年,随傅友德征伐云南,建功最多,食禄增加五百石,女儿被册封为蜀王妃。

洪武二十年,蓝玉被封为征虏左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一起率兵出击元将纳哈出。进驻通州后,蓝玉率轻骑冒雪奇袭庆州,取得胜利。不久纳哈出请降,蓝玉设酒宴款待。纳哈出斟酒酬谢,蓝玉不喝,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纳哈出穿,意思是纳哈出必须先降明称臣。纳哈出不肯穿,并将酒浇在地上,想要逃走。在场的常茂急忙上前阻拦,将纳哈出砍伤,拥至冯胜处。纳哈出部众四处惊散,冯胜花了很大气力才将其大部收服。回军路上,明军遭到藏匿起来的纳哈出余众的伏击,损失惨重,三千殿后骑兵全部覆没。冯胜的总兵印被收回,而蓝玉被拜为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兵十五万征讨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进至百眼井,侦察不到元军行迹,便想引兵退还。可定远侯王弼不同意,蓝玉也就命令军队继续前进,并采用王弼计谋,穴地而炊,不让敌人看见烟火。到达海南,仍未见到敌人。后来侦知元主营地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疾驰袭击,俘获元主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数万人和大量牲畜,并获得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取得巨大胜利。在回师途中又破哈刺章军营,再获胜利。朱元璋兴奋异常,比蓝玉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此后,蓝玉又奉命到西部地区进行过军事活动。

蓝玉自恃功高,日益骄横跋扈,蓄养大量庄奴,义子,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并仗势侵占东昌民田。当御史查问时,他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在打败元主后,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接纳,竟纵兵毁关而入。起初,朱元璋本想封他为梁国公,就因为有这样一些过错而被改封为凉国公。但蓝玉仍不思悔悟,在朱元璋面前举止不恭,语言傲慢,而且擅自决定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引起朱元璋强烈不满。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谋反,于是将蓝玉诛杀,被朝廷认作是蓝玉同党而受株连斩杀的约有二万人,史称“蓝狱”。


笑看人生172872934

“忠”与“奸”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忠”,就是对皇帝绝对的忠诚,言行举止,都是出于维护皇帝,或者是保护皇帝家天下的目的。这样的大臣就被称为“忠臣”。

(蓝玉雕塑)

与之相反的就叫做“奸”,这样的大臣就叫做“奸臣”。

朱元璋最早是把蓝玉当忠臣的,对蓝玉也非常放心。

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征讨西蕃叛乱大胜后,朱元璋封他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还赐给他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平定西南动乱,依然是大胜。战后朱元璋评功,认为蓝玉功劳最大,增加俸禄五百石,还把蓝玉的女儿册封为蜀王(朱椿)的王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大破北元。这也是蓝玉一生最了不起的功劳,这一战,让北元从此再无力与明朝抗衡。朱元璋高兴地称赞蓝玉是卫青、李靖再世,晋升其为凉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蓝玉又奉命平叛西南,胜利后,再被加禄五百石。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蓝玉平叛西北,朱元璋又有封赏。

(朱元璋画像)

可以说,直到这时候,朱元璋一直都是很信任蓝玉的,也认为蓝玉是忠臣,而且朱元璋对他所上奏的事情,都很认可。

可是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朱元璋就屡屡否定蓝玉,对他上奏的事情也多不同意。

先是蓝玉在平定西北后,为了彻底解决西北的问题,曾向朱元璋建议,要征集当地的老百姓当兵,用以讨伐朵甘、百夷等少数民族部落,但是朱元璋不同意,命令他赶紧把部队带回来。

接着这个过程中,蓝玉又向朱元璋提了几条建议,朱元璋都不听,这时候蓝玉忧心地说:“上疑我矣。”

然后就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把蓝玉下狱审讯,接着对蓝玉进行了最严厉的处罚,以谋反罪处死,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同时因此被牵连杀死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这样,原本的“忠臣”蓝玉,就变成了大奸大恶的“奸臣”蓝玉。

史书上说,蓝玉是因为立了大功后,居功自傲。一是他蓄养了不少庄奴、义子,横行霸道。二是强占民田,还不服御史查问,将其赶走。三是北征南返时,晚上抵达喜峰关,守关官吏没及时开门,他就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四是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

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都集中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呢?之前蓝玉是个好人,突然就变得这么恶了呢?还有,就算有这些,也不算个大问题,更不表明蓝玉是“奸臣”,要处以“剥皮实草”这样可怕残酷的刑法。

那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成为蓝玉一生一个关键转折点呢?

