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又名“莲花渚”,无锡太湖十五渚之一,据《开化乡志》记载,南唐(937年--975年)驻军设营无锡南部太湖岸边的军嶂山下,在这里插上了白色飘带的旗帜,所以得名“白旄渚”。白旄渚上有自然村落“白旄村”,整个白旄村分为白旄前湾和白旄后湾两个小村,共有300多户人家,700多口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白旄规划为无锡市的果品基地,种植杨梅、柑桔、桃树,现在又发展了茶、葡萄、枇杷、醉李等品种,经过数十年辛勤培育均已进入盛产期,尤其是杨梅,有口皆碑,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 máo),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白旄的出处《书·牧誓》写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也有白旄作为军旗的描述:“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 绍 登坛。”;白旄的第二层意思是比喻出师征伐,在白居易的 《七德舞》诗中写道:“白旄黄钺定两 京 ,擒 充 戮 窦 四海清。",其中,白旄黄钺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太湖白旄渚上有白旄村,白旄村又分为白旄前湾和白旄后湾,白旄前湾位于白旄岭前,曾是白旄生产大队的驻地,白旄后湾位于白旄前湾的北面,让我们先看看白旄后湾。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刚进入白旄村,就看到了路边卖橘子的老乡,只要是水果成熟季,白旄村的路边都可以看到果农们摆上一个小摊,向过路人销售自家产的枇杷、杨梅、醉李和橘子,价格不贵,关键是很新鲜。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村民的房子大多是二层建筑,建在湖边的山脚下,周围都是茶林、树木和果园。在白旄渚还有一个白旄玄通庵,旁边有一石臼,传说是当年军队的遗物,其实是修船打油灰用的,玄通庵后改为白旄小学,革命者沈忱白曾利用教师身份在这里进行过地下革命工作。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一条可以双向行驶的混合公路穿村而过,路边有村舍、茶林和果林,还有整齐的行道树,高大的香樟树是在江南无锡看到的最多的树种,四季葱绿,即使到了冬天,别的树都落叶了,唯有香樟树还是那么枝繁叶茂,充满生机。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村中的公路边可以看到几家餐馆和商店,但都已是人去屋空,听说,从2008年开始,为了城市建设,太湖边的白旄村也在改造计划内,太湖边已经有一些房子拆迁了,路边这家“知青酒家”也早已是人去屋空。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在白旄村边一个显眼的位置,看见了这块警示牌,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到这里游玩的城里人误采野蘑菇中毒的事件,太湖边山里生长的野花野果很多,在分辨不清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采食,这块牌子上的话不是危言耸听。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有大片的果林和果园,为了驱赶啄食果品的鸟类,果农们做了不少类似于稻草人的东西,立在果林中。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听白旄的老人家讲,白旄渚以前地处山区,山高林密,没有公路,交通不便,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村民们出行很困难,买个东西都要翻山到镇上采买,那时候娶媳妇也要抬着轿子,接亲的队伍也要走山道出去,由于白旄渚的闭塞,曾经还是逃犯们的藏身之地,现在好了,政府修了公路,还有了公交汽车,太湖边的小山村与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3年前,我第一次去白旄渚,先去了白旄村公路南边的白旄前湾,就是沿着这条灌木丛中的小路,一直走到太湖边。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2014年看到的白旄前湾,我还清楚的记的,那天是个大雾天,当我走进白旄前湾,看到眼前是有大面积的灌木杂草,也有一块块的庄稼地,远处山边散落的农舍在雾气中时隐时现。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听说,靠近太湖边的陆地上,以前也有湖畔人家,后来陆续拆迁了,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乡还是留恋这块地方,就在空闲的地方种一些蔬菜,老乡说,我们一辈子都是干农活的,也没有其他手艺,一天不干点活儿浑身不自在,呵呵,每天下地干些农活,还能锻炼身体,不是挺好吗?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虽然太湖边白旄前湾以前的民居没有了,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但也有她充满生机的场景,挺拔的树木、盛开的野花,还有花间纷飞的蝴蝶,想象这里以前原生态湖畔小村的模样,有多么美好。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的湖岸,看见数百米的加固堤岸。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在白旄渚堤岸上遇到了一对儿来自外地的老夫妻,他们是大堤施工单位雇佣的看护大堤的,他们老两口吃住在大堤旁的一间小屋里,除了看护施工材料和工具,每天都要到大堤上巡视,其实也很辛苦。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太湖堤岸的北面是很大的空地,空地之间是一条大型车辆压出来的土路,据说原来这里也是民居,后来拆迁了,不知道多少年以后这里将有什么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护堤大坝下面,看到湖边遗落的渔网。对于太湖白旄渚来说,那种“一湾湖水一只船,一位艄公一柄竿。”的渔家景象,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太湖边的白旄渚,有一个很长的湖湾,湖边的陆地上植被茂密,草木丰盈,几棵枯树浸没在水中,周围安静的只有湖水的声音,说实话,一个人走在白旄渚的湖边,就像第一次听到“白旄”两个字,有几分悚然神秘的感觉。