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盗墓者们为什么单单没有把玉器带走?

Stylishqueen

首先不存在盗墓贼不拿玉器的说法,玉器被盗的事件不绝于史。比如历史上很著名的一段灵异事件就反映了汉代玉器被盗的情况——据传为《汉书》作者、具有极大争议的史学巨擘班固所著(其实是魏晋之间文人伪托)的《汉武故事》记载,汉昭帝始元二年执法人员发现民间有人随便使用御用器物,一查全是茂陵中的明器,摄政的大臣霍光就认为不是汉武帝大葬过程中疏忽大意导致陪葬物品失盗,就是监守自盗,于是把相关责任人全都抓了起来。过了一年,在邺县又报告说有人兜售茂陵中随葬的玉碗,官府闻之派人捉拿,但是卖碗的人却又不见了,只留下了那只玉碗。不过前去捉拿“盗墓贼”的官吏依稀觉得卖玉碗的人长的很像……汉武帝(在《汉武故事》中汉武帝长得很有特点,虽然七十老翁,但是逆生长,仍然是个小鲜肉的样子)!于是大家细思恐极,隐隐觉得这事不那么简单,随后霍光就将之前关押的人全部开释。生前富有四海的旷世雄主汉,升仙之后却要货卖随葬之物,让人感到仙境之冷酷。

这个故事拨开灵异神话部分不说,确实反映了两个事情:

第一,民间擅自僭越御用器物会吃官司蹲大狱的。

第二,盗墓贼是不会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玉器。

现代人想象的汉武帝,应当是个相貌堂堂的青年才俊,但也有传说借西王母之口,说汉武帝气质猥琐。

至于位于徐州狮子山的楚王戊墓中存有大量玉器没有被盗那实在是一个特例,事实上,狮子山楚王墓乃是一座破坏的比较轻微的诸侯王墓。虽然墓主室曾在下葬后不久就被破坏,楚王戊的玉棺被掘开,玉匣(按照汉家制度诸侯王用银缕玉衣,但是僭越金缕者仍然很多)被拆散,遗骨散落一地。但内墓道的三间耳室幸免遭劫,依然出土各类随葬器物约万件。有金银器、玉器珠宝、兵器甲胄、印章、钱币、漆器、陶器、骨器等各类遗物。

楚王戊玉棺

不过楚王戊一家似乎和玉器真的很有缘分,据《西京杂记》记载,吴楚七国反时,楚王戊太子适朝京师,未从坐,死于长安,天子敛以玉鱼一双。此后“玉鱼”也同之前讲到的茂陵“玉碗”一样,成了帝王陵寝中随葬之物的代称。

玉熊,在汉代早期熊是上古大神蚩尤的化身,代表着力量和胜利。


金带饰 也是雕有熊的形象。

玉豹


散骑舍人

这个题目让小君我首先想到的是当年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访华时乾隆赠送给他玉如意的事儿。


当这位英国大臣接过如此“厚重的礼物”时,心里纳闷的不行:“中国皇帝也太抠门了,送个破白色石头给我!”

其实他永远不知道,玉在中国那可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乾隆送他完全是看的起他!


马戈尔尼不识玉所以觉得它寒酸,但在中国还有一伙人也“见玉不要”,啥人呢?

古代盗墓贼。

为啥他们去盗墓,看到了玉还不敢要呢?小君分析原因可能有这几个:

玉是皇家陪葬品,有“知识产权”!

