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時代的中國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

旌旗不降

明朝後期的社會,傳統與近代因素交織,腐朽與進步並存。無論是政治領域,還是經濟領域、文化領域,都在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向近代的社會轉型。

神宗皇帝

政治領域中,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已難以維持,君主專制制度、大地主所有制的反動性和落後性暴露無疑。神宗親征後長期不理政事,只顧聚斂財貨,尋歡作樂。光宗沉湎酒色,熹宗嗜好玩樂。統治階級內部派系林立,爭鬥不休,“國本之爭”,“梃擊”、“紅丸”和“移宮”等案件頻發。土地兼併肆意發展,由皇帝率先借助皇權兼併土地,勳戚和宦官也大肆兼併,縉紳隊伍不斷擴大,侵佔田地。導致明朝後期廣大農民無“立錐之地”,但還得負擔沉重的賦稅,激化了社會矛盾。

經濟領域中卻另有一番新氣象。商品貨幣經濟持續發展,全國性市場初步形成,並向世界延展,海外貿易有所發展,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雖然以農為本的自然經濟仍佔據主導地位,生產工具和新的作物的普及,推動農業的進步,但農產品商業化的趨勢出現,人們逐漸拋棄利潤低的傳統作物,轉向追求利潤較高的經濟作物或可加工作物,如棉花、甘蔗、荔枝、龍眼等。大量商業城市出現,中小型城市也愈加繁榮,出現了“四大名鎮”。這促使了白銀貨幣化浪潮的出現,僱傭勞動的普遍出現,以及商幫的群體的產生。明朝英宗年間,白銀使用合法化。明朝的社會開始緩慢地由一個比較單一的農業社會結構向農、工、商多元社會結構轉變,也有向近代轉型的趨勢。

思想文化方面,也隨著社會的變化,有了新的發展。受商品貨幣經濟的影響,逐利和奢侈之風盛行,同時市民階層的崛起也使得人們更追求個性的解放和覺醒。心學有了新的發展,泰州學派出現,代表“異端”李贄的出現,更是將這種思想發揮到極致,高舉反傳統的旗幟,倡導人性自由、行為解放、貴賤平等。這與西方的啟蒙思想有共通之處。而在此影響之下,實學思潮興起。在科技文化方面,西方傳教士來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所衝擊,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

同時期,女真族在東北崛起,並建立後金政權;荷蘭、西班牙的殖民者侵佔我國臺灣;農民起義的浪潮也漸漸出現。晚明時期的中國正悄然改變。


國家人文歷史

兩個字:悲慘!

晚明時期,中國社會已經陷入相當尖銳的矛盾之中。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可謂是苦不堪言啊!



1、天災不斷;

1600年,浙江嘉興、嘉善,冬運河冰凍。

1601年,畿輔八府及山東、山西、遼寧、河南荒、旱、霜。

1602年,中原暴雨成災,南方多冬雪。湖南瀏陽,春大雪,民僵死。   



1604年,北京、保定、遼東、山東、陝西、鳳陽報水旱災。

1606年,全國大水,江蘇淮安等縣,正月雨雪甚。海南瓊山,冬大寒,百物凋落,六畜凍死。   

1607年,又是全國大水。陝西西安、鳳翔等地,五月申戌大雹。福建邵武,冬十二月,大雪,大樹叢竹盡折。

1608年秋,自江淮以北如陝西、河南等地,旱魃為虐,赤地千里。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雲南 各地大水氾濫為災。   



1612年,是年山東、河南蝗災,南方大水。河南淮陽正月寒冰,大折樹木。江蘇淮陰,元旦大雪,深數尺,牲畜凍死不計。

1615年,是年三月至七月,不雨,民情嗷嗷,多逃亡者。蓋自京畿、河北以至山東三千里。

1616年,是年春畿內、山東、河南、淮、徐,大飢。七月陝西旱,江西、廣東發大水;河南、淮南、揚、常、鎮蝗災

1618年-1621年,全國天氣持續由水轉寒。河北清苑、容城等地,春三月,風雪異常,行人有凍死者。各地普降大雪,南北河冰,車馬可渡。 1621年,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普降大雪月餘。漢水冰凍,冰堅可渡。