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从白旄前湾向北过了马路就是白旄后湾,这里还有很多房子,也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从荒凉的白旄前湾到了白旄后湾,终于感觉到了这个太湖边的小山村还有很多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这是那年我们穿越军嶂古道途径白旄村看到的景象,白旄后湾村头的池塘,一位村妇正在池边清洗蔬菜。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村正在地里干活的老人,太湖边这些小村庄,老人们都很勤快,在田里地头看到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除了打理自家的果园,还种植一些蔬菜和农作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也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这里长寿的老人很多。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这是白旄村坐在自家房前的老人,一条小狗,几只猫咪,还有几个小凳子,路过小院的乡亲们可以坐下来,歇歇脚,唠唠嗑,随和安详的感觉。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村的房前屋后,看到了老乡们饲养的白鹅,摇头晃尾,自由自在。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在废弃的房屋前还看到了成群的鸡,在四处觅食。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房后的一个小池塘边,一个小伙子正在钓鱼,这里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一手垂钓的本事,也许因为打小就生活在太湖边,他们很小就喜欢到太湖里钓鱼摸虾,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个年轻人用苍蝇作为诱饵,钓上了不少野生鱼,很神奇。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这几年,去了很多次白旄渚的白旄村,看到小村庄拆迁改造的场景,临近太湖的白旄前湾很多房子已经没有了,修筑了太湖堤岸和湖边硬化加固工程,大片的空地上不知道要有什么新的建筑进行建设,在白旄后湾同样看到了很多没有完全拆除的房屋,不晓得这个古时军旗飘飘的南唐军队营地,无锡知名的果品种植基地的白旄村还能存在多长时间?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这是我2年前穿越无锡军嶂古道C线,站在军嶂山顶看到的白旄村,东南方向山谷里的村庄就是白旄村,村边上就是白旄岭,也是军嶂古道C线的最后一个山地。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前面说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白旄就规划为无锡的果品基地,种植杨梅、柑桔、桃树,现在又发展了茶、葡萄、枇杷、醉李等品种,经过数十年辛勤培育均已进入盛产期,尤其是杨梅,有口皆碑,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白旄渚果农,靠着勤劳耕种,每户的平均年收入都在2-3万元,种植果品是白旄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这是白旄渚老乡们的杨梅果园,果园之间有一条蜿蜒的小路,可以登上白旄岭和南象山。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每年的10月到11月,是白旄渚太湖蜜桔成熟的季节,与其他太湖十五渚不同的是,白旄渚的桔园没有篱笆和栅栏,果农们都知道自家的果树,没有乱采的现象,当然外来人和游人到这里来的也不是很多,这是我在白旄渚的山脚下,看到了超大的桔园,沉甸甸的蜜桔挂满枝头。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老乡们在自家房前屋后也种植了果树,还用鲜花点缀,这是在白旄渚看到的盛开的鲜花和黄灿灿的枇杷。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在白旄渚的白旄岭下,看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无锡状元孙继皋的墓地。孙继臬(1551-1610),明朝无锡双河人(今天的无锡山北地区),万历二年考中状元,在无锡历史上的五位状元中排第二位。孙继臬在吏部任内,凡所奏疏不下三、四十次,为很多因直言罹祸而遭贬谪的有识之士多方辩护。后因谏万历帝亲送太后出丧,被解归里。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九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被誉之“东林九老”。六十一岁时,病卒在家,追赠为礼部尚书。孙继皋能文善书。《孙宗伯集》入《四库全书》,是无锡惟一状元文学家。位于白旄村的孙继皋墓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文革”中,墓地的石人、石马等建筑遭毁,树木部分被砍,只剩下孙继臬乳母的坟墩,1984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对孙继臬之墓进行修复,1986年7月列为无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孙继臬墓由孙氏族人筹资,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花了2年时间重新修缮,原先荒草淹没的景象不复存在,又呈现墓地肃穆情景。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2017年的秋天,我又去了白旄渚,在白旄后湾一户老乡家院子里看到晾晒的东西,太湖边的村民都有晾晒的习俗,什么虾干、雪菜、鱼类和腊肉等等,天气好的时候,都会拿出来挂在门前的院子里,风干晾晒之后,留着在冬天食用。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后湾看到的老房子,屋外还有晾晒的衣服,成剁的柴草,楼上还听到老乡聊天的声音。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白旄村,村头田地里,一位挑着扁担的妇女,正在挑水准备给地里庄稼施肥浇水。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时南唐军队的营地,渐行渐远的湖畔人家

时光流转,岁月也在改变着太湖白旄渚的容貌,昨天的模样儿今天有些看不到了,今天依然还在的老房和池塘,明天也许就不复存在了,数百年帆行鸥影,数百年桨声橹网,随同时间的潮水,那些关于白旄渚湖畔人家的老宅、老树、老街的记忆,逐渐淡化远逝,最终涌向了岁月的另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