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家譜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楊氏家譜主修:楊星晨

楊氏家譜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楊氏家譜主修:楊星晨

基本情況--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楊氏家譜基本信息

楊侃故居遺址 魏開國公楊侃故居據《環宇記》載“在華陰縣西南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驛”.史書記,楊侃聰穎過人,頗愛琴書,尤好計畫,然而卻不善交遊,親朋勸其出仕,侃以“苟有良田,何憂晚歲,但恨無才具耳”作答。年三十一歲時,襲父爵為華陰伯。 楊侃父楊播曾任魏華州刺史,於是就在敷水置辦產業,修建宅院,因置田事為御史王基所彈劾,免官卒於家。楊侃等子孫停柩不葬,堅持數年上訴鳴冤,直到熙平中(公元517)才昭雪平反,贈鎮西將軍、雍州刺史,並復其爵位。 據民間所傳,宅在今夫水鎮西南古城村附近,因此地為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所設的敷西縣縣城舊址,屬東雍州華山郡所轄。一千五百年間的歷史變遷,古敷西縣城已蕩然無存,楊侃故居也無具體確切的位置可考。

隋文帝陵 隋文帝陵又名泰陵、楊陵,是隋文帝楊堅的陵墓。陵始營建於隋仁壽四年(公元602),位於今陝西扶風縣城東南20多公里外的王泉鄉王上村。其東為楊陵火車站,南和張上村毗鄰,隔渭河與終南山相望。 陵因屬皇家陵園,佔地寬敞,規模宏大。從殘存的陵園基址看,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達49萬餘平方米,四周還保存有闕樓的基址。 陵園外有隋文帝廟遺址,是後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廟宇建築宏偉瑰麗,其佔地面積近15萬平方米。 陵經過千餘年的風風雨雨,園內地面建築及文物已蕩然無存,僅留高27.4米的土夯築成的覆鬥形墓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鐫刻“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系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手筆,扶風知縣熊家振勒石立碑。 煬 帝 陵 煬帝陵在揚州市西北3公里處的邗江槐泗鄉雷塘,為隋煬帝楊廣墓,俗稱皇墓墩。楊廣在大業十四年(公元618)被殺後,蕭皇后和宮人以床板為棺,將其殯於揚州流珠堂內,後又草葬於吳公臺(今江都縣西北2公里處,又名雞臺)。至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隋舊臣陳稜任江都總管,方為楊廣修陵於吳公臺下。唐高祖平定江南後,復以帝禮改葬雷塘。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煬帝蕭皇后死,唐太宗將其與煬帝合葬。晚唐詩人羅隱有詩曰: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陳業,換取雷塘數畝田。 今陵前有碑,書“隋煬帝陵”四字,出自清朝名學者伊秉綬之手。他在嘉慶十二年(公元l807)奉命與浙江巡撫阮元一起重修煬帝陵。陵佔地約4畝,陵高約3米。陵前有:“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揚州知府汀州伊秉綬題”數字。 楊 素 宅 楊素,字處道,隋大臣,楊震十五代孫。初仕北周武帝,官司城大夫等職。後輔佐隋文帝楊堅,曾自四川率水軍伐陳國,鎮壓荊州及江南各地士族反隋勢力,因功升任尚書左僕射,執掌朝政,以智謀自立。與楊廣交厚,參與宮廷陰謀,廢太子勇,殺隋文帝,擁楊廣稱帝,後官拜司徒、楚國公,權傾天下。 據史書記載,楊素貴寵甚盛,受朝廷封賞之多,時朝臣無一能與之匹敵。素本人也貪圖財貨,營求產業,在東京、西京多建宅院,且建築侈麗,甚至朝毀夕復,營繕無巳,全國所有都市及山水名勝之地都有他所置的田地和莊園別墅。儘管在任期間,楊素很少光顧故土,但華陰卻有他的數處宅院。 華陰史志記載,楊素故居在華陰共有三處,一處在縣城東南八里,即今觀北鄉政府附近,稱南宅。史志記其宅畔有文明池、清華觀;一處在縣城東北,具體宅址無考,稱北宅;另一處稱楊僕射山齋。從楊素留下的詩文推測,齋址在今黃甫峪內。

