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真是迫害楊家將的奸賊嗎?

蝶戀花緋

在小說《楊家將》及系列影視作品中,潘仁美(即潘美)被描述成一個陰暗小人,生性嫉賢妒能,因為是皇帝老丈人的關係,一再誣陷與之有宿怨的老將楊業,最終讓楊業戰死於陳家谷。後來,楊六郎為父報仇,在黑松林殺死潘仁美。史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歷史上的潘美非常有節義,且知兵善戰,在宋朝建立後,曾獨自率軍平定南漢,與曹彬一起滅南唐,又參與滅北漢戰役,戰功赫赫。因伐遼失利一度被貶官,不久又官復原職,最後壽終正寢。其實楊業之死雖然跟潘美有一定關係,但罪魁禍首卻是監軍王侁,這在當時便已有定論,潘美不過是在後世替他“扛雷”而已!那麼這個王侁是誰,他為何要害死楊業?



王侁是後周樞密使王樸之子,因為是功臣之子的緣故,在後周出任東頭供奉官,在北宋歷官蔚州刺史及雲、應州兵馬都監,被安置在北方邊境防禦北漢和遼國。王侁跟楊業本無宿怨,他們之間的衝突發生在宋太宗雍熙北伐期間(986年)。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命曹彬、米信、潘美兵分三路伐遼,時任雲州觀察使的楊業正是西路軍的副統帥,跟隨潘美一起出雁門關作戰。伐遼大軍起初連戰連捷,收復許多失地,但隨著米信在新城會戰中的失利及曹彬在岐溝關的慘敗,形勢急轉直下,改為遼軍乘勝南下。宋太宗聞訊後急命撤軍,並命潘美、楊業護送歸順的百姓內遷。


面對洶洶而至的敵軍,楊業建議避免與遼軍正面作戰,只需分兵應州以誘遼軍主力,再以千名強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以騎兵在中路支援,便可以完成撤軍任務。主帥潘美認可楊業的建議,但偏偏監軍王侁卻站出來反對。王侁出於文官對武將天生的鄙視,竟譏諷楊業畏懼怯懦,稱若是有膽量,只需出雁門關與敵軍交戰。



楊業認為王侁的建議太過兇險,註定會白白葬送士兵的性命,沒有任何意義。王侁見楊業依然不肯迎敵,便進一步給他“捅刀子”,竟然以質問的口氣對他說:“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素以秉性剛烈著稱,如今被王侁一頓冷嘲熱諷,心中很是憤慨,於是向潘美請兵出戰,並得到允許。


楊業啟程前與潘美、王侁約定,自己率軍出戰,對方則要安置伏兵於陳家谷口來接應、支援他,以防止自己因寡不敵眾而覆沒,潘美、王侁都表示同意。實際上,大軍確實在陳家谷口安置了伏兵,並一直等待楊業的到來,只不過時間過去很久,依然見不到楊業的身影。此時,王侁便以敵軍已潰敗逃走為由,慫恿潘美離開谷口前行。潘美猶豫再三,最終還是聽從王侁的建議。



所以令楊業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率領殘軍好不容易趕到陳家谷時,竟發現此地空空蕩蕩,根本沒有一兵一卒來支援他。楊業悲憤異常,自知再無生還的可能,於是率領殘兵與敵軍交戰,最終力屈被俘。遼軍俘虜楊業後,對他百般勸降均遭拒絕,不久楊業絕食而死。由此可見,真正害死楊老令公之人是監軍王侁,而不是主帥潘美,後者頂多算一個稀裡糊塗的“從犯”。



楊業壯烈殉國後,宋太宗悲憤異常,下令追贈他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而對於“謀害”楊業之人則處罰不等,其中主帥潘美被降職三級,監軍王侁、護軍劉文裕均被罷官流放。王侁後來獲得大赦,出任均州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被召回京師,不久便病死家中,結束自己荒誕、可鄙的一生。