(朱标影视配图)

这件事就是太子朱标去世。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是朱标的妻舅,对朱标忠心耿耿,甚至把朱棣会对朱标不利这样的事情,都直截了当地说给朱标听。同时,朱标很贤德,朱元璋很早就让他管理朝廷,他也因此在朝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就是说,蓝玉既忠诚于朱标,朱标又震得住重兵在握的蓝玉。所以,年迈多病的朱元璋,一点儿也不担心,蓝玉当然是“忠臣”

但是朱标死了。朱标死后,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朱允炆既年幼,又没有威信,蓝玉根本就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逆臣案》中曾记载,蓝玉曾说过“如今上位病缠在身,殿下年纪又小,天下军马都是我总着”这样的话)。这样一来,蓝玉自然就成为“奸臣”了。既然是奸臣,当然就得杀。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先看看蓝玉,干的啥事吧!在军中大量建立党羽,光义子就收了千多名。虽然北伐立下大功,却目无国法,私自强暴元妃宫女,败坏大明军纪,甚至因为自家关卡,给他开关迟了,居然带兵攻打自己关卡。这无论哪朝哪代,都是造反的行为。而且蓝玉一党在民间也是各种祸害百姓,圈地,敛财。朱元璋多次警告,他当耳边风。最主要的是,当时徐达病死,蓝玉是军中的一把手,而他在军中亲信太多,如果只杀蓝玉一人,不杀其党羽,势必会兵变。所以为了国家安定,朱元璋才会斩草除根。


不跳梁的小丑

胡惟庸案、蓝玉案,朱元璋时期的两大重臣谋逆案颇有相似之处——震惊天下,同时又疑点重重。胡惟庸、蓝玉以及数万被株连的大臣们,究竟是否真的有谋反之举,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话题。


蓝玉,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是一位有勇有谋、屡立战功的猛将。他最大的一桩功绩,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破北元,俘获了除元主和太子之外的几乎全部北元残部,基本摧毁了北元的职官体系。此战让蓝玉名震天下,本来欣慰至极的朱元璋准备封他为梁国公,最后却改赐为凉国公。



据说这个临时改名,是因为朱元璋得知蓝玉奸污战俘中的元妃以致该女子羞愧自杀的事情。朱元璋是草根上位,坚持从严治军去赢得百姓口碑,蓝玉这种做法无疑令他很不爽。由此也可以看出,蓝玉尽管骁勇善战,骨子里却仍然是行事鲁莽的一介武夫。他自恃战功显赫,在朝中表现也是傲慢无礼,朱元璋封他为太傅时,他也是毫不掩饰地说自己难道不应该当太师吗!有这样一个无礼无畏的猛将在身边,朱元璋显然没法安枕。


蓝玉与朱元璋之间的嫌隙开始变大,太祖本来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于是愈加猜忌蓝玉。1393年,锦衣卫逮捕了蓝玉的部分下属,严刑逼供之下终于挖出来蓝玉企图篡位的大阴谋。无论这个阴谋是否属实,反正接下来的过程就与曾经的胡惟庸案如出一辙了,蓝玉没有上诉的机会,就被朱元璋发狠清洗了。受到此案牵连的有一万五千多人,太祖还下令禁止为其中的任何人翻案。而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之前的幸存者如定远侯王弼、冯胜与傅友德等人,也被迫自杀。





蓝玉实际上是忠是奸,与他的凄惨结局并无太大关系。关键是朱元璋认为居功自傲又大权在握的蓝玉,肯定会对自家王权构成威胁。清洗蓝玉,不过是太祖针对开国以来的军功贵族一系列清洗行动中的最后步骤而已。


生猛历史

蓝玉到底是可惜了,其实人家只是一个武夫,唉最终也死在这个武上了!

