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沒有殺秦瓊等手握兵權的重臣?

用戶6317651470

很多人在說起李世民不殺秦瓊等功臣時,總習慣性將他與劉邦和朱元璋相比較,總而言之,李世民要比劉邦朱元璋仁慈大度寬廣。但問題,這明顯就是扯淡。首先,劉邦所殺的功臣,基本上都是裂土封王的異姓王,在當時的背景下,一個如狼似虎的人佔據一大片地方,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和屬臣,這意味著什麼?換做是誰當皇帝,恐怕都會睡不著覺的。至於蕭何曹參灌嬰等沒有列土封王的功臣,基本上全部都是善終。當然,劉邦不殺這些功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邦擁有強大的外戚勢力,他們在朝廷裡可以和功臣集團相互制衡,這樣才能保證皇權的穩定。

至於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集團,除了部分功臣集團自身不檢點行為外,更多的在於,朱元璋自身的皇族勢力和外戚勢力都不強大,朱標本身是弱勢太子,結果還早死,留下來的朱允炆就更是弱勢皇孫,而朱元璋的馬皇后也死得早,孃家既不是顯赫的家族,也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人物,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朱元璋去世,朝廷裡弱小的外戚勢力和皇族勢力就算聯手,恐怕也無法與如狼似虎的功臣集團抗衡,在這種情況下,新皇帝很容易成為功臣集團的傀儡,所以朱元璋必須大肆清洗功臣集團。

至於李世民,他們李家本來就是世代顯赫,西魏時期,其家族就是朝廷的八國柱之一,隋朝時更是當時的皇親國戚,封唐國公。而他們李家的兄弟子侄和叔叔伯伯,不是親王就是高官。在李淵在起兵反隋的時候,所依仗的最主要力量,就是李氏家族自身,至於秦瓊等一干異姓將領,表明上看很有權勢,但本質就是一個高級打工仔,不僅沒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即便是領兵出征,都得由李氏宗族的人坐鎮和節制才行。

反觀朱元璋和劉邦,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嗎?劉邦敢讓他的哥哥或兒子來當統帥,讓韓信或英布當副將麼?甚至是曹參灌嬰等人,劉邦恐怕都不敢這樣做。如果韓信英布可以接受,那相信劉邦也沒必要去殺他們了。相反,如果秦瓊等人不願意接受,李世民照樣會毫不猶豫的殺掉他們。

在這種背景下,僅僅憑藉李氏家族自身的力量,就可以牢牢將功臣集團壓得喘不過氣。更不用說,李世民的外戚勢力也是空前強大,大家知道,李世民的皇后長孫一族,本身就是可以和李家相提並論的家族,而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還是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的,他的權力和地位有多高,就不用多說了吧。李世民擁有空前強大的皇族勢力和外戚勢力,面對弱小的功臣集團,自然沒有必要對他們起殺心。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還想著要清洗功臣,那他這個天可汗就未免太水貨了吧!


小玲子說點史

仔細看中國歷史就會明白,這其實是一個規律。

凡是貴族造反立國的,基本上都不會大的殺戮功臣事件,這中間原因很多,我們慢慢一點一點來分析。

首先,貴族自帶光環,不需要手下文臣武將加持。

在中國傳統社會,貴族士紳和知識階層是社會管理的中堅力量,而貴族更是中間最強有力的勢力。

士紳和知識階層是各層次人尊重的對象,而貴族又是士紳和知識階層崇拜的對象。

這樣一來,貴族當上皇帝后,天生的優勢就很容易把權威樹立起來,不管是文臣武將,都不會隨便起造反的心和不恭敬之心。

而那些泥腿子出身的皇帝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一個是劉邦,另一個就是朱元璋,都是殺戮心很重的人。

並且這中間有個規律,越沒有文化,越相信暴力。劉邦有點文化,殺的人就少了許多,主要殺的就是建國後封的七個異姓王。而朱元璋就殺的多了,多達幾十萬之多。

出身低微的人當了皇帝,很怕別人看不起他,尤其是身邊的人,一起打天下的人。這些人一旦有輕慢之心,就容易起造反的心。就你那樣子也能當皇帝,我為什麼不能呢?

