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本文選自北京大學教授劉勇強2018年5月5日在首都圖書館的講座:《西遊記》中“八十一難”的寓意與想象。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西遊記》,它的整體結構大概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前7回,都是寫孫悟空鬧三界的故事。《西遊記》以孫悟空開篇,表明取經題材的主人公已經轉移到他身上。第二部分,8-12回,是唐太宗入冥的故事,這是情節轉向取經的過渡。第三部分即13 -100回,是《西遊記》的主體部分,也就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和“八十一難”展開的過程。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唐僧經歷的“難”,夠八十一個嗎?

為什麼是“八十一難”?“八十一”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當中,有它特定的意義。它是古代陽數之極“九”的九次重複,象徵終極圓滿、事物發展至於完備的狀態。這一數字在古代官制、天文、律數、宗教、醫學等的各種文獻中均有提及。

在小說第99回,概述了“八十一難”的名目,實際上是唐僧出生開始所經歷的種種磨難。

就《西遊記》的描寫來看,“八十一難”的設定並不是很嚴格的,甚至有湊數之嫌。為了滿足“八十一”這一完備數字的數理意義,在第99回到了西天的時候,觀音菩薩看玄奘所經歷的災難薄,數下來只有八十個,還少一個,所以又安排了一個老黿沉水作為一難以補足“八十一”的數字缺憾。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據第49回裡有這樣一個描寫,老黿將取經四眾送過通天河,這個老黿經過一千三百年的修行,會說人話,但還是黿的形體,它希望能夠脫除本殼變成人,就請唐僧到了西天以後問佛祖他什麼時候能夠得人身,唐僧當時答應了。取經回來路上,再次經過通天河,老黿又馱他們過河,問唐僧有沒有替它問佛祖?唐僧在西天專心拜佛取經,忘了這個事情,無法回答,老黿很生氣,猛地下沉,取經四眾又落入水中,從而完成了這最後這一難。

這一難,前後呼應,雖是湊數,安排得還是自然的,不過,多多少少也有點勉強。所以當年胡適很不滿意,他曾經對魯迅說,《西遊記》的第八十一難,“未免太寒傖”,和整個小說不相配。因此,他重寫了一個第八十一難的故事,這個故事寫得比較複雜,佛教意味比較重。一路上孫悟空降妖伏魔,打死很多妖怪。在回來的路途中,那些妖怪的亡靈又找到唐僧,高喊“唐僧還我命來”。唐僧動了“無量慈悲”之心,情願捨身讓這些妖怪來吃他。當全身的肉都割盡,只聽到空中一聲“善哉!真菩薩行!”唐僧從夢中醒來,“了得西公案,圓成九九劫數”,功成圓滿。這種與佛一樣的慈悲品格,胡適覺得可以撐得住全書的意義。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八十一難”的設定並不是很嚴格的,還表現在“八十一難“實際上只有四十一個故事。作者在後面有時把一個故事拆成兩難或者是三難。比如在小說裡面,“黃風怪阻”和“請求靈吉”被算成“八十一難”的兩個難,但實際上遇到黃風怪,然後請靈吉菩薩來幫助降魔是一個故事,按說不應該算成是兩難,但是為了八十一難,就把它拆開了。類似還有過通天河時,請觀音菩薩來把魚精給收復了,這也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同樣被拆成“身落天河”和“魚籃現身”兩難了。這種分災析難的拆解,主要是為了追求八十一數字的完備意義。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另外,有些“難”並不是唐僧本人直接遭難,“八十一難”前四難是唐僧出生的故事。按照小說的描寫,所有的磨難都應該是唐僧親身遭受的磨難才對,所以觀音菩薩在看災難薄的時候說“聖僧受過八十難,唐僧九九之數未完”,也就是說所有災難都應該是指向唐僧的才對,但我們實際上看到在小說裡面有一些難,比如說“心猿遭害三十難”,心猿即孫悟空,直接遭受遭難的是孫悟空;“袪道興僧三十五難”是降服了車遲國三妖以後的一個結果,也不是唐僧本身遭遇什麼難,作者將其與前面“搬運車遲”“大賭輸贏”一起分成了三難來寫;還有第65回“四眾皆遭大厄難”,在回目裡特別提到“四眾”遭難,不只是唐僧一個人受罪。

