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和河南话能不能互相通话?

薄云绕港

客家话确实是源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一种方言。客家人先祖在离开中原之后,无论是客家话还是古代河南话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现在两者直接通话挺难的。

不过准确点说,客家人应该能听得懂河南人说话(60%),但是河南人听不懂客家人说话。

客家人的源头是永嘉之乱南下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这些汉人躲进了闽赣粤的山区,聚族而居,在此地繁衍多年,再加上后续因为战争而南下的汉人和当地土著的一些词汇逐渐在南宋时期就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只不过那时候还没“客家人”这个说法而已。有古人记载为证,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的《跋赡学田碑》有云:

“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意思就是说福建有八郡,汀州邻着五岭,方言和习气跟中州类似。也就是说,在南宋人眼中,此地的方言跟中原地区类似。

而发生变化主要就是南宋以后的这段时间了。客家话和河南话的分野就是在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河南话入声消失的阶段

南宋时期,北方已经被金国占领,在和金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金人学说的汉语必然会对中原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话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变化。再加上元朝时期的统治,河南话已经同南方话分道扬镳,入声已经开始大规模消失。明朝时期朱元璋颁布《洪武正韵》尝试在北方发起正音运动,也算是将北方话往回拉了一些。可惜的是,明朝时期入声已经不可避免的在北方口语中逐渐消失,南方部分地区的入声也逐渐弱化并消失。什么是入声?比如,老河南话中的“国”发音为“guai”,在客家话中发音为“guait”;老河南话中的“得”发音为“dai”,在客家话中发音为“dait”;老河南话中的“十”发音为“si”,客家话发音为“sip”,音节相差出来的一个末尾的字母就是入声。

河南话语音颚化的阶段

什么叫颚化?举个例子,客家话中的“再见”发音为“zai gian”在河南话中读作“zai jian”;中古汉语“将”和“姜”发音应该分别为“ziang”和“giang”在河南话中全部读作“jiang”;“洗”和“喜”发音分别为“si”和“hi”,在河南话中变为“xi”;而“几”,发音为“gi”,河南中变成了“ji”。这样一来河南话的语音就同客家话越来越远,以至于很快就无法通话了。这种变化发生在明朝末期到清朝时期。因为我们知道的“北京大学”的英文中的“北京”被写作“Peking”,就是一个例证,那个时候的“京”发音还不是“jing”而是“ging”。当然河南部分地区的河南话颚化现象比较轻,但最近几十年受到普通话影响也迅速走向了颚化。

而除了这两点非常有规律的差异,客家话和河南话在日常用语中的用词差异挺大的,客家话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的表达方法,比如表示“是”用“系”,表示“你”用“汝”。

所以,客家话和河南话基本不能直接通话,但是两者源头却仍然一样。


薄云绕港

类似潮人和客家人为什么要虚构身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政治上的考量。如元代规定“南人”为贱民,但南人中的贵人却享受一定的待遇。所谓贵人是指家族中当过皇帝大臣的种性人家。这样就促使弄虚作假现象丛生。据《福建族谱》介绍,明末清初时,福建闽南闽西地区篡改族谱成风,多以“皇族取姓”。这兩个地区就是闽南人和客家人居住地。

但客家人虚构中原迁徙说,主要还是因为与汉人融合的畲人,在历史上蒙受了太多的鄙视和恥辱。据民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王国维考证,畲族和苗族瑶族三族同源,皆源于西汉初年的湘西“武陵蛮”。(《中国民族史》)。他们都祟拜盘瓠(帝俊的狗)为祖先,都保存“二次葬”古俗。这些信仰和习俗遭到其它汉族民糸的恥笑和欺凌。如《漳州府志》上竟出现“犭+客即狗种”字样。如明代佛山人黄佐的《广东乡土历史》一书说:“客家人非粤种,亦非汉种。”这些鄙视和欺凌导致客家人两次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历时数十年,死伤逾百万。

当今客学专家虛构的中原迁徙说,甚至都不提畲人了。那么,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兴梅地区以畲瑶人为主的历史也要重新改写?


严家庆

河南话绝对不是古汉语,北方话完全和古代语言没有关系。因为少数民族统治太长时间了,北朝加辽国加金国加元朝加清朝,快一千年了,人种和语言早改变了,南方话为古汉语没错。证据1是北方现在晋语因为战乱少,保留的古汉语成份多。没有儿化音,和客家话发音特像,2可以参考日本和韩国的语言,经常性的用词和客家话发音相似。3北方的用词,这,那,走,下,和古代用词行,落,边等都不一样,客家话和古代用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移民,河南山东河北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太多了,基本上都没有家谱和宗庙,一般一个村一个姓的几百人到一二千人的,其实祖先当时就一人,经过多少代的延续,才成长这么多人的。主要是毛泽东的人多力量大的贡献,一对夫妇生7-8个,7-8个又生4-5个,这个基数太大了,以前的人口没这么多的,都是朱元璋让移民过来的,所以现在的河南人是山西人后代,客家人是古河南人后代,没有任何关系。。。。。


俺去打酱油你个好评


感恩65300322

我是河南人,我曾经听过客家话,基本是听不懂的。但是客家人能听得懂我们说话,可能是因为河南话跟普通话比较接近的原因吧!

客家人是从北方南下的汉人,据说汉族人三次南迁都有人流落到广东,福建和江西交界的山区。他们在此繁衍生息,跟当地人互相融合,在南宋形成了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先祖离开北方以后经过千年他们的言语发生一些变化,主要是受到周边的民系的影响,比如广东的广府话(粤语)以及福建的闽南话还有畲族的语言等等。但是客家话一直自成体系,保留着基本的中原雅音。

在客家话变化的过程中,河南话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他们学说汉语之后产生的蹩脚汉语会反过来对北方人产生很大影响,而对偏远的南方影响比较小。这也是北方话比南方话相对简单的原因。

虽然河南话和客家话不能通话,但是两者仍是一个源头-中原雅音。


星辰小娟

这个真的不能,我有客家的朋友,10多年前就感受到鸡同鸭讲的体会了。

客家话应该是属于古中原话,根据移民的路线又加入了沿途经过地方的话,经过了这么多年年的演变,早就变样了,就是客家话内部能够互相通话的也不多,都有自己的本地特色,有时候两个村的说话都要用普通话交流。

河南话因为在古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交通便利,各地交流融合以后形成的新的地方特色的语言,河南话本身也有几大块地方特色,但是内部交流没什么大的障碍,讲河南在河南境内交流没问题,在北方也没什么太大的障碍,但是过了长江交流起来就困难的多了,何况是十里不同音的更南方呢?只能用普通话交流了。


无影晴空

我是广东客家人,很多同事,朋友是河南人,他们说话我全听懂,我说话,他们有少数人听懂百分之三十,发现有些词相近,比如他们说*俺(唵)*是*我*的意思,而客家话*涯*也是*我*的意思,唵和涯发音相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