山齋四周環山,朝夕風雲相竟。河畔樹木茂密,濃廕庇天。房前屋後青竹婆娑,幽蘭放香,落花入戶,綠草盈階,風景非常優美。而且時有道流羽客從門前經過,更為這一方幽靜清雅的山宅增添了幾分仙氣和超塵脫凡之感。現存楊素《山齋獨坐贈前內史詩》為證: 居山四望阻,風雲竟朝夕。 深溪橫古樹,穹巖臥幽石。 日出遠岫明,烏散空林寂。 蘭庭動幽氣,竹室生虛白。 落花入戶飛,細草當階積。 桂酒獨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暮山之幽,臨風望羽客。 隋觀德王楊雄宅遺址 椐《楊氏族譜》記載,隋觀德王楊雄故宅在“華陰縣東二十里官道南塬上,鳳嶺龍山屏護其後,蒲黃二水環繞於前,王爵三世為初唐第一家”.楊雄美姿儀,有器度,雍容閒雅,進止可觀。出仕輔政後,寬容下士,朝野傾矚,隋大業初(公元605)被封為觀王。七十一歲時遭疾而卒,煬帝諡號曰德,故後人稱其為觀德王,其宅亦被稱為觀德王城、養疾城等。

清道光年間,牆址猶存,耕者往往拾得遺物,今遺址的確切位置已無從界定。 觀王城東有將軍村,為楊雄子唐高祖、太宗時宰相楊恭仁故居所在地。將軍村南土坡上有古城寨,為楊恭仁長子、觀國公楊思訓宅。 楊忠武祠 楊忠武祠在今山西省代縣鹿蹄澗村。始建於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l279),是祭祀北宋名將楊業的地方。因楊業戰歿後被迫贈為太尉,諡號日“忠武”,故祠被稱為楊忠武祠,當地也稱其為楊令公祠、楊將軍祠、楊家祠堂。 祠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其北依雁門山。南眺五臺山,枕關帶河,史稱“祺覆宿之靈,帶滹沱之秀,周圍沃壤,左右流泉”,環境清幽,風景宜人,是一處較為有名的人文勝景。 祠整體建築分為外院、前院、後院三個部分。外院有頌德樓、樓前座場及石牌坊;前院有祠門、廂房、中殿;後院有中殿、廂房、正殿建築。 頌德樓面闊三間,朝北與祠門相對。樓內分前後兩場,用隔扇相間,其建築為清同治四年(公元l865)重修,是楊氏後裔追憶先祖、歌功頌德、進行娛樂活動的地方。 祠門三間,面南建於高臺之上。祠前東西各立有石牌坊一座,坊前有古槐數株。祠門l:3兩邊雕有石獅一對,樹鐵旗杆一雙。祠簷高懸“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宿良將”金字匾額;門楣上懸彩繪盤龍豎匾,上題“忠武祠”金字,威嚴逼人。

祠門內側有抄錄的宋天子給楊家將的誥敕數十篇,其中有《贈楊業太尉中書令》、《加封楊延朗開國公誓券》等。 中殿居祠堂正中,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是通前後兩院的過殿。殿門上方高懸“氣壯山河”題匾一方。殿內牆壁上懸有清同治十年(公元l871)三月所制的《楊氏封秩》題匾五方。並陳列著楊家將活動遺蹟系列圖片及宋太祖賜楊延平的金鑾駕仿製品。 後院有東、西廂房,內陳列“六郎劍”、“五郎鐵棍”、“穆桂英甲冑”等楊家將遺物仿製品和天波府模型。廂房牆壁上繪有楊家將故事的壁畫。東廂房北側廊下,有四通石碑,其中有元泰定元年(公元l324)刊刻的《弘農宗祖圖》和天曆二年(公元l329)刊刻的《題世將楊族祠堂碑記》是研究楊氏家族寶貴的文物資料。 後院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殿內有“敕建”、“忠勳世美”、“千秋忠義”、“威鎮華夷”題匾。明間廊柱上楹聯“豐功偉烈著邊疆勇冠千軍稱無敵;浩氣英風留古塞聲威萬代佩長城”是楊家將精忠保國、滿門忠烈的真實寫照。殿內正中神臺上有楊業和佘太君塑像;兩側神臺分別有楊業八子塑像;東西南三面是楊氏後代英賢名將塑像計二十二尊。 後院院中有鹿蹄石一塊,高約2米,雕刻精美,上有鹿蹄印跡,其中蘊藏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記錄了楊家將後裔楊友、楊山到鹿蹄澗村安居樂業的經過。 祠內存有宋代遺傳下來的《楊族族史卷軸》,為楊家世代相傳的“五通”之一。卷軸長8.1米,寬0.39米,素絹織就。

