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列强入侵,清朝上亿百姓为何多数无动于衷?

陈旭俊

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清朝百姓与古代很多王朝面对外敌入侵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同仇敌忾、踊跃参战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无动于衷,麻木不忍,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1、清末腐朽统治让百姓极其贫困,毫无尊严。

和电视剧中清朝老百姓衣冠鲜亮的形象恰恰相反,清朝的百姓的生活极其贫困,毫无尊严,我们通过很多资料和存世照片,都可以清晰了解。可以说,在风调雨顺的时候,老百姓也仅仅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而稍微发生一些自然灾害瘟疫等,那就是人间地狱,遍地饿殍。

2、清朝奴化统治,百姓缺乏反抗精神。

清朝空前的思想禁锢和残暴统治让底层百姓成为精神麻木,毫无思想的奴才。面对强大的外敌,犹如待宰的羔羊,缺乏奋起抗争的精神。


3、阶级对立严重,缺乏国家认同。

各级官吏的盘剥和压迫,让百姓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大清国是皇帝老子的大清国,底层百姓只求残喘生存,不愿牺牲战斗,缺少古代中国那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4、满汉对立存在,缺乏民族认同。

在民间还一直流动着反清复明的思想潮流,甚至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就出现很多底层群众在反满宣传下,配合入侵者而阻挠清朝军队的事情,愚昧地认为入侵者是反清复明的拯救者,甚至出现过华勇营。


索隐军事政经


封建社会的中国,一直实行的都是愚民政策,老百姓只要会种地,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们考虑,不但不需要,国家还有明文规定禁止他们过多论政,乱讲话是要招来杀神大祸的。

因此,封建社会的老百姓,大多躬耕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两耳不闻窗外事,经年累月的惯性思维,他们早已不知道还有政治一说,还有面对外族侵略时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务。

这些道理读书人当然懂,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实施的都是精英政治和精英统治,愚昧的人民或者百姓,只要按“上面的意思”办就可以了,“上面”对他们要求也不多,安心种地,安心交公粮,其他什么事情不要问、不要说、更不要想。

1940年的鸦片战争期间,爆发了广州三元里地区人民的抗英斗争,说实话这是4也就是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奸淫掳掠当地的老百姓,当地人没有活路,只能“造反”,确切地说是反抗。


如果不是英国人不识趣的欺负他们,他们都能笼着手站在一边看英国人怎么揍林则徐,怎么揍关天培。

为什么?事不关己呗,只要不动他们的奶酪,还不是谁爱打谁打谁,谁挨打了谁受着嘛!再说了保家卫国不是他们的事情,如果表现太突出,还会容易被当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招来官府的镇压。

一个县令主要的职责就是维稳,如果一个地方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不稳定因素,县太爷是要担责背锅的,就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来说,历史上名声极好,但在当时,会不会获得清政府的认可,其实还真不好说。

除了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近现代史上很少再听到类似三元里的行为,义和团运动除外,为什么?清政府不认可,不但不认可,哪个地区表现的太过积极,不但地方官没好果子吃,就是当地百姓,都会被当成异类对待。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自然很少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安分守己的老百姓,谁也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


历史三日谈

看这问题,貌似平日里被大清的狗官鱼肉惯了的百姓,一遇到有人打大清,还得冲上前为皇帝殉死咋的?

首先,大清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曾在东北大肆屠杀汉人,数量达百万。随后,后金军队多次入寇山东、河北。仅山东就杀人十三万。入关夺大明江山之际,干的头一桩事也是杀害咱汉人,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剃发令下,各级地方官令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行走,见蓄发者就剃之。稍有抵挡,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示众。

具体数据,咱从整个明末清初的人口统计可以看出来,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万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而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所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国全国有人口6069万,但当时中国需缴纳人头税,所以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明朝人口顶峰当在一亿以上,葛剑雄则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


那么,这么大明百姓,到了你们大清国的康乾盛世还剩几何呢?大清国顺治18年,官方统计人口数字为1913万人,与明末最后一次统计相比,少了3000万人,与葛剑雄估算的两亿人相比,少了一亿八千万。

这么多人,哪里去了?难道是走入时空隧道了吗?

