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過去在農村吃不飽,為什麼不抓魚、野雞和野兔來充飢?

小莊兄477


首先回應你的是,這個問題有點搞笑!

食物鏈是相連的,當人餓的開始吃樹皮、草根、觀音土的時候,你想想那些生物能吃到什麼?


吃魚得傍海邊再不得有水庫有大河,中國內陸有多少條大河有多少地方又傍著海又有多少水庫裡養著魚(魚是集體的不是誰想去逮就能逮的)倘使有魚又有多少人會捕魚?倘使能捕到魚一日三餐吃魚你能咽得了?這都是問題!

不要說過去,就是現在全國有多少個地方能看到野雞,總不能家在大東北步行去大西南去逮野雞去吧?


至於野兔(專業獵手才會捕到,總不至於先辦班培訓吧!)不要說沒有就是遍地跑有幾個人能逮住能套住能打住?所以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價值!所以人多肉少是沒法分享和分配的!再者人為地破壞了生態平衡,會遭來別的自然災害,到時就不僅僅是吃不飽和餓那麼簡單了!想象的問題不行!


冀之筆

小時候,每當我浪費糧食,奶奶總會向我道起她的小時候,“我們那個年代呀,吃不飽穿不暖,一天能有一頓飽飯吃就知足了,現在好飯好菜的伺候你,你還不吃!”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禁產生了個疑問,既然農村人在過去吃不飽飯,為什麼還不抓水裡的魚,還有山上的野雞野兔來充飢呢?

確實,在過去,河裡到處都是魚,但那個時候沒有分田到戶,大人們的所有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都是屬於公家的,早八點到晚六點,有時甚至還要加班,下班後累得要死,就更沒空閒時間去抓魚、抓野兔了。

再加上那個時候是集體經濟,在農村,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溝,稍微大一點的水塘,都是屬於集體財產的,大隊裡更是禁止捕魚,只有到年底的時候,才會集體捕魚,然後再按照每家的總工分,一般每家只有十幾斤。

另外,在那個時候,隊裡規定每家每戶鍋不能有火,也不準燒,只要哪戶人家開火冒煙了,都會有人來查,所以就算捉到了,也沒法搞著吃,偷著用自己的辦法搞,也沒有油和調料,煮出來的魚腥臭味濃一點,也不好吃。

看到這裡,不知道多少人會感嘆“往事不堪回首”,大家腦海中又會浮現出怎樣的回憶,但活在當下,還是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吧~


找靚機二手機

在那個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能填飽肚子的都會吃的,而且集體制大鍋飯那會你以為誰都會像電視裡演的那樣寧餓死也要奉獻集體嗎?雖然那時候大鍊鋼鐵把鍋都拿去融化了,但還有好多人家都偷偷的留下一些做飯的東西,人餓肚皮的時候是不講任何原則的,去生產隊幹活的時候都是見什麼拿什麼,玉米從剛出棒子就開始往家掰,地瓜的葉子就弄回家放上點黃豆麵插青子吃,只有那些老實人都餓壞了,言歸正傳你問為什麼不捕捉魚和野兔野雞吃呢?


1.其實他們也會去捕魚抓野味吃的,只是大人都需要賺工分,沒有什麼時間,而且那時候缺少工具那些野味並不是容易抓到的,個人手裡沒有槍抓只兔子太難了,想靠這個填飽肚子,那全得餓死,而且那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是集體的,不允許個人捕撈,而且風險太大還不如偷偷弄幾個地瓜來的實惠。

2.那時候最缺的是糧食,魚這些東西不能當飯吃的,以前海邊的人都拿著魚去我們那裡換蘿蔔和地瓜,話說真是山水輪流轉呀,那時候海邊的人因為缺少耕地糧食產量少,捱餓的比較多,海邊嫁閨女都喜歡往內陸嫁,因為能吃飽飯呀,現在可不一樣了,海邊是最富裕的地方了。

3.還有一條是那時候缺少調料和油,河裡的魚做出來特別難吃,如果真到餓厲害了連能吃的樹皮都吃完了,何況是野味?千萬別把那時候的人當傻子,人飢餓時智商最高。


北冥ZZY

人們在過去在農村吃不飽,苗阿哥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家都還吃不飽,在九十年代,我家雖然種田,但是收成低,每年的糧食都不夠吃,每年都需要買米,很多時候還得吃野菜,五穀雜糧混合野菜煮的稀飯。

在過去幾十年,就是農村吃不飽餓肚子的那些年,我們村不要說是野生動物,就連草根毒蟲都被抓來吃了,為什麼不抓野兔,野雞,魚來吃,其實需要很多捕捉工具才能捉到這些動物。