卷軸中裱有黃綾御旨一幅,楊家歷代武將名臣的傳記四幅,畫像五幅,讚詞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於乾道元年(公元1165)加封楊業第八代孫楊存中為昭慶軍節度使的黃綾敕,其上文字清晰,玉璽印跡隱約可辨,卷中還有楊存中的畫像、傳記及讚詞,並且有范仲淹的一首贊詩。 楊忠武祠不僅是祭祀楊家將豐功偉績、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愛國教育的大課堂,而且薈萃了宋、元、明、清數代珍貴文物。近年來,已受到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得到海內外楊氏後裔在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修繕彩繪一新,為代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尚書園遺址 楊尚書園是楊震第二十四代孫楊昭儉的故居,其遺址在華陰市碾峪鄉雙泉村附近。此處南依寧秦古城,北瞰黃渭波濤,靈泉繞階,池蓮映日,自然風景優美,人文內涵豐富。舊時因通往關中的驛道由此經過,故交通便捷,群賢畢至,是一處雅靜宜人的風水寶地。 楊昭儉,字仲寶,是唐宰相楊嗣復的後代。史書記其少敏俊,後唐長興中年(公元932)登進士第,曾任成德軍節度推官,拜左拾遺,直使館。由於他與中書舍人張昭遠等編修後唐《明宗實錄》,書成後,升任殿中侍御史。後晉天福初年(公元936)以才、德被晉帝石敬瑭看重,委以重任,不到一個月時間又遷為職方員外郎、虞部郎中兼知制誥,封賞有加,為時人稱道,也被朝中權臣忌妒。晉高祖石敬瑭卒,楊昭儉被有司彈劾免官。晉亡後,周世宗柴榮愛其才,召入翰林為學士,曾任工部尚書等,宋太宗時加任禮部尚書。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楊昭儉以疾告老,隱退華陰故居。其《自題家園》詩便是他晚年生活及精神狀態的真實寫照。

詩曰: 池蓮憔悴無顏色,園竹低垂減翠蔭。 園竹池蓮莫惆悵,相看恰似主人心。 由於歲月流逝,時代變遷,園內所有建築已不復存在,遺址已夷為農田,唯靈泉如故,池蓮依舊,主人的傳說歷歷在耳。 貴 妃 池 貴妃池在陝西臨潼驪山北麓華清池內。是唐玄宗貴妃楊玉環在華清官裡的專用浴池,亦稱“妃子湯”.因池中有白玉雕琢的芙蓉,故又稱“芙蓉湯”.唐朝王建有《溫泉宮行》詩以志其事,詩曰: 十月一日天子來,青蠅御路無塵埃。 宮前內裡湯各別,每個白玉芙蓉開。 貴妃池側舊有小亭一座,傳說是貴妃洗浴後晾乾頭髮的地方,稱晾發亭,今已無。 因池處於驪山溫泉區內,水溫常年都保持在43℃左右,是洗浴和療養的最好去處。由於李隆基對楊貴妃的百般寵愛,楊玉環在這裡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露時。”詩句,是她當年在這裡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朝末年,貴妃池與華清官同毀於戰火。南宋紹興五年(公元ll35)朝廷為了恢復華清宮的原貌,重新開鑿石渠,引來泉水,並在池中以白石雕成蓮花形狀,使池不僅恢復到唐時的華貴富麗,而且更具有詩意和文化內涵。於是,華清官舊址成了當時有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不少權貴、士大夫也專程來貴妃池洗浴。明清時,朝廷重建華清官,貴妃池仍處於建築中。近年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貴妃池畔又增加了樓閣亭榭,雕刻了貴妃出浴白玉塑像,周圍還廣植花木,觀光的遊人皆賞心悅目。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即楊玉環墓,在陝西省興平縣西馬嵬坡。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由於近衛軍馬嵬驛兵變,楊玉環被唐玄宗無奈賜死,草草葬於路旁,於是就上演了唐王室貴族階級中一幕愛恨交集的情感悲劇,留下了這轡抔黃土,掩埋了千古風流。

