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从热捧到抛弃经历了什么?

翩翩起舞讲算法

前几天路过河南信阳,看到一个楼盘的大幅广告,宣传的点就是“于丹要来了”,这还算事给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被抛弃了”,但是,她也许正在走近三四线小城市,大把地捞着出场费呢。

其实,大把捞出场费,可能正是于丹逐渐被抛弃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走红,甚至嫌弃了全国性的读《论语》的热潮。当时,于丹只是北师大一个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学院,但是很难达到文学院的学术要求,就到了北师大艺术学院,她的学问不行,但是课讲得很好。她最开始是在央视节目组帮忙,结果大家说,于老师,要不您试试吧——她就那么火了。

于丹的走红,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中国经济经过90年代迅猛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的渴求空前强烈,央视嗅到了这种需求,打造《百家讲坛》,易中天讲三国,火得一塌糊涂。于丹上去讲,也是火;再换一个阎崇年讲清史,照样火。

应该说,于丹是非常聪明的。她趁着节目的火爆,把自己讲《论语》的书卖了几百万册,赚了很多钱。她到各地演讲,出场费都是几十万。这完全是名气带来的财富,所谓的“眼球效应”,而缺乏真正的学术根基。她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明星,而不是大师,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来变现,来挣钱,毫无疑问,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请她都请不到。

于丹没落的种子也就在那个时候种下,她没有去发展自己的学术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断地“复制自己”。文化明星也换代很快,百家讲坛早就没人看了,现在是各种《最强大脑》或者“见字如面”之类的,于丹那种鸡汤式的解读慢慢过时了,真正感兴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导,而不感兴趣的,则被别的花样所吸引。

于丹在讲坛上被轰走,好像是在一个大学的讲座,对大学生来说,她讲的东西显得过于肤浅了。但是,这种遭遇也告诉了她自己本抛弃的现实,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线城市走穴上,毕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线城市,还需要一个阶段。


张丰

她最初火起来是在2006年10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她依靠对《论语》和《庄子》两部经典著作进行了非常独到、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解读而闻名海内外,可谓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天天到处讲!

但实际上,当我们慢慢从她的解读经典的狂热中冷却下来的时候,却发现,她所讲的那些所谓的大道理,所谓的心灵鸡汤,在刚一听起来非常的对,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再结合现实的生活,却发现一点也用不上,只不过是给自己的心增加一点安慰罢了!

据别人所说,于丹的古文功底其实是非常差的,但是她的口才非常好,虽然以她的能力去讲解论语还不够,但无知者无畏,再加上他的舌灿莲花,虽然有人说她是精英 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她让千年的经典走进了普通大众的心,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

关于这个问题,小伙伴有什么看法,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龙堂娱乐

看过于丹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也读过几本她写的书,总体感觉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研究优势,向不太懂这个领域的大众传播知识,有点“降维攻击”的意思。

本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传播传统文化,利国利民,但她对所传播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不知是故意所为,还是她的水平如此,通俗过了头,矫情过了头,就变得很LOW了。

这种方式刚开始很通俗、很接地气,也容易被大众所认可和追捧,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大众发现,她讲的东西的价值,并没有什么卵用。

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在书店看书,看到于丹讲唐诗宋词的一本书,同时又看到蒋勋读唐诗宋词的一本书,水平和境界,可以说高下立见,那次感受真的非常深刻。


书香贝贝

似是而非之言

于丹之言,在当年让你看了之后立马感觉非常有道理,言论依旧可现在不是当年,当年空理(鸡汤)之言不像如今这样泛滥成灾,又趁着百家讲坛是在火的时候被推送台前,所以当时很多人觉得“饱受洗礼”就无不为此叫好了,故而就火了起来变成了所谓的“空理魔祖”。但是这番似是而非之言能经得住考验吗?现在答案已经非常明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礼记·学记》之篇阐述了学之道,也表述了一下为师之道。光用别人的观点来讲述毫无自己的真正见解是不能为师的,不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去讲述问题,怎么能为师?何况《论语》以也是孔子给每个不同学生讲述在当时不同的应对之道。而在于大师嘴里面孔子就成了现在也是无所不能的圣人了,不知于大师可有真正下过基层去调查沟通过多少民众?估计是没有吧?不然就不会只大唱这些毫无实际之用的言语了。



现在真正的需求

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当时的人本是实用之言,只是当时的人取适合自己的一瓢而已。而同样又是弱水三千,还是只取一瓢饮。在如今这个年代还是饮的必是对自己有用的那一瓢,就和你去店子里面喝汤一样,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结果喝到极其不适合你口味的,你会怎么办?当然是吐出来啊,如果整桌人都吐出来了,是不是就会找老板算账了?所以于大师之事就是如此,没有供给真正的需求,怎能不倒下。



