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的家電業那麼弱?

張口談財經

“美國的家電業為什麼那麼弱”,這個問題的另一面其實是:中國的家電為什麼那麼強?可以說,中國的家電產業具有全球競爭力,建立了規模優勢、產業鏈優勢和技術優勢。全球品牌有美的、海爾、格力、海信等,而且中國本土家電的專利申請數比曾經的家電大國日本多58%,居全球首位,研發強度也高於國際同行,美的、格力等行業龍頭的研發強度達4%,遠高於2%的全球平均水平。

GE曾是美國的四大家電企業之一,但其白電業務已經被海爾併購。


體現在產量上,全球大家電(空調、冰箱、洗衣機、彩電)產量中國佔比超過40%,其中空調佔比86%(2013至2015年數據),也就是說,全球每100臺空調,其中86臺是中國生產,剩下的14臺由日本、韓國和美國瓜分。具體數據見圖:

強大的家電生產力,意味著全球都是中國家電的市場,其中美國又是中國家電的第一齣口大國,具體數據見圖:

中國家電出口全球佔比:


中國家電出口美國金額(單位:億美元)

美國比較著名的家電品牌有惠而浦、GE(通用電氣)、美泰克、開利公司、約克公司等(見下圖)。

這些都是美國的老牌家電企業,資格老的如GE,創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愛迪生,就是在火車上做實驗被車長扇聾耳朵的那位。但是,老資格不等於市場常青樹,GE將白電業務賣給海爾,等於和家電說拜拜了,美泰克則陷入連續虧損,2006年被惠而浦收購,開利公司跑到中國設廠,和美的一起投資辦廠,總之都泯然眾人矣。

只有惠而浦是美國家電業僅存的碩果,號稱全球最大的白電企業,但中國的美的和瑞典的伊萊克斯都不太服氣,所以全球白電老大的位子暫且還沒有定論。在經營指標的考核上,惠而浦在中國同行面前難免汗顏,我們來看惠而浦和美的交上的成績單:

  • 惠而浦,2017年營業收入207.18億美元,淨利潤8.88億美元,淨利率4.3%;

  • 美的,2017年營業收入2419.1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186.11億元人民幣,淨利率7.69%;

三大指標考核,惠而浦只能說合格,而美的則堪稱優秀。

強大的美利堅家電業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很簡單,美國家電業已經在全球家電行業喪失比較優勢。家電行業技術更新慢,很難靠技術優勢建立壟斷優勢,加之是一個成熟產業,行業進入門檻低,企業要確立市場優勢,成本控制尤為重要。美國高昂的人工成本使得本土家電企業的成本控制變得難上加難。

美國的人工成本有多高呢?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最新統計,2009年全美在職工作人員約為1.3億人(不包括自僱人員),平均工資是43460美元,平均每小時工資是20.9美元。近10年過去,平均工資應該是隻升不降。那麼美國工人的工資是多少呢?我們可以從福耀玻璃老總曹德旺透露的信息知道個大概。曹德旺的工廠僱傭的美國工人,加上類似中國的五險一金,每月是3000多美元,合人民幣2萬元左右。

在中國,有誰見過家電企業的工人每月薪水在2萬元左右?

雖然市場優勢缺乏,但美國的家電企業比如惠而浦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軟柿子,市場上我打不過你,你等著,我找政府去!惠而浦接連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告三星、LG的小狀,致使三星、LG的洗衣機被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

三星、LG嚇的趕緊將洗衣機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和泰國,以便通過改變產地規避反傾銷稅,這年頭賺美國人的錢真不容易啊。但惠而浦為了保住本土市場,不依不饒,加上特朗普政府上臺後推行“美國優先”政策,於是在2017年5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繼續告三星、LG小狀:

這倆傢伙躲東南亞生產洗衣機了,你們管不管?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當然管吶!

三星、LG:你丫的,沒完沒了啦!