其实很多盗墓贼之所以不敢要玉,主要还是因为这玉是皇族人的陪葬品,打着“知识产权请勿侵犯”的标签。


比如说金缕玉衣吧,很多盗墓贼们都只敢把玉衣上的金线拆了,而玉片是万万不敢拿的,因为金子到处都有,玉却比较珍贵,况且还是皇家特制玉,你这要拿到大街上卖,难保不被人举报的,最重要的,也没有人敢买啊,太张扬了。



也许。。还真的拿了。。。

上面说的这个原因应该是很多盗墓贼不敢拿玉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它不好卖。要搁现在,你看盗墓贼们拿不拿。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小君分析,就是有的盗墓贼也许还真的拿了,只是没记载下来而已,他们可以当时不卖,留做传家宝,或者找地下黑市悄悄卖,这都是有可能的。



“这是规矩!”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自己所属的“盗墓门派”有要求吧,玉不能拿,否则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搞盗墓的,常年和死人打交道,是最怕这些忌讳的。

好了,说到这里,小君还是想强调,仅仅是古代盗墓者不太敢要玉,现代盗墓者可没这个传统,他们看到玉,那眼睛都直了。


宫殿君

这个问题对于懂得人来说非常简单,对于不懂的人来说那可是百思不得其解。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古人丧葬文化非常丰富,人死之后墓都是要放陪葬品的,尤其是生前大富大贵之人,死了之后墓里面的宝贝非常多,也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盗墓贼这个行当。

假如说我们是盗墓贼,进入墓中会拿什么呢?肯定是什么值钱就拿什么,当然一些大件物品如果没有能力搬运肯定也不会拿的,玉器肯定不在其列,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好玉是非常值钱的,古玉更不用说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盗墓贼几乎不会拿玉器的,比如说楚王刘戊的墓曾经被盗了,专家们挖掘的时候并没有抱丝毫的希望,但是随着不断挖掘,考古家们发现墓里面的玉器全部都是保存完好,这座墓中还有金缕玉衣,有趣的是,金线没了,玉却一块都没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玉在古代并不是硬通货,而且汉代开始,人们就将玉分为了四种,玉制艺术品,玉装饰品,礼玉,葬玉。古人能够轻易分辨出哪个玉是死人用的,哪个傻子会买块死人用的玉佩戴在身边呢?多晦气。所以说古墓中的玉是没有市场的。

那么有人说了,玉够值钱还是有人买的,玉在古代并不是一般人能佩戴的,即使再有钱没有地位都不行,因此如果偷拿玉,会为自己招来麻烦。谁也不会傻到为自己找麻烦吧?当然如果是实力雄厚之人,当然不会在乎这些了。

实际上墓中不能拿的东西不止是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讲究,比如鼎便不能拿,本来盗墓便是重罪了,如果被捉到偷拿了鼎,那基本得死翘翘,没人愿意为此搭上性命,更没人敢去买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首先说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十墓九空的盗墓现象并不少。只不过有的墓穴发现盗墓者没有拿走玉器,给考古学家留下了点古代的东西。

盗墓者为什么没有拿走玉壁,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古代盗墓是杀头大罪,玉器碎了不值钱,不碎特征明显,不好出手,不能变现的东西盗他何用?特征明显还容易被举报,有被拘捕的危险,所以干脆弃之不要;第二,玉器也分许多种,陪葬的玉叫葬玉,死人用的东西,如果自己用,谁也不会佩戴死人用的东西,不吉利;第三,玉可以养人,人也可以养玉,陪伴死人那么长时间的东西,对于活人来说,乃不祥之物。古人迷信,怕盗了玉连死人的灵魂一块招惹来,反而不美。第四,玉不是普通人能佩戴的东西,是高贵的家族才享用的饰品和用品,盗墓贼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是连梁山好汉都看不起的阶层,平常根本就用不到这么高贵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没有使用价值。

当然,这些说法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盗墓贼或是其中一个原因,或是几个原因没有拿走玉器。古代的盗墓贼也不一样的,汉代的盗墓贼与唐宋的盗墓贼,宋朝的盗墓贼与明清的盗墓贼心理是不一样的,年代越往后,盗取的东西越多,可能明清以前的盗墓贼,考虑种种原因不拿玉器,但到了明清、民国时期,盗墓贼的胆子越来越大,玉器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有了买主,他们墓都盗了,一般除了死人骨头不要,其他东西就会一扫而空了。


