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为什么经典?

FDGHHFHGAH

8昆汀·塔伦蒂诺

这是一个爱看录像带的鬼才,这是一个几乎以一己之力代表着”暴力美学”的男人。

《杀死比尔》是昆汀的第四部长片,在这部电影里昆汀再次把他的cult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至少在《杀死比尔1》中是这样的。

这是一部剧情极其简单的电影,一切的开始是源于一场血腥婚礼。女杀手bride,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自己曾经隶属的杀手组织首脑bill及其成员的血腥屠杀,需要注意的是bill是她的前男友。

并且在当时,bride已经怀有身孕。

bride请求说,“我怀孕了,是你的孩子”。但是bill回答她的是“砰”的一声枪响!

那个叫做bill的男人还是在她的头上开了一枪。

可是bride并没有死,她昏迷了四年,经过艰苦的训练,她重生了,练就了一身武艺。

于是一场盛大的复仇开始了


不管对错,只要杀戮,她要用血来祭奠自己

她要看看,鲜血流尽之后,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干净。在《杀死比尔》第一部里,通篇都是血浆,这是一部被血染红的电影。

如果说暴力会成瘾,那么《杀死比尔》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疯狂的毒品,昆汀用他对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动作片的独特理解完成了伟大的致敬,在热武器横行的年代,用冰冷的武士刀完成了一桩桩的复仇,这是古典的侠义精神和武士道精神。

正如为bride制作武士刀的服部半藏所说的一样:“我造了一个能杀人的东西…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内心深处同情你的遭遇…这是我铸过最好的一把刀,万一你的复仇之路遇上了神,神也会被劈成两半。

刀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bride复仇的心,她要杀死bill,所以她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潮汐看到了一部彻头彻尾的cult片,不管其他,这可能就是最简单的最精彩的也是最淋漓尽致的cult片之一。



这是《杀死比尔》经典的原因之一,这是cult片的巅峰存在之一,是昆汀最好的cult片。

但是你以为这只是一部完全不带一丝情感,只管杀无赦,靠喷涌而出的鲜血和被肢解的身体来使影迷获得快感的普通血浆片的话,你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看完了《杀死比尔2》,你会惊觉原来这是一部极致浪漫的爱情片。

当bride,遇到了bill。

这样一个强悍的女杀手,对曾经给了她脑袋上一枪的爱人bill说。 “在测试条变成蓝色前,我可以从摩托车跳到高速飞驰的火车上,为了你。但测试条变蓝以后……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不再是了。因为我要做妈妈了……你能理解吗?”

潮汐开始明白,一个女人一旦变成了母亲,她身上所有人类最美好的感情都会复苏。潮汐曾经遇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她说:有小孩的感觉就像是谈了一场全新的恋爱,每时每刻都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但又比所有的恋爱都更加的美好深刻难以割舍。

潮汐还未身为人父,无法真真实实的感同身受到,但也能知道这是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吧,甚至高于爱情。

bride想要从女杀手变成母亲,所以她怀孕后,为了孩子能有干净的出身,她金盆洗手了,她要嫁给一个简单纯粹的男人,过自己的单纯幸福的生活,她离开了bill,也隐瞒了bill。

当bride和bill面对面坐下,房间的光线是温暖的,在木质的桌子上还摆放有香槟。也许是bill在庆祝bride的到来,也许是bill终于等到了bride来杀死自己。他在等这一天的到来,他在等。

于是他们发生了如下对话:

——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你一旦知道,就会夺走她

——我不想这样

——我为你伤心了三个月,在第三个月,我发现了你的踪迹……结果我找到了你。我发现了什么?你不仅没有死,还要嫁给一个该死的混蛋,而且你还怀孕了……我反应过激了。

——反应过激? 这就是你的解释?

——我不是为自己开脱,我只是告诉你实话。


原来,一切的血腥暴力,只是情侣之间的误会。

不同的于普通情侣的是,他们手里都握着刀。bride有自己的想法和执念,却不曾告诉bill。他们之间的误会隔着爱,也隔着恨。女人爱护自己的将来,男人也同样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们默不作声,互不理解,至死方休。

女人眼里,男人毁了自己的一切

男人眼里,女人背叛自己的爱情

所以在他们的谈话里,没有声嘶力竭,只有刀剑互相碰撞的金属气息,没有互相依偎,只有火药燃烧后留下的刺鼻味道,因为错了,就是错了。他们的误会之间隔着血海,隔着无数的透过屏幕都能闻到的血腥味,隔着无数不知来由的无辜者的尸体。



