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地球和现在到底有什么区别?

耶可x

从全球卫星图上光凭眼看
就判断环境是否恶化是不科学的。

某个高赞答案里贴了两张卫星图,然后说现在的地球看起来灰暗说明环境恶化了,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让我们来看一下从1967年到2015年的卫星图,第一行是原图,第二行是经过随机的色彩和对比度调整之后的图。大家可以看到原图里面,并不是过去都是蔚蓝,现在都是灰暗,调整之后更是可以将灰暗变成蔚蓝,蔚蓝变成灰暗。

↓过去50年来的地球图像,图自metabunk.org、NASA↓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科学图像可以随意调整,而是说不能凭感觉随便解释科学数据

形象一点讲,假如有人跟你说,他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看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并且得出了蚂蚁搬家的科学规律,你会相信他么?

要想研究蚂蚁需要脚踏实地、俯下身来认真观察和研究,要想研究环境变化也是一样,需要对大量数据认真的研究,不能仅凭一张全球卫星图就喊地球变灰暗了。

此外,那个高赞答案里面卫星图像的时间也弄错了,标注为2017年的卫星图片其实是2012年拍的,可以在美国宇航局官网看到当年的新闻。

↓2012年的合成卫星图,图自NASA↓

那个高赞答案里面一些图片说明也是错误的,比如把国外的冰川照片说成是我国辽宁省山脉。

如果想看地球今昔对比,可以搜“NASA公布近100年地球变化对比图”,就可以找到,所以这里就不贴照片了。来几张动图吧。

↓咸海的缩小,图自giphy.com↓

↓阿联酋迪拜的扩张,图自weburbanist.com,google↓

↓美国旧金山,图自weburbanist.com,google↓

↓广州,图自businessinsider.com,google↓

↓深圳,图自businessinsider.com,google↓

地球上的环境在发生变化是事实,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不能用错误的例子甚至伪科学的说法来忽悠大家保护环境,这样只会让一些人不相信科学。

其实,相不相信科学都不会影响科学规律本身,人类过得好不好也不会影响到地球的存在。

保护环境不是为了地球,而且为了我们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分享和关注。

如果您有感想,请留言多指教。


乔小海

前段时间,NASA公布了一份地球40年前与现在的对比图。40年前的地球通体碧蓝,如今却灰暗了不少。这几十年来,人类发展的比过去几百年还快,繁荣的背后却是大自然黯然神伤。

我们能看到,以前水量充沛的内陆湖,天然咸水湖,因为人类需要灌溉农田,加上气候变得恶劣,如今很多面积缩小了大半,甚至彻底干涸。

这是哈萨克斯坦咸海的对比图↓这是Mar Chiquita咸水湖的对比图↓

以前覆盖了皑皑白雪的冰川山脉,因为气候变暖,融化到露出了光秃秃的岩石。

这是阿拉斯加谬尔冰川的对比图↓

这是哥伦比亚冰川的对比图↓这是我国辽宁省山脉的对比图↓

地球的肺,森林被砍伐,面积越来越小(亚马逊雨林、玻利维亚森林),为了腾出土地,以及制造房屋、纸张、纸巾等等生活用品,一颗又一颗大树倒下,取而代之的是楼房林立的城镇。

这是阿根廷雨林地的对比图:

我们看到对比才惊觉地球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很难想象,再过40年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森林消失,冰川融化,河流干涸,内陆干旱,海啸频发,人类怎么生存下去?

也许人类为了快速发展,必须付出这些代价。但是环境问题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不要待到家乡的青山绿水,儿时记忆,随着时间过去变得面目全非,再去补救已经晚了。


更多精彩知识问答,请关注我:找靓机科普(zljkepu)


找靓机二手机

我还不到四十岁,就说说三十年前吧。这地球有点太大,还是挑个局部说吧。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三十年前我六七岁,那时候生活在农村,河里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拿个罐头瓶放点饭粒就能钓到很多小鱼,草丛里都是蛤蟆,满天飞的蜻蜓和蝴蝶,夜晚坐在院子里数星星,听着姥姥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那时候东北的冬天是出奇的冷,真能冻掉下巴,一场大雪就能把门封住,平平常常都能没过膝盖,大雪过后就跑去山上抓野兔 野鸡,真的很有趣。