文史磚家

千百年來,中國的小說、戲劇、評書等等都把潘仁美描繪成迫害楊家將導致楊家男兒血染沙場,迫使楊家十二寡婦徵西的奸賊,致使潘楊兩家世代為仇,造成潘楊兩姓千百年來不通婚的惡果。
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戲曲中的潘仁美真名叫潘美,是北宋王朝的開國元勳。潘美不僅文武雙全,還智賽隋何、機強陸賈。
大宋建立不久,前朝不少官員不服,政權不穩。其中有一位叫袁彥的,手中仍掌握一支武裝力量,經常幹一些殺人越貨的勾當,甚至收羅了不少兵痞壯大其武裝。宋太祖趙匡胤極為憂慮,恐其兵變,欲派潘美到袁彥處進行監督,並尋找機會殺掉袁彥。潘美則獨自一人前往袁彥處,進行規勸,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袁彥親自來到京城,向宋太祖臣服表忠。
立國不久,一將領在楊州反叛,宋太祖親征,潘美做為副將隨軍平叛。平叛後,潘美被留置楊州進行善後。潘美首先對各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彈壓,再施以安撫,最終使該地域穩定安寧。
公元970年,潘美親率大軍攻克富州,再下賀州,進而收復雄州、英州,再將南漢的十五萬大軍圍困山中。潘美親自到前沿陣地進行查看,發現南漢軍營帳周圍都是木柵欄,潘美即令晚間先用火攻,大軍隨後出擊,一舉消滅南漢軍,並俘獲了南漢皇帝。
宋太宗即位後,令潘美率軍征討北漢政權。宋軍一路攻關奪隘,勢入破竹,取得了征討北漢的勝利,此役還使北漢名將楊業歸降大宋。
由此可見,潘美不僅是大宋的忠臣良將,而且文韜武略,智勇雙全。
公元986年,遼軍以十萬之眾來來犯大宋,宋太宗即命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王侁為監軍統兵迎敵。楊業認為,敵攜勝而來,士氣正高,不可與敵硬碰,應先避敵鋒芒,再擇機破敵。王侁卻說:楊將軍號稱楊無敵,大戰當前,畏首畏尾,不敢迎敵,是不是有其它想法。對此,潘美未置可否。楊業本來就是降將,見王侁無端猜忌,潘美又不言語,為了表明自身清白,只好率部迎戰,最終身死殉國。
此役失利,損兵折將,宋太宗大怒,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嚴歷的處罰:潘美連降三級,而王侁是撤職查辦,發配邊疆。由此可見,潘美僅是負領導責任,因此說潘美是迫害楊家將是無稽之談。潘美被降職後任太原府,不久病死。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文史號:故紙堆間(yunfei919-)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在《楊家將》中潘仁美是,但是在歷史上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不是,兩人一字之差,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面目。


80後的小夥伴們在小時候肯定看過電視劇《楊家將》,這部電視劇描寫了楊令公(楊業)、佘太君滿門忠烈,為大宋王朝抵禦遼國入侵,男人死完女將上陣的故事,其中的大反派太師潘仁美陷害忠良,臨陣脫逃導致楊家將傷亡慘重,楊令公戰死,楊家幾個兒子也只剩下六郎一個獨苗,潘仁美壞得讓人咬牙切齒。

然而,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這個人,是小說《楊家將》虛構出來的人物,他的原型是北宋將軍開國將軍潘美,歷史上的潘美是一個作戰勇猛、戰功赫赫、光明正大的軍人,被稱作北宋第二名將。

陳橋兵變後獨入虎穴傳旨

潘美在後周為官時與趙匡胤相交,參與了趙匡胤取代後周的陳橋事變,在陳橋事變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之後,都城開封城內的大臣們都不知道消息,需要派人去都城的朝堂之上宣佈消息並昭告天下。趙匡胤派遣的就是潘美,潘美獨自一人在朝堂之上向後周的君臣們傳達了趙匡胤兵變當上皇帝的消息,此舉是冒了極大的風險的,有被後周的君臣們當場拿下砍掉腦袋的風險,但是潘美敢於冒如此風險,足見其膽識。

也正是因為他的膽識,被趙匡胤重用,之後逐漸嶄露頭角。

平唐滅漢,成為北宋第二良將

隨著北宋的南征北戰,潘美逐漸成了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參加了數次北宋消滅他國的戰爭,比如南漢、南唐、北漢等。