多么熟悉的故事,多么熟悉的”反应过激”,多少情侣在互相不理解不沟通的误会中走向了末路,然后把这种情绪带到无辜者的世界。

两个人之间没有怜悯,没有了心疼,又怎么叫爱情,可爱情却真真实实的存在过。

整部电影最让人撕心裂肺的并非是那些残忍的花样百出的特殊死法,而是在bride杀死了bill之后,或者是bill等bride将他杀死之后。

bride在干净的卫生间里,因为bill的离去,边哭边笑,不能自已,嘴里却说着:”哦,谢谢你”。

她感谢的这个男人叫做bill,她想尽一切办法想杀死的男人也叫bill。

这个叫做bill的男人,曾如此热烈真诚的爱过她,曾在她头上开了一枪,也将他们的女儿抚养长大,在最后送到了bride的身边,而杀手组织全军覆没。

所以bride哭了,又笑了,对这个曾经杀了她的男人,说了谢谢

原来啊,这是一部爱情片

即使过程曲折,你看,bride还是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而且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杀手组织人都死了),bill用尽所有的力气,甚至是生命,给了bride一个她想要的理想人生。

而是一个深爱的故事。一个以死之名,刻下爱的痕迹的故事。

一个浪漫至极的故事。

潮汐私以为,这可能就是它经典所在吧。


潮汐电影

在开头我们先看一下东西方的主流评论网站对《杀死比尔I》的评价。

这部片子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为什么呢?

在之前我们看过的关于复仇的电影有很多,比如《角斗士》、《老男孩》、《告白》等影片,这些影评普遍的都是围绕着复仇的主题下展开的多角度思考的产物,比如在电影《角斗士》里,主角的复仇是一种对自由和权利的争取,是代表了广大人民意志的主动性的争取,而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复仇意念而展开行动。

很多电影往往都是只着眼于复仇这个主题的表面,而没有去进入更深的探讨,这样处理影片的话其本身就是一种只具有光鲜外表的没有灵魂的东西,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析,也会让观众感觉到乏味。

说回正题。

《杀死比尔I》里面,我们能感到非常浓烈的复仇气息,外加上昆汀将动漫和影像两种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和对多线叙事结构的完善。

而在开头的一段字幕,其实也奠定了这部片子的整体基调,冷艳、暴力,甚至可以说还带有一点魔幻色彩。

字幕标题:复仇就要冷血

说是讲女主角复仇的过程的,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刁钻古怪的电影,讲的其实是过去,是杀手们自己。(开头所呈现的黑白片的效果,其实更加剧了开头片段所想要表达出来的“冷血”,通过黑与白的高反差来营造一种光与暗、白与黑的对抗,这是彩色影片怎么也达不到的。)

而另一种表达对抗的方式,则是女主角复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称构图。两者对抗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冲突对抗,而坐校车回到家的黑人杀手维尼塔(左)的女儿则是将这种冲突短暂解决的一个砝码。形状正像一架天平,这样的冲突表现形式其实是加剧了影片的张力,使其在叙事结构上开始朝着情感和爱的方向发展。

导演赋予了我们得到上帝视角的权利,我们也因此可以对两人的一举一动有相对了解和熟悉。同时在剧情上,两人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对抗变成了“隐形对决”,这种“隐形对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黑人女人的女儿的出现造成了整个大格局的改变。

然而两个女人之间的对立冲突却从未消失,必须得在最后做一个交代。

仔细听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的对抗又开始由隐形的对抗转变成明显的格局对抗,对话内容冷血,理性,而且不容质疑,不容反对,这将两个人的冲突加剧到了最大,只等到其中一个人打破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安静的环境,从而打破这种平衡。

最后,是杀手维尼塔打破了这种表面上的平衡,之后惨死在女主角的刀下。

这是关于复仇的第一章,同时也是女主角杀死的第一个杀手。

从这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昆汀想要表达的很多东西,最关键、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冷血,其次才是暴力美学、章回体结构、多线叙事等,并且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感到昆汀想要表达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和寓言类故事非常相像,我们可以说故事种讲的是一个女人复仇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已把他理解成是一种传奇——关于每个人的传奇。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在去杀第二个杀手的前奏中,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间隙里,昆汀是利用声音来将画面进行过渡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喻蒙太奇。