但是论语还是要学,但是我们要学的是其本质之道,而不是于大师这番空理之道。我们要学的是怎么把《论语》变成今天之用,这个就不仅要对论语之本质了解,更要对如今这个社会也得了解。不然不为今天之实用,也还是空谈之理。


淡看天上月

于丹的讲课,迎合了社会的文化底线

在过去,文化软实力始终不为国内所关注,百家讲坛的兴起,正处在这个时期。它的好处是,终于开始关注文化,弊端是,这个时期仅仅属于关注文化的初级阶段。

于丹的《论语》,很有信口开河的样子。以前某个重点大学,一个本科生吐槽自己的老师们,强调自己就是喜欢于丹这样讲的简洁易懂的心灵鸡汤,笔者当年看到他(她)的博客时差点笑喷,个性是有,年轻气盛也有,就是文化功底没有。有时候我会猜测,这个人现在对自己当年的言论又是什么看法呢?而这个曾经的本科学生,未必不代表了当年的大众心理。

我读书的时候,有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一开始只看原文,觉得古人注释都不对,时间久了,才发现自己这个古代汉语的水平太差,自以为是的,后来可能有不少都发现是错的,而以为古人讲错的一些地方,反而是对的。当然,这不是说前人的注疏就没有错误。

于丹的讲课,就在于她加入了自己的生活心得,却忽略了古人讲话的本意。心灵鸡汤,于丹以后简直铺天盖地,什么东西一旦到处都是,就必然掉价。加上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会发现她讲错的地方原来比比皆是,读书靠自己的揣测,这能忍吗?想想大家平时的争论就知道了,更何况一个文化名人却漏洞百出?

于丹的没落,跟她的自大也不无关系,给中央领导讲课,她膨胀了,事实上,学术圈本就不认可她讲的东西。所以,李零专门针对于丹写了本《我读论语:丧家犬》。李零先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学者,因为我认同他的一个看法——《老子》这本书,很可能写成于战国中期,而不可能出现于孔子时代。这本书,当年的处境未必好过于丹太多,因为光是标题就打了训诂学专家的作者之脸,于丹不懂训诂倒是情有可原,但一个训诂学专家也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那怎么行?所以,学术问题,当年闹了两个人的笑话。李零的优点在于,他承认了自己曾经的不足和缺陷。后来的诸多专著,都是佳作。


肥嘟嘟的小不理

讲一件真事儿,主角是:农村大叔、女大学生、李老师。

去年署假,女大学生到南方某地打工去了,不久给乡下父亲发短信,说:我打工的这家公司现在招保安,一月工资五千,看看大门儿,给办公室换换桶装水,很轻松的,我给你报名了,你过来。

农村大叔很高兴,兴冲冲地去了南方,到了目的地发现根本不是女儿说的那么回事,没有什么保安工作,却有一个能发大财的投资项目,交纳6万8千元,两年之内能赚1200万。

农村大叔刚开始非常生气,责问大学生女儿:为什么欺骗我?

女大学生辩解说:这不叫欺骗,这叫善意的谎言,就象一个病人得了癌症,医生向他隐瞒病情一样。

农村大叔一听更加生气了,说:骗人就是骗人,恶就是恶,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我没想到你能变坏,真让爹妈伤心。

女大学生不能安抚父亲,就请来这个融资项目的一个负责人来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此人姓李,女大学生称他“李老师”。

李老师口若悬河,循循善诱,其间也解释了什么是善意的谎言,李老师举例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无赖到店铺买了八把扇子,一把扇子三个铜钱,算帐的时候和店主产生了分歧。

店主说:三八二十四,应付二十四个铜钱。无赖硬说:三八二十一,给你二十一个铜钱就够了。两人争执不下,这时店里来了一个小道士,两人就请小道士评评理。

小道士一听就说:明明就是三八二十四呀。无赖又说:明明就是三八二十一呀。小道士也生气了,说:三八二十四,我若错了,把我的帽子输给你。无赖就说:三八二十一,我要错了,输我项上人头。

于是几个人拉扯着去了庙里,请德高望重的老道士评议,老道听了原因经过,点点头平静地说:三八二十一,是正确的。无赖赢了,付了店主二十一个铜钱,又拿上小道士的帽子得意洋洋地离开了。

这时小道士问老道士:师父,明明是三八二十四,你怎么也认为三八二十一呢?老道士笑眯眯地叹气说:三八二十一,你输了输一顶帽子,三八二十四,你赢了人家就没命了,孰轻孰重?