墓地為陵園式結構,面積約3000平方米,墓冢為磚砌圓形,墓側立有“楊貴妃之墓”石碑一通。墓周繞以牆垣,並建有園門,門楣題“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字。園內還有歷代名人遊陵後的碑刻題詠多處,大多表達了對楊玉環當年含冤而死的同情與惋惜。如唐僖宗李儇的《幸蜀經馬嵬詩》寫道: 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 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體更罪楊妃。 這裡還有林則徐《路經太真墓詩》一首: 六軍何事駐徵驂,妄為君王死亦甘。 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 楊家將鎮守處 楊家將鎮守處又名楊家城,在陝西省神木縣東北20公里處,為唐代設置的麟州故城舊址。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 建城,金皇統八年(公元ll48)被西夏佔取。歷經五代至宋、金、元、明數朝,皆為軍家必爭之地,故旋興旋廢,幾經變易。宋代文彥博有《紅樓詩》曰: 昔年持斧安邊州,閒上高城久駐留。 曾見兵鋒逾白草,偶題詩句在紅樓。 詩中所指紅樓即麟州城樓 古城樓建築高大宏偉,是西藩榆陽,東距河朔,南衛關中,北擯河套的戰鬥堡壘。 五代至宋期間,楊業及父親楊信、兄楊重勳、長子楊延朗、從子楊光世等祖孫數代均鎮守此城,以抵禦契丹入侵,所以史書稱楊業為陝西神木人。其後通俗小說《楊家將》即由此敷演,編寫的戲曲、故事均以此為重要背景。現城樓已毀,僅存夯築城牆殘跡。 翠微莊遺址 翠微莊遺址在今五方鄉臺峪口村附近。為睨時贈光祿卿楊呈秀故居。 楊呈秀是明末清初時華陰一代名儒王弘撰的舅父。楊呈秀自四川罷官迴歸故里,便於峪口築園居住。莊園四周山清水秀,春夏之際一片翠綠,故名翠微莊。楊呈秀常邀二三文友,終日留連於山光水色之中,吟詩唱和,淡泊明志,可惜大部分詩稿散失無傳,唯存六言詩四首,還是王弘撰從舅父的朋友手中傳抄的: 其一: 一帶千峰萬壑,四時暮靄朝煙。 高樹危巢宿鳥,斷橋野水平田。 其二: 雜卉參差繞徹,清流回合交門。 兩暗平疇翠浪,煙籠曠野孤村。 其三: 深巷花蔭犬吠,夕陽柘影牛眠。 摘果家家有圃,灌蔬處處分泉。 其四: 庭唳梳翎素鶴,院橫偃蓋蒼松。 功課蒲團竹几,生涯茶臼藥舂。 楊氏山莊遺址 楊氏山莊為楊氏後裔楊端本故宅,其遺址在今夫水鎮西南。 楊端本,字函樂,又字樹滋,潼關衛人,清順治十二年(公元l655)進士,任山東臨淄縣知縣。

時值關門李榕編纂《華嶽志》,楊翼武觀其志八卷七篇,圖文並茂,考證精詳,是自有嶽志以來最宏偉的一部,遂出資使其付梓,印行於世,為後人研究華山留下了珍貴的資料。故今傳世的李榕《華嶽志》被稱為清白別墅藏本。 楊作舟故居 楊作舟故居在晉公子宮,即今東宮村。現楊作舟八世孫楊樹仁居住。其院落位置居東宮村正中,與三官廟跨角為鄰。其房舍面闊三間,座北向南,現存有清嘉慶年間(公元l813-1820)所建的上房三間,對面廈房各四間,二門內外的建築全部拆除。三門門樓鑲有青磚雕刻的“清白傳家”題匾一方,據傳楊震嫡親裔孫的門楣上都有“清白傳家”四字。 楊樹仁的母親楊淑玉,年已耄耋,為華陰知名人士楊天植之後,耳不聾,眼不花,言談舉止多有大家閨秀風範。據她講,樹仁的八世祖楊作舟為清嘉慶年間武舉,隨總督出關剿匪,屢建奇功,官升至守備。曾寄銀給樹仁的八世叔祖,要他置辦田產,然而樹仁的叔祖不行正道,僅用家兄所寄的部分銀兩築了此屋,其餘都花在了賭場。後楊作舟以目疾歸裡,其弟欺他雙目失明,言此屋用料考究,花費若干,所寄銀兩,全部用盡。為了騙過兄長,便將楊作舟引到三官廟去摸樑柱。 楊淑玉老人還講,自這院房屋蓋好後至今l80多年問,只在爺爺楊福禮手中揭瓦、亮椽過一次。房脊兩頭原有青磚雕刻的張嘴雞一對。據說只有於朝廷有功的人家屋脊上才允許有此種屋飾。一般人家屋脊雖可有雞飾,但不能張嘴。 屋院前門外原矗有鐵旗杆一座,毀於國民黨部隊。還有古槐一株,古不知年,樹圍合抱,樹冠蔽天,今已無