借用此段文字来对第一章做了非常具有主观性的总结,同时这段旁白也是第二章故事的开头,奠定了第二段故事的整体基调:鲜血、魔幻、理性、冷血,如果更主观的讲的话,其实还有自由。

在这里需要详细的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说到了自由:在影片《天生杀人狂》(昆汀编剧)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肮脏的一生。

这句话的背景同时也是类似于《杀死比尔I》里所表述的关于自我压抑和本我释放的桥段,在昆汀导演的主观认知中,对于自由的追求是取决于将本我释放(本我,即存在于自我内心潜意识中的第一想法)的过程,同时,昆汀也把这种认知当做一种艺术来经营的。

同样的,在观看昆汀的其他影片的时候,你同样可以感受这种非常强烈的本我释放的气氛,在影片《落水狗》里面对暴力和人性的探讨,在《金刚不坏》里杀人不分左右的主角的情绪化渲染,在《八恶人》中对西部片的暴力元素的重新加工,都是将人性探讨和本我释放结合在一起,不仅仅在影片类型上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也对故事的整体意识形态有了相对理性的控制。

比如在《低俗小说》里所出现的环状结构和故事打乱重组,都是对影片叙事手段的一种新颖的尝试,如果仅仅是在将影片中的暴力提升到美学的高度的话,昆汀的作品还未必被称作神作,但是因为结构上的新颖,使得影片在结构、形式、意识形态、故事完整度上都有了非常完整的表现,所以说看完昆汀的作品之后,你会有很深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是长久性的,而不只是“暴力快餐”。

回正题。

第二个杀手,名字叫做石井尾莲,就是图中最右边的女人。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从不知道原来暴力片段可以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大护法》里面,将《杀死比尔I》中所提到的暴力的冷酷和快速剪辑的手法运用在里面, 造成了一种压抑、古怪、荒诞的氛围,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护法》所要表现的关于人性的探讨后劲不足,虽然同样是探讨了人性的压抑,但是《杀死比尔I》的探讨是多方位的:比如人性压抑、本我释放、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内心冲突)、女性英雄的成长历程等多种角度来探讨和表现的。

尤其是通过动画这种开放性极强的媒介表现出来的时候,其意识形态就变得非常形象和具象化了。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估计就是这种将多国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了,利用“寓言”的形式来讲一个故事,使得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同样的一类电影,还有《海上钢琴师》和《铁皮鼓》、《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通过一个旁白或是象征意义的影像来赋予影片极强的宗教仪式感,使得其在意识形态上所带有的传奇色彩浓厚,风格各异,但其主题思想却都是完全相同的——基于一个主要人物来营造大场景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个人的多重性格的塑造。

比如在影片《铁皮鼓》、《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生存在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将镜头视角局限在小人物身上,但其实真正的叙述核心是整个大环境,通过一种单一视角的镜头展现,隐喻出大环境的社会现状和人性反讽。

图中所展现的武士刀,同时也具有这样的“大环境”,也正恰恰为之后杀手石井尾莲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此外,电影中所引用的很多背景音乐,也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不得不说,昆汀导演的乐感很好,而且其音乐特别应景,如果说他的影片是一只炒菜的锅的话,那么他的音乐就是一把勺子,菜吵得好不好,还是得看勺子用的好不好了。

上帝视角下的暴力美学,变得更美了,一张图就完完全全的将对立双方的关系交代的一清二楚,对称构图加上人物居中,不仅仅营造出一种规整的美,同时也将置于中间的主角附上了一层动感,而这种动感,是整个冲突中最微妙的平衡。

此外,黑与白、光与影、名与暗,这三种冲突奠定了以下三个片段的意识形态。

在影片的最后,引用了宫本武藏的一句话:复仇不是一条直路,而是一座森林,就像在森林里容易迷路,迷失方向,找不到你是从哪里进来一样。

复仇的路非常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女主角的路同时也走的那么艰难,很多时候,复仇要走的这条路,已经不是你想要走得那条路了。

他已经成为了你脑中既定的一种宗教仪式,必须去执行,直到死亡。

这部片子的解析就到这里,之后会推出《杀死比尔II》的解析,同时会对两部作品做一个总结,之后的文章里,我会一部一部解析昆汀导演的作品,揭开昆汀的暴力美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走进昆汀,同时也慢慢认识内心深处的自己。