這也是劉邦和朱元璋最容易也最害怕碰到的事。

怕啥來啥,他們哥倆也真碰上了,也真敢於動手殺人。

貴族有文化,然後就視野比較開闊,能站在更高層面上看問題,也會有更好的辦法治理國家。

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只能帶來更多更大的暴力和恐懼。

人的能力越突出,缺點也就越突出。只要有能力,就有被利用的價值。只要有缺點,就有被控制的弱點,也不是大家常說的死穴。

在唐朝,魏徵好名,就讓他博取一個敢於進直言的好名。他那點心思,李世民還是能猜 出來的。看破不說破,這是用好一個人的前提。喜歡打仗的李靖,就讓他去打仗。房謀杜斷也是在發揮兩個人的長處,迴避兩個人的短處。

就算是個小人,也有用處,比如皇帝想殺一個人或處罰一個人,又找不到合適的藉口。這時候小人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出面告發是他們的強項。然後再製造一些假的證據,皇帝出面證實,就可以置一個人於死地。

天下國家之事,敗於小人者十一,敗於君子者十九,蓋小人之骨柔,其氣餒,其願欲易售,其營壘亦易破;惟君子之才品自不同,而業己為眾所惟,其自負也常亢而不肯下,於是為深刻,為褊淺,為執拗,不能捨己從人,以佐國家之急。

能用的人就用,不能用的人就控制起來,也不用一定要殺。至少還能為自已博取一個好名聲。

而那些沒文化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不管什麼事看不順眼就是一個字:殺。

明初幾大案一共殺死的人大約有幾十萬之多,殺的官都不夠用了,有些人被殺被流放前,還要替朱元璋做完任上的事,才能去被執行。

出身低微的人就容易小氣,朱元璋就是如此,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就要替我賣力到老。也不在乎什麼名聲,簡單粗暴就一個字:殺。

當然貴族也是會殺人的。

皇權社會的邏輯就是,擋我道的人統統殺死。

李世民也不例外,殺兄滅弟逼父,後來後殺子,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有記錄的。

皇權社會是私天下,就是皇帝一個人的。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國事就是皇帝的家事。皇帝想怎麼處理都是對的,外人管不著。管的多了就是找死。

貴族也有敵人,只是不多。貴族的敵人也是貴族。對於李世民來說,就是皇族同宗的人,還包括關隴集團的那些大佬 們。

隋唐都是關隴集團的人擁立的政權,這些人成全了兩個國朝,也在威脅兩個皇朝的安全,因為他認為他是股東,他有發言權。

皇帝們認為,國家是我一家獨資 的,你們沒有股份,沒有發言權,最多不過是分乾股。

兩者之間有衝突,難免有殺戮之心和殺戮之行。


新知傳習閣

先說說那些殺重臣的帝王。等說清楚了邏輯,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秦瓊這些開國元勳了。

自從劉邦的大謀士張良,開國後自己率先逃走,還扔下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面的帝王一看,哎呦,這個張良很懂事啊,自己帶走了麻煩不說,還給我們殺殺開國功臣,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啊。

可殺人畢竟是個血腥的事情,以殺人為樂的瘋子,比如張獻忠之流,畢竟還是不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個殺功臣皇帝,就數劉邦和朱元璋,這二位究竟是為什麼,都選擇了要除掉開國功臣呢?

答案是:因為他們的神經很正常。

要知道劉邦是50歲才當的皇帝,朱元璋40歲當皇帝。來說說劉邦。

劉邦

考慮到漢代人的壽命問題,五十歲的劉邦剛當上皇帝時,就知道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繼承人的問題馬上就要出來了。這個繼承人問題,倒不是說讓誰做皇帝,太子肯定是劉邦的兒子,這個沒的說。這裡說到的繼承人問題,是指劉邦的繼承人皇位,坐不坐得穩的問題。


劉邦作為老一輩的革命家,帶領手下兄弟打下了大漢的江山,其領導能力和領導威信,都已經是不容置疑,但還是有幾個不知趣的小混混,要造劉邦的反。如果劉邦同志都不能留下一個穩定的局面,來傳承給自己兒子,某些心懷不滿的人,在參加了劉邦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後,估計也要反。這就讓劉邦,不得不防。

