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高台之台

万有文

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1

高台是一个台文化非常丰富的地方,不但县名与“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县内“台”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高台的有娀氏国主就为其女简狄修建了九层楼台,始为高台最早的“台”。这个在《吕氏春秋·音初》中就有过记载:“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楚辞·离骚》中也记载了简狄之“台”的情况——“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有娀在哪里?《淮南子·地形训》中说:有娀在不周之北。不周山即共工怒触之山,也就是祁连山。不周山原为一个四方形的山,典型的南北相狭的河西走廊地形,也就是古文献中常说的昆仑之墟。后被共工撞破,才变为不周山,有娀之墟或昆仑墟者,墟,即为坏的意思,即为不完全之意。古代昆仑者为我国神话起源的中心地带,早期的人文始祖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所以,祁连山当为我国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一个精神上的昆仑山,而非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史记·殷本纪》中又说:“桀败于有娀之虚,桀走鸣条。”这里 “虚”同“墟”。有娀之墟即为昆仑墟,也就是不周山。那么,即为不周之北,也就是在祁连山之北,也就是高台一带。简狄在高台的说法即是成立的。从榆木山和合黎山发现的岩画,以及六洋坝史前遗址说明高台在远古时代是有人类活动的。

有娀氏为什么要为其女修建九层楼台呢?《山海经》中记载说,当时简狄已为帝喾的次妃,跟随帝喾西巡,顺便回家省亲,有娀氏为迎接帝王的到来,亲自命人在弱水湖畔修建九层楼台,并用美玉装饰,楼上还置放了鼓乐等器乐,用于在宴饮间起舞助兴。作为一个诸侯国,迎接天子的到来修建这样的楼台并不过分,期间不乏谄媚之意。但从帝喾娶有娀氏之女来看,两族的关系也是极为亲密的。

其实,有娀氏建国,由来已久,与黄帝部族的关系自古就非常亲近。有娀氏实为从女娲氏传袭而来,后在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即为神话中所说的九天玄女。因是有娀氏自古生活在弱水河畔,四周为玄山,后称为合黎山,玄而又玄即为黑,黎者也是黑的意思。玄山也就是黑色的山丘,所以此间的水又叫玄丘之水。此间之女自然叫九天玄女。在黄帝蚩尤之战中的九天玄女应该为当时部族的一个首领,而且为一母系氏族部落。对于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神话中,有说是西王母的,也有说是九天玄女的,也有说是魃的,但他们最后的封地都在昆仑弱水。

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有娀氏本身就生活在弱水一带,魃最后说是封到北地,赤地千里,也正与西北地理特征相符;西王母的大本营就在昆仑山一带,从《山海经》中描述可知,《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也是一个生活在昆仑弱水旁的母系氏族部落,戴胜,一种羽翎鲜艳的鸟;而且是虎头面具,身后还缀着一条老虎的尾巴。这俨然是一个部族首领兼巫师的装扮。再从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九天玄女魃来看,为鸟首人身;简狄误吞鸟卵而生商,被视为东夷之始祖,而西王母头戴瑁珄,最开始西王母的形象也是鸟首人身之形,所以,魃、西王母,简狄实际上都是同一神话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其所在部落发展壮大以后,以扼据昆仑弱水,发展成为后来的有娀国,成为黄帝部族的有力支持,并世代与黄帝部族交好。

所以,古文献中所说的西王母之瑶台,与简狄之瑶台实是同一回事。西王母住昆仑山,上有瑶台,下有瑶池。简狄之瑶台,近邻弱水,神话中所说的西王母之瑶池实际上就是指祁连山下的弱水大渊。当地球经过第四纪冰川期后,山上的雪水都融化流入山下的狭地。昆仑山早期为四方之山,也就是四周都癃闭关塞,水在山下越积越多,形成一个大渊,浅的地方几米深,深的地方达到几十米。所以自古都说弱水中鸿毛不覆,舟影无踪。在河西走廊形成不周山或昆仑墟之前,弱水四周生活着诸多的民族,毕竟人都是要依水而居的,像在张掖境内的黑水国遗址、民乐的东灰山,包括我县新坝六洋坝史前遗址基本都在台地,这说明当时祁连山一带水源丰富,而到后来由于气候变得干旱,水量减少,加上后期的洪水疏导和治理,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山狭地带水流出,陆地得以裸露出来。以致于山下弱水中的水流干,此地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沙化,此处也就不再适于人居住,部落纷纷向其他地方迁徙。