李老师讲完了故事,告诉农村大叔,老道士撒谎说三八二十一,目的是好意,这样的谎言就是善意的谎言。

后来,那公司人多势众,反反复复诱导,农村大叔也迷惑了陷入传销组织了。

到此为止。我看了于丹老师一段视频,赫然发现三八二十一的典故出自于丹老师之口,于丹老师讲“xx智慧”时讲了这个故事儿,细节和李老师略有不同。

于丹老师的学识还是让我敬仰的,如果她讲学布道的时候顺便告诉大家:我靠讲课赚了多少钱,给人一个立体的判断,如此以来人们喝鸡汤的时候就会慎重。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鸡汤也是有毒的。





瞌睡虫和瞌睡龙

我想不是于丹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大众经历了什么

于丹的出名与成功,必然与经济发展与人民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1、在于丹火的那个时期,网络还不是很发达,各类新闻软件还不是很流行,网络上各种标题党,信息的传播是局限的。网络虽然有,但是青年人用来打游戏上qq,中年人办公和网上搜索,老年人嘛,当然下载还是不会用网络....当时最被大家熟悉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就是读书了,有个名人说读书就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当时觉得很对,但现在有头条了呢,我一个小时能和好几十个思想交流,并且极为有效~

2、那个时期房价还不是很高,有学历有能力的人还是有一番前景,也就是在经济上,没有那么迫切。

所以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生活,或者说生存,更多的在寻求内心的方向,想要提升精神水平;同时,未来前景还是可以有不错的预期的。那么让自己变得更会为人处事,让内心更丰满与强大,无疑会有更好的晋升的条件,会有更好的前景。

于丹通过电视,带给人们新的思想,这思想只有于丹有,且也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物质水平下,人们最需求的东西,从而于丹火了。

现在时代改变,社会物质丰富但人们需求改变,于丹的思想已经不是人们的需求点

近几年,你会发现社会的一些晋升空间与机会,基本都已经被前人填满,而房价却是抑制不住的上涨,不吃不喝死命干,加上晋升的预期,也买不起房。这样的条件下,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成为了人们思考的方向:是拼命赚钱获得物质基础?是不顾一切先捞一笔?还是寻求内心的知足,平凡过日子?

因为很多东西,在出生时就已经固定,经济好的家庭,就更容易得到更好的资源,子女就更容易成才。当房价不高,挣多挣少都有房,大城市努努力也许就能定居。而房价的上涨,让原本的差距一下子显露,很多人即使在努力,也达不到想要的目标。那么,我就安安分分过日子,要那么多理论干啥呢?

并且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的拓展了知识的获取,让人们知道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就越能客观的评价自己与定位目标,内心的躁动就越少,已经不需要鸡汤来慰藉。虽然这是速食文化,给人感觉没啥内涵,但其实这样的方式是极其有意义的。比如我父母,当年于丹天天讲父母与孩子的代沟,感觉很有意义,但我发现和父母沟通还是有代沟;现在父母天天刷头条,国际局势、国内民生了解透彻,一些新的思想,不用我去和他们解释,他们自己就能获取并理解,代沟自然也就没有了。

于丹只是在对的时期做了对的事,但时代改变,网络飞速发展。现在网络的文化,更多的是一些调侃,流行各种段子,段子本身就是思维的跳跃,但却非常有意思。其发展是建立在人们认知的提高且对现实的无力。这样的文化下,于丹固定思维的鸡汤,已经不是人们的所需品。


电音PUNK

于丹夫人形象最终的坍塌,是一种迷信偶像风气终结。这是一个进步,也是文明在崛起。 我们中国的历史,说明白了,就是一个喜欢用谎言制造迷信的历史。

一个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没有那么多崇拜者,没有那么多关注者。天下还有智慧的人 不会迷信何人。审视自己,种地不如农夫,做工不如工人,盖房子不如建筑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认识你自己”,当真正认识自己以后,就会学会谦卑,愿意做一块普通石头。

孔子先生开始时候同样非常傲慢,太上老君先生看见他第一眼就发现了他做人的过犯,赠送他一句话,“去掉你身上的浮躁与骄傲,真正有钱人总是隐藏自己的财富,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告诫孔子先生又学会做人的谦卑。孔子先生的到处碰壁,与他的思想不合时宜有关,同时也与他的骄傲有关,所以被人们憎恶。

天下少了谁 ,的确照样转动 ;天下多了谁,并不增辉。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自己与所有人保持一种平等关系。不会飞扬跋扈,不会俯视别人,不会狂妄。