朱元璋的問題如出一轍,他原本定的太子是朱標,朱標作為皇位繼承人已經培養多年,本來這太子的地位穩定得很,在大臣和武將當中,其威信和人脈絕無問題,可這朱標八字不硬,死的居然比朱元璋還早,朱元璋只好選個年幼的大孫子朱允炆,來繼承太子地位,我靠,這繼承人問題,馬上就變成和劉邦一樣了。



沒辦法,要消除隱患,就只有殺功臣。對功臣們,要狠狠的殺,殺到有能力反的,都提前去和列祖列宗報道,殺到對皇權敢有不敬的,都在精神和肉體上雙重消滅,殺到天下人都個個膽戰心驚,那自己的兒子,才能坐得穩江山。

這種邏輯說到底,還是個消除風險的邏輯。有說殺功臣的原因,是劉邦和朱元璋的出生卑微,導致二人心態失常,然後才胡亂殺人,這種說法肯定是不靠譜。比如出生和劉邦、朱元璋都很相似的劉秀,雖說劉秀也是皇族子弟,但劉秀也應當屬於是,非常而且極其沒落的皇家分支了,估計劉秀和賣草鞋的劉備,兩人的檔次之低,都低的相互之間,還可以拼一拼,究竟是誰更慘。劉秀應該比劉邦(劉邦起碼算是個國家幹部)的自卑感還強,可人家劉秀做了32年皇帝,也沒聽說過劉秀殺功臣,就因為劉秀做皇帝時,還很年輕,沒有繼承人威脅的問題嘛,自家的皇位穩定得很,殺殺功臣來做什麼,這些功臣起碼還算是個熟人呢。

年輕的劉秀

先說清楚了劉秀的問題,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也不用殺功臣了。到李世民身體不行了,要考慮皇位傳承的時候,打天下的功臣們,不是已經歸西,就是垂垂老矣,就剩下個程咬金了,而且程咬金為表忠心,還改名叫做程知節,好肉麻。不僅這些老功臣沒法自己來作亂,就是想輔助其他皇子作亂,也一樣有心無力了。留著這些功臣吧,也就是費點錢財和糧食,自己良心也好過些,何必呢。

李世民

既不是李世民的心地善良,也不是劉邦和朱元璋的內心醜惡,歷史的背後,都它自己的邏輯,大部分的邏輯,還是相互共通的,離不開人性的算計。


圓創觀點

這個主要和出身有關,出身平民的劉邦朱元璋之類必須依靠殺戮功臣來建立皇權的威信,省的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還覺得能和自己一起舉杯豪飲,避免他們威脅到自己的子孫地位。而類似於出身關隴集團等世家大族的李淵李世民、趙匡胤等在前朝本身就是貴族高官,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力,他們能做皇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於國內許多豪強大族的支持上位的,就像南北朝的很多王朝的皇帝,有的地位還不如世族,所以他們不可隨意誅殺功臣,否則會動搖自己的權力根基。

就像李世民一家,說白了還是前朝楊堅的親戚,位高權重,有一定的學識和心胸,做一些事情也會綜合考慮。劉邦朱元璋出身貧苦,讀書也少,從小受盡白眼,內心陰暗面自然很多,不太相信別人,一旦心有所疑,則喜歡短平快的解決。

狡兔死,走狗烹;走鳥飛,良弓藏,這幾乎就是古代很常見的規律,只是各個開國皇帝處理的手段、規模不同,朱元璋對大臣極其嚴厲甚至殘酷,稍不順心就殺,而李世民對大臣們還是比較恭敬的,比如他對魏徵的態度至少表面上是很尊敬的,從諫如流。


雲中史記

在中國歷史上,少有比唐太宗李世民更復雜的帝王。歷代宮闈之內,眾皇子對皇位的爭奪多是波折詭詐,但像李世民興“玄武門之變”,先殺兄弟,再行逼宮,這麼徹底的並不多見。其實不止千古名君,就算暴君也是一樣,我們向前推到隋煬帝身上:楊廣爭奪皇位的路上,其兄弟死的死,囚的囚,就算侄子都幾乎斬盡殺絕——可見在這些人心裡,親情於皇位而言,實在不值一提。

任何威脅到皇位的人和勢力乃至於事物,都將面臨當權者的猛烈打擊。從一個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功臣的威脅也很大,歷史上,漢高祖劉邦的功臣集團就被他砍得七零八落,得善終者甚少——但李世民基本上沒有殺過功臣,為什麼?

