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

name迈起

只怕是电视上看来的武侠故事吧,荒郊野外哪有卖茶酒的?他是做鬼的生意么?



古代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因此不用太指望什么荒郊野外能开店,有些时代连钱都不能普及,乡下大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没有太多的消费能力,也没有太多的消费欲望,荒郊野外酒卖给谁呢?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人来人往的阳关大道上,人来人往,做旅客生意的还是比较多的,只是这些地方也无法构成“荒郊野外”了。



再就是一种可能——房屋修在道路附近,忙时务农,闲时兼带着做一些路边茶楼酒肆的生意。往往这样的小店会出现在村子外围,生意稀薄,店家却无所谓,仅当是多一份营生罢了。就连现在的农村仍然有不少这样的店在。

你可能觉得这地方偏僻无人,实际上打你进这块地界起,就让当地人给盯上了,正因为来的人不复杂,他们能很明白的关注到你,万一谁敢对村里人不利,立马涌出一个湾子的人马陪你唠嗑。



而且他们也不会怕土匪的。根据当年我爷爷湘西剿匪的经验,很多土匪就是当地山民,他们没事就种田,要做事了,一个眼神就能上山寨集中。如果茶楼酒肆是这种人开的,那他们做你生意还好,不做你生意,你就等着变包子馅儿吧。



只怕还有不少根本不是做生意的,开了个假模假样的店糊弄死鬼,专等那过路旅客歇脚,然后探了虚实,让那山寨的巡风来捉。



像这种山里的野店,就算是良民在做生意,那也不是一般的生意,八成卖酒也是卖给土匪的。只因为关系熟,且土匪们也需要一个能撒欢的地方,故而没有劫了他的道。



水浒传里,智劫生辰纲的情节还记得么?那些好汉也没去搞什么大圈套,就差人扮作挑担子卖酒的小老儿,杨志那帮官军居然也没有起太大疑心。由此看来,这种搬着担子叫卖的货郎才更像古代曾经有过的野店生意。


王司徒老百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哪有荒郊野外的驿站。

水浒传里面,教头王进走远路,都是自己跳着担子。为什么?因为担子里面是干粮和铺盖。

在古代,绝大部分都是农民。而农民一般不可能离开家超过20里,最多偶尔赶集而已。

所以,长途旅行基本不存在,顶多是官府的漕运或者商人而已。

官府的漕运基本都是沿着河流或者大海,不存在这些问题。

至于商人,毕竟是稀少的,还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自备食物铺盖就可以。

长距离旅行的个人,少之又少,几乎不存在。

所以,基本所有的驿站、酒店都开设在人烟较多的集镇,最低程度也是村子,不会在荒郊野外。

这种情况下,强盗哪里敢于打劫!

还是以水浒为例,小说里面也不存在荒郊野外的私人酒店。唯一的几个这类酒店,无非是孙二娘之流的黑店,本来就是匪盗一伙,谋财害命。

真正的老百姓,也是没有胆量在这种地方开店的。

当年中国人口不过1亿左右,地广人稀,连人来人往的景阳冈都有老虎。

如果在荒郊野岭开店,确实有一定危险。

比如飞天蜈蚣王道人自己就是个歹徒,占据了野外蜈蚣岭坟庵。结果,他竟然被路过的武松杀了,道童也被杀死。在古代,这种杀人案件哪里能够破案,还不就是自认倒霉。

就算不说这些强盗,虎豹狼蛇也很多,李逵他妈就在山岭上坐了坐,都被老虎吃了。


萨沙

首先啊,我觉得要搞清楚古代驿站是啥?题主的提问是小有问题的。

能称为驿站的地方都是官办的有一定规模的,有专门的形制和特殊的功能。主要是个官员、信使、公差打尖休息,以及补充粮草,修整车马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一班人马的,受官方保护,过路的人也有背景啊,一般人不敢随便动的。土匪要是敢来抢劫,官方一定严厉镇压,喉管很严重。


再更小的没有完整配备的“驿站”可以被称为长亭短亭,汉高祖刘邦以前就是亭长,小有权力,迎来送往也有不少人脉,后来亭,变成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子。这些亭子一般都在村口,离村落不会太远,算不上真正的荒村野店。题主所说的应该是这样一种“驿站”吧。

在这样的地方开店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各方面人脉熟络。土匪、商人、官家、过路客都有个地方遮风挡雨。把它抢了,以后在荒郊野外就得喝西北风和露宿荒野了,谁一般不会干这事。再说人家是本地人,开店肯定有点倚靠,你要抢劫,别人一声呼号,周围的村民长枪短棒蜂拥而上,你也吃不消啊。


