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屡战屡败,却还被称为秦国名将,只因他替代的人实在太厉害

翻开战国时代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列国之中秦国所出的名将最多,其它国家比如魏国、齐国、赵国算得出来的也就那么几个,再到楚国、韩国、燕国就可谓是寥寥无几了。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秦军的战斗力是列国之中最强的,战斗力一强自然打得胜仗就多,打的胜仗多了领军之人自然就会被人们称为名将。

此人屡战屡败,却还被称为秦国名将,只因他替代的人实在太厉害

战国名将

​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外征战一般都是由国君亲自统领军队(专门负责领兵作战的晋国“中军将”也就是晋国“正卿”除外),我们从春秋时期发生的那些著名战争中几乎都可以发现各国国君的影子,比如说宋襄公和楚成王的“泓水之战”,战斗中宋襄公还被射伤了大腿,还有晋楚“鄢陵之战”领军的分别是晋国正卿栾书和楚国国君楚共王,结果此战楚共王还被射中了一只眼睛。国君亲自领军出战打胜了自然是国君的功劳,如此出名将的概率就会变得很小,秦国也是一样,在春秋时期能叫出名字的将军也就孟西白三将而已(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他们一开始在崤之战中吃了败仗,后来知耻而后勇,打败了强大的晋国)。

此人屡战屡败,却还被称为秦国名将,只因他替代的人实在太厉害

秦国名将孟明视

到了战国时期,特别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军建立了二十等级的军功爵位制度,于是大部分领军之将都是靠斩首立功一级一级拼杀出来的,这就给了他们青史留名的机会。这段时期能叫出名字的秦国名将那可就太多了,比如说司马错、甘茂、白起、蒙恬、王龁、王翦、王贲和王离等等等等,基本上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有一人比较特殊,他能够被称为名将不是因为他打了多少胜仗,军功爵位有多高(二十等级爵位里他位列第九等“五大夫”),而是因为他代替的那个人实在是太太厉害了,他的名字叫王陵,他替代的那个人叫做白起。

此人屡战屡败,却还被称为秦国名将,只因他替代的人实在太厉害

战神白起

事情还得从秦赵长平之战说起,此战秦将白起几乎全歼了赵国的四十五万主力部队,赵国从此元气大伤。白起本想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破邯郸,拿下赵国,结果秦相范睢由于忌惮白起功劳向秦王进了谗言,导致秦王答应了赵国的割地求和,从而下令暂停进攻邯郸。结果等赵国缓过气来以后,竟然不兑现当初承诺割让给秦国的土地,秦王大怒不已,立即又派白起领兵攻打赵国邯郸。白起推辞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不管秦王和秦相范睢怎么请求,白起就是称病推脱不肯出战,最终秦王不得不改用五大夫王陵为将。结果王陵率十万大军围攻邯郸,而此时赵国上下果然同仇敌忾,在廉颇的稳扎稳打之下,王陵屡战屡败。

此人屡战屡败,却还被称为秦国名将,只因他替代的人实在太厉害

秦赵长平之战

《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赵王使廉颇御之,颇设守甚严,复以家财募死士,时时夜缒城往砍秦营,王陵兵屡败。”查遍历史资料,王陵的出场有且仅有这么一次,而且还是屡战屡败。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根据分析,王陵此人应该不是一般泛泛无能之辈,因为当时秦军将领还有很多,为何他就可以脱颖而出为秦王关键时刻所用?答案就是——他当时应该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军事将领了,不然怎么可能一出场就统领十万大军,只是后来的历史资料记载太少罢了。

此人屡战屡败,却还被称为秦国名将,只因他替代的人实在太厉害

战国名将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王陵之所以可以被称为名将,不是因为他打仗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替代的那个人的名字叫做白起,这就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