咱们先来介绍一下蓝玉吧。

蓝玉可不简单,除了是一员猛将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他是太子朱标的大舅子,厉害吧。这要是弄好了,得有多大的权势?可是,人呀,真的没法的。

如果朱标即位,蓝玉将是朱标最大的臂助。可是朱标没等到即位就死了,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蓝玉的身份就尴尬了。你说本来是件好事,咋就变坏事了呢?谁能想明白,而且,还得提前改变行为方式,肯定是难的,不光是难的,你我普通人能做到吗?你看本来是大舅子,那么朱标与蓝玉平辈,朱标是能镇住蓝玉的。可是,一万个可是来了,现在蓝玉是朱允炆的舅舅,大了一辈,将来可就不好说了。于是,为了给朱允炆去掉这个隐患,朱元璋这家伙,大家心里明白了吧,这死得也太冤了吧?

其次,再来说道说道蓝玉为啥只是一个武夫?

话说一次蓝玉上朝奏事,没有一件能够获准,但蓝玉不仅不知收敛,还更肆无忌惮,即使陪皇上吃饭,也出言不逊。一次,他见朱元璋乘舆远远经过,便指着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怀疑我了!”此语一出口,大祸即来,便有锦衣卫蒋,密告蓝玉谋逆,说蓝玉试图与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垣等,准备在皇上外出搞活动的仪式时,乘机劫驾,以图谋反...稍作审问,便由刑部炼成死狱,四面构陷,八方株连,共一万五千人,朝廷中的勋旧,几乎一扫而空。你说,本来就该老实,他还给人送借口,是不是一纯金武夫?

当然啦,如果老实也难一死。但,活着不是就有办法吗?大不了光着身子回家还不成?

其次是蓝玉自身还很多地方不干净,唯恐自己死得慢。比如早年打仗时,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私干元主妃,妃惭自尽死。但虽然犯了大错,他也不去认错,认为自己有功。他的骄纵不法,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但是蓝玉这时又犯傻了,他竟敢在很多人面前大叫:“我不堪太师耶?”晕,当多大的官,首先得活着才能享受不是?这个道理他都不懂。

此外,他还胆大包天把手伸到了军权,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布置自己的势力,你说朱元璋能允许吗?

第三,蓝玉只所以胆大妄为,其实,不是他太忠和太奸,就能简单解释的。要从他的为人和本性,才能说得通的。那就是一个平常爱犯浑的人,最后给作死了!

所以,蓝玉的教训告诉我们,小人千万别得志小心拉日后拉清单


文心采露苑

据《明通鉴》记载,蓝玉征讨纳哈出回京后,对太子朱标曾报说:“我观燕王(朱棣)在北平,阴有不臣之心,殿下应该有所防备。”蓝玉之所以亲近太子,是因皇太子妃是常遇春女儿,蓝玉本人是常遇春小舅子,有这层关系,他自然倾向于太子一系。皇太子朱标天性孝友,自然不信,但燕王朱棣不久即得知蓝玉的一番说话。所以,朱标病死后,朱棣入朝,便意味深长地劝父皇“注意”蓝玉等人“尾大不掉”,“上(朱元璋)由是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祸作。”


战争史札记

忠与奸是一个扯不清的问题,淮西功臣应该没有谋反的想法和能力,主要问题是大家一起合作抢的天下不能都归你朱家吧!维护自身利益是他们努力去做和抱团去做的事,但这对帝王而言却是一个寝食难安的问题,这些人就算没有造反的心思却有造反的能力,都是久经沙场的强人、能人,一旦开杀就只能除恶务净,这是朱元璋早就想好的事情,为了朱家天下长治久安,皇权不至旁落,他是操碎了心。如果把大明看作一个公司,是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无情侵夺。至于他们的罪,在当时朱元璋自己都干的,没有人认为那算个事,只是先杀而后找的借口而已,傅友德就看得很透,士可杀不可辱,不劳架皇上的刽子手了。


wwb24

我认为很多人都说朱元璋大杀功臣,是残暴的人的说法是错误,蓝玉之所以会死是和本身的问题有关,他和胡惟庸一样,结党营私,嚣张跋扈,滥用职权,这是对朱元璋的明朝是弊大于利的,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不允许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必死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