诸位,世界上最范围庞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过死了5000万人。难道清灭明的战争,比二战还惨烈?

事实上,在暴力统治之下,几乎所有国家的国民性格都会出现扭曲,如果你发现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很大可能性是这个国家的制度是专制的。英国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英国人劝说船上的中国人开过去援救,却也得不到任何响应。

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对自己的同胞没有感情——答案就是:中国统治者(大清)的精心塑造结果。因为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英国人认为: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

“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的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英国人认为,“其错当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这些旁观者的议论,用来解释八国联军入侵大清之际,那些官员和义和团之外的普通中国人的行为,是合理的。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之际,老百姓为他们搭建梯子,助其攻城。他们还组成运输队,帮助他们运输,拥有船的百姓还帮助八国联军在水上运输。

此外,沿路上,还有大量的汉人跟列强军队做生意,把各种鸡鸭鱼肉等补给售卖给他们。甚至有人为列强提供军事情报,包括清兵的布防图等等。更不用说列强进攻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纷纷将梯子租给他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老百姓积极提供干柴茅草等引火材料。

当然,你可能不知道,列强里面还有一支汉人组成的军队,打仗特别勇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简直就是灭清急先锋。

英国人回忆录中写盗:“在离战场很近的村庄里,村民“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实际上,并不是老百姓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同胞,是平日里欺压老百姓的人(当官的、当兵的,都是平日里欺压百姓的人),国家没有给百姓以幸福感,反而进行欺压和掠夺,何谈百姓为国效命呢?

所以,只有人民的政权,人民才会发动起来保卫他。刽子手的政权,你让被屠杀被奴役的人去保卫它?你以为人人都是傻子吗?

(事实上到了最后,就连旗人的大多数都不愿为满清王朝卖命,更何况是汉人)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列强入侵,清朝亿万百姓无动于衷?当然不可能!很多勇敢的中国人行动了起来,我们岂能无视他们的努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舰队进入珠江口,大批渔船围了上来,以合理的价格卖给英军生鲜蔬果各类军需,有力的支援了英军的行动。英军登陆后,仅三元里一带,就有1200余名民众加入了“

援英抗清”的队伍(记载于《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两江总督耆英上奏:“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突破虎门要塞,溯江北上,数万居民观看两军海战,每当悬挂黄龙旗的船只被击沉,兵丁跳水,鼓噪叫好。同一幕出现在镇江水战时,英军面对这主场待遇大为不解。在广州、定海、在天津、在北京,各处战场临时向导积极踊跃带路,哪处水道有障碍、哪处小路通炮台,当地人心里都有数。

最热情的向导当然还是出现在北京西北郊,他们把英法联军导航到圆明园,为英法联军添了一把火,每个人都充当了搬家公司的员工,能往家搬多少算多少。

八国联军没来时,拳民和教民为了抢房子抢地已经打个不可开交,试过洋枪炮的火力之后,大师兄们普遍躲了,等联军打到了北京城,拳民们基本都散了。还有勇敢的城市居民们,纷纷出现在联军面前,抢着搬梯子炮弹,留下了这张动人心弦的老照片。

如上历历情景,哪个说百姓们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历来现实

面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被鱼肉的强烈民族危机,除了为我们所知的义和团抵抗外来侵略外,绝大多数的百姓都对此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不能不让人唏嘘。

遥记汉武大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概,戚继光“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的情怀,我们不禁感叹,大清朝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为何没了这个精神呢?我认为这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1. 首先,我们要明白清朝的统治阶级是满族,相比于汉族人,满族人数仅为汉族几十分之一,根据统计,清末满族约占全国总人口2.8%。以人口如此少的人数统治远多于自己的汉族,满清采取了所谓的奴化教育,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所谓毁人者必先毁其衣冠,满清通过血腥手段讲这个政策执行下去,对于反抗的人一律严惩。对于人民采取恐怖武力威胁于精神奴化,各种酷刑在满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手段无比血腥残忍,百姓的血性也在这种种酷刑之下渐渐消沉,如待宰羔羊,又哪里有反抗的精神呢?