查相關史料,多是對唐初功臣集團的記述,極少有對李世民功臣不遭屠戮原因進行解釋。本文將結合部分史料,對箇中原因進行分析,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前文已經提過,皇帝對於任何威脅皇權的人或事物,無論對方是親人還是親信,決不會手下留情。這就是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所謂的功臣集團,並不能對其統治產生威脅,或者就算有些威脅,亦不算迫切。

應當提及的是,在李世民興“玄武門之變”之前,坐江山的還是他老爹李淵。唐高祖李淵才情匪淺,雖然一統天下時日尚短,卻已經對功臣起了心思,但也不算放在心上。首義之功其實如明日黃花,雖然有在裴寂這樣的例外存在,卻已經失勢。李世民異軍突起,與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如火如荼,才是更讓李淵頭痛的事情。此後李世民逼宮,更讓李淵沒來得及“烹狗”了。

功臣團體對李淵來說威脅不大,李世民在早期更是感受不到,他的主要威脅在於太子李建成。等他成功登基之後,短時間內是不能大肆屠戮的。首先在於他以政變登基,朝廷之內必然暗流湧動,暗中反對者甚眾;其次,李世民以弱勢登基,對朝臣的掌控不足。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他需要功臣來幫他坐穩江山——玄武門之變的功臣集團,包括李世民親自認定的居功第一的五人,即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杜如晦、侯君集。

司馬光《資治通鑑》有云,“諸將爭功,紛紜不已”,據《唐會要》記載,長孫無忌等五人的嘉獎詔書頒佈後,以將軍丘師利、淮安王李神通等人為首提出抗議,“義旗初起,臣率兵先到,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伏”。“伏”即“服”,李神通說的功勞,實際上扯的是追隨李淵起義的功績——長孫無忌等人可說是李世民的親信,如日中天,李神通等人如何能夠相抗?但事實令人大跌眼鏡,唐太宗雖然以“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所愛,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勳臣共賞耳”回絕淮安王,卻為顧全大局,對功臣之爭做出了妥協。

李世民不能無視“頑固”勢力——無論是時局還是李世民的實力而言,在其登基初期都不適宜對大臣進行屠戮。當然,話說回來,大臣並不代表手握重權——真正手握重權的人物,恐怕過不了唐高祖那一關。

至於唐太宗晚年,對朝政的掌控力度可說令人驚歎——他雖少殺功臣,權力卻是抓了過來的。


古今事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題目的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所對比來談,我主要對比劉邦、朱元璋、趙匡胤等幾位皇帝作為說明。

咱們先把隋唐時候的兵制說明白!!!

隋唐時候的兵制是怎麼樣的?先說名字——府兵制。這是怎麼制度呢?

唐時,中央直轄十六個“衛”(相當於現在的某某軍區),每個衛都設置一個大將軍。如果有戰事,大將軍統領出徵,戰事一旦結束,兵歸於各府,回去參與生產,將領歸於各衛。

整個過程將領都無法干預政務,不過封軍令行事,除去特殊戰爭,將領不統領任何部隊。將領(武官)的職級全靠“勳爵”來顯示,也就是說將領是有爵號有地位,但是沒有實權的。

至於府兵制後來也遭到破壞,那是之後的事情了。說明白這一點,我們就知道,秦瓊等將領地位雖高(秦瓊是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但是卻沒有實權,沒有權利,沒有部隊就沒法對皇權造成威脅,制度已經幫助李世民解決了功臣問題,自然不用靠屠刀來解決了。

李世民有龐大的自信心

自信不會是空穴來風,李世民的自信來自於哪裡?首先是自己的出身,李家本就是皇親國戚,李淵是唐國公,李世民從小錦衣玉食,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成長環境,這一點他和劉邦、朱元璋大相徑庭。

再看看李世民手下的功臣呢?秦瓊、尉遲恭、程知節等等要麼是寒微之士,要麼是破落士族,大家的出身都裡李世民很遠,在重視門第族望的隋唐年代,李世民的自信一定是很強的。劉邦昂著頭看張良,朱元璋羨慕劉基的事情在李世民這裡不存在。