家譜序言--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楊氏家譜家譜序言

最西部的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一段黃河沖積出的綿長沙岸上,一座祠堂斂縮簡樸、默然無語,這就是著名的楊震“校書堂”,又名“三鱔書堂”。楊震是東漢著名學者,同時也是當時有名的清官。而“三鱔書堂”,就是人稱“關西夫子”的楊震校書、講學20餘年的地方。 楊震,生於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據史書記載,楊震的始祖伯僑在秦始皇焚書時,把家傳的“六籍”藏在湖縣董社塬(今豫靈鎮楊家村)的一個山洞裡,並在要求代代相傳這一秘密時立下一個規矩———非到子孫成為名儒不得擅取。於是,這批竹簡便在山洞中寂寞地等待著楊氏子孫中出現大儒的時刻。這一等就是300 年。 楊震從小勤奮好學,曾跟隨太常樞鬱學習《歐陽尚書》。他通達博覽,尤其對古文造詣頗深。不到20歲,他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才子。楊震的父親楊寶臨終之時,夢見自己的父親對他說:“始祖伯僑藏書於董社之塬,今汝子震已為名儒,啟而行之,此其時矣。”楊震前去搜求,得到藏書,藏書用“蝌蚪文字”書寫,一般人很難辨認,因此楊震定居當地,建堂校書,直至50歲出仕。出仕前楊震課徒3000,“關西夫子”之名廣為流傳。 校書堂又名“三鱔書堂”,起因是楊震在此講書時,鸛雀銜三條鱔魚落於講堂之前,眾人都以為是吉兆。有記載說:“鱔魚黃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數三者,象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天降吉象,楊震從此出山入仕。他走後,他的學生把兩間草房的“校書堂”,更名為“三鱔書堂”。 現在的祠堂是1994年楊家村在接受海外楊氏捐款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祠堂一座,塑像一尊,石碑一通,整個建築樸實無華。祠堂為仿漢代建築,房頂上覆蓋著仿漢筒瓦。校書堂後是洗筆池,從皇天塬上流下的泉水在此匯成一方池塘。池塘中一年四季清泉汩汩,水草青青。 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彷彿為了證實“三鱔書堂”的來歷不虛,一千九百年後這裡再度上演了鸛鳥銜鱔魚的奇觀。 1999年5月3日,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多位楊氏後裔,組成弘農楊氏尋根拜祖團,在楊家村拜謁楊公祠,並舉行祭祖儀式。當天上午,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群白鸛從楊氏宗祠上空飛過,送來一條鱔魚,正掉在祭祖現場。祭祖團成員頂禮膜拜,口稱顯靈。據稱這條鱔魚被楊家村中學副校長楊成民放池飼養。

源流遷徙--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楊氏家譜源流分支遷徙情況

氏是起源較早的一個姓氏,南北朝的《姓苑》已有記載,現分佈在山東冠縣、唐山、保定唐縣、南京浦口、新疆、河南等地。在全國500個大姓排第420位。 麼從善,山東分支麼氏始祖,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於山東冠縣。 麼純良,河北唐山麼氏分支始祖。 麼桓:通志氏族略:明有麼桓,江蘇無錫縣丞。 麼謙,湯陰人,弘治中任通州學訓導。 麼顯名,山東冠縣南麼莊人,明代為海豐教喻、訓導。 麼喜龍,一級美術師。男,1950年出生。現任瀋陽 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瀋陽市文聯副主席,麼氏書畫館館長。 麼枕生,教授。是國內外著名的氣候學家,我國統計氣候學的莫基人。在他65年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中,涉足氣候學各個領域,尤其辛勤致力於統計氣候學的發展,將統計學理論與氣候學結合起來,建立了統計氣候學。他是我國大學設立氣候學專業的首創者。 麼紅,中央歌劇院首席女高音。 麼興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指揮員、海軍副司令,中將。

家譜字輩--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楊氏家譜家譜字輩

懋義本仁,行雲輝埴淦,懋燻基鉅淙,果然堂鏡灝,樂熙黨鐸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