  2. 对汉族知识分子,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文字狱,搞八股文,大肆篡改儒家文化核心内涵,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创造力。我们曾经辉煌的文化变得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通过对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武力恐吓和文化禁锢,使得亿万人民没了思想,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便于了满清统治阶级的统治。


  3. 人民生活极度困苦,说食不果腹一点也不夸张,看看清末的老照片,我们就能知道,实际上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像现在的电视剧里演的那么衣着光鲜。在遇到灾荒的年头,易子而食也绝不是一句空话,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你告诉百姓保家卫国,民族危机,想想也确实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4. 与普通人民困苦生活比起来,统治阶级的生活可谓奢华至极,铺张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据说慈禧一顿饭都要二百多道菜,每道菜能吃一口就不错了,很多都没有动筷子,就直接扔了,上行下效,我们可知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堕落,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到了何止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人民来反抗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显然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5. 最后也有一点就是鸦片,罪恶的英国资本家通过鸦片输出不仅掠夺了我国大量的白银,并且通过鸦片摧残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和精神,让我们成了一个病恹恹的民族,一个外国人口中的东亚病夫,实在是可悲可叹。


由此可见,清末面临列强入侵,而亿万百姓如待宰羔羊毫无反抗之心,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本,与清朝统治者脱不了干系,这样的朝代和人民,也终将随历史的车轮也倒塌。


周周观世界

无动于衷这个词用的好,不过岂止是上亿百姓呢,太后皇帝王公大臣们何尝不是如此?

一直以来,大清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大败的清王朝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从对文化进步和科技文明麻木不仁到被打败割地赔款求和,应该会对大清国产生巨大的震撼吧,其实不然,其早已经没有当年满族先祖骑兵战马,四处征战的勇气了。

西方工业革命后,迅速走向扩张发展的道路,而自从打进了山海关,坐在龙椅上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皇图永固,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把心思放在了皇权专制上,对汉人实行思想禁锢和人才禁锢政策,但把所有的臣民当成奴才,而且大兴“文字狱”,用屠杀、流放等严厉残酷的手段来钳制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



冤狱笼罩之下,谁还敢提着脑袋“讥切时政”,谋求革新?清代龚自珍曾用两句诗来描写时人的恐怖:“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文人士子们远离现实、不问苍生、埋头读书、只求一饱的庸碌无为,这种愚民教化政策,使当时的人们对世界的发展毫无洞察力。而在国家发展上,皇帝的喜好左右了各级官僚,训练出了一批效命皇室的鹰犬而已,根本没有打破陈规、锐意创新的精神,剩下的就是唯唯诺诺,维护皇权皇威的庸官和寄生虫般的八旗子弟。



因此,在帝国主义大炮和鸦片打开了清朝的国门后,天朝大国的迷梦破灭,传统的儒学在外国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的无情袭击下,几乎丧失了全部"保国”“保种”的功能,崩溃的帝国乱象让人们表现出来的只有恐惧和彷徨。


严峻而残酷的现实,让一部分开明的官僚和爱国知识分子从麻木不仁的昏睡状况中惊醒过来,开始睁眼看世界,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开始率先从“经文经学”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发出了放眼世界,学习西方的呼声。


史说新传

曾经英国侵华的士兵在回忆录中写到:“在离战场很近的村庄里,村民“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却无动于衷。”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一句话“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面对列强的入侵,,清朝虽然名义上有上亿的百姓,当时这上亿的百姓都是华夏子民。所谓清朝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关心过黎民百姓的生活。

清朝从乾隆后期就开始了腐朽之路,而且就连标榜的清圣祖康熙,在位时竟然可以买官卖官。清朝前期康熙下令,向朝廷捐献粮食500石,或者白银500两,可以上国子监读书,或者给个九品芝麻官的顶戴花翎,当时还好,毕竟这个官那是荣誉性质的。但是从后期开始,但是这给后世形成了榜样。一旦国库空虚就会卖官鬻爵。下面是我查的一些资料:



京官之中可以卖到5品郎中价格是9600两白银,6品主事是4620两白银。

地方官员:道台16400两,知府13300两,知县9600两。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道光曾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入了800多万两白银,这种制度下的官员迅速加紧了盘剥百姓,甚至在1909年,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还在实行卖官鬻爵的政策。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靠着盘剥百姓过着自己挥霍的生活,难怪百姓无动于衷了。