来看我影评的人,留下的,我们有缘,离开的我们有缘再见,静静的听我讲完一个故事,看完一部电影,一辈子,就是一部影评那么长。


与Winter的五百天

昆汀的这部片子,分为上下两部,其实就是一部。

主要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女主角的复仇故事,其中夹杂了和比尔的感情戏。

其实说到底这俩人到底有没有感情,都很难说。最后女主躲在厕所里的哭泣,很多人认为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痛苦。在我看来却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忏悔,当所有的事情结束,那些压抑在自己身上的情感爆发出来,导致自己痛哭流涕。

最后女主抱着女儿的场面很温馨,这也是她期待的生活。

这部电影的打斗和情节都比较简答,厉害的地方是昆汀的音乐。

用不同的音乐,配合画面展示电影的魅力。

我在豆瓣上看到过一段影评。由于我对音乐知道很少,就把它抄录在下面。

描述石井阿莲身世的动画所配的音乐,绘出残阳如血,大漠黄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似的暴力,隐忍而决绝,一股悲情像一口抵着舌尖的热血。正是这样的暴力,造就了石井阿莲这样的女子。服部半藏给新娘展示自己珍藏的刀时,配乐是莉莉周(Lily Chou-Chou)的《用伤口疗伤》(Wound that Heals)。这一段天堂圣歌般空灵的音乐,配合着新娘见到这些刀时醍醐灌顶的膜拜之情,似乎形成了悖论——这段音乐带出的神圣的近乎宗教性的顶礼膜拜却原来是因为与杀人不眨眼的凶器片刻间的四目相对,而这些凶器却恰恰又是人们用来治愈伤痛、抚平动荡、追求天堂般安宁的工具。正是这样的悖论让服部半藏决定洗手不干,不知是否昆汀自己也迷惑于这样的悖论呢?新娘和石井阿莲的一战在风花雪月的布景中,打得酣畅淋漓。这时的配乐像弗莱明戈舞曲,混合着热情迷人的拨弦和清脆的击掌,为的就是挥洒暴力中那种人剑合一、物我两忘的快感。而当石井阿莲被削去天灵盖应声倒地时一支日本歌曲《残杀之花》(The Flower of Carnage)响起,让日本人性格中菊与剑的两面混合着伤感、怀旧陡然升腾。死就要死得惨烈壮美——这就是日本武士道的哲学:凌厉但又典雅,凄美然而坚挺。难怪当新娘回望一地残骸时,满眼的黯然神伤。

但是这种简单的血腥复仇,还是会给观影带来很大的乐趣。尤其是那种反人类 情感的异常情节设置, 给人们会带来羞羞的快感。


骑木男熊

《杀死比尔》 是一部糅合了B级片、中国功夫片、日本武士片和动画片等多重元素的暴力美学作品。与一般的动作电影不同,影片的主角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女人,这显然不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的。而在昆汀的电影世界里,女性不再是软弱性别,她们同男人一样弱肉强食,一样冲买了暴力的冲突,一样可以去杀人。



整部影片对于“暴力美学”的展示十分鲜明,各种暴力血腥的镜头充斥全片,各种蒙太奇技法巧妙揉合,分段式的记叙方式显示了导演独特的个性思维,音乐和色彩的精妙体现了后期制作的精心,而各个人物都与整个故事大背景十分相符。


特别要说明一下的就是昆汀对于色彩的应用,是非常非常讲究的。这里拿第一部来说,影片在契合复仇这一主题时运用了及其丰富的电影色彩,除了开头的回忆部分做了惯有的消色处理外,在第一章《五个名单中的第二个人》,女主角将要去复仇时,周围的环境为绿色的草皮,显现出一副和谐的景象,然后她一进屋子,色彩变为黄色,烘托出气氛的紧张。另外在第五章《青叶屋决斗》中,主角身着李小龙黄加黑的经典造型借以辅助人物形象。打斗由一开始的彩色变为黑白,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角以一敌百的英勇上,同时也缓和了血腥的场面,十几分钟的打斗戏让观众在观影时毫无疲惫感。然而在最后的单独场面,则使整个画面处于偏蓝的色调中,虽然双方并没有过多的动作接触,却仍然给予人打斗紧张激烈的感觉。


有件事可能一直被津津乐道着,就是昆汀的非学院派出身,这货的电影技法都是从录像带里学来的,所以可以说是杂之又杂。而暴力在昆汀的电影里,就像是粘合剂,将所有自己想要表达的元素都粘合在一起,将一个并不怎么复杂的复仇故事精彩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总体来说,昆汀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绝对是个天才,他对于材质、光线、声音、场面调度的把控太过优秀,花哨但精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