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

阿游有一学长曰无衣,近日学习格律废寝忘食。阿游深觉其有格物致知之能,欲就而学之,被无衣严拒。

阿游:“学长为何敝帚自珍?”

无衣:“非兄藏私也,乃夫子所教。神韵不成、风骨不显、格调不高、境界不申,则意境不入,不得习格律之法!

「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阿游不舍:“何为神骨格?“

无衣无奈,耐心道:

“生动传之曰神,余味无穷为韵,此诗之神韵也。”
“动人魂魄为风,质地刚健为骨,此诗之风骨也。”
“立意高标为格,义深且浑为调,此诗之格调也。”
“得常人之不得为境,入常人之难入为界,此诗之量尺也!”

「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阿游不明所以,紧追:“请师兄举例解惑!“

无衣翻了翻白眼,负手而立:“汝兄能知其意,已经超越诸位同窗太多!若再举例,岂不愧煞学中诸君!“

时,周围十数位同窗正围而观之,闻得此言,齐刷刷大拇指下翻。

无衣忙讪笑拱手:“各位同窗,可否再鉴赏一遍鄙人的《行香子.屁说》?夫子也曾十分称赞的呢!“

众人哄笑,掩鼻疾走。

「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


神韵说

传于南北朝,初用于图画品鉴。望之传神、生动是为神,如能品出画外之意,则是韵。后严羽、王士祯等人提出"神韵说"作为写诗的标杆,其主张为神清、无烟火气,此说略有偏颇。

神韵之要如夫子所说,无论是田园派,还是豪放派,又或者婉约派,只要传神而绵味者,皆驻神韵。

「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


风骨之说

始于南北朝刘勰。诗的内在精神有力量、能感染人,此为风。语言拥有拙、实、清健有力等表现力,此为骨。文以气为主,体现真性情,是为建安风骨的标志特征。

此说至今沿用,不曾有改。

「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


格调之说

源于唐代皎然、宋朝姜夔和明朝李东阳等。其论调以高古为格、以声律为调,此亦偏颇之说。

格为诗之风度,体现的是诗人的立意、胸襟和气度;调是风格,或说理、或释义、或哲思、或入微,李白之蜀道难、杜甫之兵车行、苏轼之明月几时有,莫不是如是。

上述三种学说传至今天,以王国维之‘意境说’来判断,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故此,夫子在此重申此三种学说,拾前人雅慧,而得自己之真章,愿以示人也

「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


境,诗之量尺也

境是一种诗的领域,此境或让人身临其境,或让人深悉其理,或让人感同身受。但是,这种境不是模糊的,不是粗犷的,不是残缺的,而是能全面、细致地体现出创作者所直授的境

所以,夫子说,此境常人不可得,此境常人不得入!

「阿游学诗记」第五回:神韵风骨铸格调,诗有魂魄境乃成!


结言

夫子以为,上述三种学说又可以统一在王国维提出的‘意境说’之下,风骨、格调、神韵都是依附于诗词的描述性概念,各自都有内质和外表的区别,只有‘意境’才真正触及到古典诗词最美丽、最深刻的灵魂部分。

注: 无衣,即头条诗狂【我为板砖狂】,大家可以去围观他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