不仅老百姓无动于衷,甚至很多时候,老百姓都站在了侵略者的立场上,因为当时的白银眼中,满清权贵甚至还不如西方列强。多次上演了百姓为侵略军带路,为侵略军打气加油的事情。



列强军队侵略中国沿路上,还有大量的汉人跟列强军队做生意,把各种鸡鸭鱼肉等补给售卖给他们。甚至有人为列强提供军事情报,包括清兵的布防图等等。更不用说列强进攻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纷纷将梯子租给他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老百姓积极提供干柴茅草等引火材料。甚至列强里面还有一支汉人组成的军队,打仗特别勇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积极的做着扶洋灭清的工作。


越关换视界

主要的原因是输掉了中日甲午海战,紧接着又请日本人对付俄罗斯人,清政府以南满铁路和采矿权为代价,换来了一场日俄战争。

这使得所有包括满人在内的中国人认为,满清皇室根本就没了指望了。

早些年输掉鸦片战争,认为是武器不行,学学就能扛得住。所以,举国上下办洋务,认为学习西方的技术,就能救国。

输掉甲午战争后,几乎所有读书人认为是中国自己文化本身有问题,都在想早死早超生。结果,大批想着早死早超生的人真的早死了。国家万劫不复,到了一九四九年,已经是一塌糊涂。万幸,我们有一支工农的武装,在不屈的一群人领导下,一举荡平了这些毫无民族自信的行尸走肉。


阿奇100

一、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人民只有家没有国的意识。

这并不是否定百姓不爱国,而是爱国意识只有达到一定的学识才有,说的直接一点,只有读书,接触了“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先贤理念,到了这个层面的读书人才有了很初级的爱国情怀,才会对国家有忧患意识。

普通百姓只关心家园,关心自己的家园是不是遭到破坏,如果遭到破坏他们一定会起来反抗,如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抗争,就是三元里的百姓自发的抗英斗争,那是因为英国人侵犯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的个人安全和宗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他们愤怒了起来反抗。

二、满清政府对汉人压制。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对汉人一直是抑制的,尤其汉人中“反清复明”的思潮一直存在,清政府压制汉人,担心汉人会造反,不容许汉人有实力,哪怕是村庄中有潜在的反抗的实力。而在汉人眼里,满清也是夷人,和西洋东洋人没有多大差别。

普通百姓也许没有国家意识,但有民族意识,而这个民族不是中华民族,仅仅是汉民族。所以在列强的侵略中,尽管中国人数众多,清政府也不敢发动百姓,他们担心百姓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甚至比洋人的危险更大。

三、长期的奴化使得广大中国人都麻木了。

从清朝建立之初的强制剃发,到官兵的欺压,使得中国人敢怒不敢言,逆来顺受惯了,主要与自己无关他们不会关心,关心的也只是去围观看热闹。他们动不动就要下跪,言辞卑恭,也可是说中国人被驯出了奴性,对一切都麻木了,消磨了血性。

四、列强的某些安民政策的作用。

中国人口众多,这是巨大的军事潜力,列强充分注意到这点,也认识道中国的满汉区别。因此在在侵略中国中,他们会入乡随俗贴出中文的“安民告示”,束缚军纪、维持本地治安,乃至还协助本地大众剿匪,还有的从百姓手中采购物资给足够的钱。这样的做法比纪律败坏清军做的更容易受到百姓的欢迎。


微史春秋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个不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政府迟早被推翻,二百多年来,西方就以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民主选举方式来推翻不受欢迎的政府,避免流血丧命。清朝未年,从西方拍摄的照片窥其一斑,草民们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面如死灰,麻木冷漠,生不如死的样子,如此子民怎么可能会拥护政府,没有起来推翻它只是缺一位领导人而己,后来的孙中山振臂一呼,万众响应,清朝就倒了。一个始终压榨欺凌镇压自己子民的政府,还有谁会忠心,巴不得早点垮台,如果有人替他们出头,真是求之不得,自然而然地帮他们,现代的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就是例子,一个少数群体享受着荣华富贵大多数人食不裹腹的社会迟早改天换朝,而一个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政府谁也翻不了,即使外敌无比强大的干涉入侵也翻不了,比如古巴的卡斯特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