春秋史社

古代的盗墓贼也是讲究盗亦有道的,为何定下不可盗玉这条规矩,无外乎处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就是古代的玉器那不是一般人可以用来陪葬,古代玉器市场几乎没有,尤其是玉石大部分是皇家御用的,寻常百姓可以接触到玉器几乎没有。而且皇家御用的玉器,一般都是会有特定加工,都会带有皇家的标志,这种东西市场上是没有人交易的。所以盗墓贼自然不敢动玉器,毕竟盗墓是不被允许的。

第二就是玉器不值钱,而这个不值钱主要是相对的。因为在市场上玉器远远不如黄金好卖,而且玉器不如黄金实在,黄金可以融化成金锭,可以把官家的标志去除,而玉器可就不能,总不能把玉器打碎或者重新雕刻,一旦这样玉器也就不值钱了,所以还不如省事只拿黄金。

第三就是玉养人,陪葬的玉器被传闻会吸附灵魂,也就是陪葬的玉器会阴气太重,没有人愿意碰,像金丝玉衣可以保留到出土的那一天,其实就是因为盗墓贼不敢动这些玉。这条忌讳一直贯穿盗墓界。

不过其实还是有不少玉石被盗,通过黑市交易,将这些玉器卖给需要的人。当然还有一些盗墓贼会把这些玉器留下了,当成自己的传家宝。


小司马迁论史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起来是个考古学的问题,但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常识。现就这一现象做一下介绍。

首先要说为什么会有盗墓。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定义,“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简单地讲,墓葬,既包括有处理尸骸的方式,又包括埋葬的地点。

人类诞生之始,是不存在墓葬的,到新石器时,才逐渐产生了敛葬行为,代表着人类意识的一大进步。自墓葬产生起,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便与之相伴,最初将死者生前所用的某件或某些器物一同安葬,便是最早的随葬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有了结余,用于随葬的物品也不断丰富和珍贵,在大型墓葬中更是如此,这便衍生出了盗墓的行为。

所谓盗墓,亦即是将墓葬挖开,取走部分或全部随葬品,以供自己使用或出售的行为。凡涉及盗墓,必是后代盗前代之墓,当然,也有掠夺同时期墓葬的行为,但这种现象极少。

其次,为什么被盗的墓葬中,会剩下部分随葬品,甚至是价值不菲的随葬品呢?真的是有什么盗墓的原则或规矩么?不是的。

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先要讲一下今天的盗墓。现代社会,盗墓并未绝迹,而且很有市场,可谓能获取暴利。正因如此,才使得不少人铤而走险,给我国的文物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对此,必须予以谴责!今天的盗墓,那些盗墓贼恨不得连墓里的土都拉走,所以几乎不会剩下什么文物。这是与古代不同的。

盗墓,是古代穷人被迫而进行的活动,当然,也有部分贪图财利而从事这个行业,但毕竟还是少数。不要以为古代就对盗墓听之任之,以大明律、大青律为例,都有“偷坟掘墓者,斩立决”的规定,可见惩处之严!在我国的文化认识里,破坏先人墓葬,那是及其恶劣的行为,而且会严重损害家属的身心。因此,古代被盗的古物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多数只是用于盗墓者自己使用。

因为出售被盗随葬品较难,故而供自己所用,所以盗墓者在选取盗取对象时,便有了选择倾向,一般只拿三种东西:

一是金银。金银是古代的硬通货,而且可以分割、熔铸后进行使用,可算作是盗取了“现金”。所以一般被盗的墓葬,不会剩下金银。

二是器具。墓中一些生产、生活器具,一般会被拿走,以供盗墓者自己使用,当然,年代过早的用具,可能会被留下,因为已经失去了太大的价值。所以,被盗过的墓,会留有部分生产、生活器具。