现在长大了,以前的那条小河已经干涸,新修了铁路和公路,盖起了楼房,生活环境貌似好了,却再也听不见呱呱的青蛙叫,蜻蜓也是很少见了,因为雾霾,很多人不得不带着口罩出门,夜晚的天空,昏暗的星光已不足以照亮大地。冬天也不那么冷了,雪变得异常宝贵,每次下雪的场景都会爆满整个朋友圈。再也没看过野兔,偶尔飞来的野鸡也不知道晚上会摆在谁家的餐桌。

晚上,搂着儿子坐在窗前,看着昏昏沉沉的月光,给他讲着姥姥那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保护环境,爱惜生命,从我做起!

其实天还可以更蓝,水也可以更清!


A拥抱蓝天A

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业化进程。

因为工业化,导致空气污染了,水资源污染了。因此,现在我们看天空是雾蒙蒙的,同样在太空看地表也是雾蒙蒙的。四十年前,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天是蓝的。现在能看到蓝天的天数很少了,水也不似当年那么清了。由于雾霾的缘故,远山看起来也是灰蒙蒙一片。

这一切,都源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大量的无节制的排放所致。废气排放致空气污染,让我们天天看见雾霾;废水排放致水资源污染,让我们处处看见死水无澜。还有过度的砍伐和放牧,致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

什么时候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殆尽了,笔者觉得反而是件“好事”,届时就没有那么多的工业废水废气排放了。到时,天真正蓝了,水真正绿了,山真正青了。人类真正生活在洁净无污染的环境中了。

所以,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的是生活的便利和富足,然而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它让我们原本洁净的环境变得是如此的污浊不堪,人类罹患疑难杂症的几率大增。所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句好口号,我们在富裕起来的同时更应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在改变环境方面我们无法去改变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让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真正风和日丽,山青水秀。


海哥观世事

别的地方不知道,我的家乡在冀南平原,就说说我小时候,50多年之前的地理与气候与现在有哪些不同吧。


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只是有些变化我们感觉不到,若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一些景象,与现在比较,觉得有些地方的变化还是很大的。记得我小时候,我们这个地方冬天很冷,跟着爷爷去地里搂棉花叶,戴着麻糊帽,只露着两只眼睛,还觉得那么冷。大道和地里,冬天都会冻出一条条挺宽的地缝来。现在的冬天可没有那么冷,根本见不到了地里有冻裂缝的痕迹了。那时每年到春天还爱刮大风,满目黄沙,天昏地暗,都睁不开眼睛。还有刮旋风,旋风就是平地里旋转着就卷起一股风来。裹挟着一些黄沙和树叶子高速旋转着,越旋越高。快速向前滚动,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有时这条尾巴有好几里地长。现在这种天气没了,根本就看不到了。那时村村的大土坑里都有水,常年不干,坑里长满芦苇和一些杂草什么的。水里还有鱼,有虾,有蛤蟆。记得那时候蜻蜓还特别多,有时遮云蔽日的。现在不但坑里没水了,井里也没水了,有水的井至少也得有一百米深。那时伏天里下的雨也大,每当下完雨,农户都要扛着铁锹上地里去垫狼窝(就是被水冲出来的沟和坑)现在哪还有那么大雨啊?要下场透雨就是很不错的了。那时候我们这个地方盐碱地多,就是好地里也有片片不长庄稼的地方,低洼地根本就不用提了。上面有一层白白的盐碱嘎巴,别说长庄稼了,草都不长,就长一些盐蓬菜。到现在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盐碱地不见了,就是原先寸草不生的地方,也与好地没有什么区别了。若问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也没见有文献研究过这个问题。



这都是一些自然生态的变化,人文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更大。这些都不在今天所要讨论之内,就不说了,有机会与大家再交流那些向题。


手机用户58801659536

72年的地球我没有太深的印象,那年我刚出生。只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风沙很大,冬天好冷,大雪纷飞。不知道哪一年开始,沙尘暴没有了,雾霾开始试探性的缩头缩脑的出现了。那时候还没有雾霾这个词,但是人们明显感觉到了。 现在的冬天没那么冷,屋里有暖气出门坐汽车,但是从环境上来说恐怕不很乐观,雾霾的危害,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40年来人们对地球外貌改变了太多。高楼林立,阻挡了空气自然流动,高铁,高速,三峡动辄几千个亿的投资,改变了地表自然环境,侵占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天空,地下到处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其实也就是掠夺和破坏。 40年对于人类来讲不是很长,对于地球来说更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几十年我们发展太快了,用新闻联播里的话来说叫掠夺式发展,掠夺了子孙后代的空气能源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再过40年不知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能呼吸到唐朝的空气你愿意花多少钱呢?