在我爸爸他們小時候,我們村還是原始森林,還有老虎,狼等攻擊人類的動物,人們只能成群結隊的上山,如果單獨行動,就會很危險,那時候的老虎猖狂到進村咬人的地步,我一個爺爺家養的豬就被老虎連夜叼走,翻過我們村的後山而去。

為了能夠趕走兇禽猛獸,人們用竹子灣成弓箭,自制火藥槍,在山裡裝臉盆大的鐵夾子,在七十年代,我爺爺家房子背後全是參天古樹,需要幾個人才抱得住的那種,夏天我爸爸小時候每天到樹下能動撿到白鷺崽,這種白鷺專門吃魚的,很腥,沒有吃的,也煮來吃了。溪水裡魚也很多,人們用竹編去捉魚,或者用茶籽粉(山茶油籽壓榨油後剩下的渣子)投入溪水中,魚就暈乎乎的冒出來了。我爺爺還裝鐵夾子抓野豬,野兔,山羊,用我叔叔們的話來說就是:家裡什麼吃的都沒有了,我們村連草根都挖來吃了,沒得辦法只能冒險去捕捉山裡的動物來填飽肚子,捉到之後,煮一鍋水沒有油沒有鹽,燉熟了就吃,因為沒有油沒有鹽,吃了人也沒有什麼力氣,也不是每天都能捉得到。


大部分年月,都是吃紅薯,洋芋度日,米飯很少,有些家庭就去野外很遠的地方摘野菜回來煮稀飯,一小把米,一大鍋野菜,一家七八口人吃個精光。

在過去吃不飽的年代,由於長期吃野菜,很多人瘦骨嶙峋。雖然現在農村生活好了,我爺爺他們那一輩的人,依然很珍惜糧食,也許,只有真正經過苦難的人,才會真正的會去珍惜每一粒米。

無論是魚,野雞還是野兔,在吃不飽的年代,實際上是無法充飢的,實在餓得受不了沒得辦法,才會去捉這種動物來吃,我在八十年代出生的時候,因為體弱多病,我的爺爺還得去抓過山裡的動物來給我吃,經過多重磨難,我還是長大成人了。


其實溪水裡的魚,山裡的野雞,野兔也是非常有限的,對於普遍都吃不飽的農村來說,這些東西根本就不夠抓,所以人們很少去抓來吃,在我們農村,很多70後都還得打過獵,打過野豬這種兇猛的動物,那時候打獵,其實就是為了充飢。

但是大多的時候,只能摘野菜煮稀飯來充飢,因為吃飽了,還得種地。


苗阿哥

題主再次證明了【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話,並不是只有晉惠帝這樣的智障皇帝能夠說出來。當草根和樹皮都被吃光的時候,你還想著野味,真不知怎麼想的。

連死人和土都被用來充飢的年代,能想的辦法都想了,抓魚不用你教,能夠抓到的是絕不放過的,至於野雞野兔就別想了,在那樣大災的年景裡,能被抓到的都抓沒了,剩下的大部分也都遷徙,剩下一小部分你能抓得到嗎?人已經餓的站著都打幌,你拿什麼精力去追逐少的可憐的野雞野兔?弄不好找半天,走上幾十公里都不見得看見野兔的影子,野味沒找到,連累再餓弄不好你成了其他野獸的果腹之物,你能指望它充飢?

野生動物的數量太少、獲取難度太大,有時候收穫的獵物完全無法抵消獲取食物造成的體力消耗,更何況大多時候都是空手而歸,對於我們這些正常人,就算是一次戶外活動,無所謂了。但對於嚴重缺乏能量補充的人來說,大量消耗體力無疑等於自殺。

歲數大點的人可能還記憶猶新,在最後那個大饑荒年代裡,人們可以說想盡了一切辦法,除了會抓一些魚以外,其他野味因為絕對數量小,獲取難度大,只能偶爾成為點綴,起不到什麼卵用。我這歲數沒有趕上,但我的父母都是從那個困難時期熬過來的,母親就曾經以魚鱉充飢,外公和母親能度過那個艱難歲月,而且情況比別人略好,靠的是舅舅有一手抓魚捉鱉的絕活。特別是抓王八,幾乎無人能及。夏天揹著糞筐出去,手裡提著一根木棒,只需兩個小時,基本就可滿載而歸,我小的時候,舅舅還帶我去抓過,方法也不算複雜,關鍵你得會找地方,瞭解王八的生活習性和河底的水情結構,硬底和沙底是不行的,必須是深度不太大,水流不是很快,有大量腐質物沉積的淤泥河底。用木棒擊打水面,製造動靜,河裡的王八就會向河底淤泥裡縮藏身體,含大量腐殖質的河地淤泥被攪動,裡邊的沼氣就會大量溢出,在水面形成氣泡,經驗豐富的舅舅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那些氣泡是王八製造出來的,下到水裡,一個猛子下去,基本就捉到了。

