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欧美的慢育风潮

(澳大利亚)克莱尔·邓恩 编译:孙开元

我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我们千方百计地想为孩子提供我们自己未曾拥有过的机遇,我们想让他们拥有远大理想,并且能发掘出全部潜力。我们给予他们越多,他们就会成长得越强壮,这句话可能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都是天经地义。

但是这句话对吗?我们对孩子饱含着舐犊之情但是一厢情愿的关爱会不会适得其反?很多专家(以及富有远见卓识的父母和祖父母)都认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一味地关爱也许会意味着你爱的肤浅,反而会成长孩子成长之路上的“水泥鞋”。

过度教养

当天夜里,卡尔就在谷歌上搜索了一大堆艺术课程,想给儿子请一位油画家教。儿子在这样一个小小年纪就已经被老师冠以“小艺术家”的美称,如果不以此为契机赶快加以培养,那岂不是把未来的一位大艺术家扼杀在了摇篮里?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副美好前景:他培养出了第二个毕加索,全家人都跟着荣耀——直到第二天早上。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欧美的慢育风潮

“我不想要家教,我画画只是觉得好玩儿,”吃早饭的时候,儿子这样对卡尔说。“你们这些大人怎么老是什么事都想管?”儿子的这一质问让卡尔感觉好像一条皮带抽在了背上,他意识到儿子是正确的。他不是仅仅欣赏儿子的艺术才能,他还想要驾驭孩子的快乐,想要对孩子的天赋进行一番打磨、镀金,强迫孩子将艺术天赋变为一种成就,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会毁掉孩子在艺术中获得的快乐。

这次与儿子的对话给卡尔敲响了警钟,他开始不但彻底反思如何培养孩子,也开始反思作为成年人应该如何生活。现在,卡尔正在极力倡导我们逐渐认识的“慢育”运动,并且成为了《享受慢生活》、《应对压力》和《慢是良药》等几本畅销书的作者。

“自从上一代人开始,成年人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劫持了孩子们的童年,”卡尔说。“出于种种压力,家长以超人般的热情逼迫孩子、磨练孩子、保护孩子,想藉此让孩子能在每一件事情上获得最好的机遇、能在每一件事情上表现最出色。想想吧:婴儿瑜伽、最新款的iPod、日程表中的各种舞蹈班、足球、陶艺、瑜伽、乒乓球、冰球、钢琴、柔道。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欧美的慢育风潮

“不论是将其称为‘过度教养’还是‘直升飞机式父母’,总之,如果成年人越俎代庖式地教育孩子,就会让孩子错过人生中很多能够历练心灵、有意义和有趣的东西,比如小小的冒险、秘密的旅行、挫折和苦难、荣耀的年少轻狂、孤独甚至是郁闷的时刻。”

收住加速的油门

卡尔和妻子给全家人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进行了大“瘦身”,他们减少了儿子的课外学习、允许儿子用一定的时间自由看电视、谢绝了同事和朋友们的一些应酬,这让他们的朋友颇感惊讶。

坐下来聊天现在成了卡尔一家人每天都有的活动,他说:“就如同是酒精中毒一样,想从过度教养的欲望中恢复过来,总是觉得要做事情太多,特别是在伦敦这个环境,我们不得不考虑周到并且不讲情面。我们和几个孩子坐在桌旁,共同讨论我们是否真的想在周末参加三个亲朋好友的生日派对。即使你从骨子里觉得放弃不必要的应酬是明智的,但是要想打破根深蒂固的旧习惯还是很难。”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欧美的慢育风潮

卡尔倡导的慢育运动缓慢而稳健地开展起来,卡尔和支持者先后建立了在线论坛和网站,并且在当地成立了“亲子俱乐部”,年轻的父母们聚在一起喝着早间咖啡,而他们的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一起玩耍。

慢育运动已经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并且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如今在北美的一些城镇,人们为了给学习任务繁重的孩子们减负,特定了一些日子,将所有的课外活动免掉。为了让孩子们愿意回到体育场,各个体育俱乐部正在将强调“胜利至上”的运动理念转变为学习和享受运动。加拿大多伦多一支不知名的儿童冰球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的运动乐趣,不再跟踪统计每个孩子的技术指标,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都有机会上场。结果是无尽插柳柳成荫,男孩们重新喜欢上了冰球,尽情地施展出了球技,仅仅三年间竟然获得了将近20次比赛冠军。

如果说“慢育”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那么对于学校的老师们来说就要难得多了。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欧美的慢育风潮

慢育学校

悉尼的小学老师雷切尔·费舍尔遇到了难题:她明明知道她的很多学生需要的是减负,而不是增负,但是面对着学校对课程要求的不断提高,她又觉得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大约在八年前,费舍尔开始进行静坐训练,她发现,当她从内在培养起专注和友爱的品质时,她就能轻松地将其用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从此,她所在班级的课堂气氛开始有了崭新的变化。

2010年,费舍尔发起了一项“好孩子”活动,活动内容是教学校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进行静思和培养爱心之类的练习。

“在我们的要求不断增多的快速度时代,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慢步调生活方式,让他们在安宁和静思中获得更深层的收获,”费舍尔老师说。“静坐训练如同一条船,能帮助人们从焦虑、愤怒的此岸达到快乐和睿智的彼岸。”

费舍尔的“好孩子”学说是这样解释的:当今时代的学校课程和我们的世界文化更多是专注于培养了人类大脑三个重要系统中的两个系统:“热情系统”(朝着目标和所求之事努力)和“保护系统”(比如反抗暴力或注意马路安全),而静坐通过一些特定练习让孩子达到了均衡发展,培养和激发和孩子大脑的第三个系统:“安慰系统”(负责人们的安全感、接纳和关爱)。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欧美的慢育风潮

“我们的活动开始的着手点之一是帮一个孩子找到他们的‘温馨之地’,也就是在他们的心灵里找到一个安宁、静谧的空间,”费舍尔说。“他们也许是想像自己坐在一棵最喜欢的大树之下,也许是想像和他们喜爱的动物朋友呆在一起。这样一个内心世界的安宁情境会成为一个‘码头’,让孩子的心灵之船随时都能靠岸。

“小孩子们特别喜欢一个名叫‘摇摇你的玩具睡觉’的呼吸运动,我教他们安静下来,想像着一个温柔的毛绒玩具正睡在他们的肚子上,一边体会着肚皮轻轻起伏的感觉,一边让呼吸节奏与腹部的起伏协调一致。”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欧美的慢育风潮

榜样

“家长和老师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给以何种形式的关怀,这正是培养高素质儿童的核心内容,”费舍尔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熟悉并且能善待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学会善待一切,他们就能以更恰当的姿态迎接孩子们的爱心和智慧的种种展现,也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矛盾。

“在练习静坐过程中,我们能以更有爱心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而不是带着固有观念做出反应和妄加评判;我们能学会更平静地倾听他人,并且‘有所选择地’回应对方;我们能以更加温和而有力的语气说话;我们无论是坐是站,都能以从容不迫和内心的安宁增添自己的个人魅力。”

当卡尔的儿子宣布他打算放弃油画并且加入一个素描俱乐部时,卡尔忍耐再三,这才欣然表示同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惊天动地一声吼:“我告诉过你!”

“这是他自己的决定,我们应当让他自由发展,”卡尔说。“如果哪一天他说要举行第一次个人素描展览,希望我还能记得要尊重他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