公元970年,趙匡胤下旨討伐南漢,任命潘美為行營諸軍都部署總領滅南漢軍事,九月間進軍南漢。南漢末代君主劉鋹胡作非為,不得人心,南漢軍士氣低落,再加上將領指揮失當,南漢軍根本不是久經沙場的北宋軍的對手,到第二年的二月南漢都城就告破,劉鋹出降,南漢滅亡。

之後,潘美又參與了消滅南唐的戰爭,雖然他不是消滅南唐之戰的總指揮(總指揮是北宋第一名將曹彬),但是絕對是宋軍之中作戰最勇敢,最有闖勁的隊伍。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後,潘美又成了消滅北漢的主將,在此戰中楊老令公楊業投降宋朝,開啟了為北宋效忠的時代,而潘美也成了楊業的上司,開始了二人長達七年的合作與恩怨。

伐遼後撤中導致楊業戰死

公元986年,宋太宗下令兵分三路北伐遼國,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曹彬任中路軍主將,而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則是潘美的副手。

戰爭的初期進行的很順利,三路大軍按計劃推進,中路軍在曹彬的指揮下一路緩行,保持著對幽州的壓力,讓遼軍主力集結在重鎮幽州,不敢他顧。而西路軍則趁遼軍集結在幽州之時攻取其他各州,西路軍在潘美的帶領之下攻下了寰州、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等地,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關鍵時刻,曹彬的中路軍被遼軍劫了糧道,糧草不繼只能退兵,如此一來幽州壓力頓減,原本集結在幽州的遼軍重兵可以騰出手裡對付潘美的西路軍,面對如此強敵,深入敵後的西路軍必須撤退到宋遼邊境。

在撤退之前,朝廷下旨將四州百姓遷到內地,於是西路軍要擔任掩護軍民撤退的重擔,但是此時遼國的大軍已經在蕭太后的帶領之下追趕過來。在撤退過程中,監軍王侁認為西路軍數萬大軍面對遼軍時大可不必一路逃避,完全可以主動出擊打擊遼軍的氣勢,於是派遣楊業主動進攻遼軍。

自知必敗的楊業沒有其他要求,主動出擊之前與潘美、王侁約定讓他們派兵在陳家谷口接應。果然戰況如楊業所料,宋軍在遼軍面前敗下陣來,當楊業率領敗軍撤退到陳家谷口時發現並無一兵一卒接應,最終被緊隨其後的遼軍包圍,楊業的兒子和部將戰死,自己受傷被俘,後絕食而亡。

原來,潘美、王侁等人之前是在陳家谷口接應,但是楊業出戰之後久久沒有消息,潘美等人以為楊業已經得勝去追擊遼軍了,於是也帶著兵馬前進,結果在半路上得知了楊業戰敗的消息,又趕緊後撤,並未按照事先約定在陳家谷口留下兵馬接應,於是就有了楊業兵敗被俘的故事。

潘美雖然要為楊業的兵敗被俘負責,但是最大的責任應該是逼迫楊業出戰的監軍王侁,潘美最多隻是沒有起到勸阻的責任,但是這也不能苛求潘美,畢竟監軍代表著皇帝,即使主帥也不能違背監軍的命令。

平唐滅漢、立下赫赫戰功的北宋第二名將,因為這一次的“背信棄義”,在軍中威信盡喪,而且揹負了數百年的罵名,實在是有點冤枉。


天涯看點歷史號

從小說演義《楊家將》系列中說,潘仁美確實是迫害楊家將的奸賊,但是在真實歷史中,他頂多對楊令公楊業的死負一定責任罷了!


