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能写出好文章,但为何如此痛恨自己的父母?

刚刚他爹

张爱玲是传奇的,在我国的现代作家里,她是唯一集合了显赫家世、天才写作和传奇人生的人。


因为传奇,因为才华,张爱玲的家庭往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其实,张爱玲对她父母的态度,用“痛恨”来形容有点过,我想还是“疏离”这个词比较贴切。

下面我用一些例子来说明张爱玲和父母的关系。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遗少,他曾在天津铁路局短暂做过英文秘书,因为李鸿章要求子侄们都要学习外文和洋务的缘故(李鸿章为张志沂的外公)。后来他就赋闲在家,抽起了鸦片、嫖妓,还娶姨太太。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也出身名门,而且她是当时的新女性,深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她敢想敢做,是个“学校迷”。母亲如此个性,致使她和丈夫的矛盾很快爆发。张爱玲4岁时,黄逸梵便借口小姑张茂渊出国留学需女伴监护,于是同去英国上美术学校。

下图为张爱玲母亲的照片,从五官上看,张爱玲和母亲颇为相似。

张爱玲父母关系决裂后,继母进门了。性格乖张的张爱玲和继母难以相处,有一次矛盾激化后大闹一场,张爱玲被父亲毒打,而且关在自家后院几个月,差点病死在那里。这段经历被她后来写进小说《半生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以逃离,投奔母亲,从此张爱玲与父亲恩断义绝。

母亲虽收留了她,但表示手头很紧张,她给女儿指出两条路“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选择了后者。

1938年,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伦敦大学。但天不作美,二战迫在眉睫,局势不稳,她无奈放弃英国学习,于次年进入香港大学就读。

张爱玲在港大读书格外用功,功课名列前茅,因为奖学金对她来说很关键。她与父亲关系破裂后,父亲不给她资助,而倚靠母亲久了,母女间的关系也不是很“柔和”。

2009年出版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曾真实地袒露过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而且真实得几近残酷。

其中有一件事,使张爱玲深受刺激。有一个学期,张爱玲没有拿到港大奖学金,一位赏识她的教授资助她800元学费,让她深为感动。当时母亲说要代为保管,可后来张爱玲却发现,母亲轻易就把这笔钱用以打牌输掉了。这笔学费于张爱玲来说,像一张“生存许可证”,是世上最值钱的钱,却被母亲如此对待,足见她爱玲当时内心的震荡感。

联系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独居,习惯于一个人生活的事实,有不少人便据此以己度人,说张爱玲晚景凄凉,其实不然。


我以为,张爱玲选择那样的生活方式,和她孤僻、不擅长社交的性格有关系,她的离群索居,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出自她的不予不欠的人生信条罢了。

很显然,张爱玲养成这样的个性,和她早年的原生态家庭状况,和她与父母之间的疏离关系,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完)


我是粒粒七七,我阅读,我快乐。请关注粒粒七七,让我们共同交流,增长智慧和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