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先河:國內首個汙水深隧工程開建

中華建設網訊 (通訊員 寒冬) 日前,國內首條最長深層汙水傳輸隧道--大東湖深隧工程,進入全面施工建設階段。

開創先河:國內首個汙水深隧工程開建

大東湖深隧工程是武漢市“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創新實踐。它既是“四水共治”重點工程,又是東湖水環境保護的核心工程。項目採取PPP模式建設。其中,市水務局為項目實施機構,城投集團為政府出資代表,中建三局為中標的社會資本方。

據介紹,大東湖深隧項目是大東湖核心區汙水傳輸系統最關鍵的部分,是全國首個開建的城市汙水處理深隧工程,開創了國內汙水深隧傳輸先河。

大東湖汙水主隧道起於二郎廟汙水處理廠,沿沙湖大道和歡樂大道敷設至三環線,轉至武鄂高速公路至武鋼南明渠排口,再經嚴西湖和北湖公園內敷設至北湖汙水處理廠。沿線跨越武昌區、洪山區、東湖風景區、青山區。

大東湖核心區的汙水都將通過最大埋深達42米的地下隧道直奔北湖汙水處理廠,主隧全長17.6公里。就好像為汙水收集處理系統在地下修建了一條“特種排汙地鐵”。

深隧最大的特點是足夠深,普通汙水管網大多位於地下6至7米,而深隧則深達地下30至50米左右,從而預留了大量的地下空間,不影響後期的開發。數據顯示,大東湖深隧的盾構豎井深度達到51.5米,為地鐵的兩倍。另外,深隧的管徑約3至3.4米,大於普通汙水管道,傳送效率大大提升。

施工中,大東湖主隧還將穿越嚴西湖底溶洞強發育且強度極高的灰巖段,沿線有多處需下穿地鐵、鐵路、高鐵、橋樑等重要建構物,施工難度極大。

據瞭解,除了17.5公里主隧,大東湖深隧工程還包括1.7公里支隧,三座汙水預處理站和一座提升泵站。預計工期2年半。建成後,將長遠解決城區汙水處理廠用地與周邊格局矛盾,服務周邊約300萬市民,滿足沙湖港、羅家港、沙湖水環境提升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