1622年,氣溫回暖,安徽舒城大雪,自冬歷春深逾丈,窮民凍死者甚眾。

1624年,河北盧龍、遷安、玉田,秋八月望,大風雨,凍死人民甚眾。

1628年,上海松江連續三年見雪。陝西冬木冰,戶縣、周至,三伏無雨,冬大雪,牛羊多死。

1630年-1632年,大寒,多地大雨雹。湖北廣濟,大雪雷;雪雹凍死人畜無算。

1634年,江西、河南、雲南大旱。安徽野鼠數百萬自北渡江而南。廣東雪災,粵北正月大雪數日;從化、韶關兩地雪深一二尺。


1635年,北旱南水,飛蝗遍野,多地大飢。

1638年-1639年,夏兩京大蝗。兩京及山東、山西、陝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海南等地大旱、大蝗。

1640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大旱、大蝗、大飢;浙江、三吳大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

1641年-1642年,全國大旱、大蝗、大飢、大亂,人相食,餓殍遍野。

1643年,大疫,南北數千裡,北至塞外,南逾黃河,十室鮮一脫者。

看到了嗎,幾乎年年受災啊!

在古代,小農經濟是相當脆弱的,接連的天災,對明朝的打擊無疑是致命。

2、人禍更甚;

然而,百姓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這些無情的天災,更有可恨的人禍。自萬曆怠政以來,明朝的國家機器迅速腐敗。及至天啟,又爆發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



東林黨人都是些偽善者,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建議朝廷廣開言路,實則是士紳階級的代言人。他們阻止明朝廷向江南富商收稅,罔顧廣大受災百姓。還肆意兼併土地,使得破產農民再無立足之地。



而閹黨雖然提倡收稅,但他們更多是貪得無厭的汙吏、酷吏。他們不僅受富商的稅,更將魔掌伸向廣大老百姓。而且朝廷收一兩,到他們那裡就會變成三兩、四兩。使得本就飽受天災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

3、內憂外患;

天災人禍還不算,關外的滿清更是虎視眈眈,不僅侵佔了整個遼東,還頻頻入關搶掠,使得明朝邊境遭受嚴重破壞。



抗清戰爭消耗了大明鉅額的軍費,而且遼響缺口還不斷增大,使得本就拮据的明朝財政變得入不敷出。讓明朝開始不斷向本就破產的老百姓加稅。明朝末年,多次加派,使得各地到了無稅可徵的絕境,陷入惡性循環。使得各地百姓蜂擁而起,李自成、張獻忠等闖軍遍地都是。

4、朱明寄生蟲;

最後還要說的是,晚明百姓還不僅要面對天災人禍+內憂外患,還要供養幾十萬朱明皇族。



到明朝末年,朱家子孫已達數十萬之巨。這些寄生蟲個個養尊處優不說,還結合當地惡勢力,禍害百姓,侵佔田地,大肆斂財。同時,國家還得花鉅額費用供養他們,萬曆末年,河南、山西等省,全年的正常稅賦已經不夠供養這些姓朱的了。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知道晚明的社會有多慘,有多黑了!所以說,明朝末年,是我們一個不堪回首的悲慘時代!


這些歷史要讀

晚明社會,從多個角度來看,都可以發現,它跟朱元璋在明初訂下的規則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朱元璋延續元制,將全國匠戶編入匠籍,無償給國家服役,但到了晚明,匠戶制已經完全瓦解,匠戶可以輸銀折役。再比如,朱元璋時代的賦稅基本上是徵收實物,但晚明時已演變為折銀徵收。明初社會幾乎可以不依賴貨幣而運轉,但明晚已有大批海外白銀流入,整個國家經濟的運轉都離不開白銀。

總而言之,朱元璋設計的社會,是一個嚴控制的社會,國民各安其職,鹽戶永遠為鹽戶,匠戶永遠為匠戶,農戶永遠為農戶(除非能科考及第出仕),子孫相承。井然有序,農民呆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社會也不需要太發達的商業,甚至連貨幣都不需要,交易表現為以物易物的形式。

但一切,到了明清,基本上都改變了:諸色戶計瓦解,人口流動加強,白銀成了市場交易的主要貨幣,商品經濟興起,屠華之風盛行,也因此,有一些學者認為,晚明時代的江南“可以和宋朝跨時空對接”。這是指民間的社會經濟而言,就國家財政制度與觀念來說,晚明的財政依然是消極的,比如在白銀成為主要貨幣之後,明政府一直都無意於發行銀幣或銀票。