我前两天批评了于丹夫人,假如我的话语让她产生不愉快,我深表抱歉。我的话语其实并不是针对她一个人,而是对很多人身上存在的骄傲与目空一切而批评。

即使一个人多么智慧,多么卓越,也只是沧海一粟,非常渺小,还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我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不再试图追求伟大,而是愿意让自己生活在平凡中,能够主动放下架子,为人们为社会做一些更为具体的爱心事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这样的生活态度,心灵安然,非常踏实。

当一个人学会了平等,学会了尊敬平等,就不会高高在上,就不会自我吹捧与渴望别人吹捧自己,就不会制造个人迷信与个人崇拜,不会成为天下罪人。迷信,是一种愚昧,害自己,也会害别人,是文明的敌人,是科学的敌人。

我们应该要这样的做人,“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地球离开我也会转的更圆”。事实上,地球可以任何某个人。 从晋朝以后,在不停制造迷信 缺乏求实精神,让人们变得愚昧,远离了文明,远离了科学。

当人们走出对所谓大师、权威迷信的时候,也就是人们与文明、科学握手的时候。马克思说,“伟人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在伟人脚下”,他严肃呼吁说,“站起来吧”!

我站起来了,所以批评了于丹夫人。因为我尊敬平等,并非堕入迷信中。 我相信,于丹夫人当习惯了平等以后,必会尝到平等带给她的甘甜,让他因此去掉虚幻的光环,在生活心灵安然,更加快乐,更加阳光明媚地在每一天度过。 如有话语上的错误,欢迎批评。

虽然这样,我还是非常尊敬于丹夫人,我也有缺点,所以也需要改正,同样不完美。这就是真实。

三克油 ,艾叠浮蕊德。


二郎戬先生

于丹是北师大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授,在2006年“十一”黄金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论语》连续作了七天的解读。我受其精彩的演讲影响,事后购买了《于丹全集》进行选读。

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解读,为何一开始受到热棒呢?原因是由于孔子圣人在中华民族文化里,其身份曾经几起几落。因此,经历了太多的变故后,现在重新将他推上国学的夫子位置,让全民去了解《论语》的内涵。再有作为于丹老师作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在当时受到热棒是再正常不过的。


于丹老师的口才和演讲水平从容大气,素养很好,又相当的淡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首播的传媒是央视,对全国人民心中这个宣传大讲堂具有无比的信任和正能量的宣讲,怎能不叫广大的百姓拥护叫好呢?而且,我们谁没子女,将子女导向做个高尚之人,谁人不想?这就是当初于丹老师当时受热棒的主要原因。

1.木秀于林,必被摧之,里面太多的东西就不展开一一而谈了;

2.若真象媒体报道,在成功后,拥有太多的优厚待遇,变得个性飞扬跋扈,而引至形象的自毁。(这观点本人有所保留)。因作为国学的传道者,她会出于言行一至的表现才更符合她高贵的身份 ,我也相信她会自律地表现很好的。

3.人到了一个极至的高峰,坐下过山车,也相当正常的,我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答题完成,谢谢。


美丽的彩霞诗词对联集


于丹讲国学,在电视上看过好几回,有一次,我们这个北方县城,还花大价钱请来讲座,据说座无虚席,因为名头很响!

说实在的,于丹口才不错,国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属于卖心灵鸡汤的各类心灵大厨师中,比较火的之一!

如果,是喜欢中华传统文化,想了解一下国学的基本概况,听听于大厨师讲精神鸡汤,还是不错的。

但是,所有的心灵鸡汤,都是正确的废话!你听她讲的一套一套的,都对!可是,对你有用吗?只对卖鸡汤的人有用,因为卖鸡汤的名利双收,赚的盆满钵满!而买鸡汤的,简直听的一愣一愣的,仿佛喝了孟婆汤,把自己该干啥,都忘到脚后跟了!



不但,于丹讲的对,马云讲的也更对,更有煽动性和诱惑力,可是成功的也就一个于丹,一个马云!

有谁听说过,因为听了于丹,或者马云演讲,醍醐灌顶,顿悟得道,结果成就了于丹和马云一样的成就?!


没有!因为,你没有马云,或者于丹的学识,素质,性格,和环境,不是说你素质肯定比不过他们,而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模仿或复制别人,只能是邯郸学步,结果把独一无二的自己弄丢了!

每个人的先天能力,性格,爱好,所处的环境,圈子,人际关系,,,都不一样!马云就适合干阿里巴巴,于丹就适合当大学教授,他们成功了,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特长,适合干啥,找对了自己的专长领域,让他俩互相换个位置,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绝对搞不好对方的工作!



所以,于丹再怎么能讲,那就是她的本职工作,对她自己重要,对听众没用!

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擅长什么,看清自己身边的社会需要什么,扬长补短,做真实的自己,做真善美的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