另外李世民是一個親自帶兵,親臨一線作戰的軍事領袖,唐王朝除了蕭銑問題是李靖解決的,其他王世充、竇建德都是李世民帶兵解決的,這些戰役裡,李世民才是首功,這也是自信的重要來源。

唐王朝仍需依仗這些功臣

李世民登基前後,唐王朝還有北部的突厥,西部的吐蕃,西北的高昌,東北的高句麗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些都需要依仗這一批得到勝利檢驗的功臣,李世民自然不會開殺戒。

殺兄殺弟的事件後,李世民足夠寬容,足夠真誠

李世民是否懷仁愛之心,不好說,貞觀史料的真實度畢竟要打折扣,但是玄武門事變對於李世民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皇帝,而不只是滿手沾滿兄弟鮮血的狂徒,李世民拼命的證明自己,於是我們看到了李世民的任用賢才,從諫如流。李世民在玄武門事件後,對身邊的文武都充滿了寬容,舉兩個例子——

貞觀六年,也就是632年,李世民大擺酒宴,已是同州刺史的尉遲敬德也回京赴宴。席間,尉遲敬德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不已,說道:“你有什麼功勞,配坐在我的上席?”任城王,李氏宗親,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便向他做解釋。

尉遲敬德竟然勃然大怒,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

李世民事後非常遺憾,規勸尉遲恭道——

“我讀《漢書》,發現漢高祖的功臣能夠保全自己的很少,心裡常常責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後,一直想保全功臣,讓他們子孫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後不斷觸犯國法,才明白韓信、彭越遭到殺戮,不是漢高祖的過失。治理國家的重要事情,只有獎賞與處罰。分外的恩惠,不能給得太多,要嚴格要求自己,別做後悔不及的事。”——摘譯自《舊唐書》

另一個例子是侯君集。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捲入太子造反案,而後李承乾事情敗露被廢,侯君集也落罪入獄。

李世民覺得侯君集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

之後凌煙閣的侯君集畫像,李世民全並沒有去除,偶爾思念侯君集,就會去到凌煙閣看著侯君集的畫像抹眼淚。

兩個歷史故事講完了,我們也能明白,李世民的寬容、自信和唐王朝的府兵制度就是秦瓊等功臣頤養天年的法寶了。



魚包歷史課

李世民沒有殺功臣不是因為他道德水平高,而是因為沒有那個必要。



有人以為中國歷史是千年一面,哪家王朝上臺都是一回事,其實這種想法是因為歷史學研究者的思維瓶頸導致的。

中國歷史絕不是千年一面,從政治形態上看分了很多個政治類型。有些人動不動就說夏王朝、商王朝,說的似乎這些時代跟後世的帝制一個樣似的。這就是典型的歷史誤區。帝制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分封制是從周代開始的。夏商怎麼可能會跟後世一樣。夏商最大可能是有主導族群的邦聯會議制。周代分封才全面進入等級制,而楚國都不是全面等級制,而是留有夏商古制,留有會議制結構。秦漢之後才逐漸轉向郡縣帝制。政治制度,每個時代都是有所不同的。

劉邦為什麼殺功臣?之前說過,就是因為總結項羽失敗的教訓,分封制不能進行下去了,而全面施行帝制、郡縣制也不行。所以只能採取折中之策,郡縣和分封並行。劉邦殺了功臣的確開了一個壞頭,但如果不殺,施行分封,很可能又走上楚漢爭霸的老路。把有威望、有實力的功臣一殺,一了百了。這就是他既開了壞頭又穩定了政權的選擇。可能還有別的辦法,可他沒能想到。就是這樣。

滿清時代既不需要大肆殺戮功臣,也不需要使用外戚和宦官,那是因為滿清是一個集體利益群體,是以極極少數統治極極多數。整個群體有一個共同利益需要維護。所以它不需要那麼幹。