即便如此也是隻作為補充,在沒有其他食物補充的情況下,幾隻都不能滿足一個人一天的總攝入量。一大家子人,每天都要十幾只,即便是舅舅這樣的絕世高手也做不到敞開供應,更何況還會受到天氣、洪水,氣候的影響。想想別人家的情況,就知道靠野味充飢的難度有多大。


山野論史

這其實是一個能量付出和收益的平衡問題,說得更直白點,就是值不值得幹這些事兒。當然前提是,有沒有機會幹這些事兒。

先說有沒有機會幹這事兒,

首先,得有獵物才可以啊,在傳統農業種植區的絕大多數地方,其實魚、野雞和野兔都是稀缺資源了。西南山地一直有捕捉野雞野兔的傳統,南方一直有稻田捕魚,抓黃鱔的傳統。起碼得有獵物,才值得去搞啊。還有一點,這些獵物是不是容許被捕捉,集體財產是不容侵犯的。

再者,捕獲這些獵物是需要工具和技巧的,這些獵物沒有一個是信手拈來的。釣魚需要魚鉤,野雞和野兔更是需要獵槍,再不濟,陷阱捕獸夾總需要,如果沒有這些工具,赤手空拳是完全無法逮住這些獵物的。

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比如在藏區,之前是沒有人吃魚的,這就是傳統。一時間是很難去打破。


好了,就算以上條件都滿足了,以上列舉的這些獵物熱量都不高。

1.個頭通常都比較小,除非是大批量的偶然捕獲,才是真正的收穫,如果是專門去抓,那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2.營養成分不是必要的,不管是雞、魚,還兔子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沒錯,這正是很多營養專家推崇它們成為現代健康飲食的原因之一。

但是,問題來了,高蛋白並不是直接的能量來源啊,蛋白質轉化為熱量其實是不靠譜的,遠沒有脂肪和糖來得痛快。雞肉的熱量是每100克239千卡,而豬油的熱量是每100克897千卡,看得出兩者的差距吧。

所以在總量供給有限的情況下,人們肯定優先選擇油重的,記得30年前,人們還爭著去買豬板油,而不去買裡脊肉,就是這個原因了。

所以,即便花力氣逮住了這些獵物,都不足以餵飽肚子啊。


綜合資源和獲得資源的考量,之前的人很少去幹這樣的事兒。


植物人史軍

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盲區,沒有在農村實際生活經驗的基本很難理解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地荒山也荒,有人類聚集的區域一般都是野生動物的禁區,動物不到餓到極致是不會到人類聚集區去冒風險覓食的,野兔、野雞這類動物的數量一般都是跟當地農作物種植面積、產量有一定關係的,因為這些動物都是以“糧食”為主要食物來源的,沒有了食物基礎,這些動物的繁殖會自我調整的(別不相信生命的神奇,很多動物都有這個先天能力的)自然數量也下降了。也就是說農村吃不飽的時期,其實可供食用的野味數量也下降了,至於說河裡的魚這個我只能說一切都是有限度的,無論河裡物產多豐富也經不起那麼多人幾頓吃的,人類為啥要從狩獵過渡到農耕呢?不就是因為“狩獵採集”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繁衍後代的速度了。

最後說說“抓”這個問題,過去農村生產力低下的時候,沒有太多狩獵工具可供選擇的,土銃這類不是家家都有的(這玩意兒其實穩定性、安全性真的不高,瞎火都是經常發生的),也就是說嚴重缺乏狩獵工具,在這樣的情況下,個體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的收穫,基本是個“靠天吃飯”的事兒,主要還是看運氣了,當然有一定技能的會有不同的收穫的,但也不是百分百保證不落空的,一日三餐指望這個實在是不靠譜,有這功夫還不如多掙幾個工分兒呢!