土匪肯定可能遇到,但是未必就是来抢劫的,有得土匪可能是小店的合伙人,有得也是来喝酒的,土匪当得嘴里淡出了个鸟,每个地方吃吃喝喝,怎么受得了啊。大家的利益都连在一块呢,你抢了不划算啊,没必要啊。要是你和老板关系好,或者把小店当土匪窝的前站,老板又黑心,说不定给土匪传递点客人信息,半路杀人越货,一起发财也说不定。


但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太多,古时候人口稀少,开店还是要选择繁华或人流滚滚的地方,你开个店到深山老林,荒郊野外,谁来呢?不要做生意了?《水浒传》看多了么?有人流的地方就肯定安全一点,店铺里,老板、厨师、伙计,随便凑个五六个七八个人,你来个三五个抢劫的还未必搞的定呢。


我是“李艺泓非虚构写作”欢迎大家关注我。


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一个问题: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电视剧里通常是骑马路过歇息喝酒的地方,就算是太平盛世但也会有很多坏人,不是随时被抢劫吗?


答案是,古人根本不会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店,你以为古人傻啊?

如果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开店,那必然也是在偏远地方的紧要关口或者商旅的必经之地。如古代时,贵州山区很偏僻贫困,但是沿着官路和一些人们常走的近路,就会有商店或饭店,但里面的设备的确是非常简朴的,饭也是很粗陋的。

另外一点,提问题的说“古代路边的驿站”,你要晓得,驿站都是官办的,是供应朝廷邮差和官吏行路歇脚的地方。驿站必然有守备和服务员,即所谓的驿卒。比如说古代小说《包公案》里,“包公一见,令家人径至阳逻驿讨驿卒二十名,轿一乘,到此应用。”足以见得,驿站的工作人员是很多的。

驿站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呢?

相当于现在高速路上的服务区,能吃饭,能安歇。古代有长亭短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是朝廷在主要路途上布置的维持治安和稽查的点。亭子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亭子,亭子旁边一般还有房子,那是亭尉值班歇脚的地方,带着一队人,是官方的,可持有各类武器的治安人员。

有个词,叫亭邮,其实就是驿站。

但驿站没亭子那么密集,而是半天路程才有一个。很多大的驿站,都是在人流主要途径区域设置,如新丰驿、马嵬驿等。

通常,沿路的民办旅馆,也在驿站附近。

乡镇上,旅馆都是挨着的。

为什么挨着?

因为人流都是很集中的在一条道上,你跑去偏僻的地方开,砸那么多钱,是为啥呢?即便只是搭个棚子,煮好茶等人来,没人,你等谁呢?话说,倘使有人真去鸟不拉屎的地方开了个旅馆,那一定不是旅馆,而是要做其他事。做什么事,自己想去。

有这么一班人,普通的土匪要来,是不必怕的。当然,若是大批土匪前来,挡也挡不住。那是战乱时期,成千上万的大军都来了,别说驿站,城池都很难保住。问题里说太平时期也有坏人,可能洗劫驿站。

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某些时期,抑或是县治不佳,土匪横行。土匪时不时地到县城抢劫是真的,连县城都洗劫了,沿路旅店、驿站,当然也不在话下。但是,天平时期的安稳是怎么来的?是官军打出来的,亭长、亭尉带着刀剑震慑出来的。所以说,太平时期你经营着自己的摊位,忽然来土匪抢你,这种可能性是有,但微乎其微。


豆子人民艺术家



所以问题问的应该是荒郊野外经营酒馆茶楼危不危险吧。古代的治安是很差的,不单野外单独存在的茶楼,就是大户人家,也没有什么保障,红楼梦贾府就曾遭受强盗洗劫,妙玉还因此被劫走了,而野外更是经常发生抢劫案件,西游记唐僧的亲生父亲就是被强盗杀死的,强盗后来还伪装唐僧父亲身份霸占唐僧母亲十多年。



治安条件不好,老百姓只能想办法自保,客家人的围屋最早就是为了抵御强盗土匪而建造的。而野外的小酒馆自保能力较差,只能交好强盗土匪,定时给孝敬费换取一时平安。当然也有特别强悍的店老板,比如水浒传孙二娘两公婆,他们不去抢劫土匪就算了,土匪来劫那不是自寻死路?