三是金属类等可改制的器物。像青铜、铁器以及年代不太远的布料等,也会成为被盗的对象,用于重新熔铸或改制它器。

除了以上这几种,最初的盗墓者一般是不会拿走的。因为有些东西,如玉器等,即便是拿走了,也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配,也不能拿出来用,反而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但随着年代越靠后,盗墓者所盗取的东西越多,这是历史的规律。

用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汉人盗墓,取前代的金银;宋人盗墓,取前代的金银+青铜;明清盗墓,取前代的金银+青铜+玉器;民国盗墓,取前代的金银+青铜+珠宝+玉器+字画;今人盗墓,给你把尸骨剩下就算人道了。当然,这只是打一个比方。

所以,讲到这里,大家就该明白,为什么刘戊的墓被盗后,玉壁、玉龙、玉璜、玉冲牙、玉盖杯这些东西都摆放完好,并没有被带走了。


碣石樵子

一、问题有误!不存在这种说法,很多大墓都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留下尸骨。

二、玉器不好出售变现,反倒容易被官府盯上,遭受牢狱之灾。

(1)宫廷用的玉器,都有严格的管理,如玉壁、玉龙等都是祭祀天地用的。如果被发现持有或售卖,那是死罪。

(2)玉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而古代“富贵”合二为一,有钱人多是贵族或官员,这些人才能消费的起玉器,这些人也往往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知道玉器的出处。“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消费者实力太强,很容易被“黑吃”的,拿了你玉去邀功,还问你个死罪。

(3)古人认为佩戴死人用过的东西是不吉祥的。

所以,相对来说,古代盗墓者更喜欢盗取金、银等陪葬物品,价值高,容易携带,融化后重新铸造,即可变现或投入使用,风险小。


师说历史

我最有发言权,实在看不惯一帮人下瞎扯。你们见过盗墓贼吗。我祖上是搬山道人。一般来说很少拿玉器,首先进去拿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金银。乱世金银最值钱。乱世也是盗墓的盛世。所以大部分时候不爱拿玉器。另外在墓里,玉器那么多年浸染,质地都不太好。墓里光线看来更差。所以很多时候不被人注意。另外玉器一般都贴身的,干这行多少信这东西,不愿意把这东西带走。钱财身外物,玉器确是墓主身内的。一般不爱招惹这东西。最后留下来玉,毫无疑问拿走的肯定是更值钱的东西。如果墓主比较穷,玉当然也拿走了。搬山道人也有规矩,不能尽取,要留点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传奇李致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学家在徐州地区发现了著名的狮子山汉墓。墓室的主人是一位皇亲国戚,可想而知陪葬品应该是多么的丰厚,不曾想的是,墓室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

尽管墓室被盗,但是没有被盗空。在墓葬中仍然放着大量精美的玉器,比如说:玉杯、玉如意、玉壁等等,甚至是位置都没有变动。尤其是装饰棺木上面的玉片,以及最著名的金缕玉衣,盗墓贼只不过是将金缕玉衣里面穿线用的金丝抽走,玉片也就是取走了几小块。


金缕玉衣是什么东西?可是汉朝皇帝御用之物,一般的王侯将相没有皇帝的特别赏赐,是没有资格去享用之物。在古代,玉器被人认为可以保持尸体不腐烂。一件金缕玉衣需要技艺娴熟的工人,耗费几年的时间,利用大量上好羊脂白玉打造而成。再用金丝将打磨好的玉片,一片片的串起来,由此一件金缕玉衣才算打造而成。

如此贵重又值钱的物品,为何贪得无厌的盗墓贼无动于衷?其实仔细想想也很好理解。一般这些玉器都是皇室专用,一般人没资格用的到。盗墓贼就算是胆子再大,再贪得无厌,也万万不敢将盗来的玉器重见天日。