吳鉤的鉤沉

封建社會要過度為資本主義社會萌芽階段要解放租佃關係,要放鬆中央集權和轉變意識形態,這個說起來題目太大了,就宋明來說,生產力水平是足夠的,租佃關係、徭役賦稅和工商業等方面的封建束縛,還未見鬆弛,政治上的專制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僵硬,較唐代尤甚,結果就是這個萌芽等了一千多年才盼到。。。意識形態題目也太大了,挑賦稅說吧。

明朝的稅收系統是朱元璋定的。朱元璋核定天下稅畝是8.576億畝,徵收的總數是3200多萬石,這個數字一直改,下調,調了幾次,差不多2950萬石,還有軍屯,有4.2億畝,軍隊有120萬,但是軍屯戶有170-200萬。就是把土地分給軍隊去種,一大部分兵去種地,徵收種粒,養活另一小部分的城守兵。

到了崇禎以前,天啟六年,報天下戶口稅收等項,情況如下:

這表看起來還是有點眼暈,不要緊,只要看頭幾行就可以了,主要說明的問題是,這時候還能徵收麥430萬石,糧2149萬石。為什麼越來越少了?原因是土地報增一直以來只是做樣子,並沒有實際徵收,上報的數字跟實際的情況嚴重不相符,這也是導致明代土地兼併不斷惡化的重要原因。

這是總體的情況,明代的稅收其實不高,標準(注意只是規定的標準)是很低的。算一算一畝平均徵收0.0344石,差不多三十畝才徵收一石。官方有明確的規定數字,也基本相當。明代的農業,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有記載,哪怕最貧瘠的土地,一畝最少都有一石多的收成,三石算是高產,甚至有接近五石的。到明末農業進步了,三石是常有的事。所以怎麼算,都只有不到3%的稅率。

那老百姓不是很輕鬆嗎?別急,還有。

徵收這些大米衙門口吧,裡甲派人徵收,派人要額外的費用。加增

縣太爺還得往州里送,州里還得往府裡送,府裡送省裡……這一層層送上去,要運費,要人力吧。

加增

明代是賦役,除了賦,就是稅收,還有役。縣太爺的衙門壞了,得修,派幾個老百姓去;縣太爺出行,得有有抬轎子,派老百姓去;城牆壞了,得有人修,老百姓去……官府有權力在老百姓中,按土地的大小派工派活。這個叫役。加增

國家的稅收大頭是地主徵收的田租。如果遇到荒年,收成不好,或者地主加收的租糧太重,老百姓就收不上來這麼多的糧食,就有逃亡的。明代是裡甲制度,每十戶編成一甲,每十甲編成一里。一甲裡如果有兩戶不見了,那麼剩下的八戶要承擔這兩戶的稅收。如果一甲只剩下一戶兩戶。。。

然後說說和工商業有關的賦稅,

榷關關稅(運輸稅):明代設的關卡其實不多,運輸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差很多,最快速的運輸,就是運河。那麼通往運河的官道上,就有各種徵收過路費的關卡,各省幾乎都有。朱元璋的時候就規定,三十抽一,就是抽稅三十分之一。這種關卡也叫鈔關,比較有名的有:崇文門、河西務、臨清、九江、淮安、揚州、北新、滸墅等,各個鈔關年收入也多少不等。一個鈔關少的象河西務,額定五千兩,多的象滸墅關,崇禎初有額定四萬兩,額定。

典鋪稅契: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稅,有點象我們現在的印花稅,就是典當鋪裡徵收的稅,數額不明。

後來軍餉成了百姓最大的負擔,而且越來越重,無解各種加增攤派以後,老百姓的負擔就重了


要讓封建社會的根基瓦解,得讓農民離開土地,前提是土地私有化嚴重,老百姓得沒有地,其次得輕賦稅,讓老百姓不用依附在地主身上,農民離開土地了可以去做手工,可以做小買賣,總之不能做農民,這樣隨著意識形態的轉變才有可能過渡到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那意識形態怎麼轉變?這個問題太大了,中華民族的天賦點一開始就點歪了,重農輕商什麼的再說多了怕刪,就這樣吧。。。

↓↓↓↓


佩鈺集

我想一個社會的面貌最主要的就是三點:政治、經濟、文化。

明朝晚期黨派林立,皇帝權利受到限制,內閣為主要行政機構。

東林黨與閹黨的明爭暗鬥是這個時期主要的政治事件。還有齊、浙、昆等等不同黨派。

東林黨人雖然也有偽君子,但相較於閹黨而言還是比較正面的。不過他們也是為了權利,他們的目標就是聯合在一起,一致對付其他黨派,並且儘可能的限制君主的權利。到了崇禎時期東林黨的勢力達到頂峰,崇禎的決策不管對錯,往往受到他們的抵制,以至於崇禎說出“文官人人可殺”的重話。