历史虽然过去千年,甚至万年,但美好的神话传说一直流传于民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简狄这个与高台有着千丝万缕的奇女子,透过她的神秘面纱——我们不仅又看到高台最早的简狄之台,还发现了她隐隐与西王母瑶台、瑶池有着某种关联。瑶台,在这里成为美玉装饰的楼阁住所,这是在显示一定地位,有着某种权利的人才会有的居所。

2

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除此之外,高台的“台”还与一些“土台”相关。

土台相关的信息是巨大的,有历史的,神话的,考古的,并延伸了人心里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一种权威,一种在历史里蜇伏的家族、部落以及国家,在这里却演化成了王候将相们的墓葬。

在高台,这种“台”的存在是普遍的。在西南骆驼城西滩村,这种台基式的墓葬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墓制形式。这些土台集中与集体暴露于西滩村方圆五公里的地界上。当我们看到一些方形的土堆,豁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时,我们的心灵是好奇的,也是惊讶的。不知道它又与怎样的神话、历史存在着某种关联。

在最开始的流传中,这些土台被误认为是当时某个历史时期将军们的点将台。但后来随着那些土墩裸露出一些盗洞后,才发现长期以来流传在本地的传言是错误的。

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点将台,而是一个个墓葬。但如此招摇地修建墓葬,就不怕招来盗墓者吗?事实也如比,所以,高台现存的这样的土墩墓几乎都为空墓。但其颇为壮观的墓葬形式,作为台式墓葬的研究在考古界引来颇多的争议。其实古人设制这样墓葬的时候,也想到了被盗的可能性,天然的沙土结构就是很好的防御体系,本以为在上面罩上这样硕大的土台便可掩人耳目,但一旦被发现这土台之下是古墓,便有盗墓者跃跃欲试,奈何一代又一代盗墓者前赴后继,加上后来盗墓技术的发展,让这些台式墓葬惨遭祸手。现在,我们面对这些台式墓葬大多既无法考证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也无从考证一些历史的成因。但从壁画砖中和零星的文物依稀还能辨别出于魏晋时期。

按照当时魏晋风俗,普通人家是无法葬起这些土墩墓的,以这种高档奢华的土墩墓很显然是当地的一些望族,或者是王侯将相、郡守等当地官者,才有能力有资格修建这样的墓葬。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墓葬是何其简单:一口棺木,几个陶罐,就算完事,有的甚至连棺木也省略了。看着都有些心寒,足可以说明当时社会等级的森严,社会贫富差距巨大。那些世家大族、王候将相的墓葬不但是青砖筑成,有高大的照壁,宽敞的墓室,而且还不止一个,从没有盗掘的极个别墓葬看到里面的藏品极为丰富。坟地外围也与一般百姓有很大不同,坟地外围多为土台高筑。据文物局专家介绍,这些土台之上原本还有木制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那些建筑早已朽坏消失。

3

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而另一个与此相关的台却与本县的县名有着莫大的关联。今人多以这台上曾修筑的寺庙门口的楹联追寻咂摸着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句“台虽不高,县名因此而立”,就将本县由来与此台扯上了关系。既然是“不高的”一个台,为何能牵动一个县的历史?它到底有什么来头?

《甘州府志》中曾记载说,高台县城西十五里有土台高约三丈,传为西凉王李暠所筑,后人建寺其上。这段文字说明了三个信息,一个是县城西的土台高约三丈;二是台为李暠所筑;三是台上原本有寺。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李暠的大本营在酒泉。高台在当时一段时期是在李暠的统治范畴,李暠为什么要在高台这么一个位于西凉国边陲的地方如此兴师动重建这么个台呢?

在当地也曾一度传为西凉王李暠的点将台或军事瞭望台。如果是点将台,难道古人点一次将,就要费这么大周章修建一个土台,岂不是荒唐之极吗?再看,军事瞭望台的说法也有些站不住脚,此地有建造的汉长城及烽燧,作为军事瞭望,多为高山峡口的军事要塞之地或安营扎寨的城楼上修建,在这种建筑上设立瞭望台,其高度也达不到瞭望的要求,再者李暠何以要在高台这样相对于西凉来说统御能力弱化的地方建台?对当时的西凉来说,尽管李暠也有野心想统一河西,但不料之后便遇上了北凉这个劲敌,一次意外的战役之后,李暠便失去了建康,即高台的一大半土地。所以对当时弱化统治的高台来说,李暠在此建瞭望台,而且是土制的,丝毫没有必要,倒不如搭个木架,站得高又看得远,岂不省事?