兩家被逼無奈,只好到美國建廠:三星電子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Blythewood建設一個家電生產廠,生產洗衣機和燃氣灶等產品;LG電子將投資2.50億美元,在美國田納西州投建新的家電工廠。

但在家電產業的弱勢,並不代表美國企業的弱雞,實際上美國在高科技行業一直是全球的領頭羊,我們以淨利率這一關鍵指標,來參觀美國企業的優等生代表(2017年數據):

  • 微軟:淨利率23.6%;

  • 英特爾:淨利率28%;

  • 蘋果:淨利率22.7%;

現在,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美國的家電業弱,主要是失去比較優勢後,產業轉移的結果,而日韓和中國,特別是中國依靠明顯的成本優勢,承接了產業轉移,成為全球家電製造中心,相應地孕育出美的、海爾、格力等全球家電品牌,但在全球產業版圖上,美國佔據頭部位置,美國企業依然是高科技行業的領頭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驕傲,還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魔鐵的世界

第一,美國已經過了工業化階段,製造業不再是經濟主導產業。

2017年美國GDP為193906億美元,其中三次產業的比重是0.9:19.1:80.0,服務業成為經濟主導產業。目前美國前三大產業是房地產、商業服務和批零貿易,三者佔經濟比重36.2%。而製造業佔GDP的只有11.6%,遠低於工業化化進程中的中國。2017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9%。

第二,美國的製造業集中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業。

2017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22443億美元。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35947億美元,高出美國60.2%。雖然美國的規模已經不是全球第一,但是其製造業技術和影響力卻依是全球領先。


我們以集成電路為例。這個產業資金投入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很高。在手機芯片市場,高通驍龍系列芯片的市場佔有率高達40%,蘋果公司A系列芯片佔有佔有率20%,兩者合計佔了全球60%的芯片市場,剩餘40%才是給聯發科、三星電子和華為海思等企業。其中,中國手機芯片企業市場佔有率僅有5%。


以高通最先進的手機芯片驍龍845為例,市場售價400元以上。雖然價格昂貴,但依舊供不應求。“驍龍845,再加上17%的進口增值稅,500多元!是驍龍660的三倍多!”,雷軍在小米MIX2s手機發佈會上,對於這款處理器的高價格都連發感嘆。

說到家電行業,在上世紀美國的及的行業很強大,通用電氣可是全球響噹噹的家電企業。但在1970-1980年代開始,被日本的東芝、三洋、夏普等打壓下慢慢衰弱。就如本世紀日本、韓國的家電行業被中國的美的、格力、海信等電器企業擠壓一樣。

現在美國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航空(波音、spaceX)、汽車(通用、福特)、電子(蘋果、英特爾、戴爾、IBM)、製藥(強生)、醫療、機械等“高精尖”行業,處於產業鏈的頂端,不再從事附加值不高低端製藥業。


紅谷新視界

美國的家電不是一直很弱,事實上,曾經是超強!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有很多家電巨擘,譬如西屋(Westinghouse),當時西屋的產品幾乎用不壞,而當時的日本家電名聲極差,跟二三十年前中國產品差不多。

其實不止家電產品,美國曾經獨霸世界的許多工業,和許多百年老店,已經陸續消失了,記得曾經是全世界女性夢寐以求的 Singer 縫紉機嗎?記得80年代暢銷的 Nashua 磁帶和軟碟嗎?很多都不復存在了,我親自參加過 Nashua 關廠的買賣談判。

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接管了英國的印鈔票換物資的大好無本生意,於是乎越來越多辛苦賺錢的工業被放棄,聰明的美國年輕人不是當律師就是去華爾街了,聰明的美國投資者都去玩金錢遊戲了,他們創造了70%以上的美國GDP,但是都是沒有建設的虛擬經濟。

美國的工業產值從二戰後全世界百分之六十幾降到如今的百分之十幾,還會有更多美國產品從市場上消失。


mimidustie

這是工業進化造成的,低端製造業隨著工資的增高逐步轉移到不發達國家,中國如按照這個速度發展30年以上,現在的美的、海爾、也將不復存在,但能不能發展的這一天就要看造化了,美國的製造業逐步轉移為新材料,新能源,信息、航空、航天、金融也只是他們的一部分,3億多人的美國依靠這些過的已經非常舒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