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多肉配土,說幾句大實話

既然是要說大實話,那就開門見山的說吧。

1

配土多肉圖鑑裡最沒用的一段話

我們經常在多肉植物圖鑑或者品種介紹裡看到關於這種植物如何配土的文字,類似下面這樣:

適合用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土壤種植。建議配土方法:用泥炭土2份、河砂3份、煤渣土2份……

有的花友看到這樣一段文字就會問我,哪裡去弄煤渣呀?河砂是不是就是沙子呢?

其實為每一種植物都寫上一小段配土說明,實在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事實上在植物的原生地,生長著幾百上千種不同科屬的植物,但是這些植物卻在相同的土質上生長得很好。

其實,只要把習性差異比較大的科屬區別對待,就足夠了。

2神馬黃金比例配方都是扯淡的

網上經常有商家會吹噓自己有多少年的配土秘方,配方里面多少多少種不同的植料,然後這些植料之間有什麼黃金比例之類的東西……

我要說的實話是,這些說法都是瞎!扯!淡!

植物是活的生命,不僅每個植物個體之間會有差異,不同的環境下產生的差異更大。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有一個祖傳的健康秘方,以後你就嚴格按照這個秘方每天吃多少粒米,喝多少滴水,睡幾小時覺就能達到最健康的狀態,你肯定不會相信的。那為什麼你要相信某種土壤配比是最好的呢?

負責任的園藝師在提到土壤配方的時候,一般不會說配方的具體成分,而是會強調配好的土是什麼性狀。比如說吸水排水速度啦,土壤硬度啦,彈性啦等等的可感知的指標。我在嗚莎花園成株顆粒土的說明書裡也寫過我的配土思路,介紹了不均勻顆粒是如何實現澆不死、幹不透這個大目標的。

思路永遠比具體的答案更有用。

3別跟我談營養,你知道營養是啥嗎?

單純提到土壤營養,但卻不說是什麼營養的說法都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說到土壤營養豐富的時候,常常是在說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一,我們可能說的是氮肥。第二,我們可能是在說其他的多種礦質元素。

對於肉肉來說,氮肥往往是成長速度的關鍵要素,而其他的礦質元素則是肉肉抗逆性培養的關鍵要素。而且,最關鍵的問題是,一般來說有機植料含氮量比較高,比如說腐葉土,而礦質植料含各類礦質元素比較多,比如輕石和火山岩。

而且更重要的是,土壤裡的營養,不僅僅看絕對值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比例。如果土壤含氮量過高,就會導致肉肉生長速度過快,容易徒長。這時候,即使土壤裡的礦質元素總量並不少,肉肉也沒辦法長得很結實和健康的。

4全顆粒?別鬧了

全顆粒土從來就不是什麼好主意,從來就不是。縱觀整個地球,你也找不到一個植物在全顆粒環境下生長良好的例子。地球上全顆粒的環境,多半都是不毛之地。

全顆粒土之所以會招人喜歡,就是因為它非常漂亮、乾淨。但是植物又沒有眼睛,看不到這全顆粒土裡面這些漂亮乾淨花花綠綠的“石頭子”呀。

你可能被商家照片中生長在全顆粒土中的肉肉的發達根系迷住了。我可以告訴你的是,那些漂亮的小白根是伸長的根尖,只有根毛抓不住土的時候,根尖才會拼命的伸長,造成根系繁榮的假象。

只有能夠比較充分貼合住根系的土壤才適合植物生長。雖然堅強的肉肉在全顆粒土裡確實是能夠生長的,但全顆粒土比其他土壤更好這個邏輯實在是站不住腳的。

5愛粉化的赤玉土,才是好赤玉土

很多花友在執著的尋找更硬的赤玉土,她們希望赤玉土最好不要粉化才好。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兒,如果你討厭粉化,為啥不去用麥飯石呢?為啥不去用火山岩呢?你用赤玉土到底要做什麼?

赤玉土之所以好用,就是因為它是會粉化的東西。本身是顆粒,隨著根系的生長不斷粉化,貼合在根系上,讓根毛能夠抓住,吸收其中的礦質營養,這就是赤玉土最好的地方。

如果不想讓赤玉土粉化,高溫煅燒它就好啦,只要900度,赤玉土就會粘結成陶粒一樣的硬東西,再也不會粉化了。

話說你為啥不去買陶粒直接種花呢?

6抓土還是板結?這可不一樣

有的花友看見土壤被根系牢牢抓住,結成一個花盆形狀的土塊,就認為土壤板結了。

但有的時候土壤真的板結成一個花盆形狀的土塊兒了,卻被認為是肉肉根系強大,抓土抓的牢。

其實,如果你用的是顆粒比例很高的土壤,板結這個問題是很少會發生的。反之,如果你用了那些泥炭比例超高的所謂營養土,反而常常會板結。

判斷土壤是否真的板結的簡單辦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澆水。當你澆水時,水分應該迅速被土壤吸入並且下滲。如果水分下滲速度很慢,能在土表形成明顯的積水情況,那毫無疑問,土壤已經板結了,儘早換土吧。

7你用不了人家大棚自用的養植土

大棚裡的肉肉常常很漂亮,這沒錯。但是從大棚裡的肉肉狀態好就推出大棚裡用的土壤就是好土壤這就不對了。

導致肉肉漂亮的關鍵因素是陽光溫差和溼度還有專業化的養植方法,並不是土壤。

相反,出於成本考慮,大棚的土壤常常因為成本需要而降低標準。

所以,所謂的大棚多年自用配土秘方很可能根本就不適合你家的環境。窗臺肉和大棚肉的養法不會一樣,所以也別追求用一樣的土。除非,你的核心目標也是便宜。

關於多肉配土,說幾句大實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