SLQ19

四十年前我上初中,那时地里种的是水稻,小麦,玉米和红高梁等粮食作物,地里也有苹果园,桃园,梨园,还有一个葡萄园,菜地只有几亩。那时地下水充足,水库里有地下水,常年不用蓄水不见少,河滩也有水泉,一年四季有河坑,遇到夏季总要发二三次山洪水。山上有柿子园和大枣树,山上的荆柴都被人割了,绿化树也不多。春天野花不多,夏天降雨量大,有时连续一个星期阴天下雨,冬天雪大,至少有两三次大雪。那时的麻雀多,喜鹊不多。那时的青蛙,昆虫很多,苍蝇蚊子更多,老鼠家家有,蛇也多。现在地里不种粮食了,只有少量樱桃园和零星菜园,大部分都种了杨树。地下水也看不见了,水库河滩都干了。山上的松树和杂树荆树酸枣树等很多,柿子树没几棵了。春天花多了,昆虫少了,青蛙老鼠蛇基本看不见了,麻雀少了,喜鹊多了。四十年前的天空比现在环保后的天空还要蓝一些。


彩云东升

下面这条曲线十分著名,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对人类发出警告的警示标志。这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自1960年以来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十分明显,而且不可否认。它揭开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一个新时代的序幕。由图可见,四十年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现在的80%左右。



下一张图,是人口的变化曲线。其含义,读者可以细细琢磨。看出人口爆炸了吗?



第三张图,世界海平面的变化曲线。大家可以就着图纸,一,回看一下,四十年前,海岸线离城市有多远,再,二,分析一下,纽约和上海的高楼大厦被海水淹没到二楼高度还有多少时间!


郭城3点14壹伍玖

40年,用人类的发展来说,已经是算长的了,但是,用地球的时间计算方式,还很短的。从人的数量来说,人多了,消耗就多,从动物来说,动物更少了,海洋里的动物,少了多少,没人做研究统计,河边的小鱼小虾少了,蚊虫和青蛙也少了。科学家总是从石化燃料燃烧,来说明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至气休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浓度高,更加利于农作物生长,这也是物质能量守恒的表达方式。

从个人的直观感觉,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是大气污染了,肺病的发生率上升。也是路边消息。也有人说癌症发病率也上升了,不排除人的生活条件好,医了技术发展进步,筛查多了,癌症发病率并不高。

总的来说,地球表面,人类的建筑物复盖,是一天比一天多。总的感觉是,地球改造得更加适合人类居住。或者说,地球正在按人的意志发生改变。


文慧心

我才20岁~就说说15年前的,那个时候我才5岁在广东的农村生活,记忆尤其清晰,就从春天开始,那年的春天还是挺冷的,门口种了一个桃树,每到早晨,清新的空气滿地的桃花,田间一大群小鸟在觅食,就是找掉在田里的稻谷,还有燕子在啄春泥,晚上能听到青蛙蝈蝈蛐蛐的叫声。夏天比较炎热,还记得那时收割完农作物,我们一群小孩到小溪里玩水摸鱼,最好玩的是晚上,到处飞滿了萤火虫,我们就出去找萤火虫,晚上奶奶拿着扇子在桃树下给我讲故事,天上的星星尤其明亮。到了秋天是丰收的时候,天气开始慢慢转凉,最记得爷爷说过一句话:秋风起食腊味,家家户户都晒了腊味,走在小巷了都能问到腊味的味道。冬天是很冷的,小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去田里拿哪些稻草去竹林里搭一间草屋,在里面玩耍,能玩一天,还有在田里烤番薯。。。到了现在一切都变了,春天没什么青蛙叫了,夏天也没有萤火虫了,秋天也那么多人晒腊味了,冬天来的很迟又很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