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他有三十多年時間不上朝,國家機器的運行完全靠內閣。可以說明朝後期內閣的權利很大,皇帝雖未被架空但沒有他並不妨礙國家治理。

明朝的內閣制就是資本主義萌芽,內閣限制了君主的權利,萬曆就是因為立太子的原因才和內閣慪氣,三十年不上朝的。


晚明手工業已經出現了僱傭關係,可以看做是資本主義萌芽,但並不一定能步入資本主義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就是晚明時期江南一帶紡織業的生產景象。當時有一些比較富裕的手工業者開始出資擴大生產,而沒有機械的手工業者則出力受僱於富裕的手工業者。這種僱傭關係就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標誌。

雖然明末手工業和商業都達到了比較繁榮的局面,但離真正的資本主義還差很遠,只是萌芽而已。西方的資本主義是通過殖民與奴隸貿易來積累原始資本,明末沒有原始資本積累的途徑,不可能達到真正的資本主義


明末雖然處於內憂外患時期但並不妨礙文化的發展。

黃宗羲、顧炎武是考據學的鼻祖,為清朝乾嘉學派的發展開了先河。明末以黃、顧二人為核心,出現了一門新的學科——考據學。他們將儒學經典逐一考釋,得出精準的解釋。

繪畫、書法領域的董其昌更是影響了之後書法的發展。他的小楷是清朝科舉考試考生依據的範本。有些人開始以繪畫為生。

徐霞客走遍祖國各地,編寫了《徐霞客遊記》。此書不只是地理文獻,同時也是一部造詣很高的文學著作。

明末除了內憂外患和天災,還有其它一些社會問題,但同時也有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面,這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樣,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著作去研究、猜測。

請關注我,我是

聽濤軒書法。


聽濤軒書法

第二個特徵是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國家變窮了。首先,朱元璋出身底層,為了不讓子孫後代受苦受窮,王室宗親都由國家養著。隨著國家機構的不斷膨脹,宗室消費龐大,國家出現財政危機。萬曆初年,經過張居正的努力整頓,財政危機有所緩解,國庫存銀達到了四百萬兩。但張居正死後,他的努力付之一炬。隨後,明王朝又陷入萬曆“三大徵”的泥潭中,國家積蓄很快消耗殆盡。到了萬曆中後期,隨著後金勢力崛起,遼東等邊防前線的軍事壓力大增,為增加軍費,只能加派“遼餉”,一加稅,國內兵變四起,為鎮壓兵變,有要加派“剿餉”,這又加劇了國內叛亂。這似乎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一矛盾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解決,那時的崇禎只能向大臣要捐款。


第三個特徵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全面倒退。在江南手工業者當中出現了以享樂為中心的價值觀,以攫取金錢為最高目標,傳統的長幼尊卑受到嚴重衝擊,《金瓶梅》應運而生,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社會現象。而在官僚體系中,士大夫階層則喪失了本該有的擔當和責任。崇禎時期,對後金用兵,鎮壓國內叛亂,到處需要錢,崇禎沒錢,只能向大臣籌錢,結果,沒一個大臣願意出錢,最後崇禎老婆買了嫁妝,給了他爹五千兩,讓他做表率,結果,他爹扣留了兩千兩,只捐了三千兩。北京城破後,李自成搜出的錢有七千萬兩之多。可見,士大夫們很好的踐行了“錢是自己的,國家是皇帝的”的理念。


關山明月779

一個朝代的沒落,跟統治階級的腐敗是密不可分的。晚明亦是如此。到晚明時期,官場腐敗,民不了生,稅務加重,加上太平天國的起義成了壓誇明朝的最後一根草。而北方滿族人的盛起,為了生存必然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有這些都是明朝走向滅亡的原因。


三非路人

希望不要研究和沿用這些落後的東西!因為這些歷史的性質根本就不符合未來歷史的發展!沒有任何價值!他們不是人民的歷史而是私家地主霸王的歷史!更不適合未來世界共同體!研究這些東西等邪入迷途!應該深坑土葬。不要愚蠢的從落後的東西里尋找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