明代是白手起家的草莽英雄,心理上,你能當皇帝,我為什麼就不能。你落魄時還不如我。心理上首先就是問題。朱元璋既不是手握重兵的前朝將領登基,也沒有可以依靠的家族門閥。就一小家庭,靠什麼穩住朱家政權?只能靠自己的親人兒子去掌握權力了。所以才有了殺功臣,分封自己兒子的行動。有人說朱家是某不可描述的群體,我想說,如果是那樣,朱家就如同滿清一般有了可以放心依託的群體了。那樣就不需要殺功臣和使用宦官了。

唐代為什麼不殺功臣?很簡單。隋唐時代的政治主要是門閥政治。幾個王朝換來換去其實都是關隴門閥體系牢牢控制著。門閥政治皇家本身就有可依託的群體,其實力是穩定的。而且李唐自己就是前朝重臣,本身就有實力。這種實力在心理上和派系商就已經有了遏制新勢力威脅的機制。李世民還有外戚依託,有人奇怪為什麼秦瓊排名不高,其實很簡單,不要把她看成選秀成績排名你就能理解了。排名與親疏遠近、資格地位、幕後實力有很大關係,與功勞大小的關係反而不大。李世民清除其兄弟勢利已經大動干戈了。還要怎麼殺?


國病

李世民起兵反隋時,可不是草根是屬於關隴貴族出身。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因隋文帝獨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愛,歷千牛備身,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在起兵前是右驍衛將軍,任太原道安撫大使,太原是其龍興之地。所以有龍城的美譽。

中國歷史上從貴族起兵奪得江山時一般都能善待臣子。而像從草根起兵奪得江山就不一樣了。

漢高祖劉邦起兵,奪得江山。大肆屠殺功臣。都是和他草莽起兵的這些人,這些身經百戰的將士,是打出來的。他們是開國元勳,除了開國皇帝能鎮住以外,別人根本駕馭不了。另外,皇帝要考慮繼位者的問題,這些手握重兵的人,是對將來皇帝最大的威脅。所以,藉機除掉了這些重臣。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幾盡把開國功臣屠盡。有一次,朱元璋將一個滿是刺的木棒遞給太子。

太子不敢接,說是刺太多了。朱元璋哈哈大笑,拿刀把上面的刺都削掉了,遞給了太子。說這樣你就可以拿了吧。

這樣的開國皇帝另一個想法就是怕這些開國功臣在他死後樹倒猢猻散 ,軍閥混戰,天下大亂。

而從貴族起兵相對難度少一些,而這些功臣也不都是清一色的草根。

從後世的宋太祖趙匡胤起兵奪得帝位,也是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幾個名將的兵權。最終,軍臣能相安無事,得以善終。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李世民打江山是把好手,治國也是行家。

李世民在對功臣的管理上恩威並舉。是馭人高手。對於臣子出手豪爽。賞賜府弟美女都是天文數字眼睛都不眨一下。

重要的臣子更易和親加以籠絡,李世民的情商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李世民的胸懷是歷史上皇帝當中出類拔萃的,他不像朱元璋那樣心胸狹窄,猜忌的到了病態的地步。

對於建議前太子李建成做掉自己的謀士魏徵,唐太宗將其親自審問。李世民問他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的感情。

魏徵的回答很有意思,要殺就殺。可惜,前太子沒有聽眾我的意見,要不就不是今天這個地步 了。

李世民沒有生氣,反而將魏徵釋放加以重用。封候拜相,成就了歷史上最愛提意見的徵臣,也成就了歷史上最能納諫的帝王。這樣寬闊的胸襟,成就 了大唐盛世的偉業。也佐證了那句話有多大的心胸,就能辦多大的事業。

尉遲敬德就是和秦瓊並列門神的悍將,他一生中救過兩次李世民的命。在玄武門前和長孫無忌力勸李世民。將秦府的謀士從極其危險的環境下接到秦府。他們就是有名的房謀杜斷中的房玄齡,杜如晦。日後都是宰相級別的人物。

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救下被李無吉按倒在地的秦王。此時,李無吉用弓弦嘞住了李民的脖子。李世民命懸一線。是尉遲敬德大吼一聲將李無吉嚇走,並一箭將其射殺。

事後,在獎賞玄武門之變的功巨中,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並列第一。在唐太空凌煙閣畫像中名列第七。封為吳國公。