既不是点将台,又不是军事瞭望台,那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墓葬。从骆驼城西滩村的台式墓葬来看,这“土台”应基本为同一时期,既然骆驼城的为墓葬,高台县城西十五里的土台也应为墓葬,而且应是当时极为重要的人的墓葬。那么到底是谁的呢?

从李白家谱记载可知,李暠为李白之祖,而李广又为李暠之祖。李广曾战死河西,尸身不存。不存的原因是不知道葬在哪里了。李暠曾追认李广为其先祖,为先祖立碑建坟,无可厚非。而一些文献中也记载了李暠筑台的这一事件,是为滴血认亲,还是另有深意?总之,这种台式墓葬也是符合当时时代气息的,李暠的目的也只是追根寻祖。从一些史料记载中可知,李广生前战斗之地,延伸到玉门、敦煌一带,而李暠为什么独独在高台城西建台?那就是李广身前确实葬在台子寺。这也就解释了李暠为什么一定要去高台城西筑台的原因。

而致于古人为何要将墓葬修得这样招摇于世,一是为显示身份,二是为便于祭祀和辩认。但却忽视了盗墓贼这个千百年不能苟除的历史病症,最终被洗劫一空。

4

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在台上建寺,已是唐后期的事了。寺却与一个中国人人皆知的和尚分不开。

其实从玄奘西行取真经,之前已有和尚西去取经了。只不过当时的玄奘引起的轰动效应更为广泛一些,加上当时佛道两派之争,已到水火交融的地步。从《西游记》中透射出的,佛教为更有力地推行教派统治,他们最终还是将手伸向了统治阶级。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统治阶级认可了,设为国教,才能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被得到认可。从《西游记》中释迦摩尼说中土多为“愚妄之民”到唐代后来的几代帝王都推崇佛教、大兴土木、建寺修院来看,很显然佛教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一点与玄奘是分不开的,玄奘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至少他的这次西行,对中国后世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在中国大地上便兴起了佛教热,修建寺院,包括高台城西土台之上修建颇为壮观的台子寺。

高台本地传有玄奘过黑河时,将经书遗落水中,在土台之上晾晒经卷而得名的说法。有人也曾怀疑如若当时玄奘晒经,只要找到一块空地即可,为何要费力地到那土台上呢?很有可能是当地百姓听说有高僧从印度返回,受邀于当地百姓,在土台上为他们讲经说法,驱除邪灾。土台之上可能还有简易的庙式建筑,玄奘是暂时安歇在上面,一些被当地百姓帮忙搬来的经卷,有的还未完全晒干,便在其上再次打开晾晒。

从当地老人的记忆,在六十年代拆庙之前,庙中供奉的除如来佛祖、弥勒佛、观音菩萨外,还供奉有唐僧师徒四人的雕像。可见,唐玄奘取经过此地是肯定的。由于玄奘之故,加上后又在寺中为其塑身,所以此寺香火极为旺盛,方圆百公里内常有人赶来烧香拜佛。后来,台上寺庙被毁,只留有一个周身长百步的土台。台依然被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人们听戏的天然戏台。往往是台前台后各立两根杆子,拉上幕布,台上被这样简单布置一下,这戏台便也成形了。加上此台本身就有些高度,已基本满足大家听戏的要求。

后至七八十年代,村上为方便戏班演员,还在台下挖过一个房间大小的洞穴,演员便在洞中化妆换服装。不过,不久土台坍塌,此台最终成为一堆土。后来,听说,县文物局还组织专人对此台进行了挖掘,来验证台下是否真有李广的墓。但最终一无所获。直到今天,天水李广故里也只是个李广的衣冦冢,李广真正的墓依然没有找到。但台子寺之台传为李广墓的说法由来已久了。并且史书中明确记为李暠所筑。是因时间太久,李广尸身不存?还是这里遭盗掘,墓早已不存?在李暠修墓之前已然是一座空墓,就连尸身也早已不知所踪。毕竟李广与李暠中间相隔了近五百多年。李暠只不过为纪念先祖在形制意义上建了这么一座古墓而已。

尽管如此,但正是此台,成就了高台之名。

明朝初年,开国大将冯胜平定河西,因城西有土台,遂在此设立高台守御千户所。

雍正三年(1725年),才合镇夷守御千户所与高台守御千户所,称高台县。县名至今沿用。

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高台县境内的高台,是西王母的瑶台,还是李广的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