我的家鄉是伏牛山地區,算是山區了,有山有水(南水北調渠首所在地)以前那個時期,餓的多的其實是鄉鎮居民,真正山區裡的“餓肚子”的不多,因為山裡人只要不懶惰,混飽肚子還是很容易的,甚至發家致富都不是多難的事兒,但是我聽到最多那個時期的事兒就是山裡狼特別多,甚至狼會進入縣城居民家叼走小孩兒(這是真事兒,沒有杜撰),要搞清楚呀我們這裡的縣城和山之間是有個需要輪渡的河的。像我們這裡的情況沒有防備武器貿然進山絕對是有去無回,因為山裡不僅僅有狼,還有豹子甚至幾乎無敵的野豬(TM水平的),就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裝備要你你敢去不?

所以說這個問題真的是太多想當然的成分了,當然不排除那個時期確實有人靠著山裡的野菜、山珍啥的渡過了那個艱難的歲月,這畢竟是少數,或者說這樣的人家屬於“壓力不大”的,一般也就是1-2個孩子的家庭,如果是家1-8個孩子的家庭,我們自己腦補一下有多大的“可行性”。總之,當時有很多東西跟我們現在是不一樣的,也是我們目前的視野閱歷無法清楚理解的。

一個十年草根博客站長【明月登樓的博客】(imydl.com)、【明月登樓學習筆記Blog】(imydl.tech)熟悉 WordPress 、 Typecho 博客平臺創建、運營網站,多年VPS服務器運維經歷,實踐經驗豐富,在這裡為您解答專業方面的所有疑問!

明月登樓

我來說兩句。農村人過去吃不飽,當然想抓魚和野兔。不要說吃不飽,就是吃飽了還想抓魚和野兔改善生活!但為什麼多數人不去捕魚和捉野兔?因為捕魚和打獵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更不像文藝作品裡那樣詩意。

蒙古是大草原,古代蒙古人放牧為生;東北有山有水,古代滿族人是漁獵民族;而長城以南大部分都是農耕的人民。為什麼大部分中國先民選擇種田,而不是靠打獵和捕魚為生?首先,在自然條件下魚和獵物數量是很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食物的需要。其次,打獵和捕魚需要技巧和運氣,普通人是難以靠打獵和捕魚為生的,做農民是養活一家人最有效率也最有保證的工作,漁民和獵人只是少數人。即使只有是少數人幹,捕魚人打魚,還是十網打魚九網空;一個農閒時的獵人打了一天獵,也未必能逮到一隻兔子,這裡有很大偶然性。

大自然的產出是有限的,只有人工培育、種植和養殖,才能滿足全社會的需要。如果不種植麥子,只靠採摘多數人吃不上面包饅頭,如果不種植香菇,香菇也不會走到大眾的餐桌。同樣,魚和野兔的數量相對人的需求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支撐很多人去捕魚和打獵。

所謂的多,只是感覺上多,不是真正的多。新聞報道了幾次美國槍殺案,我們就會覺得美國槍殺案非常多,其實在美國並不是很不安全。新聞報道飛機失事,讓我們覺得坐飛機很不安全,其實飛機是很安全的。一個人外行人在河裡看到幾條魚,就會覺得河裡有很多,而一個內行人可能會覺得這裡的魚不夠多,還不足以讓他來圍堰抽水捕魚。

不是每個池塘都能養魚的,那時農村沒有自來水,得保證池塘吃水和用水的水質。即使是專門養魚的池塘,魚的數量也不能太多,太多了,魚就會生病。現在大規模大密度的養殖,包括養雞養鴨和養魚養蝦,是靠養殖技術的進步,也是靠抗生素的使用。

總而言之一句話,過去的生產力,包括人工種植和對自然的索取,都不能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精耕細作多產糧食,小孩可能會去釣魚或者圍堰戽水捕魚。其實這也是千百年來農耕民族保持生態平衡和永續發展的一種妥協方式。如果大人們放棄了農活,竭澤而漁,燒山趕兔,那麼不但糧食不夠吃,而且野兔子和魚都要絕種了。


龍久於池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

我小時候在東北農村摸爬滾打,童年撿過稻穗,掏過鳥蛋,勾過泥鰍,摸過蛤蜊...對於您提出食物與充飢的問題,我可以用60年我們這發生的實例回答您。

談這個問題前,我想先拋出一個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其中人類對食物的需求主要有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營養需求、感官需求和飲食文化需求。我不再對以上幾種需求做過多的理論解釋,大家可以從字面上簡單地理解一下,針對您提出的具體問題,我僅僅從生理需求營養需求兩個方面來進行回答,我個人覺得用事物的特殊規律驗證普遍規律是一種最為明晰的解題辦法。