總之,“八十一難”的設定,主要是為了突出“八十一”這一個極致完備的數字,就小說實際的描寫來講,並不是非常準確的安排。

“八十一難”的主體構成

“八十一難”從結構上來說可以分成設難者、施難者、受難者、解難者這樣幾個不同的主體。

設難者是這個“難”怎麼形成的、由誰安排的。取經四眾在取經道路上遭遇的一些磨難並不是偶然的。“八十一難”有一個頂層設計者就是佛祖,第10回他宣講到佛經的時候,說佛經本來應該是“我待要送上東土”,但是“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親自給他們送過去,他們不會重視,一定要“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他認為東土必須有主動的需求渴望,佛經的意義才能實現。所以“八十一難”從一開始就是佛祖的安排,有意識地讓取經人經歷很多的波折。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具體之“難”的安排很多時候則是由觀音菩薩主導的,比如“四聖試禪心”,就是小說裡面一段非常生動有趣的情節。觀音菩薩、黎山老母、文殊、普賢,變化成美女,來試探取經四眾是不是堅定誠心。而這一切都是觀音安排的。在經過平頂山的時候,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這兩個兇惡的妖魔原來是太上老君身邊看爐子的童子,後來被孫悟空降服時,孫悟空指責太上老君放縱自己身邊的童子到下界作妖為惡,老君說“不干我事,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這裡寫得比較幽默,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一個事還要麻煩觀音菩薩三次),送他在此託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受難者,是指“八十一難”的接受的主體。從取經四眾所必須經歷的波折這一層面來說,所有受難者應該都是唐僧以及他的徒弟。所以在小說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描寫,他們確實是經歷了非常艱難恐怖的考驗、折磨。第86回寫到幾個小妖怪把唐僧拿了,一個要把他剁碎了,用大料煎了香噴噴的吃;一個說要把他蒸了吃;一個說煮了吃比較好,還省柴火;又一個說把他醃了吃,“吃的長久”。孫悟空聽著都非常生氣,“我師父與你有甚毒情,這般算計吃他!”由此可以看到在取經過程中,唐僧面臨了怎樣的風險。

唐僧真的經歷夠“九九八十一難”了嗎?或有湊數之嫌

不過,就小說的實際描寫來看,受難者其實也不單單是取經四眾,因為在每個具體的災難的描寫過程中,那些妖魔所侵害的可能是那些地方的普通人,從國王到平民,從婦女到兒童,從百姓到僧人。比如說車遲國國王聽信妖道的蠱惑,折磨和尚,在這個描寫中,實際的災難承受者主要是那些僧人,而取經四眾只是扮演了一個救世主、一個解難者的角色。

我們再看施難者。剛才講了,那些磨難有不少是由如來、觀音他們安排的,但是這個災難究竟由誰來實施?在小說裡面描寫是各類妖魔,用孫悟空的一段話來說是:“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是蛟精解與海主,是鬼祟解與閻王。各有地頭方向。”這些妖魔概括的說有兩個大的類別,一類是神佛世界下凡精怪,神佛身邊的一些動物下凡變成精怪,像黃風怪、黃袍怪、金角銀角大王,靈感大王、、地湧夫人等等,都是神佛身邊的動物或者童子,他們有的是偷偷下凡,有的是經過觀音的授意安排。

除了這種天獸下凡以外,還有一類是世間的精怪,就是在各地的一些精怪,包括動物精怪、植物精怪,按照中國傳統觀念,物老成精,什麼東西有了年頭都可能成精做怪的,如黑熊精、白骨精、紅孩兒、九頭蟲、木仙庵樹精、蜘蛛精、多目怪、花皮豹子精等等。

解難者是“難”的解決的主體。就“難”本身來講是為了考驗取經四眾,解難當然也主要靠他們,所以在小說裡面我們看到很多磨難是靠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齊心協力去降服的,他們是直接的扮演這樣一個替師傅解脫災難的解難者角色。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孫悟空他們在自己無法戰勝妖怪的時候,會去查找妖怪的來龍去脈,爭取神靈的幫助,降服妖怪,實際上是間接的通過他們的努力來降服這些妖怪。

《西遊記》解難的過程中,觀音菩薩經常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她一方面是一個具體的設難者,但在很多時候她又作為一個解難者被孫悟空他們請出來幫助。所以明末清初的小說評點家金聖嘆,評點《水滸傳》的時候,認為《水滸傳》比《西遊記》好,說“《西遊記》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這大體也符合《西遊記》的實情。

不過,《西遊記》畢竟是宗教色彩很強的一部小說,清代的劉一明在評點《西遊記》時說:“《西遊》每到極難處,行者即求救於觀音,為《西遊》之大關目,即為修行人之最要著,蓋以性命之學,全在神明覺察之功也。”他認為這樣的描寫不僅僅是一種結構上的需要,還有宣揚觀音信仰的意義。這一說法也是有道理的。觀音的形象在《西遊記》裡也非常突出,甚至可以說是最為突出的一個神靈的形象,孫悟空請觀音來幫忙不僅僅是結構方式與衝突解決的手段,應該也有對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信仰意義的表達在裡面。從解難者的角色意義來看,金聖嘆的評點可能稍微簡單了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