這樣立下奇功的猛將是最難駕馭的。

有一次在唐太宗的出生地慶善宮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

正當宴會正酣之際,打破了歡快的氛圍。一個聲如霹靂的聲音大吼起來,你有什麼功勞敢坐老子的上座。接著有人勸架,只聽嘭的一聲,勸架的人臉上重重的捱了一拳。臉腫得像包子。眼睛差一點瞎了。

這個掃興的人不是旁人就是尉遲敬德。而他打的人也不是一般人,是皇親國戚。座在他上首被罵的是太上皇寵妃的弟弟,而捱打的是李世民的叔叔。

宴會進行不下去了,隨即罷宴。唐太宗單獨召見尉遲敬德說道,我看史書覺得漢高祖劉邦屠殺功臣太過分了,看到今天的場景,我覺得他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咱們君臣打江山 不易,為什麼不能相伴終生,相安無事呢。

這樣的一個猛將,在千軍萬馬中出入如無人之境。腦海裡就沒有個怕字,可是聽了唐太宗的警告後,一下子變了個人。

十六年裡尉遲敬德把自己關在家中不與外人來往,裝修宅院 ,流連於小橋流水中。品絲竹之樂,練丹習劍。完全藝術家的修為。最終,得以安度晚年。

唐太宗出色的攻關能力,讓手下的臣子看到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大將都開始反思了。一個和諧的局面,在唐太宗的寬和的價格下慢慢鋪開。這樣的格局,終於成就其為一代英主,讓貞觀之治揚名於史書。


每天來罐正能量

開宗明義:秦瓊、程咬金等都沒有實權,根本沒有殺的必要。

唐初的政治還是延續南北朝以來的做法:寒門掌機要,皇子鎮要藩。只不過,李淵為了拉攏關隴貴族,把朝廷大權大部分讓給了關隴貴族的成員,但是皇子鎮要藩這一條完成的保留了下來。

從太原起兵開始,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擔任左右元帥,直到拿下長安之後,李建成開始輔佐李淵進行政權建設,外出征戰的任務由李世民執行。

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成為開國的第一功臣,其他人都是在李世民的領導下工作的。論資歷、論功績、論地位,沒有任何人能跟李世民相比。

即便秦瓊等人想謀反,戰場上也打不過“天策上將”李世民,而李世民的身邊還有自己家族的成員支持,比如李道宗、小舅子長孫無忌等人。

更何況,李世民當皇帝時才28歲,還有大把的時間來整頓內部,而秦瓊等人已經快50歲了。

年輕,就是革命的本錢啊。


溫乎

一、能力超群,戰功顯赫,威望極高,朝綱盡在其掌握之中。李世民出身將門,文武雙全,能18歲隨父起兵,東征西討,建立顯赫戰功,形成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政治集團,那些人都忠誠追隨他,

二、貴族出身,自信心強。像劉秀、趙匡胤等都是貴族名將出身,自我感覺好,不像那些貧苦農民出身的帝王,自卑心重,愛殺功臣。

四、善於籠絡人心。他已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戳弟,揹負惡名,故聰明和講名節者,都想行仁政,籠絡人心。

五、功臣年老,不對皇權及接班人構成威脅。李世民年輕,那些功臣年老,對皇權和接班人沒有構成威脅,且他們絕大多數人不像侯君集那樣,捲入到立儲的政治湍渦當中,故能善保其身。

六、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善於駕馭群臣。對功臣,李世民恩威並用。在一次集會上,尉遲恭因為一文臣排位坐在他之前,很不滿意,吵了起來。旁邊的親王李孝恭勸架,結果捱了一記老拳。李世民很不高興,說,漢朝劉邦殺了許多功臣,我不理解,但今天來看,若功臣自認為功勞大而不自律,休怪我無情了。尉遲恭出了一身冷汗,從此交出兵權,十多年閉門,不問政事。這點,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道理一樣。

“戰神”李靖平亂,凱旋歸來,有御史狀告他治軍不嚴,不予獎賞。李靖不敢分辯。這一川六實是敲打功臣,怕功高蓋主而已。

七、愛才,用才。李世民愛才,重用人才,因才宜用,讓大家同心協力,治理國家。這是"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也是李世民成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

八、有遠大理想,心胸開闊。能容人,能納諫如流,魏徵等人多次直言,而能接受,不愧為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