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開國名將潘美,他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深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李重進叛亂,趙匡胤親征,潘美為行營都監跟隨出征,公元970年,率軍滅南漢。公元975年,協助名將曹彬滅亡南唐。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隨太宗伐北漢,被任為知幽州行府事,後隨太宗北伐遼,兵敗而回。以雁門關之捷封代國公,後改忠武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率西路軍出雁門,連戰連捷。但後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也受詔被迫撤軍,在撤軍過程中,監軍王侁譏諷逼迫楊業冒險迎敵斷後,潘美誤信王侁,沒有對他的錯誤做法進行制止,致使陳家谷兵敗,楊業全軍覆沒,被俘而死。潘美因此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

公元 991年,加封同平章事,不久死去,終年67歲。被宋太宗追贈中書令,追諡武惠。公元999年,配饗太宗廟庭。在宋真宗時代又追封為鄭王。



小說《楊家將》裡,講述了北宋楊家名將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當時,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惡,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最終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可惜這只是演義小說中的故事,和真事歷史相差甚遠。現實歷史中根本沒有楊家七郎八虎、沒有穆桂英掛帥、也沒有十二寡婦出征。楊家只有楊業和他的大兒子楊延昭(不是六郎)兩代算得上戰功顯赫,第三代楊文廣就明顯不如他的父祖輩了!


公子皇鋣

小說和評書中的潘仁美的確是迫害楊家將的奸賊。潘仁美讓楊繼業當先鋒,討伐大遼國,得知楊繼業兵敗,楊七郎前來求救卻見死不救,反而藉故殺死了楊七郎,這當然是奸賊的行為了。當然,小說和評書並不是歷史,只是人們編寫加工的故事罷了,可以用來娛樂,不能當成正史來讀。

正史中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楊繼業的原型是楊業,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大的私人恩怨,只是上下級關係,一同守護宋遼邊境,出征打仗,屢立戰功而已。

歷史中的潘美是北宋第一名將,開國功臣,死後諡號“武惠”,配享宋太宗廟堂。宋朝後續繼任的皇帝對潘美都是褒獎有加,追封、畫像、表彰功績。如果潘美果真是一個奸邪之人,經過上百年的時間,宋史中早該定義為奸臣了,但是直到元代脫脫修編宋史,潘美都是和宋朝第一良將曹彬一起立傳,可見其對宋朝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至於小說和評書中說的潘楊的過節,只是誇張加臆造,編寫了一個精彩的故事而已,真實的事情並不是那樣子。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了對遼國的第二次北伐。宋軍三路齊出,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業為副帥,王侁、劉文裕為監軍,麾下將領有王貴、楊延玉、楊延昭、賀懷浦、薛超等將領。北伐前期,潘美的西路軍,一路攻克寰州、朔州、應州和雲州四城,戰果最多。

由於作為北伐主力的東路軍曹彬、米信部在岐溝關大敗,導致全線形勢不利。宋太宗下詔各路軍馬全部撤回,西路軍前期奪取了四州,所以太宗要求掩護所攻佔四州的吏民安全撤退到宋朝境內。就因為這個命令,才導致楊業最終兵出陳家谷,戰敗身死。從明代開始的小說和評書等文學作品對此做了臆造加工,為了突出楊業的忠勇無敵,作為主帥的潘美就被作為襯托肆意抹黑。

楊業出戰,主因是太宗要求安全撤退四州的吏民,而王侁和楊業的撤民計劃有些不一樣。王侁主張出戰,而楊業主張分兵誘敵,逐批撤退。楊業因為素來號稱“楊無敵”,因此這個避戰行為引發了王侁的不滿和激動,直接指責楊業,你都無敵了,為什麼不敢去打,更是拿“得非有他志乎?”激楊業。楊業一聽也激動了,“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你既然這麼說那我楊業只能以死以明志,先去死了。結果可想而知,在整體情況不利於宋軍的時候,還這麼衝動,除了失敗沒有其他的了。