就算你是带了出去,也是没有地方出手赃物,因为没人敢要啊。一旦拿了出去,就知道你盗的是皇家墓室,非但换不了钱,甚至还惹来杀身之祸。也唯独可以将金丝抽了去,在外面将金丝融化,换了卖钱。对于玉器,盗取了没地方卖,卖了没人敢买,说不好连命都没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玉器易碎不好盗取。对于这种观点,我是不敢苟同。能盗进皇室墓穴的人,哪一个是简单的人物,进都进来了,还没有办法把一件小小的玉器完好无损的盗出去?其他众多的陪葬品,陶器类的都有办法,何况玉器之流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最后一种说法我感觉很合理:怕带出来不详。我们都知道,玉器可以养人,人也可以养玉器。在盗墓者看来,玉器陪葬了成百上千年时间,人死去的灵魂已经与玉器依附在了一起。一旦把玉器带出墓室,就相当于把墓主人的鬼魂也带了出去。盗取别人墓室陪葬品,扰的人死后无法安宁。墓主人怎么会放过盗墓贼,定会搅的盗墓贼生前无法安宁。

盗亦有道,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带出古墓。


史之策

实在看不下去那些什么珠玉藏精魄或者盗墓贼怕杀头的“明白人”胡说八道了。

题主的问题里说的应该是西汉楚王刘戊的墓,这是第三代楚王墓,1984年发现于江苏徐州狮子山,被称之为狮子山汉墓,据考证,这里先后埋葬过12位楚王,1995年被评为“全国95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座墓最让人费解的地方是虽然被盗墓贼光临了,但是还保留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200多件精美的玉器,金缕玉衣被破坏,金丝被抽走玉片却得以保留,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铜钱和兵马俑,这都是不太“正常”的。

目前史学界的推断,狮子山汉墓被盗的时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时候—公元8年左右,而且根据工作量分析,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那么问题来了:大规模官盗,还怕因为玉器制式泄露盗墓的秘密么?而且在汉代的律法中,“窃盗者刑”,“发墓者诛”,盗墓一向是杀头的大罪,盗墓贼本身就是提着脑袋下墓穴,还会深思熟虑考虑考虑哪个东西会暴露身份?

须知盗墓贼盗墓,除了找长生不老药的,基本就是为了钱,金缕玉衣的金缕被抽走、大量金银器被盗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因为金银一直都是硬通货。

在汉代,玉器却不是硬通货!

汉代玉器可分为4大类:1、礼玉;2葬玉;3玉饰;4玉制美术品。而在当时的考古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狮子山汉墓里出土的玉器,基本都是礼玉和葬玉,这些对于当时的市场而言,没有任何变现价值,即便是富商大贾,也不会无聊到收藏一块死人手里握着的或者身上带着的玉,并且这块玉还不能见光——现在我们可能觉得一片汉代的和田玉璧值几万甚至几十万,但在这个墓被盗的那个年代,这玩意儿一文不值。不值钱,偷了干嘛?回家垫桌子么?

当然,这个墓里也出土了一些有市场价值的,比方玉杯和玉摆件,但是,这些文物出土地点是在被盗的主墓室旁边一间没有被盗墓贼打开的耳室之中,同时出土的还有许多金器——如果盗墓贼打开这件墓室的话,不偷玉器的说法很可能就不成立了。

而且,关于“盗墓贼不偷玉器”的说法,在考古学界是没有实证支撑的,狮子山汉墓之所以保留了诸多玉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盗墓贼能力有限,保存玉器的两间耳室没有被盗,而在近些年的考古报告中不难看出,“十室九空”的现象非常普遍。别说玉器,弄个陶罐子,恨不得都偷出去。


综上所述,陪葬品的市场价值决定了自己是否值得盗墓贼高看一眼被偷走,题主所举的狮子山汉墓玉器留存之例,原因有二,第一,盗墓贼看到的玉器,在当时没有市场价值;第二,有价值的玉器,并没有被盗墓贼发现。


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帮助,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