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如何搶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燙|大象公會

舌尖上的歷史進程。

文|兔透射

中國頭號小吃是什麼?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四川人發明了麻辣燙,但它坐上小吃頭把交椅卻不是四川人的功勞。任何一個東部城市居民想吃麻辣燙,無論光顧街上的店鋪,還是打開外賣軟件,最容易見到的都是兩個東北人名:楊國福、張亮。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除開這兩種,中國東部除了長三角,能在街上見到的其他麻辣燙連鎖品牌,也幾乎全部冠以東北人的名字,而且與楊國福、張亮一樣,它們的加盟店主也多為外來的東北人。

今天,東北麻辣燙已完全佔領大半個中國,人口密集的地區,唯有「麻辣燙的麥加」——四川盆地和邊上的貴州仍在抵抗它們進入。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在地圖上檢索「楊國福麻辣燙」的大致結果

可是,麻辣燙本是四川小吃,怎麼會被東北人搶走了,做成頭號東北小吃呢?

改革開放初級小吃

中國小吃都喜歡吹噓自己歷史悠久,麻辣燙也不例外,某東北麻辣燙連鎖品牌官網上就稱它是「流傳千年的地方小吃」。

但這說法顯然不靠譜,最明顯的漏洞在於:辣椒傳入中國也不過 400 年,在此之前不可能憑空做出麻辣燙。

而麻辣燙真正的歷史,不超過 30 年。

「麻辣燙」三個字可能早在民國就已經出現,但在當時它並不是一種小吃,而是用來形容川菜特色的一組並列的形容詞。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1960 年,第二商業部飲食業管理局編撰的《中國名菜譜》中,要求把水煮肉片做出川味「麻辣燙」的特點

它甚至有其引申意義,用於描述帶有「川辣味」的事物。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直到 80 年代後期,「麻辣燙」也沒有完全擺脫其形容詞意味。1987 年由張新泉作詞、谷建芬作曲的《火鍋姑娘》,仍以「麻辣燙」代指重慶火鍋的特色。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火鍋姑娘》部分歌詞

而麻辣燙正式成為一種小吃,也正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火鍋的慾望。

儘管在今天,有不少人把「吃下水」的火鍋看成下等人的飲食,但直到 90 年代中期,「吃火鍋」也還是一件奢侈的消費。當時,經營火鍋的都是廳堂幾百平米的飯店,裝修豪華,一桌坐十人以上,人均消費大約是普通市民小半月的工資。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創建於 1982 年的重慶小天鵝火鍋,90 年代初在成都開設分店

80 年代末或 90 年代初,作為簡化廉價版的火鍋,小吃麻辣燙出現在了四川各城市的街頭。販賣它的多為流動攤販,在城管不會干預的地段,撐起活動桌椅就能開業,所有的涮煮都交由小販操作,葷菜素菜都穿上竹籤計價。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川渝之外,貴州也在同一時期流行相同的麻辣燙

如此一來,場地、鍋底和點菜的成本都減至最小,花上一兩元便能滿足口舌之慾。由於靠這麼幾串食物難以吃飽,麻辣燙攤子又推出了苕粉作為主食,點幾個串串,加一碗粉,要就著火鍋味道吃飽,並不比其他小吃來得貴。

90 年代中期,四川麻辣燙迎來了它的極盛時期,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小鎮都有一片街道在集中賣麻辣燙。雖然每家麻辣燙的口味差別並不明顯,也都各自擁有了一星期會光顧兩到三回的熟客。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這些生意蓬勃向上的商家恐怕很難料到,他們的輝煌竟如此短暫。

「四川沒得麻辣燙」

90 年代末,各行各業的門檻都被打破,也包括火鍋的經營模式,「小火鍋」出現了。

與以往賣火鍋的飯店相比,小火鍋多為個體戶經營,店面小得多,裝修也極為簡單,往往只有六七張小方桌,一桌坐四個人就正好,每份菜的分量也相應削減。靠著從每一個細節省錢的做法,再加上激烈的競爭攤薄了利潤,火鍋也變成了工薪階層週末聚餐的常規選項。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電影《愛情麻辣燙》裡吃的就是這種小火鍋