生理需求

1960年前後,自然災害肆虐全國,我的家鄉在遼寧的一個小村莊裡,雖然現在是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但在當年的特殊時期卻家家沒米下鍋,1959年開始自然災害至1962年全國經濟開始好轉期間,我所出生的村子卻沒有一例因為餓而死亡的案例,雖然有些人因為營養不良患病(後面探討),但在當年那個全國性糧荒的年代也實屬奇蹟。

人類因為食物瀕臨死亡的過程中,就會越來越減少對食物優劣的評價,致命的生理需求,直接會讓一個養尊處優國王的味蕾降至一個丐幫乞丐的水平。

在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個傳說,一隻鳳凰單腳落在了一個叫“大窪子”地方,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那個地方從此便產生不盡的滷水資源(鹽生產原料),在饑荒那幾年一塊麵積很小的“大窪子”游出了數以萬斤的泥鰍魚和河蟹,當年家家鍋裡鹽水煮泥鰍和螃蟹,就是這些黑泥鰍和紅螃蟹直接救活了附近幾個村子的老百姓。

在沒有糧食、沒有樹皮、沒有草根的時期,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任何單一的食物都可以成為救命的稻草。

所以在食物極度匱乏的農村,村民們絕對會利用身邊可得的食物資源來填肚子,這是人類對食物的本能。

當然,也會存在另一種情況:食物資源有限。總需求與總供給嚴重不平衡時,就會產生競爭食物的行為,有魚,有野雞、有野兔,人餓了肯定會拿來充飢,但這些天然的食材不足了或獲取難度變大,村民就不能靠他們獲得食物的生理滿足了,與前面的回答並不衝突。

營養需求

進一步,如果能解決了生理需求,那麼營養需求就會慢慢的走上臺來,單一的攝入一種或僅有的幾種食物營養結構肯定不能滿足人類對營養的需求,也就像我的家鄉,在饑荒時每天靠泥鰍和“大閘蟹”衝擊,絕大部分人出現了營養不良的問題。

所以,過去農村吃不飽,人們肯定會首先保證活著,在可獲得單一食物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會去抓魚、捕鳥、抓野兔,一旦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對營養需求的企圖心就會增強,我想這是一種心理需求也是一種生理本能。

最後總結一句話,吃不飽,還談什麼不能吃;吃不飽,還談什麼營養。

題外話:當年我們這河蟹(類似大閘蟹)根本沒人吃,哈哈,拉仇恨。


蘇小泉實驗室

能量守恆定律不但適用於科學,也適用於野雞,野兔等自然萬物。人太多了可以計劃生育來控制人口,那麼動物多了咋辦?其實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有預感的自我調節,在人類災難時,它們同樣知道也是自己的災難,繁殖多了將面臨更大的災難。

我就說說魚🐠,野雞🐔,野兔的能量守恆定律。

我的家鄉在寧夏中衛的永康,北靠黃河南望香山。

在哪個餓肚子的年代,黃河裡有魚🐠嗎?有,但是不是想象的那麼多,如果放開去抓,我估計不上兩月連魚🐠孫子都沒有了。你別看那時的人餓的啃樹皮吃草根,可是很少去河裡抓魚吃🐠。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窮懶瘦怕吃,二是魚🐠是傳說中的龍子龍孫吃不得。

魚🐠不是好抓的,沒有工具和耐心是抓不到的,除非你是瞎麻雀子碰了個穀穗子,很多人沒有這個本事,寧餓著肚子也不願意抓魚🐠。

在一個就是迷信的說法,吃魚🐠就是吃龍子龍孫。小時候大人教導我們不要捉魚🐠,捉魚🐠是很危險的事情,擔心掉下水裡淹死。所以父母找各種說法,也就帶上了迷信色彩


說真心話,我在黃河邊長大,及不會捉魚🐠也沒有吃魚🐠的技巧,這都和父母的教誨有關。

龐大的香山系,是祁連山的餘脈,在人們忍飢挨餓的時候,山上植被茂盛,我外公在大山深處放羊,父親在大山邊緣放羊,對山裡的情況比較瞭解。兔子,野雞每天能見到幾隻,蛇🐍到是不少,(北方人是不吃蛇🐍的)。別說是吃兔子和野雞了,見的都比較少。狼🐺等大的動物從來沒見過,外公和父親說,他們放羊一年半載的也見不到一次狼🐺。

見它們都困難,到哪裡吃它們去。

傳說有個叫滿天飛的獵人上香山打獵,掏回來一窩狼🐺娃子,晚上狼🐺母繞他家哀嚎幾天,從此滿天飛金盆洗手在不打狼了,那時年級小,聽起來都怕人。

什麼都不能過量,過量就有滅頂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