每当乱世,强盗土匪就多了起来,乱世人不如狗,野外小酒馆身家性命没得保障,镇上村庄人家也是没有安身立命之处的。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食味可佳

古代最初的驿站都是有官方直接运营的,官道的附近属于国家设施,国家拥有很强的暴力机器,无论是江洋大盗我还是盗贼团体都不愿与国家为敌。虽然说在政府无能的年代,土匪可以豪取强夺,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官道的畅通,没有商贩愿意经过这里,土匪是不是也没法抢。土匪的生意也讲究一种可持续发展,驿站目标太大人流太多还会破坏掉自己生意的路子,我想没有人会干这等蠢事。

在这说不要被电视剧里面,那些所谓卖酒卖茶的驿站所迷惑。真实的驿站,仅仅用做放置马匹,供旅客歇脚。驿站是战时情报传递的最重要的节点,情报传递的士兵需要在驿站更换马匹,才会实现所谓的800里加急。是由于在官道上这些大大小小的驿站,才让国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危机,破坏这些驿站让自己的地盘更加风雨飘摇这是不是不划算呢?再者说来,有些驿站也是政府潜伏人员工作的场所,他们在这里探听情报交换情报,是政府对人民控制的手段之一,这样盗贼也不会轻易的去攻击驿站。你再想一想是不是又很多的驿站后来都变成了城市,这样可以看出来古代的驿站并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小楼,而是被配给了更多的资源。这样一来,强盗出没的可能性就更低了。电影电视剧为了节约预算就给了驿站一个小小的场景,这确实会让人误解。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在古代,好吧,现代也一样,越是“荒郊野外”的地方,“驿站”越是当地的人口、财富、信息、工商服务业聚集中心。

(其实我都怀疑题主是不是把“驿站”和“客店”的概念弄混了……)

驿站不是私人开的那种卖酒食供住宿的小店,历代政权都会把自己统治范围内的驿站,纳入到统一管理系统中来,所以大部分时候“驿站”和“官驿”是同义词。

这个统一管理,一般来说也意味着国家财政供养支出,也就是驿站的设施和人员都“吃皇粮”。有些时候官府太穷或者其它原因,不给驿站工作人员发工资,而选择当地有钱有势力的家族去主持驿站工作,保证官府文件和人员正常传递,作为报偿,允许驿站管理人员依托这个机关单位去搞一些三产经营之类。

所以,因为有比较固定的收入或者经营活动,人力和信息、物资都聚集在驿站,这里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个交流中心,最热闹的所在。在繁华城镇里,这一点可能还不明显,越是穷乡僻壤,各家各户分散种些零碎田地的那种地方,驿站的“中心”作用越突出。

举个例子,农民家里有人出门在外,想给他写封信捎个话,找一般农户,可能全是文盲。驿站里总会有人能识文断字的,说说好话或者出点钱,就能给代写信,还很可能找到给捎信的人(官驿正常情况下不给寄私人信件,只传递公文)。或者想卖点家里的土产换钱,自己能生产的东西邻居家也都有,没人买,也只能去驿站找外来的人,才好卖出去。

这种情况下,驿站本来就是附近人流最集中最显眼的地方,为什么会担心遭盗抢啊。


森林鹿

题主对古代的驿站太缺乏了解了,驿站是国家用来传递消息和接待往来官吏的,同时具备国家邮政和政府招待所的职能,皇帝的圣旨也是靠驿站传递的,要是驿站被抢劫破坏了,圣旨不能正常下达到地方,皇帝佬儿会是什么反应?那不一查到底大开杀戒才怪!土匪也不是傻子,知道哪里能抢哪里不能抢,《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够牛叉哄哄吧,打劫过驿站吗?因为打劫驿站就是谋反没的商量。同时因为驿站的重要性,每个驿站都有官兵驻守的,驿站并不是没有安全防卫的。抢劫驿站不管收益大小风险成本太过巨大了,所以土匪们还是抢抢老百姓了


立志成虫

敢抢驿站就是找死,官家机构,兵强马壮。荒野中的茶馆酒肆不是黑店就是给强盗匪帮打眼的,他们犯得上黑吃黑吗。不过近代还真有过,解放军进军西藏的时候,西藏地方政府派帕巴拉格列朗杰作为谈判代表去迎接,夜宿在茶马古道上一个小店,就遭遇匪帮黑吃黑,幸好机智脱险,后来阿沛阿旺晋美率领藏军剿灭了土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