這就導致了楊業出兵陳家谷後,急於表志立功,結果中了耶律斜軫的詐敗誘敵之計,深入追擊;中埋伏後,數萬精兵被全殲,楊業受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而潘美和王侁在陳家谷口接應楊業,從早上等到將近中午,6個多小時都過去了,還沒看到楊業的部隊回來,王侁就以為楊業獲勝了,所以,要求撤兵回營,趕快寫奏摺給宋太宗,彙報戰績(只要是勝仗,誰先彙報誰獲得封賞會比較多;如果是敗仗,誰先彙報,還可以推脫責任;宋史中記錄了很多類似的案例。當然勝仗了一般不會再怎麼查,大家都有賞,賞賜多少最多發點牢騷。失敗了一般都會再調查清楚,真正的責任人還是會被懲罰。)。潘美本來想繼續等楊業,可能也是被王侁的情緒感染了,就沒有特別堅持,跟隨王侁一起撤退了。潘美和王侁在撤退了20多里之後才得到了楊業戰敗的消息,宋軍是步兵為主,如果帶著裝備再跑20多里回到陳家谷,至少要花費2到3個小時,到了地點也是疲軍了,所以,他們只能繼續撤軍了。

縱觀整個事件,其實太宗、楊業、潘美、王侁等人都是有責任的。太宗不應該要求帶著四州的吏民一起撤退,帶上主要人員撤退就行了;楊業也不用為了表明忠心,就不顧行軍打仗的基本策略,急攻冒進,結果中了埋伏,楊業其實完全可以在耶律斜枕後撤時,就帶兵返回陳家谷,擇日再戰就行了,也不用全軍覆沒;而潘美和王侁的情報工作沒做好,應該多派斥候來回偵查掌握更多的戰場信息,結果就是登高遠望一下,結果判斷失誤,提前撤兵,這是他們的責任。太宗肯定不會責備自己;而楊業戰死,是要做撫卹的;責任只能是主帥潘美和兩個監軍王侁、劉文裕來擔了。

潘美此後繼續駐守河東路宋遼邊境,而宋朝另外一個大牛人,北宋一代名相、文武雙全的張齊賢接替了楊業防守雁門關。在雍熙北伐5年後,公元991年潘美去世。而此間,楊延昭並不在潘美手下,主要是和楊嗣在河北路駐防抗遼,沒有什麼太大的交集,也就談不上什麼迫害之類的。歷史上的潘美並不是迫害楊家將的奸賊,而是開國元勳,戰功卓著的北宋第一名將。


奕天讀歷史

大多數人,一提到楊家將,就會想到潘仁美。由於戲曲、小說、影視劇中對楊家將的大力追捧,潘仁美被演繹成一個大反派,一個迫害忠良之人。有很大一部分人,把潘仁美和秦檜定義成宋朝兩大奸臣。

其實,真正的潘仁美並沒有那麼不堪。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開國名臣潘美,作為一個南征北戰的武將,潘美幫助趙匡胤成功上位,後來又輔佐宋仁宗,穩定朝局,平定判亂,是一等忠臣。


不但如此,生活中的潘美為人和善低調,不慕功名利祿,從不濫殺無辜,甚至對小蟲子都十分愛護,不忍傷害。史書中這樣描述潘美:“平居,於百蟲之蟄猶不忍傷,出使吳越,籍上私饋,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錢;則其總戎專征,而秋毫無犯,不妄戮一人者。”


潘美和楊家將的關係,主要是楊業時代。當時,北抗契丹遼國,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監軍劉文裕、王侁讓在我軍處於被動的狀態下,堅持讓楊業出擊,潘美沒有發表意見。於是楊業出征,結果,被俘絕食而死。後來,劉文裕、王侁被流放,潘美負領導不利責任,被削除爵位,最後鬱鬱而終。從此,潘美就成了故事裡的大反派。故事裡總要有一個大反派,不是嗎?


歷史密探

戲說而已,切莫當真。

揚業確有其人,死於他人之手,與潘仁美無干。

潘仁美是宋一能臣,戰功頗豐,忠心為國,沒有小說中說的這些爛事。

小說就是小說,已說很明白,為什麼還要當真呢?

小說本身就是遐想,無須事實為依託,看看即可。

若靠譜點,看報告文學比它有準頭。

還要靠譜點,看史料。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潘仁美是虛擬的人物,與潘美沒半毛錢關係。不要混為一談。潘美做為雲應路行營兵馬都部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於他號令不嚴,沒有阻止監軍王侁,劉文欲。撤離陳家谷,最後導致楊業兵敗被俘。本人認為他的負主要責任。說是奸臣。犯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