此後不過兩年,點菜式的小火鍋又被自助式的「15 元餐」「10 元餐」取代,雖說鍋底、油碟都另外算錢,火鍋業的省錢空間還是被榨到了極限。不少店家甚至不指望靠火鍋本身盈利,而是從酒水銷售裡抽成。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女啤酒促銷員曾是自助式火鍋店的一道風景,現實中的她們不太可能應顧客要求喝酒,反倒是顧客經常需要以開兩瓶啤酒為代價請她們幫忙拿幾個油碟

火鍋便宜到這種程度,麻辣燙的廉價優勢蕩然無存,當時剛好又是整頓市容,加強城管執法的高峰期,幾年下來,僅剩下某些把苕粉做出特色的店家還能在小城鎮存續。

在成都這樣的大城市,麻辣燙可謂徹底消失,其形式上的遺產被小火鍋吸收,演變為串串香、冒菜等新產品,後來又發展出冷鍋串串、缽缽雞、拌串串等更多形式,幫助火鍋業從價格戰轉向差異化競爭。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冒」冒菜用的竹漏,起初是麻辣燙燙苕粉的工具

不過,也只能是「有過」了,擁有幾十種火鍋變體且多數價格低廉的川渝地區,已不再需要原定為火鍋替代品的麻辣燙。

麻辣燙選擇了東北人

但這樣的情形,在川渝黔之外並不存在。

火鍋在東部省份高度普及,只是近幾年的事,而且即便是今天,在東部城市吃一頓火鍋,也通常需要排號,人均消費還處於一兩百元的水平。這就為麻辣燙留下了充足的發展空間。

而麻辣燙選擇由東北人來開創它的第二春。

麻辣燙經營模式演練成熟,轉向四川省外開拓之時,恰好在 1997 年左右,那是下崗潮來臨的一年,受其衝擊最重的便是東北。大批失去工作的東北城市工人,被迫成為預備役的街頭攤販,他們也迫切需要選擇一種適合經營的小吃。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五角錢一個的「下崗牌」專業滷雞蛋,是今天茶葉蛋普及的最大推手

來自四川的麻辣燙,大概就是最佳選項。它雖不是東北人熟悉的事物,但在掌握湯底配方後,烹飪要求就只是一鍋煮,誰都學得會。

事實上,對於極度困窘的下崗工人,當時像這樣易上手的選項極少,麻辣燙之外,無非就是烤串、水餃和茶葉蛋。而麻辣燙在這裡邊綜合性最強,什麼菜品都方便加入;適宜面也最廣,午餐晚餐皆可對付;是最具市場前景的選項。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在 2001 年清華大學一項調查中,50.2%的下崗人員都選擇了商貿餐飲業作為自己的就業意向。在他們推動下,中國連鎖餐飲門店的數量增長迅猛。

誰都可以賣的麻辣燙,只有東北人把它賣出了規模,只有東北才有如此多的「剩餘勞動力」,足以把麻辣燙店開到全國每一個城市。他們也很清楚,海量下崗工人撐起來的餐飲業,東北本地肯定消化不了,必須走出去,才有生路。

對這種外來小吃,東北人的經營之道與其故鄉的四川人截然相反,他們不搞差異化競爭,而是去異存同,讓麻辣燙的每個細節都變得更好模仿,更好傳播。

因此,今天我們見到的連鎖麻辣燙,無論招牌寫著誰的名字,都是高度相似的店面風格,高度相似的菜單,高度相似的定價,高度相似的口味和高度相似的配料,甚至於打包盒和一次性筷子,這家與那家也沒什麼區別。

东北人如何抢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烫|大象公会

▍通用的麻辣燙店面模板

而經過東北人 20 年改造的麻辣燙,也早就不像其原始版本:湯底從紅湯換成了白湯,調料都是裝碗後食客自取,只有菜品仍與昔日相近,但充當主食的多是方便麵,苕粉切成了又寬又短的形狀,現在它也是一道配菜。

誰也不會認為這樣的麻辣燙是火鍋的替代品。

東北人並沒有從四川人那裡搶走麻辣燙,而是收留了它,把它養大,讓它染上東北味,變成了一種東北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